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能上师:痛与不痛,摄化神会


   日期:2017/7/6 10: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下一个是六祖非常有名的弟子神会大师。我们看经文。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有一个少年,十三岁,叫神会,从玉泉来参礼六祖。玉泉是神秀大师弘法的地方,神会就是从神秀大师那过来的。

  六祖见到神会就开门见山地问,你认识自己的佛性了吗?你若认识,就给我形容形容佛性是什么样的。神会大师当时虽然只有十三岁,但他是个非常灵光的一个人。神会回答说:“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他实际上是住在了文字上,套用了佛法的名词。

  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说吧,比方问:“什么是佛?”答:“觉悟是佛。”这也就和神会一样了!如果这么回答:“刚吃饱饭!”把生活融进佛法里,这就不同了。

  六祖一听就说:“这沙弥争合取次语”,意思是说,你这个小和尚尽说些文字理论上的东西。

  禅宗里有“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这样一句话,这是在比喻那些经常在文字、语言上打转转的修行者。意思是问什么,马上就答什么,比如问:“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你马上就回答了出来,这里的“合取次语”就是这个意思。佛性没有语言性和文字性,它是一种不可得、不可思议的一种无法言说的境界。再进一步讲,“驴橛”就是栓驴的桩子,驴被缰绳栓到桩子上了,驴就不能自由活动了。这里的“驴”指佛性。“万劫系驴橛”就是执著于文字,拿文字、语言当成解脱的话,就障碍住解脱了。

  包括我们禅修的时候,观想也好,念佛也好,这些都是道路和方法,不能认为这些就是终点。包括有的人把观想出来的东西当实了,不知道观想出来的东西也是幻化不实的,不知道法身、报身和化身的关系,就容易走偏。认为佛号、佛像是真实的,一味执著于观想和念佛的话,这也就是“系驴橛”。不了解修行的本意,它就会障碍你的修证,会障碍你的解脱。

  神会听六祖这样说他,就开始反问六祖了,师父哇,您坐禅佛性还见不见?六祖的智慧多广大呀,他马上就拿拐杖敲了神会三下,并问他,我打你疼不疼?神会说:“亦痛亦不痛。”六祖说:“吾亦见亦不见。”

  这时候,神会大师又反过来问六祖:“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六祖回答说,我常见自己的过失,不见他人的是非,见己不见他,所以“亦见亦不见”。你却说“亦痛亦不痛”,那是怎么回事呢?我打了你三下,你如果不痛,就像石头、木头;如果痛,就是凡夫。其实,圣人也知痛,只是不住在痛上。

  六祖接着又说:“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你刚才的回答,实际上是住在了文字上。

  通过神会的言语,六祖大师知道了他的修行程度,并指出了他的不足。神会大师虽然年纪不大,但闻思非常渊博,听了六祖的一席话,对六祖生起了崇敬的心情,马上行礼道歉。

  六祖又开导他:“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就是说,你没有见到佛性的话,就谦虚地向善知识问前面的道路;你如果见到了,就依法好好地修行。

  “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如果你心里边没有见性的话,就要找别人问路,如果你见到自性,那你就好好地保护它就行了,我见了不能代替你见,你见了也不能代替我见。

  听了六祖的一番话,神会被彻底地折服了,他再次行礼,拜了一百多拜,惭悔自己之前的傲慢和过失。他为答谢教导之恩,发心要跟着六祖修学,一心侍奉六祖。

  以上是六祖摄化神会大师的因缘。六祖讲法时,他们还有下面的一段对话。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荷泽禅师)。

  一天,六祖讲法的时候对大家说,我有个宝贝,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没有姓名,也没有字号;没有背面,也没有正面。大家认识它吗?

  这时候,神会就说:“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这是诸佛菩萨的本源,也是我的佛性。

  六祖给他开示说,我跟你说无名无字,你马上就说本源佛性,你这样住在语言和文字上,会被法的见解所障碍,只能成为一个只知佛理的修行人,而不能真正成为彻底解脱或证悟解脱的修行人。“汝向去有把茆盖头”,就像你头上一直有把伞,被罩住了,得不到大自在,得不到解脱。在佛教里这叫做所知障。

  有的人理论非常通达,对事情的研究清晰、透彻,说到什么心中马上会有个概念,这是障碍正定的一种力量。现在禅修中,脑子简单、心宽量大的人反而更容易得定,脑子比较灵活的人反而定不下来。

  其实,神会大师对佛法是非常通达的,是大成就者。六祖这是在告诉他不要太执著于文字、语言,不要因此影响修行的成就。

  神会自十三岁见到六祖后,一直在六祖身边不离左右,直到六祖圆寂。六祖圆寂之后,神会禅师去了京城洛阳,把在曹溪学到的禅宗顿悟法门加以弘扬,作了《显宗记》,盛行于当时,成为了荷泽禅师。

  神会大师在慧和理上的成就都非常显著,和怀让禅师、行思禅师、永嘉禅师等都是禅宗非常有名的祖师。

  《六祖坛经心要直解》顿渐品5 痛与不痛,摄化神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