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美国是靠经济支撑着,经济一崩溃,国家就完了


   日期:2017/6/11 9: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小朋友他能够尽孝道,斯里兰卡的小孩,小学生早晨起来要跟父母请安,要拜父母,拜还要用手去摸父母的脚,这显示亲爱。到学校见到老师会拜老师,也用手去摸老师的脚。我们很感动,很受教育,没想到这个地方还保存着,这一种礼节在我们中国两百年前是这样的,中国小朋友都懂得,两百年前。一百年前还有,少数,多数没有了,有少数家教好的,还有;进入民国之后没有了。

  学外国东西,外国人对父母像对兄弟姐妹一样,那就不错了。我们在外国住多年,外国人的家庭就像什么?朋友。父子是朋友,兄弟也是朋友,能朋友做的不错,这个,家庭就很美满很幸福了。所以没有那样的尊重心,他那样的心态,所以外国的宗教为什么会没落,对神的信心没有了。教宗本笃十六,上一个教宗,我们见过三次面,他很担心,怕二三十年之后,宗教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那我们最近听到这些信息,美国,美国现在不信仰、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愈来愈多了。我在美国那个时候,二十年前还好,美国人非常重视宗教,小孩去念书,就要问填表资料,有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宗教信仰,特别给你做个记号:这人有问题,怎么会没有宗教信仰!现在的时候,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愈来愈多了,这社会麻烦事情。美国也是一个大国,靠经济在支撑着,经济一崩溃,这国家就完了。

  中国五千年立国不是靠物质,是靠吃苦耐劳的精神  中国五千年立国的是她的精神,她不是物质,再苦再难这个民族她能够度过。在外国不行!他没有这种精神,所以麻烦真的愈来愈大了。汤恩比的报告里面说了,宗教是人类之必需,人不可以少了宗教。他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他懂得。他研究宗教,读宗教经典。那么这些专家学者,他们一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做参考。

  宗教的教育、圣贤的教育、佛菩萨的教育,都是教我们远离恶业。心要善,行为要善,就是此地讲的“垢灭善生”。一切不善要远离,善就生起来了。人一生在善心善行,这多幸福、多快乐!

  如果善心善行没有,都是些是非人我、贪嗔痴慢,这个生活活得多辛苦!真苦!为什么?来生更苦。这就讲因果报应,这一生辛苦一点,肯吃亏,不怕上当,不贪图物质享受,心善,行善,来生得福报。

  ……

  古人教小孩读书不是教他懂的,是让他保持清净心的  一个有良心的人,不肯做不善的事。为什么?他对不起良心,他做了不善的事他心不安。这个是自己有这个能力,这叫“惭心所”。“愧”,“愧”是舆论的指责,别人批评。你做的不善,人家批评你,这个就是今天讲舆论的制裁,也产生很大的效果。他怕舆论制裁,怕别人说他过失,也不肯作恶。所以“惭、愧”这两个是善法。一个出于自动的,一个是被动的,都是善法,都是好事;无惭,无愧,这是恶法。“无惭”是讲没有良心,他不讲良心,什么恶事他都敢做,他不怕人家舆论批评,不在乎,认为自己敢作敢为,这是英雄好汉。这样的人确实有,而且不少。我们面对着,这是我们的老师。一个从正面教给我,一个从负面勉励我,教我。决定没有恶念,决定没有恶行,这就好,自己心安理得。

  即使今天这种乱世,生活得很快乐,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古人说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佛教人随缘,决定不攀缘。听佛的教诲,依教奉行,心是定的。定就能接受佛陀教诲,定久了他能开悟。

  在中国儒、释、道都讲究“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家都讲究。“读书千遍”是修定,只读,不要求解义,不要说这句话怎么讲、那一句话怎么讲,不可以,你只照读。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从头到尾一遍一遍的读,读上一千遍,心定了!所以用读诵的这个方法,修什么?修定!绝对不是教你把书背熟,不是这个意思。背熟没用处,你不懂道理什么用处。

  所以佛,或者说中国传统,从小教小孩读书,都念的是古书。小孩哪懂?不懂!所以有很多人反对:小孩完全不懂,教这个干什么?他不晓得,古人教小孩读书,不是教他懂的,是用这个方法让他的清净心保持住。小孩也会胡思乱想,教他背书,他就不会胡思乱想了,训练戒定慧,很多人不知道。那么他把东西背熟了,那是附作用,那不是主要的目的。读上一千遍,他当然能背了,那不是主目的,主目的是清净心。是教他少打妄想,少杂念,这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修定,定的目的?定的叫他开悟。他将来再听、看、读,都会开悟。清净心生智慧。心一乱了,就生烦恼。要禁得起考验,顺境,不生贪爱;逆境,不生怨恨。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这是佛法。

