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如何积累福德和增长智慧?


   日期:2017/7/7 11: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一定听过那样的一个偈子:修福不修慧,大象戴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是说如果只去修福德而不去修智慧,就如同披戴种种珍宝的大象一样;相反只肯修智慧不修福德,当智慧显现成就为阿罗汉了,却只能托空钵饿肚子。释迦佛在示现成佛前,三个阿僧祇劫修福慧,智慧已经圆满了,但是又用了一百劫修相好。而相好又直接同福德挂钩。这句话可能各位有听过,但是深思维一下,那么多大菩萨在菩萨位而不肯取进成佛,并非是智慧不够圆满,那么他们要做的事情亦如释迦佛修一百劫相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菩萨位盘亘不前,并非是因为智慧上有多大的缺失漏洞,而是因为还需要多多的做福德。

  1.什么是智慧?

  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示现开悟证佛果时三叹奇哉,留下了非常非常著名的法句: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一切的有情众生,当然包括你我在内,三界六道的众生统统也都包括在内的,在本质上都是和佛一致无二的;但是因为佛没有妄想执着,从而证得佛果;而我们有妄想执着,就暂时没办法证得。

  如果我们能把妄想执着也清除掉,我们也就可以证得佛果。所以修智慧破妄想执着,这是学佛修行里相当一大阶段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是求智慧。有了智慧并不代表就一定成就,而是有了智慧就有成就的条件。亦如之前同大家说过:若智慧不显离道尚远!学佛修行如果出不来智慧,连相似智慧都没有,就是在修行上还离正道太遥远。

  智慧是啥东西?过去把智慧非常粗暴的拆分了一下:智是知道的能力;慧是解决的能力。智慧就是知道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要去分析问题、思维问题、寻求解决、落实解决、调整方案,最后见到解决效果。有了智慧不代表就一定解决问题,但是没智慧想解决问题就难上加难。有了智力能分析问题,客观的观察审视,找到问题中的节点、找到病结,之后通过慧力去寻求解决。我们一辈子努力学习世间的知识文化,也依然如这个粗暴的拆分一样,学了一辈子其实就是在学习怎么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也就是说,我们学到的所有的知识方法等等都是为解决问题,或者在解决问题的路上。

  只不过某个学科给出的是某类解题的思路,比如数学是要客观计算,从各个支离破碎的条件推算出整体和趋势;化学是以观察原子层面的化合反应,从微观返回到现实,获得利用。我们所有学到的门科可以粗暴分两类:一是直接提供解题思路的;二是提供支撑和辅助的,也就是为解题服务的。

  这和智慧是一样的,我们想更好地解决问题,就要更客观地分析问题。客观分析就不应该夹带情绪等等,不会说这个人不好,他的因果就都是坏的,那个人是好人,他的因缘都是善缘!不会是这样的。如古人说:天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管是皇王圣主还是逆贼宵小都是一样对待,这同佛法的观点很类似,所以佛法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会因为我们是凡夫就减少一分。所以各位想有智慧,在基础上要练习把情绪从观察中撇开,不能以情绪为基础去做观察。在天眼层面各位也会发现这个问题很复杂,如果情绪里有一种偏向,那么天眼观察的结果就会发生巨大的偏转,导致天眼提供的信息偏差太大,所以这样的信息或有其准确性,但是因为夹带的情绪太大,导致信息很难采信。

  往往很多学佛人都希望自己有天眼,不是谁没有,而是都有,如果不能去良好规范使用,有天眼并非是一个好事情。亦如某些法师反对经忏佛事是因为这里牵扯了大量的精力,令人很难有精力进入修行中,干扰修行的东西都可以被排斥;如果经忏佛事已经真实地干扰到了修行,被排斥也是情理之中。亦如在几年前见过一个学佛人,所谓学佛就是跑庙去参与超度法事,他们有一个庞大的信息网,谁听说哪个寺院要搞超度了就积极地组团去参与,而不去落实修行,这种行为可能有其存在的原因,但是不值得推崇。

  2.如何获得智慧?

  各位也听过“法布施得智慧”,这个法布施是什么?我们过去听某些法师说:印刷经典流布也是法布施!当承认这是法布施的一种,但不是法布施的全部,最多算法布施里的低配。法布施的标配是能发心并同大家分享佛法。法布施的高配就不好说了,因为高标准的法布施这很难企及,我们看《维摩诘经》,维摩诘对大众是高配法布施,就算这些大弟子、大菩萨随释迦佛修行很久,到维摩诘这里还要再拔几个高,这就需要有知人善教的能力了,这个能力就不是锻炼锻炼能有的了,是需要长久落实福德智慧两手抓,才可能有机会触碰的。

  所以现在所谓的法布施,要看各位自己的根基状态了,我水平不好,那么就去做低配的法布施,也是得智慧,只是低配法布施得低配智慧,这就是如是因、如是果的事情,真实不虚;如果标配法布施,当然得的智慧就是中规中矩的智慧。亦如文殊菩萨是菩萨里智慧第一的,他的法布施就是做高配版的了,所以他的智慧不得了,如他手里的宝剑一样,坚硬代表智慧的体相坚固;锋利代表智慧使用时的决断迅猛,如果中规中矩的智慧很难企及这种高度。

  所以怎么做好法布施?亦如我说:布施是从上而下的,供养是从下而上!你得先有,才能给他人;如果他人比你多,你怎么给人家啊?就像我们想去怜悯众生,但是他过的比你幸福快乐,你怜悯他什么?反过来他要怜悯我们不幸福不快乐了,对不对?布施也是一样的,你有了才能去分享给他。

