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为什么学佛者众,得大利益者少?


   日期:2017/7/13 9: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普门品》云:“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这是一个条件句。如果有众生,这是条件满足的受众;能够恭敬礼拜,这是条件的具体标准;观世音菩萨,这是条件的对象;福不唐捐,是结果。这一句经文自成体系,有条件,有标准,有行做要求,有所做对象,有结果,把因、缘、结果都描述完毕了。

  1.若要获得福不唐捐的利益,首先需恭敬

  往往我们很容易被经文的结果蛊惑,看到经文描述的结果非常冲动,认为自己伸手就能把这个利益拿到手里。这个想法是很普遍的一种情况,但很遗憾,这个门槛没看到,利益是拿不到手的。我们都希望福不唐捐、希望功不唐捐,可前面的门槛我们是否发现了呢?我们是否有很明确的对象?比如很多时候大家都知道念佛很好,但是念哪尊佛啊,哪一尊菩萨好啊?如果阅读经文就会发现,佛陀提到的其他佛的德号不止几十几百几千了,哪一尊佛都无上圆满、无边殊胜、无尽功德、无量慈悲;佛推荐的大菩萨数量也非常众多,不管是四大菩萨、五大菩萨、八大菩萨、二十五大菩萨也好,到底我们称念哪一尊更好呢?

  佛为我们推荐如此众多的佛菩萨,并非是希望我们迷惑其中,乱花渐欲迷人眼,不是这样目的;而是希望找到更契合我们当下状态的那一尊,作为对象去落实恭敬礼拜供养赞叹等等的修行手段。也就是说,称名也好,供养、赞叹、礼拜等等的手段,对任何佛菩萨都适用。你如此对待药师佛,如此对待阿弥陀佛,如此对待地藏菩萨、文殊菩萨都可以,都好用,这一点是通用的,但是因为对象不同,结果就可以不同了。

  亦如礼拜、恭敬、赞叹、供养、皈依地藏王菩萨,最基础的利益是百返生于三十三天,在忉利天可以生一百次,死完又生到忉利天。这样简单的行为就可以收获如此不可思议的福报,于是我们就去做了,那么这个赞叹、礼拜、供养、皈依等等的手段,我们是否真的用对了心呢?是否心态是对的呢?《普门品》字数不多,但多次强调了恭敬。

  当我们想去落实如上种种的手段了,心里是否真正的升起了恭敬心、虔诚心?可能大家都会认为自己虔诚,那么如果求的事情不被圆满,是说明被求的佛菩萨没能力圆满我们?还是说这里面哪里出了错?思维到此我们就要理解这个恭敬就很深了。

  佛以什么为心?菩萨又以什么为心?这个问题看上去没什么异议,因为佛教讲观心无常,随后次第衍生就形成了:观心不净、观心是苦、观心无我了。所以没有一个真实的心可得,而是以心来大略的说一下情况而已,没有一个真实的心可得,那么佛菩萨自然无心,也就不需要拿什么当心;但是这不会帮助我们理解佛菩萨的境界状态。佛是以众生心为心,所以佛念念都是利益众生、拥护众生、加被众生、慈悲众生、救度众生、解脱众生、圆满众生。在很多经文里佛对大菩萨常常叮嘱是——拥护众生!这个词就很奇怪,不是救度,而是拥护。

  菩萨是把舍己为众当心。菩萨是舍弃自己为了利益众生,这和佛是一致的,只是还有一个要舍的我相在;而佛无相,所以也就没有舍相可得。

  而我们有相啊,有各种各样的相,执着了假我、虚荣的、傲慢的、卑劣的、卑微的、畏难的、贪婪的、吝啬的、狭小的、愚痴的!我们执着了太多的所谓我,这和佛菩萨的无我很难契合。靠什么弥合我们同佛菩萨间的距离啊?实修是靠清净自我为手段,从而趋近佛菩萨的清净;发现自己内心里有各种各样不清净的心念行为,就努力的解决掉,除去这个影响,这就是修行。

  而《普门品》我们说是三根普被的,是钝利兼收的。如果要靠我们自我清净了,趋近于佛菩萨的清净,从而获得受用,这个门槛就不是一般的高了。这就肯定不能做为《普门品》的利益门槛了,因为太高了,普通大众不能圆满,自然就不是三根普被。

