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道德经》20种人生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


   日期:2017/7/9 11: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道德经》,又被称为《老子》,因为全文仅有5000字,所以又称五千言。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道德经》的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指引我们人生的大智慧。

  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文: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感悟: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

  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

  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去,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

  有此三条,烛邹该杀。齐景公闻言笑了,说:“赶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

  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

  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

  持而不盈、富贵不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感悟:日中则昃日,月影则亏。一定要知道为人处事的度在哪里。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尽。老子说的是不要在某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专长而盈满,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才会有发展与回旋的空间,不要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是处世的大智慧。有才学有特长的人爱显摆,富贵中人生骄傲。

  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感悟: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读懂玄德,懂得了舍得。舍得不是只教我们放弃,舍得是一种功成身退。

  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译文: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的才叫强者。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感悟:一个人总被欲望牵引,就是没有自知,不知道心灵的贪婪和心灵的陷进,知而不能知足知止,便是不自胜,没有战胜欲望。很多人都曾经为自己的贪婪或软弱或强势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后悔过。

  报怨以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感悟:老子不主张与人结怨,主张和解,主张修善。个人与个人可以结怨,家族与家族可以结怨,国家与国家可以结怨。这种积就的冤仇不利于个人的生活,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不利于世界的和平。

  老子从天道之善而得出的结论是:尽量不要结怨,而要积极修善,为了修善也不能结怨,一旦结怨,就难以为善。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人间最可悲的是骨肉相残之结怨,亲人反目而结怨。

  守柔贵雌的大智慧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感悟:老子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涵着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很能持久。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特性。

  看破祸福相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

  感悟: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祸福相倚的道理。普通人,遇到高兴的事情就喜不自胜,遇到坏事就垂头丧气。而聪明的人,总是能从好事中看到危机;能从坏事中看到机遇。从好事中看到危机,就能够居安思危,及时处理危机。从坏事中看到机遇和希望,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甚至反败为胜。

  要重视“无”的价值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感悟:做人做事一定要看到“无”的价值。盆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装东西;房子内部是“无”的,所以能住人。当然这种无不是绝对的没有,在这里是说无形,看不到的东西,比如信用、道德等等,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他的价值。

  做事情不要怕别热嘲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译文: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感悟:一些人,听闻了大道也嘲笑不已。我们就明白了,就连大道都会遭到人的嘲笑,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做事呢?所以千万不要怕被人嘲笑。《论语》重有记载,弟子问孔子,所有人都说这个人好,这个人是不是很好呢?孔子说,这个人肯定不好。真正的好人是这样的,好人夸奖他,坏人损贬他。

  六亲不和,才会有孝慈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感悟:这段话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它的直接内容,即指出由于君上失德,大道废弃,需要提倡仁义以挽颓风。老子对当时病态社会的种种现象加以描述。

  二是表现了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社会,分析了智慧与虚伪、孝慈与家庭纠纷、国家混乱与忠臣等,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静中有大智慧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感悟:君在古代意思很丰富,不仅指君王、君主的意思。一个人精神上的主导也可以称为君。老子这里是告诉我们静的作用。常言道,静水流深。内心的静是我们看事情、思考问题的一个基础。静能定,定能生智慧。《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定,诚然。

  做事情要懂得“正”和“其”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译文:治国要用“正”,带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过“无事”。

  感悟:正和奇是一组相对的词汇。老子说以正治国,就是说治国要名正言顺,发布法律规章让大家知道,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就是要讲规则。

  如何做成大事、做难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要想做成难事,必须从容易的事着手;要想做成大事,必须从细小的事情入手。

  感悟:都是很多事纠缠在一起,盘根错节,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天下的大事,也都是由小事纠缠在一起,所以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

  最好的领导是怎样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感悟: “不知有之”,有版本作“下知有之”,意思相近。老子的政治智慧是很先进的,他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好的统治者。

  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译文:和解大的怨恨,必然还有残余的怨恨,怎么能算是妥善呢?因此,圣人执借据却不逼索于人。有德者就象执借据而不逼索一样,施德不求报,得理能让人。

  感悟:人生最难的就是不责于人,既不责备他人,这是很高的修养。老子强调,为人宽善,即使我们占尽优势,也不能咄咄逼人。老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叫“为善”。当我们处于劣势的时候,不责于人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一旦你占了优势,还能做到不责于人,这才是真正的善。

  与人而愈有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圣人”不积累财货,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感悟:世上的人都在不断积聚财富,老子告诉我们另一种富有。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于他积累多少财货,因为积累起来的财货总是有限的。行善帮助别人, 而与人而愈有。在现代社会,我们满耳充斥的都是“竞争”、“竞争”、“竞争”。

  成熟是一种光而不耀的境界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圣人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坦率但不过分为放肆。"光而不耀"即光明而不耀眼。

  感悟:《易经·乾卦》上说:亢龙有悔。亢就是飞得太高,至进不知退。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就是不成熟的表现,必然会招致不好的结果。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懂得辩证,懂得度。真正的成熟就是老子说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修道要作减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译文:求学要每天积累学问,修道却要每天减少;不断减少,以至于无为。

  感悟: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他注重理性思维这一点是对的,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也是对的。

  不自私,才能“成其私”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圣人坚持以其无私的心态,反而成就了他个人。

  感悟:这里当然不是指那种以退为进的权术。这主要是因为对“私”的误读,“私”的本意是“个人,自己”,而不是只作“自私、私利”讲。圣人“后其身”、 “外其身”自然是无私之为、无心之为,而不是为了成就自己私利的花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道德经       智慧)(五明学佛网:道德经       智慧)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洪启嵩居士:智慧──诸佛的母亲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如本法师:智慧之门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6.愚昧、理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