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我们所贪的,不过是内心的幻象


   日期:2017/7/3 17: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所贪的,不过是内心的幻象

  《楞严经》: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意思是:假如一个睡得很熟的人,睡熟在床枕上。家中有人,在熟睡时,或捣练,或春米。这人在梦中,听见舂捣的声音,会误认为是其他的声音,或以为是在击鼓,或以为是在撞钟,当时在梦中自己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个钟成为木石的声音?

  别作他物:就是意识会转换外面的境界进来,把它变成了自己想像的东西。

  这个别做他物,非常关键。其实那些引起我们贪嗔痴的外境,本身不具有贪嗔痴,而是我们别做他物,把我们自己的概念加上去,然后再对这个经过概念转换的外境进行贪嗔痴的。比如一根绳子,因为你没看清,误认为是一条蛇,于是自己被吓得半死,心脏病发作;还比如,金子,不过是一块矿物,但后来有人告诉你:这种在石头里的矿物最值钱,把它打造成首饰,戴在身上,是高贵的。这个人这么说,那个人也这么说,然后你就想当然地认为,真的是这样,戴在头上,真的很高贵。绳子本来不会引起恐惧,石头也不会引起贪著,但是我们别作他物,于是恐惧贪著等颠倒梦想就都产生了。

  男人喜欢看美女,最好是裸女,似乎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其实,不过是一些哺乳或生殖的性器官,实在没什么可美的,甚至是丑陋的脏脏的。可人们人为地“赋予”了这些器官性感的名词,并拼命宣传这些,什么童颜巨乳照啊,大波美女啊,引诱的你去看。于是,在这些轰炸宣传中,你渐渐也觉得那是美的,是性感的,是诱人的。事实上,这些概念完全是被制造出来的,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性感的外境。

  三寸金莲的小脚,现在人看起来,只觉得恶心,可在古代,它可是女人风情万种的重要标志,也是极其性感的器官,常被男人捧在手里把玩,好似今天的丰乳肥臀被媒体追捧让男人心醉一般。后来清朝入关,满足妇女不缠足,故视汉人缠足为罪行,曾多次下令禁止。顺治二年(1645年)下诏:凡是时所生女子,严禁缠足。康熙元年(1662年)再次规定:如查得元年之后所生女子缠足者,罪其父母,其父有官者交吏兵二部议处,平民则交刑部处置。情节严重者枷责四十大板,流徙十年。后有人上奏说规定太严,清政府才免禁,民间妇女遂再度恢复缠足。到了乾隆朝,又多次降旨严禁,乾隆的禁令只煞住满族女子的裹足之风,汉族民间女子依然裹足如故。康有为在《戒缠足会檄》中说,希望家乡人放弃缠足陋习,并下决心不给自己的女儿缠足。这一举措使康有为在家乡受到很大排挤。清朝几度禁裹足,但终敌不过传统习惯,清人妇女竟也逐渐被汉化,穿上瘦金莲。

  我们是不是觉得十分可笑,乃至不可理喻?但人们的美或所谓性感的观念难道不就是这么奇怪吗,完全是被外部环境所人为制造,然后我们狗摇尾巴般心甘情愿地跟着跑。

  对于这个“别作他物”,科学家的表述是:“我们所观察的并非自然本身,而是自然根据我们的提问方式所呈现的样子。”——沃纳·卡尔·海森堡。现实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所感知到的,不过是我们的贪嗔痴情识制造出来的一堆假相。

  舌头,本来是吃东西咀嚼用的,但后来却有了性的意趣,也是人为后天加上去的。哺乳类动物都有不雅词不显示,本来是哺乳后代的一种器官而已,但在人类这里,也被性化了,具有强烈的性取向。而在一只公狗那里,不会觉得母狗的不雅词不显示具有性的意味,母猪亦如此。其实人类一开始也不是,比如原始部落,女人都是袒胸露乳,根本不会引起男性的兴趣。那么是怎么演变到今天的呢?

