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金刚经》要义:扫一切相,破一切执(五)


   日期:2017/7/3 14: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5.破执相布施

  《金刚经》提倡不住相布施。佛陀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这段话的意思是:菩萨修行应破除一切分别执着,应无所执着地行布施,即不执着于一切法相而行布施。不执着于法相的布施,其福德不可思议,不可称量。菩萨不应执着于外色外相上来施行布施,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就应当行不住外境的离相布施。佛陀还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菩萨不执着于法相的布施,其福德就像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的虚空一样广大无边,不可思议,不可称量。

  布施是菩萨修行“六度”之一,放在“六度”之首,可见布施在修行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布施,布施皆有住相布施和不住相布施之分。所谓住相布施,简单地说,就是布施时心里有种种分别执着,有种种思虑计较,有希求回报之心。一边布施,一边满脑子想着:我在行善,我在做好事,我在帮助别人,佛菩萨一定会保佑我吧?布施给谁好?布施多少合适?被施者得到我的帮助会不会很感动?我的布施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有多少功德?这种妄想杂念满天飞、心里不清净的布施就叫住相布施。反之,布施时什么也不想,布施了就布施了,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做过即丢开、放下,不留回想,也不求回报,就叫不住相布施。佛教中还有一个术语,叫“三轮体空”行布施。所谓三轮体空的布施,就是布施时不想我是施者,不想别人是受施者,也不想布施之事,即施者空,受者空,施事空,叫三轮体空。实际上“三轮体空”之布施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不住相布施。

  不管住相布施还是不住相布施,凡布施皆有福德,但不住相布施的福德比住相布施的福德大得多,因为布施贵在一念善心和一念清净心,布施什么、布施给谁、布施多少并不重要,清净自在地布施,随缘随份随力地布施就好。

  佛陀指出,假若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行布施,此人获得的福德很多。但不应执着于福德之相,若执着于福德之相,就不能说得了很多的福德,因为福德也是因缘法,并无自性,其自性为空。

  《金刚经》认为,不住相布施不但能积累无量福德,而且因布施时心里清净的缘故,还能开启自性智慧。经文中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意思是说,假若菩萨的心念执着于某种实在的物事上来行布施(住相布施),他的智慧就被遮蔽了,就犹如一个人走入黑暗之中,一无所见;假若菩萨的心念不执着于某种实在的物事来行布施(不住相布施),他的智慧就开发了,就如同人有眼睛,在明亮的阳光下,能看到大千世界的种种美景美色。

  可见,福德与智慧如影随形,是一体的两面。不住相布施表面看来是在修福,实际上同时也是在修慧,是福慧双修,双利双赢。因为不住相布施需要运用般若智慧才能做到,只有透彻理解了般若法所宣说的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了法执和我执,才能真正做到“无所住行于布施”。如果是住相布施的话,是只修福不修慧,当然与不住相布施不能相提并论,其功德也与不住相布施不可同日而语。

  布施并不难,尤其是偶尔为之的布施很容易做到,很多佛弟子平时经常在布施。那些不信佛的好心人虽然未必懂得佛法所说的布施的道理和功德,但他们相信“好人有好报”这种朴素的人生观,有时候也会凭自己的一颗善心行布施,如给街头的乞丐一枚硬币,在车上让个座位,或向受灾群众捐赠一些钱财物品等等。但要做到不住相布施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一辈子行不住相布施,那要有一定的道行和智慧才能做到。

  修布施法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很高的境界。凡夫俗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法执和我执,要在修行过程中逐渐将法执和我执一点点去除后,才能慢慢达到不住相布施的般若境界。刚刚接触佛教的人或初学佛者修布施法一般都是从住相布施开始的,在布施时心里难免有所求,一般是为了求福报、求好运、求功德才行布施,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随着修行境界的不断提高,妄想杂念减少了,贪欲私心减轻了,布施中的贪念、执心也会慢慢消除的,相信学佛多年的修行人在这方面一定深有体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