  法布施有一个好处,不像钱你送出去了,就是从你手里暂时消失了,法布施的本体不会消失,不会因为分享布施而消减,反而因为在布施分享的过程中,锻炼提升圆融了,令能布施的部分更丰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布施得智慧这是现世即得的。那么我们要分享什么?法本身就很抽象,什么是法?就是模仿复制地学习,我们学习佛法,就是模仿复制学习佛陀的心念行持。但佛的境界离我们太远,所以讲了那么多大菩萨,佛把菩萨推在前面供我们参考学习,给我们一个能够得到的目标榜样,所以学佛的一大进程,往往都是通过学菩萨得以增进的。

  于是《地藏经》接地气,各位看看四段发愿里,两段救母的案例都不是那么高大上的。婆罗门女是外道,虽信因果,但不信佛法,就算蒙佛加持到了业海,依然询问鬼王很多非常低级的问题,他当时水平就这样,和我们很像的;而光目女的状态就更差,连他母亲造作什么业力都不能准确知道,也就是说这个女人如果没有接触罗汉福度,和我们又有多大的距离呢?

  基于此,才出现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地藏经》的核心是第几品?到底核心秘密在哪一品深度提到了?这一品看懂了,知道菩萨在做什么了,知道他怎么做的,知道他做的事情了,我们就要自我对照。发现好像我们也可以做,如果此时能有发心支撑、善缘支撑、福德支撑,我们也可以学习地藏菩萨那样分享佛法,学习地藏菩萨那样的法布施,这就正合佛意了。

  智慧依然要靠修行戒定慧而来:摄心为戒,因戒得定,因定生慧。而法布施得智慧这是偏于鼓励流通的成分更多,鉴于我们很难拿捏这个抽象的法,所以要举种种的例子、种种的比喻、种种的描述、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剖析拆分,让抽象的法立体起来、清晰起来,这都已经不是靠流通布施能获得的了,依然还是要实修戒定慧三学才能获得这些。

  3.积累福德的两种方法——减少消耗,开源积累

  可当我们要升起一个心念,就要看福德、善缘、善根是否能提供足够的支撑了。亦如在世间我们“想要”的部分不是我们“需要”的部分,奢望的部分远远大于需要的部分,那就要更大的资本支撑我们获得满足超高的奢望,这就是在急速消耗福报了。这个事情搞懂了,一对比,菩萨不成佛在努力地积累福报;而我却在为寻求一个个奢望的满足,在急速地消耗福报!这路就走拧了,走岔了。那么他们为什么积累福报,为了这个事情都不急着成佛呢?亦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里提到两部分,一是提婆的部分,二是龙女的部分。龙女的案例,在浩瀚的典籍里是非常珍贵难得的例子,因为这是现世成就的,余下就是善财童子当世成就了,也就是说学佛现身成就的案例只有龙女和善财这两位。《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里提到的常不轻菩萨的成就是临终获得,是他命尽后,因为修行的原因获得的种种功德庄严,和他们两位还不同。

  而各位需要注意的是,释迦佛宣讲《法华经》,连涅槃许久的多宝古佛都来听法,可是龙女却无缘多听,示现成就了就转身飞往自己的无垢世界去了。所以各位要晓得:在菩萨阶段修福德这多重要了!因为福德的事情,是龙女不能有机会企及听闻《法华经》,就算他示现成就了,还是表现出了福德的不丰足,《法华经》没办法继续听。

  有福德垫底一切都有可能!如果福德不够了,很多事情就会捉襟见肘。学佛也是这样,总是这事、那事、这个人、那个人,让你学佛的事情不顺畅,学得扎心啊、塞心啊、破事、乱事、干扰一层一层的,这是福德不充足的表现。亦如我们很多同修学佛很久,可是不得增进,没机会前进;看到一个机会,一努力又走到附佛外道里去了,这也都是福德不足的表现。

  福德是啥?当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会携带对应量的福报,提供此人一生的正常用度;如果过分的消耗福报,以后的命就会对应消减。所以福报消减也等同于寿命的消减,不仅天人是这样的,我们也是这样的。很多事情是折损福报最严重的,比如邪YIN,比如杀生,所以普遍来看邪YIN的人寿命短,古代的帝王平均寿命还不到四十岁,可见一斑了。

  还有消减福报的事情比如浪费和奢侈,奢侈是你可以用这样的,但是非要用更好的,当然或许我们通过博弈论会选择更好的产品,但付出的成本会更高,比如一个手机,比如一个电子设备,有的很小很小的东西就要几千,这是莫名其妙。我们要区分好正常用度和奢望,正常用度的需求很容易满足,而奢望是不容易满足的,因为里面的贪欲太炽盛,这火不容易熄灭。

  据说中国餐桌上一年浪费掉的粮食要高到两千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各位明白为什么旱涝那么严重了吗?

  福德是能获得福报的品质,比如某人有德行,就是他能去创造更多的善行,而不是他过去创造了多少善行。所以福德是一种品质,是能持续创造福报的品质,而这个品质里包括最基础两个方面: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减少没必要的福报消耗这是节流,但节流是被动的,还需要开源的主动方法。

  能更好的配合开源节流,减少消耗,开源积累,就把福报的事情盘活了。如刚刚说:有福报什么事情都好说!所以修行基础阶段就是怎么落实消业培福这两大块内容,把消业和培福做扎实了,业力不那么明显现前,恶业不那么巨大难熬,善缘又很容易成熟,这就非常愉快了;如果相反恶缘总在成熟,善缘迟迟不动,想向善、想提升、想扭转、想学佛、想靠拢那都是难如登天。

  今天的部分就到这里,阿弥陀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普门品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福德       智慧)(五明学佛网:福德       智慧)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洪启嵩居士:智慧──诸佛的母亲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如本法师:智慧之门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6.愚昧、理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