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智慧无价


   日期:2017/6/21 8: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当今时代,“智慧”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但是对“智慧”这个词汇的确切含义真正明白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大乘义章》中说:“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意思是说,像日光照物一样清楚地了知或照见对境的存在叫“智”,自心清楚地了解和辨别各种对境的差别、界限、属性等叫“慧”,“智”和“慧”虽然都是心了知对境,但一个了知的是对境的存在,一个了知的是对境之间的差别,因此“智”和“慧”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从更究竟了义的角度来说,心了知各种世俗现象,称为“智”,心照见世俗现象的第一义谛(也即空性)称为“慧”,由于“智”和“慧”的能知都是心、“智”和“慧”的所知“现象”和“空性”一体不二,所以从了义的角度来说,“智”和“慧”又可以说是一回事。

  智慧对于我们有什么用处呢?《二规教言论》说:“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意思是说,我们的心能够了知和辨别对境的能力就是智慧,智慧可以使得我们的身口意根据所了知的对境作出没有错误的取舍。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像眼睛一样的智慧,则其他所有的美德都无从谈起。

  我们能够将碗里的饭吃下去,而不是将碗本身吃到肚里去,是因为我们的心具有了知和辨别“碗”和“饭”的存在及其差别的智慧;我们没有将饭塞进鼻孔,而是塞入口中,是因为我们具有辨别和了知“鼻”和“口”功能差别的智慧。我们用刀削苹果,而没有用刀削自己的皮肤,是因为我们的心具有清楚了知和预见“刀削苹果”和“刀削皮肤”所造成的后果的智慧。总之,我们之所以活着,并能完成种种事情,完全是因为我们具有一定智慧的结果。没有智慧,我们一无所能;而智慧的匮乏和不足,会使我们在面临种种对境时,身口意不知所措,甚或作出很多错误的选择,从而酿成种种痛苦和灾难。《二规教言论》说:“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对于世间一切事物的取舍,我们需要先详细观察,具备无误了知事物的智慧,世间众生的一切痛苦和灾难,都来源于没有智慧。

  例如,面对不如意的外境,不少人往往作出不满或愤怒的选择,这就是缺乏智慧的表现,这样的人对“不满和愤怒会导致痛苦结局”的因果现象心中一片空白,对“包容和积极地帮助别人会带给自他以安乐”的因果现象也是一无所知。又如,如果我们想得到健康和长寿,就需要对造成健康和长寿的原因加以正确观察和思考,如果我们不知道健康和长寿的真正原因,甚至执持着一个错误的原因,那么我们在行为上就永远不会有得到健康和长寿的正确取舍。再如,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安乐和成功,就必须对造成安乐和成功的原因加以正确观察和分析,如果没有正确的智慧,也即所了知的安乐和成功之因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安乐,即便偶然得到安乐和成功,也是“瞎猫撞见死老鼠”。

  所以,如果存在某些对境,我们对其不能正确了知和辨别,对其因因果果不能明了和洞悉,当我们面临这些对境时,就难以对自己的身口意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取舍,因此难免会导致痛苦和灾难。人的一生中,所要面对的对境不计其数,所以,我们所需要的智慧也应当无边无尽。生活不仅仅是吃饭,所以仅有了知碗和饭差别的智慧是不够的;生活也不仅仅是削苹果,所以仅有了知刀削苹果的智慧也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广闻博学,培养了知一切的能力。佛有一个名号叫作“正遍智”,就是对天上地下三界轮回中的一切、对涅槃的清净法具有洞悉无余的正确智慧。所以,当一个人智慧圆满时,也即对轮回和涅槃的一切万法彻底了达时,这个人就是正等觉佛!所以,学佛的过程,就是不断圆满智慧的过程,而要圆满智慧,就必须广闻博学。

  《二规教言论》说:“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一旦胸怀极宽广,具有广大见识时,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平时目光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狭慧目光短浅者,成办自他之诸事,虽为精勤果极小,犹如孩童造土房。”所以,对于世间一切能够导致自他痛苦的恶事和能够导致自他安乐的善事,一定要见多识广,培养正确的智慧。尤其是治理国家大事等,因为关系到很多众生的安乐问题,所以一定要具有广见多闻的智慧。一个人不应当固步自封,做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而应当打开胸怀,用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各种事物的运动规律进行观察、思考和学习,唯其如此,才能具备广大的见识和智慧,才成为一个智者,所以广见多闻、广闻博学极为重要。一个具有智慧的人,可以洞悉事物之间的因因果果,看到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联,抓住问题的本质,顺利承办自他的广大利益。而没有智慧的人,目光很短浅,即便辛勤地劳作,想承办自己和他人的安乐,但由于缺乏智慧的缘故,结果就像孩童造土房一样,收效不佳。

  在高唱“知识就是力量”的今天,绝大多数世人所学的智慧只是一些毫无用处的“屠龙之技”,甚至是一些歪理邪见,而对“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心灵苦乐的根本是什么?”“心和外境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极其重要的现象和其所遵循的规律却丝毫没有半点了知的智慧,所以虽然很多人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而烦恼和痛苦却也越来越增上。

  愚者看重的是财富和享乐,而智者看重的是智慧。所以,一个智者应当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学习佛法,不断增长和完善自己的智慧中去,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智慧)(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智慧)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洪启嵩居士:智慧──诸佛的母亲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如本法师:智慧之门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6.愚昧、理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