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启动爱心


   日期:2011/1/29 15: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启动爱心

今天是个很吉祥的日子。日历中说,今天是成就怀业的“自在吉祥日”,做任何事情都会圆满吉祥。

利用今天这个时间,我想顺便给大家讲一下,我们佛教徒应该做些善事。光是口头上说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白天晚上念念不忘,但在实际行动中,一辈子也没有做过一件好事,除了为家人付出外,从来也没有想过众生,这的的确确不太合理。

经过长时间学习《入菩萨行论》,大家都深深体会到了菩提心的威力,并对其不共殊胜性交口称赞。但在实际行动中,反观自己就会知道:我们的行为与发心并没有结合起来,很多人一直等成佛后再度化众生,而成佛之前的因地 ,却没有想过要行持善法,为众生做点有利益的事情。

当然,行持善法有不同的深度。终年累月在山里闭关修行、闻思教典,出家守持清净戒律,做广大的出世间事业,是一切善法中至高无上的。但所有的佛教徒能不能做到呢?恐怕大多数人没有这个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不要把菩提心只放在口头上,从来不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以前是这样的话,以后会不会这样也很难说。鉴于此,我现在有必要提醒大家,应该想办法做点事情,将自己的悲心、慈心、爱心献给一切众生。

大概十多年前,我在小范围的僧众中说过:“屠刀下的众生极其可怜,我们一定要救护它们!”后来在上师如意宝的加持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放生一事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现在也算是一种缘起吧,我们的目光不仅要放在旁生身上,而且要关心身边那些可怜的人类。

当今社会上,经常有一些爱心人士,尤其是其他宗教徒,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处处散发着爱的滋润、爱的光芒。而我们佛教徒,本来学的是大乘佛教,在利益众生方面更具优势,但由于很多人只关心自己,并没有关心其他众生,以致佛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趋愈下。

所以我想呼吁大家,也是提醒大家:作为大乘佛教徒,应该尽己所能地去做一些善事。我们做的善事跟其他宗教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别,其他宗教所做的善事,虽是全心全意地奉献自己,但只能暂时让众生的生命获得安乐,让他的痛苦得以平息,无法考虑到他的来世,乃至生生世世的获得佛果。而大乘菩提心并非如此,她所散发出来的,是最究竟的爱。

当年弘一大师出家时,他的日本妻子实在没有办法,准备返回日本时说:“我问你最后一句话,什么叫做爱?”弘一大师回答:“爱就是慈悲。”虽然这是一种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白,但由此可见佛教爱的范围很广大,不仅是身边的亲人朋友,凡是有生命的众生,都应该无条件地去帮助。否则,亲友生病时就愿意帮助他,而毫不相干、素不相识的人遇到灾难,我们就置之不理,自己发了心以后,行为上还是这样的话,确实非常非常惭愧。

因此,我个人从今年开始,想发心做一些事情。自己以后能活多长时间也不好说,寿命无常,已经到了这种年龄,哪怕是活一年也好,活几天也好,就想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众生,奉献给整个人类,这样的话,自己来到这个世间、活在这个世间,也算是有意义了。至于从中获得快乐恭敬、得到名声赞叹,我从来也是没有想过的。

其实,做这件事情并不是心血来潮,很多年前我就有过这种打算,但当时因缘没有成熟,所以一直拖到现在。现在要做的话,可能先从自己的周围做起。记得有个人在获得世界和平奖时说:“所有的人都需要爱,如果我们要奉献自己的爱,则要从爱身边的人开始。”从与自己有关的人做起,也符合大乘菩提心的轨则。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菩提心修法时说,先要观想母亲的恩德和慈爱,对她生起报恩之心,然后将这种对母亲的爱,逐渐遍至一切众生,这样自己的悲心才会慢慢扩大。因为凡夫人始终有一种毛病,对自己的亲人非常执著,对自己的家乡非常执著,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非常执著,所以我们理当从自己的身边做起。

