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味道:法海一滴


   日期:2011/1/28 12: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法海一滴    作者:味道

    末法时期,多有邪师借行菩萨道之名而染著五欲六尘,引许许多多的学法众生现世行于非法,身后入无间狱。这是佛在楞严经中的预言,从表象上看,有不少有名的师父也要你行善积德,习诸经论。可是他在暗中会观察你,当发现你对他崇拜的五体投地时,他的贪欲就会借着以授受秘法的方式来加注到对其崇拜者的身上。所以学佛的弟子想要具备正见和择法之眼,必须要多研究《楞严经》中的五十中阴魔的现象,方能不误入歧途。

    菩萨道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但并非因为行者有普度众生的单纯而良好的愿望就可谓行菩萨道,因为布施度是讲究层次的。假如菩萨道行人的目标不过是给予众生现生的安乐利益或将来升天的果报,这只能算是人天乘的世间善法,连小乘道都不如,又怎能以大乘菩萨道自居!

 菩萨的音译“菩提萨埵”,“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或有情,全译是“觉有情”,它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即菩萨是已经觉悟了并且又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明白了这层含义,就不会把做一般公益慈善的行为误认为就是在行菩萨道。虽然菩萨道中包括了公益慈善的行为,但公益慈善最多只是菩萨道的冰山一角。

 世间一般的善行义举都是在爱心的推动下产生的,而爱心并非慈悲,只能算慈悲的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世人所谓的爱心,虽然是善法,但终究是不圆满的,此善法是建立在自爱爱他的基础上的,爱的本身就是众生颠倒虚妄的无明根本,只能增加众生的我执我相,而不能导向般若智慧。所以哪怕是勤于做各类的善事,如果不是回向菩提心,最终只能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圆觉经》云:“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这断是说:不断贪欲,不除爱渴,即使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做布施行善。都只是在延续你的业力。如果不勤于观察五蕴是空,勤修六欲无染,不住相行于布施,你就不可能成就圣贤之位,因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菩萨是觉悟了的人,世间的五欲在众生看来是乐,在菩萨看来是苦,菩萨只会引导众生从少欲知足走向无欲的境界。

 菩萨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受来众生。正是通过假借诸贪欲的方法,菩萨才能慈航倒驾来普度群生。这里的"假诸贪欲而入生死"不过是菩萨的慈悲方便而已。其目的是使末世的一切众生,能舍弃种种贪爱和憎恨之心,也就是灭除了生老病死轮回的苦因,同时勤奋的去追求如来的智慧,得到本心清净后,就可以得到解脱的智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