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能上师:付瞩留偈,传三昧法


   日期:2017/7/9 21: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说偈。

  太极元年七月份,六祖告诉弟子们,说自己八月份就要走了,如果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就赶紧问。

  法海等弟子,知道自己的师父还有一个月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大家都舍不得这个因缘,就有好多人开始哭了起来。只有神会没有动心,没有哭,而是以平常心面对了这个事情。

  六祖就夸神会说,你们看只有神会没事。你们在山里边这么多年是怎么修的呀?遇到这个事情心还乱还哭闹。你们这样是因为不知道我上哪儿去,不知道我怎么回事。其实我知道自己的去处,你们不知道,如果你们知道我去哪儿的话,就不会再悲伤了。

  六祖说这些话,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法身本来就无来无去!法身是我,色身是衣服,衣服坏了就换换。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说走也没有走,去也没有去。神会就安住在这种智慧当中了,所以他没有动心,而法海这些弟子们暂时还是迷惑了。

  六祖告诉弟子们,你们赶紧都坐下来吧,我再说一个偈颂,叫《真假动静偈》。如果了解了,你们就不会再伤心了,也就了解真正的禅法是怎么回事了。这时候,大家都坐下,开始顶礼,准备听六祖讲他的偈颂。

  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一切法都没有真实的,都是一种假相、一合相。包括我们现在,也是一合相。为什么是一合相呢?昨天的事情到现在跟做梦一样吧,今天的事情到明天也跟做梦是一样,都是一种幻相。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幻相当中,只是不了知而已。觉悟的人知道这是幻相,分、离、来、去它们都是一样的,因为法身不来不去,这就是觉悟人所了解的诸法实相。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一切都是假的,但是如果认为都是真实的,这就错了。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要想真的了达到诸法实相,就要在看到这个相时,知道它是假象。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其中“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这句是释迦佛讲的一句经典名言,原文是:“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六祖是用十个字把它给讲出来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真如佛性能了知一切万法,一切的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生一切法、灭一切法的时候,佛性根本就没有动过。尽管起用一切法,生灭一切法,而真心是不动的。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我们有了如此见解,时时地不迷惑、不颠倒,而且每天都能够这样修行的话,“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六祖在这里首先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一切无有真”,都是幻化如梦的。既然是幻化如梦的,那又不离开这个幻,还要随缘随份地接受这个幻,做任何幻化事情的时候都要不执著;其次, “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和“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的道理是一样的;还有,了解了诸法实相的这些顿乘法门,或者了解了这个禅法、正法眼藏,它是远离一切执著,而又生起万法的。但有的法门是渐教的,法义是不一样。声闻、缘觉乘的法义,还有大乘法义,有一个渐修的过程。我们要明白这是一个渐修的过程,它是不了义的。比方说讲戒律,好不好?好!讲禅定,好不好?也好!讲一切法,先说有,再说空,完了再生有。还有一个空观、假观、中观,这些好不好?都好。但是,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心即是性,性即是心”这种圆融无碍的、了义的智慧,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明白这个道理干什么?六祖就说了:“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就是说,修行、探讨佛法的时候,能够说到一块儿,就好好地探讨,互相的交流。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如果见解不太一样,不要诽谤,不要互相争论。因为法无顿渐,人有顿渐。比方说我们和北宗的门人相遇的时候,可能见解上有差异,他能接受,你就讨论,不能接受,你就要“合掌令欢喜”。要结一个很好的法缘,不能结恶缘。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就是咱们这个宗门不能有诤。所谓“诤”,就是有个你高我低或我高你低的想法,有这样的想法,本身也是不解脱的。谁修得高,谁修得低,这都是有我相、人相、法相的现象,所以说不能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六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内心执著我的法门高于你,我的修行高于你,我的见解高于你等等,这就障碍了解脱,而且会因为这些种子进入轮回。

  弟子们听六祖这么一说,都明白了,都了解了六祖大师的本怀了,“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

  从究竟意义上说,法没有高低,“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现在的宗派有密宗啊、禅宗啊、净土宗啊,还有一些法门,这些本来都是佛陀的教法,都是让我们走向成佛道路的方法。但是在这个成佛道路上,时间有快慢:有的是三大劫,有的是十六生,还有十三生,还有即身成就的,还有往生成就的方法。这些都是佛陀的教法,只是每个人的因缘不同,修行的法门不一样。所以说,我们不能互相排斥,应该互相赞叹,这样才符合菩萨和佛陀的本怀。

  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六祖的首席弟子法海就开问了,他说,师父啊,你走了我们怎么办,这个法以谁为主啊?