这次我选择的是自己的家乡——炉霍,希望通过做些事情,能改变一些老观念和老传统。去年我去了那里,离开家乡差不多有二十年了,多年来我一直住在色达,偶尔回去办个佛事,几乎很少在那边驻留。当时我先去了自己的小学母校,看到那里的墙壁破破烂烂,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室和宿舍,看了以后令人非常伤心。里面有一群孩子,我专门去了六年级和五年级:六年级只有两个学生,老师面对面地授课,讲完课以后,就和两个学生面对面地坐着,我跟他们说:“你们三个人是不是在喝咖啡啊?”而五年级只有四个学生。整个学校的建筑惨不忍睹,让人实在不敢相信,当今时代还有这样的学校。

下罗科玛乡大概有550多户,2000多人,如果在别的城市里,肯定有很多孩子在读书。但我们藏族跟汉族有些不同,说实话,在有些观念上,藏族父母生来对孩子的智慧培养不重视,这是特别大的毛病。好的是,他们对出家人很恭敬,以出家身份来要求他们读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也会认可的。于是我通过各种方法来呼吁,让他们的孩子去学校读书。其实孩子们之所以不上学,一方面是父母的观念不对,另一方面,藏地很多学校的条件非常非常差,有些大城市的人看了以后,很长时间都睡不着觉。

去年,杭州有一群居士和非佛教徒,专门来藏地建希望学校,在路途当中,他们见到了很多藏族学校,孩子们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有些年轻人回去以后,再也不买化妆品,也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了。他们说:“我们染一次头发的钱,就能帮助一个孩子,真的没有必要这样浪费。”这群人回到汉地后,都默默地发了愿:除基本的生活费用外,不随便浪费一毛钱,把钱全部积起来帮助藏地建学校。今年我在办学校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成员给予了很大帮助。

你们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藏地的情况,当然,我是一个区区小人,想完全改变藏民的观念,解决一些大问题,现在也是无能为力,自己的翅膀还没有丰满,就向往在世界的蓝天中高飞,因缘恐怕不一定成熟。但是从内心当中,真的想改变一些现状,有因缘、有机会的话,在很多地方建立学校,在老百姓里面开示佛法。藏地有个好处,每个人都信仰佛教,若以佛教的慈悲观来引导,人们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去。其实,我的家乡只是一个例子而已,比那里还苦的地方,在我们身边非常非常多,大城市里的人恐怕根本不会了知。

所以这次不管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什么说法,我自己要大胆地发心。也许有些人对我有一份感恩之心,就我个人来讲,的的确确不需要别人的供养,也不需要别人的爱戴,在短暂的人生中,这样过下去应该可以。平平淡淡地在学院里住了二十多年,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过高的要求,生活非常非常简单,十多年的房子也可以住,十多年的衣服也可以穿。现在身上穿的这件,倒不是今天特意炫耀,也是一种因缘巧合吧,是以前上师如意宝去美国,1993年在香港时堪布南卓给我的。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一两个礼拜洗一次,洗完后又接着穿,完全是可以的。我现在用的这条腰带,是1990年法王如意宝去印度时买的,已经十七年了,我有时候看一下,质量还是很不错,里面好像还没有烂,再用十几年应该没问题,也许人的寿命都不会那么长。

我一个人的生活非常简单,但关键是要把钱用在刀口上。有些人的生活不错时,觉得不可能有贫穷现象,这是因为你没有去实地观察,如果去一些牧民的家里,你就会知道他们有多苦。前段时间我去了一个老乡家,他家里只有一把茶壶、一袋粮食(估计有十来斤),其他什么都没有。我问他身上有多少钱,他说只有三十二块,这就是全部家产,他的母亲生病了,一直躺在那里。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非常多。

但是大城市里的人,高消费、高浪费的现象非常可怕,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慈善家,有段时间一些人问他:“你会不会到太空去旅游?”(有些人稍微有点钱,就要到九寨沟等地去旅游,认为这很了不起。现在人们的目光又转移到另一个无法想象的地方,花几百万美元就可以到太空去旅游。)他说:“我的钱不会花在太空旅游上,只会用在慈善事业上。”