  所以恭敬的心态其实就是代替了自我清净的那个修行境界,当我们对菩萨升起恭敬心了,保持这个恭敬心,此一刻诸般杂乱的想法念头都被这个恭敬压制了;虽然我们没有靠修行战胜杂念妄想,但是我们借助对菩萨的恭敬压制了其他的想法念头,也就受用于趋近于佛菩萨的清净了。这个恭敬就等同于走了一个捷径,跨越了实修要辛苦很久才能达到的标准。所以恭敬心是真正实现三根普被的最低门槛,最下线的标准就是恭敬,《普门品》的所有的利益,我们如果达到恭敬就都可得。

  2.怎么才能升起恭敬心来?

  怎么才能升起恭敬心来?这就又要学习了。你不学习,不知道观音菩萨是何等威武!我们怎么恭敬他?只是看到了木雕泥塑的像了,觉得很好就恭敬吗?这个看到像升起的恭敬很脆弱,不能长久受用,开启的条件也不够好。

  《普门品》里举了众多的案例,那么多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案例,能帮助激发促成我们对菩萨的恭敬心。于是前面解除种种的恶难危急,我们理解了,只当成一个备用工具了,以后遇到什么水火灾难再去呼喊菩萨救援,这里有恭敬吗?所以那样理解也可以,但是没能激发促成恭敬心的产生。

  真的了解菩萨的伟大和不可思议了,就能升起恭敬了。如《地藏经》前面就提到分身集会,所有有地狱的世界都有地藏菩萨在工作,而且每个地藏菩萨都带领了众多的从轮回里被救度出的众生,这是一个强大的信号——在救度众生上是了不得的成就;经文随处可见的却是他的低调谦虚、温和不争,越是这样谦和,就越难思议每个分身怎么救度了那么多的众生?这一对比,必然产生对地藏菩萨的恭敬和赞叹来,也就是我们的恭敬是有料的,赞叹是有内容的;不是张口胡说,为了求利益瞎咧咧,装模作样的打妄语。

  在这里也是如此,世尊数次赞叹观音菩萨的不可思议神力了,几乎每段经文的结尾部分都是赞叹观世音菩萨;我们是否能理解为什么佛要赞叹他?那么我们如果赞叹菩萨,恭敬菩萨,我们是否有料可说呢?说不出东西来,赞叹也好,恭敬也好,礼拜皈依也好,都没有内在的东西,就是说明我们对他不了解。

  就像你遇到一个人,他说你夸我两句,说我两个优点!瞬间就木了,我也不认识你,我上哪去知道你有什么优点,有什么可夸的?同理,我们想点赞菩萨,有料吗?

  到这《普门品》大概一半的内容就算过去了,这大段以后还有二大块内容,我们是否了解了点观世音菩萨呢?是否还是世间的认知水平:观世音是位大菩萨!但是多大的菩萨,我们能说出来吗?所以想得到《普门品》提到的所有的利益,提到的所有的案例都想真实受用,就要跨越这个恭敬心的门槛;如果恭敬心起不来,《普门品》的所有的利益一分一毫少不少?也很难得到!

  这就和福不唐捐有矛盾了,也正是因为福不唐捐做了最低的基础保障,让我们忽略了对观世音菩萨恭敬的这个基础要求。

  在这句经文里看着是顺风顺水的一句话:如此这样做,就能获得如此的利益!这是很典型的佛经常用结构,可是逆着来看就发现好多坑啊,如果恭敬做不到,利益怎么得?如果恭敬对象不对,利益怎么得?如果恭敬也有了,对象也对,但是手段没有,利益还是得不到!这就是“学佛者众,得大利益者少”的原因所在了,就是描述的门槛,明晃晃的在那,我们就是不当回事。

  3. 恭敬的条件就算没做到,但只要去做,我们也依然可以得到对应的福利

  《普门品》最低保底的利益就是四个字——福不唐捐!我们从观世音菩萨处可得出轮回的结果,为什么这里提的是福?或者是福德,或者是福报了,而不是出轮回的功德?看到这里就倒吸一口凉气啊:如此这样做的结果,仅是以后的轮回里去受用福报,这是绝对不会白做的!这个保底利益虽然很实在,但是有点不给力啊。