  “善心者,以惭愧之二法,及无贪等之三根,为善之自性。”

  “自性”就是自体,本体。善的“体”是什么?善从哪里来的?能生善的是什么?这就是“体”。佛教的名词叫“自性”,是不贪、不嗔、不痴。是惭,是愧,这是善的自体。

  “与之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

  与之相应而起的一切心,善心。心所,善心所。这名叫”善心”。所以善心包括“心”跟“心所”。心是体,心所是心起的作用,叫“心所有法”。

  中国的教学对儿童严加管教,长大成人才有所作为。  《太上感应篇》特别讲求这桩事情,人要真正想得福,不能不修善。福报,一定要知道,晚年的福报是真的,少年的福报是虚伪的、假的。所以在中国自古以来,中国的教学对儿童,严加管教;小孩没有自由,一举一动,要合规矩,要合乎礼节,不可以随便。小时候就管教好了,长大成人,他才有所作为。

  那么一生当中,无非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目的什么?目的晚年享受。中国是孩子的时候扎根,青少年的时候就懂得修福,壮年的时候为社会造福,为家庭造福,晚年享福。即使在今天这个时代,晚年他还是享福,比过去中国的旧社会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现在中国的家没有了。

  后代子孙要努力,要达到与祖宗平等,希望能超过  家,中国人讲“家”,古时候是大家庭。因为中国古时候从神农氏,我们就以农耕为主,这个社会生活方式。神农在黄帝之前五百年,黄帝距离我们现在四千年,神农氏四千五百年前,伏羲是打猎的时代,“伏”是降伏,“羲”就是野兽,是游牧民族。这是人类起源,最初都是靠打猎生活;到神农,懂得农耕。畜牧是居无定所,养畜生。畜生是野生的,把它驯服,养它们。养羊群、养牛群、养马这些,哪个地方有水草就到哪里去。我在蒙古看蒙古包,那是伏羲氏时代的生活。

  农耕,他有田地,所以他要盖房子,他住在那里不动,农耕需要人力,人多好办事。所以鼓励多子多孙,这农业时代。农业时代绵延了两千多年,三千年,周文王距离我们现在三千二百年,那时候就农耕了。三千多年的农耕。

  中国这个家庭维系着世世代代的大家庭,中国这重视家庭历史,家谱就是家庭历史。有根有源,这孝道。看到过去的祖宗,有不少有成就的,建功立业,为国家、为民族,荣宗耀祖,鼓励后代。后代的子孙要努力,要力取,要力争上游,不但要能够跟祖宗平等,希望能更深一层,能超过,这祖宗欢喜。

  学者、专家研究把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调和均衡,这是大学问  现在,这个社会是空前的一个大转变,这就是从农耕转变为工商业,工业的社会。城市,这个生活是以城市为中心,古时候农业是以乡村为中心的。往往一个村庄是一家人,大家一家人,所以“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现在没有家了。

  现在这个社会,工业社会,究竟给人类带来是福还是祸?许多人在讨论,没有定论。那我们回顾过去,再看到现在,我们会很怀念农业时代。农业时代生活有次序,春夏秋冬,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一年最快乐,游玩的时候是冬天,那什么,庄稼都收成好了,所以过年过的长。我们以前在老家,腊八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你看看过年这个气氛,时间那么长。差不多将近两个月。

  两三个月过年期间,农业时代这些闲暇的人,冬天没事情做,多半到哪里去了?儒、释、道三家,寺庙里头听讲经。寺庙讲经就那个时候讲,为什么?他有空闲来听。他听什么?很多就住在庙里,在庙里挂单,一部经讲个一个月、两个月,听完了他再回家。那叫讨经单,我要来听这部经,他就给你名字贴上,分个房间给你。

  在书院,在书院就是儒家讲学的。道观,你喜欢到那里去,都可以到那边去。等于说是度假。度假真的去学东西,去听,去修行。参加修行,那是精神生活向上提升。现在这里都没有了,这个工业社会把农业破坏了。古时候那种生活,那样的安详、清净,心地善良,妄念少,杂念少。现在这个工商业妄念多,杂念多,人都过的很紧张,心浮气燥,跟农业社会相比完全不一样。现在许多学者、专家在研究,怎样把它调成均衡,这是大学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教育)(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教育)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