世间上有钱的人比较多,但大多数人都是在一直扩展事业,拼命地做些事情,有些对社会和个人有利益,有些不一定有意义。我认为有钱人最好在没死之前把钱用上,否则死完了以后,家人分你的财产,那时候的发心不一定正确。前两天,演《红楼梦》林黛玉的陈晓旭去世了,前段时间她刚出家,出完家后最近离开了人间。据说根据她的遗嘱,家产分了三份,一份给家人亲属,一份捐给佛教事业,一份捐给慈善事业。当然,现在很多人没有这方面的动机,她能做到也是很好,但另一方面,死后的分配跟活着的分配还是有一定差别。

所以,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应该分配好所拥有的财产,三分之一用来维持生活,三分之一捐给世界上的可怜众生,其实慈善事业和佛教事业并不是分开的,按照她的分法,慈善事业跟佛教事业有一定的差距,但我认为只要以菩提心来摄持,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成为佛教的大事业。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你在闭关修行,也只是人天福报的因,不属于大乘佛教。我们在生前应将财富用来做对众生有利的事情,否则,最后的分配也不一定有意义。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是非常著名的慈善家,他曾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当然,我并不是要求大家捐多少钱,这个动机绝对没有。我在信里也说了,我们这里的爱心成员,哪怕对身边的众生做一点帮助,哪怕对众生有一分微笑,也算是随喜我们的功德。但是这个道理应该明白,一个人如果有一千元的工资,每个月只要拿出十元钱,就能帮助可怜的众生。只不过佛教徒内部没有一个正式的组织,没有能发大心的人,所以很多爱心无法付诸于行动。实际上,我们身边有许多失学儿童、伤残人士、没钱看病的可怜人,可是我们没有关心他们,也没有想过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孩子读书,只想自己的老人得到照顾。很多人打电话也只是给家人打,出钱时也只是帮助家人,从来没有想过那些人有没有读书的机会?有没有看病的费用?这样的话,行为往往会堕于小乘。

从现在开始,大家应该发大心,哪怕捐一元钱来帮助众生,也是值得随喜的。在这个过程中,最好不要有吝啬心,假如本来不想发心,但看别人的面子而出钱,那没有这种必要。自己应该没有任何约束,在菩提心的前提下,自愿地做一点点事情,这才真正有意义。

其实,一元钱对我们来讲微不足道,也买不了什么东西,但对一个山区的孩子而言,可以用它来买铅笔,创造一些读书的条件。我看见山区里的很多孩子,铅笔都已经用到了尽头(也可能是孩子们把它吃掉了),当时就想:给他买一支铅笔该多好啊!

杭州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故事:有个新闻记者经常到山里去,山里有些非常贫穷的学生,他没有其他能力,就用工资买一些铅笔和本子帮助他们。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新闻记者在路上死了,当大家发现他的尸体时,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哭了。他们把他当作爸爸一样,长期以来的帮助,使他们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他没有大的能力,只能提供一些铅笔和本子,但对有些偏僻的地方来讲,真的是非常大的一种帮助。

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不一定看得见,而人在有钱财、有地位、有名声时,很多人都想锦上添花。现在的一些名人或高僧大德,钱多得不得了,再增加一些钱财的话,对他来讲好像也没有什么。比如对一个大德供养一千元,当然如果他是大成就者,供养殊胜的对境有功德,这个我不否认,但从显现上讲,一千元对他来讲可有可无,但若给一个可怜的老人或穷山沟里的学生,那他们能用很长时间,能解决很多困难。

有些人认为:“所谓的办学校,是上师、大老板的事情,我可没有这个能力。”也不一定。甘肃一个地方有两位老人,丈夫姓陈,妻子姓张,一个是82岁,一个是81岁,本来应该是政府照顾的对象,但多年以来,他们依靠捡垃圾、给人打工,养了四十二个孤儿和残疾儿童。这么老的人都有如此毅力,我们虽不是大老板,但只要对众生有一份关爱,任何事情也都可以成办。