  因为人类渐渐发展,渐渐比低等动物多了一些概念,比如把肉烧熟,有了“好吃”的概念;把贝壳串起来戴在头上,有了“好看”的概念;住在搭建的茅棚里,有了比山洞更舒服的概念;集体打猎,有了收获更多的概念……文明、社会的种种基本思维种子开始在大脑中形成。既然也属于动物,那么人类最开始一定也是赤身裸体,这时候,男人看见女人,是不会有任何的邪思邪念。但后来,慢慢不一样了。先是到了冬天,要遮寒,于是就用树叶串起披在身上;后来,发现把兽皮用线连起来披在身上,更能抵御严寒风雪;又发现,不同的兽皮,抵御严寒的效果也不同;又发现,兽皮不同的缝制,穿在身上的舒适程度以及保暖程度都大不一样。这时,身上的兽皮比起最早的树叶来,已不仅仅是保暖了,还有了装饰的作用。既然是装饰,那么冬天过了,到了夏天,脱下兽皮,身上就要继续寻找装饰。布,开始出现。

  不是为了基本的保暖,还为了装饰,衣服的概念产生。伴随而来的,就是不穿衣服,就不好看。

  继之而来的,就是不穿衣服,是难为情的,是不好意思的。

  情欲的萌芽开始出现。

  情欲和性,有一个根本的差别:情欲是分别我执,性是俱生我执。简单说,就是情欲是因有了后天分别才出现的,而性是先天的。所以,只有人类才有情欲,低等动物只有性——这是高等动物和低等动物的标志区别。

  于是,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动物只有在发情期内才交配,而人类,没有这个局限。因为,既然纯粹的性,是先天自然的,那就一定符合自然的规则。自然有春夏秋冬,有白昼黑夜,那么性,也存在发情期和非发情期。而,人类的情是产生在思维逻辑的基础上,是后天的,非自然的,是人为的,于是它不受自然控制,完全是自我的驱动。

  自从人懂得了装饰,后天就胜过了先天。

  自从人懂得用衣服美化自己,情欲就开始与日俱增。

  这是文明的代价。是进步,也是堕落的开始!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哈哈,正是如此。

  在天主教里,这个结论以一个形象的故事来讲述。

  伊甸园中有棵禁止享用的果树,叫分辨善恶树,是上帝为考验人的信心而设置的。据说撒旦原是上帝的天使,后来堕落成为魔鬼和恶灵的首领。有一天,他以蛇的形状向夏蛙显现,并以十分狡诈的口吻试探夏娃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么?!”……

  两颗果子好象强力剂注入了混饨蒙昧的两颗心。二人的精神世界顿时澄清了,明晰了,他们的眼睛明亮了。他们开始分辨物我,产生了“自我”的概念,他们无比沮丧地发现,自己赤裸着身体,是羞耻的事情。于是他们用无花果的叶子为自己编织了裙子,来掩饰下体。

  天黑下来,有了凉意,他们听到上帝的声音,上帝来到了园中,他们就藏了起来,上帝看不见他们两个。可是,上帝喊亚当,问他在何处,为何藏起身来。亚当答道,他听到上帝的声音,但很害怕。上帝说:“如果你害怕,那一定是吃了我禁止你们吃的果子。”

  人类因为发挥智慧而创造了文明;因为滥用了智慧而受到诅咒。

  从此,上帝失落了人;人也失落了上帝。(创3:8一3:24)

  智慧未开,人们生活在伊甸园;开了智慧,有了分别执着也就有了妄想——那条蛇,人类失乐园。

  本来是捣衣声,梦中的你却认为是敲鼓——自心别做他物。同理,本来是一个身体器官,迷梦痴乱中的你却认为是强烈的情欲标号。

  世间的财色名食睡,那些引起我们癫狂的外境,其实都是我们在别作他物而已。欲是幻想出来的,又被它控制。《楞严经》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我们所有的执取,所有的贪嗔痴,屏幕上那一大波性感美女,曾经的三寸金莲的风情万种,不过是我们内心幻化制造出来的一个影像而已。我们制造出一个影像,又被这个影像所控制,这不但是麻烦,且是一件恐惧的事。想起了美国电影,好像叫《未来世界》吧,说人类制造机器人来为人类服务,但后来机器人反倒控制了人类,最后人类只好逃离地球。

  我们制作出一个精致的手铐,然后自己戴上。这就是所谓的异化。我们最终无处可逃。

  那该怎样做,才能回到最初的天真状态呢?也是自由的状态?那个生命的伊甸园?耶稣说:要做回小孩子。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这两种方法其实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而已。能做到吗?可以做一些,但很难做到全部。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不可能呀,已经形成了文明,再要抛弃,是不可能的;见素抱朴,倒是可以实施,但并不彻底,只能保证不造恶,但也不能解脱呀。

  佛陀的方法就可操作,并更彻底:四大皆空、五蕴无我。不必去掉智慧,而要利用智慧这把利剑,看破一切。《楞严经》: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楞严经       戒邪YIN)(五明学佛网:楞严经       戒邪YIN)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楞严经》决定可靠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八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六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五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四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