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能上师:宣说传承,留开眼法


   日期:2017/7/9 21: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付嘱品》主要记录的是六祖在娑婆世界最后的因缘。他在七月一日说,我不久要离世,弟子们有什么疑问尽管问。他真正圆寂的时间是八月三日,相距也就是一个月零两天。在七月八日这一天,六祖又开始讲法了。我们先看经文: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已上七佛,今以释迦文佛首传第一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七月八号这天,六祖把弟子们召集到身边,对他们说,我要回新州了,你们快去给我准备一条船。弟子们猜到六祖是要去新州圆寂,一听就都急了,要挽留六祖。六祖就说,诸佛也要示现涅槃,何况我们这些还没有达到佛陀境界的修行者,“有来有去,理亦常然。”

  大家知道挽留不住了,于是就问了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大家可以当成典故。

  一个问题是:“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六祖说了八个字:“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就是真正通达道法的人,自然就是我的传人;不通达的,虽然是我的弟子,也不是我真正的传人。

  又有弟子问:“您以后会有什么难吗?”六祖说,我圆寂五、六年后,有一个人要取我的首级,并说了四句预言:“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这四句话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头上养亲”,是说为什么有人要取他的首级。有这么一个故事:在韩国有一个出家人叫金大悲,他特别孝顺母亲,也特别崇拜六祖大师。但他产生了一个古怪的念头,就是想把六祖大师的头请到家里来,像供养自己的母亲一样供养,这就是“头上养亲”。

  第二句“口里须餐”,六祖的肉身放到了塔里,金大悲想取六祖的头,但他自己做不到,于是就去找一个叫张净满的强盗,并给了张净满很多钱。张净满为了糊口,就答应帮他来偷六祖的头,这就是“口里须餐”。

  第三句“遇满之难”,就是差点遇到被张净满割掉首级这一难。

  第四句“杨柳为官”, 张净满偷六祖首级的时候,边上有很多看守,他来了之后就被抓住了。当时审问张净满的是两个官,一个姓杨一个姓柳的,这就是“杨柳为官”。

  六祖又说:“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东方来指的是哪里呢?指的是药师佛的东方琉璃世界,还有金刚萨埵佛的东方现喜佛刹土。六祖预言说,我走七十年后,会出现两个菩萨,一个示现出家,一个示现在家,他们来弘扬禅宗,来住持正法眼藏。这两个菩萨是谁呢?出家的是怀让禅师最著名的弟子马祖道一,在家的就是在家居士们的典范——庞蕴庞居士。

  庞居士一家四口:庞居士、庞婆、女儿、儿子,他们这四口人全都获得了解脱。关于他们圆寂时是怎么示现的,有一段小故事:

  庞居士要圆寂的时候,让他媳妇庞婆去叫在地里干活的女儿,说,我要走了。女儿知道之后就说,嗨!那我先走吧,她在地里面一坐就走了。庞婆回来说女儿早走了,庞居士也就坐化了。庞婆一看,在屋里一盘腿,也走了。在外地的儿子回来之后,把父母、妹妹的尸体火化完之后,在旁边一坐,也就走了。这说明他们一家四口全部都是得道的修行者。

  庞居士一家还给我们留下了佛教史上非常著名的“难难难、易易易、不难也不易”偈颂,什么意思呢?就是修道刚开始很难。因为要把这些私心杂念和对世间的执著归拢起来,然后能够看破,能够放下,这要有一个了解的过程和一个修证的过程,确实很难。所以庞居士想到修道的难,就说:“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比喻修道难的程度像拿麻油往树上摊一样,一摊就流下来,根本摊不上去,更何况要摊十担。

  庞婆做的跟庞居士的不一样,她说修道很容易,一点儿也不难。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艰苦卓绝的修证之后,修行慢慢就变得简单了,所以她说:“易、易、易,如下眠床脚踏地。”就是说修行解脱之后,修行像把脚从床上放到地下一样,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因为庞婆到这个程度,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已经能达到解脱了,做什么都是修行了,就像六祖讲的“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

  庞居士的女儿做的是:“不难也不易,百草头上祖师意。”“祖师”指的是我们的本师。意思是修道没有难和易,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来的显现。他女儿已经修证到看什么都是佛法了,一切法皆是佛法。

  大众又问六祖,禅法从什么时候开始传下来的?六祖说,佛陀在无量世之前就有,“不可计也。”只要有佛出世都要传承这个禅法,我们现在实际上是从七佛之一的释迦牟尼佛算起,最先传给迦叶尊者,然后代代相传,传到达摩祖师是第二十八代,最后传到我惠能,算是第三十三祖,这就是禅宗的传承。

  六祖之后没再设立祖师位,后来形成了禅宗五派,其中南岳怀让禅师门下弟子创建了临济宗和沩仰宗,青原行思禅师门下弟子创建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

  虚云和尚承嗣禅宗五派,是我们当代禅宗的高僧大德,在虚云和尚之前,禅宗也出过很多的大禅师,包括赵州禅师、大慧宗杲禅师、邓隐峰禅师等,他们也有论著,如《碧岩录》、《五灯会元》《证道歌》等。

  在禅宗《六祖坛经》可以说是排第一位,和达摩祖师的《达摩二入四行观》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这些我们在这里就不介绍了。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开元),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到了八月初三号,六祖对弟子们说,你们都坐好,我马上就要走了,今天举行一个告别仪式。

  这个时候,法海最后又问了一遍六祖,师父啊,你给我们留下什么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六祖说,你们要仔细听,不要打妄想。“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按大家习惯应该说:“若识佛性,即能成佛”,那六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六祖这是要告诉我们,所有众生都具有佛性,要把一切众生都看成佛,我们自然也就是佛了。我们现在是众生,如果了解了自己的佛性,就和佛是没有两样了。反过来,佛要是迷于自性的话,也叫众生。众生和佛的差别在哪儿呢?就在于迷和觉的差别。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这是告诉我们,不要怀疑这个真心就是佛。起心动念是不是佛性的妙用啊?这个听法、讲法的是我真心的显现吗?那我的佛性跟佛的怎么不一样呢?要是这么一怀疑,就不会保任,就不知道怎么修了。六祖反复地讲,就是怕我们怀疑。

  我们要是不怀疑——哎呀,这个弄半天就是我的佛性啊!这时候,就知道都是佛性光芒的显现,干什么都知道它是妙用了。念念都能清楚了达的话,就能成就,就能解脱。真正有善根的人,理解之后念念都这么做,这就跟六祖一样了。禅法就这么修!

  现在是一个业障多、福薄慧浅的时代,我们不敢相信、不敢承认自己是佛,这就需要还得有个台阶。包括观修,观想佛在头顶,最后慢慢佛融入自身,自身再成为佛,有这么个次第。其实我们本来和佛无二无别。所以,六祖叮嘱:“更莫狐疑”,就是不要再瞎猜想了,赶紧地相信它,信受它,运用它,就解决问题了。哈哈……我们现在有人好像还在怀疑。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个大家都知道,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

  《六祖坛经心要直解》付瞩品3 宣说传承,留开眼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