对于这次的发心,有人问:“你是不是今年才醒过来了?”我说:“也不是,很早以前就知道这种情况,但可能是《入菩萨行论》等大乘佛法的加持吧,现在从内心中感到:天天口头上说利益一切众生,不要说一切众生,连一个众生我都没有帮忙的话,临死之前会有点遗憾,所以在我临死之前,无论如何应该对众生做点有益的事情。这种有益的事情,不只是解决暂时的温饱,而是通过不同方式把佛教大悲心的观念灌入他们的脑海,这是我们佛教徒应有的责任。”这一点,我想自己应该能做到。去年我帮助了几个大学生,有些人本来对佛教有成见,但我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帮助其解决困难以后,他们逐渐发愿吃素,并对佛教生起了坚定不移的信心。

所以,建学校并不只是社会名人做的事情,我们佛教徒也不应该置身事外。办学校的功德,释迦牟尼佛在有关经典中也有记载,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里也说:“境内办学堂,师资诸事业,田地当赐予,为智得增长。”意思是说,在自己的环境周围办学校,将老师的工资、田地等尽量安排,这就智慧资粮的分支。建医院帮助病人,龙猛菩萨将之安立为福德资粮;印法本、布施笔墨、传授法要,这些都是智慧资粮。

你们不要认为:“现在堪布是不是越来越老就越来越颠倒了?该强调的修行不强调,不该强调的办学校、建医院,天天都在讲,这不是世间人的做法吗?出家修行人为什么要这样?”可能会有各种不满的情绪。但不管怎么样,我想如果能成为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因,谁也不会不做的。现在汉地很多人印经书,认为这是智慧资粮的因,其实办学校、尤其是帮助学生,肯定能开智慧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文化的人非常非常可怜,不要说做有意义的事情,连自己的温饱问题也难以解决。我自身就有深深的体会:我的父母、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我虽然想帮助他们,但只能帮助一两天,一直帮下去也没办法。假如他们自己有文化,发心大一点的话,为整个社会和人类做事情应该是可以的。他们的心地很善良,做事情很多都不为自己考虑,但是没有文化寸步难行。有时候看来,没文化的人活在世界上,尤其在科技极其发达的当今时代,要活下去真的非常困难。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些农牧民的孩子之后,真的很担心藏族人继续这样一代一代、祖祖辈辈都是文盲。以我家乡为例,上罗科玛、下罗科玛两个乡,大概有1000多户,5000多人,但受大专教育的一个人也没有。假如在其他地方,5000多人的村落中,不可能一个大学生都没有。然而在藏地,不仅仅是我的家乡,现在很多很多地方都是这样,人们都是在山上过一些特别可怜的牧民生活,终生这样的话,对佛教也生不起信心,即使生起信心,也是文盲的信心,几乎一点意义都没有。要知道,学佛、出家、做事情,有文化的人素养是完全不同的。包括在出家人当中,读过大学的人素质确实比较高,闻思学习、做任何事根本没有困难。但如果没有文化,不要说成办出世间的闻思修行,连世间的事情也做不好。

所以,慈善事业首先要从教育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我可能会比较累。按理来讲,晚年的时候应该去山里好好修行,但是人身非常难得,在短暂的人生中若没有做一点事情,自己还是有点遗憾。我翻译经论和闻思修行这么多年,起到的作用不敢说很大,但对个别人还是有点帮助。现在要将所翻译的、所学习的落到实处,真正付诸行动的话,应该要做一些事情。假如什么都不做,光是口头上说发心,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因此,自己在有生之年,愿将拥有的财产用在真正可怜众生身上。当然,造佛像、供养僧众,功德都是非常大,但很多人做善事的目的,就是自己获得快乐,自己获得加持,以这种发心来行善,功德不一定非常大。有时候我觉得,办学校或帮助可怜众生,比造佛像的功德还大。为什么呢?从一个角度来讲,即使造一尊小小的佛像,功德也不可思议,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众生才是大乘菩提的根本,华智仁波切也讲过,成佛是为了什么?就是要利益众生,并不是为自己快乐,一直住在极乐世界,整天在茶馆里享受。(极乐世界不知道有没有茶馆?但有些人说是有。现在的“人间佛教”有时候太白了,白得也是没办法解释,说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什么都是自由自在,有茶馆、有宾馆等等讲了很多,到底是不是这样也不好说。)大家在有些方面应该考虑一下,我们死的时候,反正一切都是要舍弃的,《入行论》也讲过:“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既然如此,那不如现在用自己的财富来帮助众生。