  如果解读了福不唐捐就马上明白了:前面恭敬的条件就算没做到,没达到这个标准,我们也依然可以得到对应的福利,以后享用去吧,这肯定不白做了!但《普门品》里提到的现世利益,乃至危机解除的利益,就和福不唐捐有距离了。所以我们懂得不白做,但是也要争取进一步拿到更上一层的内容,而不是吃保底福利。

  如这句经文的基础结构:一,标准是恭敬;二,手段是礼拜供养等等;三,对象是观世音菩萨;四,结果是不白做。而福不唐捐给整部经文做了最低保底利益的承诺,那么就算标准、手段、对象这三者,我们可能稍有不对,也没什么大问题,肯定有基础利益可得,这四个字完全体现了三根普被、钝利兼收的普门精神。能懂得这个意思就会感慨:救度众生有多难了?就算路子已经清晰描述到一、二、三、四了,依然还会有众生做不明白、做不完整、做不对、做不全,还要动用最基础的利益保障。这如是种种福德的提着,和经文最后持地菩萨说:闻观世音菩萨普门神力的众生功德不少!出现了一个极大的反差,全文只有最后处提到是功德,而对应的是闻这一系列的内容,所以想得功德,想依靠此出轮回,就不应该是轻飘飘一带而过的去读;闻不进去,哪里有功德啊?但肯定有福德就是了。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强调小回向的原因了,如果我们闻不进去、理解不了,怎么获得功德?最多就是福德福报罢了。如果我们还抱着以此功德回向法界的路子走,这无异于在说妄语!因为我们没获得功德,怎么能说拿我的功德去回向给谁谁谁呢?那个谁谁谁听到你这样忽悠他,不来踹你就不错了,就已经是他大慈大悲了。

  这里不得不提,很多学佛人很努力的去做,但是很难见效果!就是忽略了很难获得功德的问题。我今天机关枪扫射了一本经文,我就有多少多少的功德,然后就可以无尽回向,各种回向了!我们不明白经文告诉我们的具体是什么,怎么得对应的利益?怎么得对应的功德呢?所以能学佛这自然好,但是学明白才行啊;学不明白,那就是自己逗自己玩,最后还会说佛法不灵,这样的人好多啊。如果各位不想当佛教的负面教材,不想被我各种躺枪的言中,就要给自己一个期许:要学明白佛法,得到其中的大利益!不要浑浑噩噩的,拿自己的以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觉得、自己的执着去学佛,最后你执着的一定是受伤害的结果。

  所以福不唐捐虽然我们肯定获得,哪怕就是机关枪扫射几遍,但不要满足于此。如果我们真的想出轮回,那么对福德福报的态度要拎得清:这一生我能用就用用;这一生我用不上了,那么就不用了,因为此生完毕决定出轮回去,没有下一次生死轮回,也就不需要在轮回里的福德福报的衬托了。

  而这一生我们还真的离不开福报的支撑,学佛的路能走下去,需要福报支撑;我们能在某阶段有所体悟,还要有福报支撑;想开悟,也需要福报支撑;想学明白,还需要福报支撑;想顺畅,需要福报支撑;想消除厄逆,需要福报支撑;想求一个什么愿念,需要福报支撑;想获得一个对应利益,还需要福报支撑。几乎这一生就是凭借福报说话了!所以消业培福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是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亦如我们读经后,明白了对应的道理,能落实吗?需要福报支撑;能信受吗?需要福报支撑;能坚持吗?需要福报支撑;能在其中对应调整自己吗?还需要福报支撑;能见到利益继续跟进吗?还需要福报支撑。

  搞明白这个事情了,就真的又会感恩佛菩萨的慈悲,把福不唐捐的底子交代给我们了,鼓励我们努力去做,哪怕不明白也要去做,哪怕做的不那么好,有什么条件没达成,也鼓励我们去做;只要去做了,就必得其福利!只是我们看懂了,明白了佛心如此,就要去努力做到更好,这才顺了佛心,也才宽慰了佛菩萨的辛劳。

  今天的部分就到这,阿弥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新浪博客《普门品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恭敬       学佛)(五明学佛网:恭敬       学佛)  

 傅味琴居士:佛七谈恭敬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