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不学习的坏处(五)


   日期:2017/7/7 8: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什么“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呢?“勇”的法相就是心里想到什么、或者有什么决定,此人会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地付诸实现,即便周围存在一些困难和违缘,也毫不顾及,一心想着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和“好直不好学”中所提到的“直”相比,“直者”只是率直地、没有扭曲地将心中的想法表现在行为和语言上而已,而勇者则不仅要将心中的想法表现出来,而且还具有实现这一想法的强烈动机,即便周围存在一些障碍,勇者也不会怯懦或善罢甘休,而是会勇往直前,排除困难,直到想法成为现实为止。所以,将勇者和直者相比,勇者实现自心想法的能力要比直者强大得多。

  正因为如此,不好学的勇者其弊病要比不好学的直者大得多,不好学直者的弊病只是“急躁盲动”而已,而不好学勇者的弊病却是“乱”——也即使得勇者自己与其周围的人一起陷入混乱之中。“急躁盲动”只是个人的灾难和不幸,而“乱”则是群体的灾难和不幸。不好学勇者的地位、影响力和能力越大,则危害的群体规模也越大。平民百姓好勇不好学,往往只会乱及一家;一个单位领导阶层的人如果好勇不好学,就会乱及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如果好勇不好学,就会乱及一个国家。

  所以,“勇”不能离开智慧,离开了智慧的“勇”于人于己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就像一个脚力比较好的人,其行走的速度会远远超过脚力差的人,但是如果行走的方向错了,就会偏离目的地更加遥远。“勇”就好比是力量和速度,智慧好比是方向,没有智慧指挥的“勇”,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灾难。例如,有人在和家人争吵的时候,非常勇猛,结果造成家庭破裂。过后想想,非常后悔当初吵架时的鲁莽,要是吵架时的勇猛稍微减弱一点,也不至于无法挽回。又如,有人在公共汽车上为一点小事,就和别人大打出手,勇敢异常,最后由于出手太重,不仅要赔偿医药费,还要被刑事拘留,心里也很长时间闷闷不乐,这也是勇敢用错地方的例子。特别,那些蹲在监狱里或者已经宣判了死刑的犯罪分子,在行持杀人、抢劫、贪污受贿等非法行为时,不能不算勇敢,但是这些没有智慧摄持的勇敢,无情地葬送了他们的一生。据说,孔子的学生子路好勇,他有一次问孔子说:“君子尚勇乎?”意思是,君子之人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子路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意思是,君子在勇敢和真理之间,将真理放在首位。君子如果勇敢但违背真理,就会祸乱天下,小人如果勇敢但违背真理就会用各种手段攫取财物。

  《荀子·荣辱篇》中说:“有狗彘(zhì,猪也)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牟牟然惟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牟牟然惟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意思是说,勇可以分为狗彘之勇、贾盗[1]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这四类。为了一口食而争,没有廉耻,不知是非,不避死伤,不畏大众力量的强大,迫不及待地只想得到利益和食物,这是狗彘之勇;为了一件事或自身的利益,而争夺财物,不知辞让,内心果敢而振奋,贪婪而凶猛,迫不及待地只想得到利益,这是贾盗之勇;为了自身的利益,轻视生命而蛮横暴虐,是小人之勇;为了维护正义,不畏权势,不顾自身的利益,即使国王的富贵也无法改变其决心,看重自他的生命,坚持正义,并且百折不挠,是士君子之勇。可见,荀子所说的四类勇,前三者是没有智慧摄持的勇,而唯有士君子之勇是以智慧来驾驭的勇。

  从佛教的角度,可以将人分为“凡愚、下士、中士、上士”这四类,因此这四类人所具备的“勇”可以分别称为“凡愚之勇、下士之勇、中士之勇、上士之勇”。所谓凡愚,是指内心不仅有业果愚还有真实义愚的人。这类人虽然想离苦得乐,但不知道断恶行善,所作所为背离因果之道,所以凡愚之勇是凡愚堕入三恶道的助缘。所谓下士,是指业果愚已经遣除,但真实义愚尚未遣除的人,这些人内心深信因果,知道唯有断恶行善才能使自己离苦得乐,但是不知道三界轮回没有究竟的安乐,不知道修行解脱道。对于下士来说,下士之勇会帮助他们行善断恶,以至现世获得幸福和安乐、来世投生善趣,在轮回中获得增上生的安乐。中士不仅遣除了业果愚,而且还遣除了真实义愚,他们看到三界轮回没有究竟的安乐,所以发誓修解脱道。所以,中士之勇是中士出离轮回的助缘。所谓上士,是指不仅遣除了业果愚和真实义愚,而且还发愿救度一切众生出离三界轮回,以获得究竟安乐的人。上士之勇可以成为上士救度众生出离轮回的助缘。所以,“勇”被不同类别的人所用,就会承办不同类别的义理,被愚人所用反而会危害自他。“凡愚、下士、中士、上士”这四类人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呢?完全是按照其相续中所拥有智慧的多少来划分的!所以,“勇”和大智慧结合,可以承办大利益;和小智慧结合,只能承办小利益;和愚昧结合,就会炮制痛苦和灾难。

  我们知道,不同的种子和“土壤、肥料、阳光、水”这些外缘结合,会发出不同的苗芽,长出不同的枝干,开出不同的花朵,最后结出不同的果实。若种子有毒,则苗芽、枝干、花果皆会有毒;若种子是药,则苗芽、枝干、花果皆是药;若种子具备营养,则苗芽、枝干、花果皆可滋养人体。智慧好比种子,勇敢好比是土壤、肥料、阳光和水,勇敢是导致自利利他,还是害己害人,完全依赖于智慧。

  在此世间,还有什么比通过学习获得智慧更重要呢?不少人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勇敢,需要在勇敢方面多多训练,但是却很少有人认识到智慧比勇敢更重要,并下决心要多多学习、获得智慧。在没有获得智慧之前就拥有了勇敢,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此时的勇敢大都只是招致祸乱的帮凶而已。智慧是我们离苦得乐的唯一依靠。愚者虽然也希求离苦得乐,但却不知道离苦得乐的根本在于通过学习获得智慧。我们中国人有句谚语说:“勇敢不在膀臂之上,而在智慧之上。”《格言宝藏论》中说:“求得今生来世乐,皆为依靠智慧力。”又说:“即使英勇又顽强,若非智者难得盛。”所以,获得智慧远比培养勇敢重要。

  除了学习,还有其它获得智慧的方法吗?绝对没有!犹如食物的营养唯一通过咀嚼、消化而吸收一样,同样心灵的营养——智慧——必须通过闻思修而获得。《礼记》中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意思是,虽然有美味的饮食,但不食用就不能吸收其营养;同样,虽然在我们的心灵和外境之上存在各种规律,但是不去格物致知,也不会掌握它们。古人还说:“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也即,人生下来不吃饭就会饿死,人在年轻时不学习就会一生愚昧。又说:“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意思是,人人都知道用食物来去除身体的饥饿,但却不知道用学习来去除心灵的愚昧。儒家《中庸》说:“好学近乎智。”也即,一个人如果好学,就会渐渐具足智慧。玉石不经切割磨炼,永远只是一块默默无闻的石头,根本不会发出光泽;同样,人如果不学习,虽然具有一个健康的大脑,但也永远只是凡愚一个,相续中根本不会生起圣者的智慧。(未完待续)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学佛)(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