我们全力以赴地奉献自己,不图任何回报,但做善事的因缘不可思议,有时候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以前有个大学生,他读书时没有钱,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挨家挨户去推销商品。有一天中午他特别饿,就敲一家的门想要点东西吃。开门的是一个小女孩,那个大学生有点不好意思,但已经到了门口也没办法,就说:“我很饿,可不可以给我一点食物?”小女孩就给他拿来一杯水、几块面包。他狼吞虎咽地吃完后,问她要多少钱?小女孩说家里这样的食物很多,不要他的钱。很多年之后,那个小女孩也长大成家了,后来她得了非常怪的病,在医院里做手术花了很多钱,但是根本没有效果。有人就建议她去某某地方,那里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或许能治她的病。于是她就到那个医院去,果然治疗效果不错,她住院的时间也比较长。最后出院时,她觉得住了这么长时间,医疗费肯定是个天文数字,以前治病花了很多钱,现在钱也没有了,所以结账时根本不敢看,害怕接受不了。后来她还是鼓起勇气睁开眼,结果账单上写的是:“一杯开水,几块面包,足够你所有的医疗费。”那个医生,就是她帮助过的大学生。

我有时候也这样想:“那些贫困的大学生,现在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且也很可怜,但是再过十几年,也许他真的成材了,对社会、对佛教、对整个人类有非常大的贡献。可是他若没有上学的机会,一辈子根本不会有什么前途。”我的家乡跟我同岁的很多人,人格智慧等美德远远超过我,我们以前读书时,互相都了解,但后来他们没有继续上学的机会,现在连一般的事情也做不了,佛教方面的理解就更没有办法了。

而我之所以能读书,完全是拜我们那个村长所赐,现在回想起来,我也是特别感激他。那个村长特别粗暴,村里很多人都怕他,他当时说:“你们家里必须让一个孩子去上学,不然就要罚款扣分。”我的家人比较害怕,不管是弟弟还是我,送一个到学校里面去。当时若没有他的忿怒相,可能我即生也没有读书的机会,现在不要说给你们传讲佛法,连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我经常想:如果自己没有读书,现在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可能像许多同龄人一样,现在到了春季,要到山上去挖虫草,在这个过程中经常跟人争夺,结果什么也挖不到,根本赚不到钱,非常苦恼,我的处境肯定是这样。在座的很多人,如果父母没有供你们读书,恐怕现在也是非常可怜,就像盲人一样,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其实每个人身边有很多机遇,但自己没有重视的话,就会让它擦肩而过,所以我今天发自内心地希望大家:今后多关心自己身边的人,有能力就要尽量地帮助他们,实在没能力的话,也可以跟其他有能力的人一起做事情。

我前两天也考虑了很长时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觉得顾自己面子不是很重要,如果在小范围中帮助几十个学生,以我的财力和能力应该可以,但如果大范围真的要帮助很多人,恐怕需要许多人的支持。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也设了一个慈善基金,即使我死了以后,对可怜的人也可以提供帮助。对那些穷苦的人来讲,哪怕是一份小小的发心,对他们也是有利益的。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只要有部分可怜的孩子、病人、老人得到帮助,我自己受到多少毁谤和不满,甚至受到一些其他的惩罚,我也心甘情愿。学习大乘佛法这么多年了,如果还天天想着自己、照顾自己,除此以外,根本没有帮助众生的话,那太愚痴、太可惜了。所以,通过很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我大胆地发出了这个呼吁。