  六祖回答说,从我最初在大梵寺开坛讲法,到最后的开示,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就是我全部的法要。

  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个《法宝坛经》,就是六祖大师对佛法的毕生感悟,每一品都不失为佛陀的本怀。如果说我们和这个《法宝坛经》相应,也就是和六祖相应了。六祖又告诉大家,达摩祖师说了,衣钵不再传了。实际这个不是达摩大师直接告诉六祖的,是二祖、三祖、四祖、五祖代代相传的。达摩祖师当时是这么说的:“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什么意思呢?达摩祖师是说,我来到中土,是传法救度和我有缘的、善根成熟的人。

  “一花开五叶”,达摩祖师至六祖代表花,六祖之后分出临济、沩仰、云门、曹洞、法眼五个宗派,就是“五叶”。“结果自然成”,也就是了解佛陀的正法眼藏之后,通过修证,就会逐渐地自然成熟,和“有道自然弘开”是一个道理。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

  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你们把心净下来再听我说法。“若欲成就种智”,成就种智就是一切种智,也就是佛陀的智慧。“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就是要想有大成就,像佛陀那样有各种圆满智慧,必须要圆满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有个师兄曾经问我:“明心见性是初见法身,在禅宗叫做初关,要想达到圆满还要有重关和牢关,重关和牢关需要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就像六祖讲的一样,需要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下面再看看六祖怎么讲这个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首先说这个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就是在任何地方都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对任何的相没有嗔恨和爱慕的心;“亦无取舍”,没有什么好、坏、善、恶的执著;“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就是在任何处、任何时做任何事情都不住相,都没有什么利益的概念。做了多大的好事也无所谓,受过多大的磨难也无所谓。得到多大的财富也不特别的欢喜,失掉多大的财富也不懊恼,“安闲恬静,虚融淡泊”这个叫什么呢?“此名一相三昧”。

  有人刚有这种体会之后,非常兴奋。这个兴奋是什么?是对法的一种欢喜——哎呀,佛法这么好啊,这么殊胜啊!明白这种真理之后生起的欢喜和法悦叫什么呢?叫欢喜地,初地菩萨叫欢喜地就是这么来的。通过不断地修持,什么时候都能做到无相了,感觉平淡而不是天天欢喜了,这个修行就更深了。天天欢喜实际上还是住在了我相和法相上。但是,刚开始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等修行时间越长了,道力越深的时候,对这个法呀、觉受啊、禅悦呀,就不再执著,有和没有就成一回事儿了。

  如果今天我们执著禅修中的殊胜、美好,等明天殊胜没了,就会觉得懊恼,实际上这就是烦恼。现在好多师兄在禅堂也是这样,今天觉受好点就高兴,觉受不好就不高兴,这就是被觉受所转了。应该是殊胜的时候一样,不殊胜的时候也一样,这才叫平常心。

  修行本身应该是非常平淡无味的,元音老人和我通信时说过:“到后来就是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证相、法相。而且,没有味当中有一个至味,平淡当中有不平淡。”所以说,逐渐逐渐地修行,会越来越深、越广、越平淡,最后就像禅法里面讲的“平常心是道”。不是说每天一坐就是拙火定来了,或者是觉受就来了,那只是开发智慧和做到无相的一个台阶而已。我们最终要的是什么呀?能够做到任何时、任何处都不住相,不住成败利害,远离爱憎取舍,这个才是道的显现。能做到这一点的时候,烦恼就消失了,但是,它必须借助和依靠禅定的力量。这就叫做“一相三昧”。

  我们再看什么叫“一行三味”。六祖说:“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纯一直心”是时时刻刻都保持这种远离能所并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心,就是现量的、解脱的这种状态,也如同《金刚经》里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直成净土”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没有这是娑婆世界,我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个概念,但通过修证,也会慢慢地现见佛的刹土。因为娑婆世界就是佛的刹土。

  我们在前面《定慧品》里详细讲过“一行三味”,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大家要把 “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记清楚,实际上这就是禅宗讲的重关和牢关的修证。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有人如果具有了这两种三昧,就好像地下有了种子。“含藏长养,成熟其实。”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两种三昧,在生活中慢慢地修行磨练,功夫老是这样子,逐渐逐渐地就成熟了。

  “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这一段是在讲,明白了“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将来肯定会成佛。简单地说,就是种下了成佛的种子了,将来肯定会成就一个圆满的佛果。就像六祖讲的,我现在给你们讲法,就等于在普施法雨,你们要是有这两种三昧的种子,它就会长出来;你们心里如果没有这个种子,我讲半天也没有用。所以说,要因缘和合,也要对机。

  六祖说,我现在跟大家讲,是因为你们的种子成熟了。六祖这时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弟子都跟六祖很多年了。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六祖又嘱咐说,你们要记住,我们的心是本来清净的,不是修清净的。

  现在有的禅者就不符合六祖的这种禅法。为什么?因为压念,看着这个念头,观静。还有的是把这个心空掉,空到什么都没有,认为修行就是什么都不要,什么也不做,就是空,这就是堕空偏空了。

  六祖要求最殊胜的修行应该是:“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就是心是本来清净的,没有取,没有舍,也没有能观和所观。“各自努力,随缘好去。”你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各自努力修行去吧。

  《六祖坛经心要直解》付瞩品2 付瞩留偈,传三昧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