希望每个道友对此反反复复地观察、分析,将我们的菩提心真正融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我们的所作对人们有利,佛教的大乘理念一定会被世人认可的。就像基督教的有些善举,虽然他们的教义很简单,但他们的行为帮助了很多众生。特蕾莎修女在临终关怀院里,天天为病人清洗溃烂发臭的伤口,有个战地记者见过很多恐怖的场面,但看到这种景象后,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战栗,当即说:“天哪!就是给我100万,我也不干。”其他宗教徒尚能以如此爱心来帮助别人,而我们佛教徒呢?学大乘佛法的人非常非常多,按理来讲,应该处处都能发现慈悲为怀的精神,可是这种现象几乎没有。每个修行人口口声声都是我的修行、我的成功、我的上师,一直围着自私自利而转,这是非常不好的做法。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扭转这种局面,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佛教徒的慈悲,相信佛教徒会帮助所有可怜的人。

自己在享受快乐时,往往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苦,很多利益众生的机会不能利用起来,所以我发愿:祈请诸佛菩萨、传承上师时时加持,如果自己今天所说的话和这次所做的事情,完全是出于自私自利,但愿诸佛菩萨和所有圣者让这些事情不要成功;如果对众生有一点利益,祈祷诸佛菩萨加持一切顺利成办。以我看到母校的一个角落为缘起,也许能让一些可怜孩童的今生来世获得光明。

有时候缘起真的很奇妙。台湾的慈善家证严法师,最初的缘起也是看见其他宗教的人帮助别人,一个非常感人的场面触动了自己,从此之后发愿开始办医院,做遍及全世界的广大善事。还有一些著名的明星,也是因为自己孩子身体有缺陷,以此因缘劝发大家积资,免费帮助所有的兔唇病患者。当然,我并不是小山兔要跟老虎比跳崖,自己尽管能力有限,但也想从内心发出小小的光芒,遣除周围的一些黑暗。希望每一个人也共同发愿。

佛教的慈善,跟其他的慈善是完全不同的。其他慈善可以给人暂时的帮助,如临终时给予一点微笑、抚摩、安慰,让他在爱的温暖中死去。而我们,不但要暂时解决他今生的痛苦,更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让他来世获得究竟的解脱。这一点,我们完全有能力!

要知道,佛教大悲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可是很多人没有利用起来,而其他宗教和世间善良人士充分利用了这种慈悲心,在实际行动中开花结果。所以,大家不要再把慈悲心留在口头上,应该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佛教的慈悲是广大的博爱,而不是极端的偏爱,她可以让爱的光芒遍满每一个众生的心田。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每一个发心,每个佛教徒都不能忘记。因此,非常非常希望以菩提学会为主的所有道友,今后在实际行动中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不仅自己心里踏实,对众生也是有利益的。希望大家用慈悲心和菩提心拥抱整个世界,祈愿人类的未来越来越光明、越来越美好,谢谢大家!

 

附:

问:慈善事业是老板、明星做的事情,您作为出家修行的佛教徒,为什么也如此重视?

答:慈善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不一定只是富翁、明星做的事情。慈善本身的意义是做善事,佛教的基本理念也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既然不信佛教的人都能做善事、帮助众生,我们佛教徒为什么不能呢?

世间上有些善举非常感人,前段时间我研究有关慈善的问题时,看到一个叫李春燕的人,她是个普通医生,也是大学文凭,本打算在苗族那里办诊所来维持生活,后来看到当地的贫民非常苦,她不但没有赚钱,反而把所有的钱全部用来帮助别人,甚至结婚时丈夫给她的戒指耳环也卖了。这些世间人是不信佛教的,他们都有这么强的利他心,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更应该付出自己。所谓的菩提心,实际上就是付出,没有付出的话,不叫真正的爱。

现在有些明星做善事,也许是钱实在没办法处理,人们都说慈善很好,他就去做一些;也许是想通过做慈善事业,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有一些隐藏的目的。而我们大乘修行人,最好不要有任何自私自利,应该以纯洁的心无条件地帮助众生。因此,慈善应该是佛教徒主要做的事情。

问:基督教大力提倡慈善事业,您现在也这样效仿,是否和他们一样?这二者有什么差别?

答:他们没有要求让众生发悲心。我们在帮助众生的同时,还要把他们的心摆正过来。

去年我帮助了几个大学生,在他们放假的时候,和慈诚罗珠堪布专门抽时间给他们作了一些佛教方面的慈悲教育,告诉他们社会上可能没有这种教育,他们不仅要学知识,还要了解自己的今生来世。后来我在成都时,几个大学生都来了,有些已找到其他人的帮助,现在不需要继续资助了,但是他们强烈地要求,以后办培训班时,一定要通知他们,他们一定要来参加。原因是什么呢?虽然他们在学校里受了十几年的教育,但从来不懂今生来世、没有听过佛教对科学的剖析,没有受过这些甚深的教育。

我刚才也提到了,其他宗教都在提倡爱心,《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庄子和孔子的教言中也经常讲仁爱,《论语》中“仁”出现了十几处。但是他们的理念只局限于今生,即使承认有来世,也是自我的解脱,转生天界。而利益天边无际众生的博爱,只是在佛教中才有。佛教不离世间觉,我们所做的慈善事业,是为了众生的今生和来世,让他们得到的是暂时与究竟的利益。

那天有个人也说:“我应该帮助你,一方面能帮助这些孩子的今生,一方面也会为他们来世种下菩提的善根。”有些人也有这种看法。所以,我们跟其他宗教的慈善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问:做这样的慈善事业,对您个人修行是否有影响?

答:是有一点影响。我在平时念诵修行的时间中,专门抽一部分时间来做这些事情。有时候修菩提心或者修密法时,心不知不觉就浮现出孩子们的面孔。但是大的方面不会有影响,毕竟受了佛教的教育这么长时间,一般来讲,在世间散乱的环境中还是能把握自己。

虽然多多少少有一些影响,但这种影响我也是愿意的。因为自私自利的修行是不是解脱的因也很难说,我有时候真的感觉我们佛教徒太自私了,世间上的好人太多了。以前我知道一个老师叫王文福,他在麻风病的群体中呆了十八年。要知道,麻风病特别可怕,传染性很强,他在这样的群体中呆了十八年,而且在那里培养了四百多个学生,后来都在麻风病的学校里当老师。听说他女儿现在也是大学毕业,又回到他父亲的岗位上继续做。

作为大乘佛教徒,让你呆在麻风病的群体中,你愿不愿意?你敢不敢?每个人可以想一想。我们已经发了菩提心,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要度化众生,但是让有些人去麻风病学校里教书的话,不要说十八年,十八个月恐怕也要提很多要求。所以,我们应该要作一下对比,这个很有必要!

问:现在人都认为募捐比较敏感,很多人虽有这种想法,但都不敢做,您这次设立慈善基金,难道不怕会谣言四起吗?

答:是有点敏感!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但是做一件事情的话,人们肯定有各种想法。最初我推广学习《入行论》,当时也有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现在看到效果以后,大家也比较认可。

我个人来讲,二十多年中不管是在汉族、藏族,都没有特意地化缘募捐,不但是没有,而且对这种事情一直在课堂上做过批评。这次我也想过会不会受人毁谤,或者自己的行为不如法?但我的行为应该不会有问题,因为自心是清净的。然后别人对此会有什么看法,那是别人的事情,正如《入行论》中所讲,众生的意乐千差万别,佛陀也难以一一取悦,何况是我这样的人了。

只要能帮助可怜的孩子、可怜的人,我愿意牺牲自己,这一点我也早有考虑。在因果方面,应该不会有问题,因为这确实是一种善事,能帮助众生,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中也是开许的。至于别人的想法和说法,对我来讲不太重要。如果顾及别人的诽谤,做事情要让所有人都满意,可能我永远也没有这个机会,所以就随缘而去吧!

问:作为初学者,慈善事业会让自己散乱,在慈善事业和闻思修之间,应该选择哪一者?假如自己先成就,即便获得阿罗汉果,那时候再利益众生,能力会不会更大一些呢?

答:若有把握即生成就,依靠禅定神通来度化众生,那也可以。但从我现在的状况来看,马上获得神通神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应发心先做一些慈善事业。

至于阿罗汉的小乘果位,恐怕度众生的能力不是很强。《中观宝鬘论释》讲了一个比喻说:如意宝虽放在肮脏不堪的粪土里,但它的价值仍非常昂贵;假的珠宝虽放在无量宫殿中,也无有丝毫价值。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有菩提心,即使毁坏戒律、毁坏行为,但始终会发出利他的光芒,跟如意宝没有差别;如果自私自利地修行,即使得到声闻阿罗汉的果位,也是一种假的成就,跟假宝没有两样。所以,与菩提心的利益比起来,作为一个初学者,自己应该明白如何选择。

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是否会因此而散乱,应以自己的境界来观察。假如是上等修行人,可以像禅宗和大圆满的成就者那样,终生住在森林中,成就后显示神变来度化众生。倘若无法做到这样,那么现在有机会的时候,最好不要错过,利益众生的机会是很珍贵的,我们有了机会的话,理当尽量地帮助众生。

问:您现在办的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

答:现在政府批准的是小学,批准六百多个学生。以后因缘成熟的时候,等各方面能力、条件具足了,政府也答应我可以先办中学,推广九年制义务教育,即小学六年、中学三年。

虽然办学是一种散乱的事情,但我可以掌握自己的时间。中午用来处理学校和慈善方面的问题,上午和下午有一段时间可以实修,也可以翻译论典。

昨天有些人让我不要做慈善,不然我以前翻译过很多珍贵的经论,现在这样做了以后,肯定会散乱的。但我已经发了愿,中间退下来是不可能的。这方面我自己也想过,翻译和修行会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只不过是时间没有安排好,安排好了的话,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只要少睡一点,可以空出时间来。

问:这个学校是不是跟世间的学校一样?

答:这个学校是公办私助的学校,教学内容和国家教委规定的没有差别,但平时对学生的引导,会跟爱心、慈悲心有一定的关系。

现在政府所推行的教材,内容应该说非常好,在藏文教材里面,也有《萨迦格言》、《水木格言》,学了这些教言以后,对孩子的人格完善会有很大帮助。

前段时间我去了炉霍的城小,那里有几百个学生,我去每个班的时候他们都很恭敬,然后就开始读诵藏文课本,让人看后非常高兴。他们读诵的时候,我心里就想:“山上有很多孩子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们要是也能这样读诵的话,即使没有找到很好的工作,自己也不会变成文盲。只要有了文化,对今生来世都会有一定的利益。”

问:学校的老师是从外面请的,还是国家分配的?

答:外面请的也有,国家安排的也有。你是不是想去那里教书啊?(众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索达吉堪布       爱心)(五明学佛网:索达吉堪布       爱心)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9.爱心的真义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四章 第二节 真情与爱心的关怀 

 药师山·紫虚居士:发爱心行善与佛教不能画等号 

 蔡礼旭老师:素质的根本是善心、孝心、爱心 

 蔡礼旭老师:成全对方的德行跟爱心 

 索达吉堪布:济公的另二句话: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净土法门法师:真诚爱心是化解冲突的根本之道 

 净土法门法师:认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爱心遍世界善 

 索达吉堪布:临终注意事项与丧事办理之细节 

 索达吉堪布:爱箭的痛苦 

 净土法门法师:不必祈求,感恩、爱心,它自然就通了 

 索达吉堪布:对学密女众​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