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白话加原文)


   日期:2011/1/31 5: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白话佛经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 原译      中华佛典宝库   莲花光明洲译经会同修现代汉语转译   

  原 文: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注一)
  现代汉语译文:就如我所听闻的那样,一次,佛在迦毗罗卫国。

  原 文: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现代汉语译文:那时,净饭王来拜见佛,以头面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向佛说:

  原 文:欲所请求。以自济度。唯愿世尊。哀酬我志。
  现代汉语译文:我想请求世尊教诲以便自我救度,希望世尊慈悲,满足我的愿望。

  原 文: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注二)
  现代汉语译文:佛说:凡是与修福修戒定慧有关的愿望,国王可以随意问。

  原 文: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
  现代汉语译文:国王对佛说:世尊,您已经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定了戒相上的轻重。

  原 文: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现代汉语译文:希望如来也为我们这些优婆塞,分别讲述五戒中的可忏悔与不可忏悔的情形,使我们认识到戒的相状差别而无疑惑。

  原 文:佛言。善哉善哉。憍昙。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
  现代汉语译文:佛说:善哉善哉!憍昙,以我本意,早就想为优婆塞分别五戒戒相。

  原 文: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涂故。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有善男子,受持五戒而不犯的,因为这个因缘,定当得成佛道。如果有犯戒而不忏悔的,就会常堕三途道。

  原 文:尔时佛为净饭王种种说已。王闻法竟。前礼佛足绕佛而去。
  现代汉语译文:其时佛为净饭王说种种法,国王听完,上前顶礼佛足,右绕佛后离去。

  原 文:佛以是因缘告诸比丘。我今欲为诸优婆塞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注三)
  现代汉语译文:佛因为这个因缘对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优婆塞们说明犯戒轻重,可以悔过忏除的和不能按作法忏可以忏除的罪。”

  原 文:诸比丘佥曰。唯然。愿乐欲闻。
  现代汉语译文:比丘们都说:这样(好啊),我们希望、乐于听您讲述。

  原 文: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
  现代汉语译文:佛告诉比丘们:犯杀戒有三种剥夺人命的情况,第一种是自己作杀业,第二种是教唆别人杀生,第三种是派遣、指令别人去杀生。

  原文: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注四)
  现代汉语译文:所谓自作,是指自己身体力行去剥夺他人的生命。所谓教人,是教唆别人说,你抓住这个人,把他拘禁捆绑起来,夺去他的性命。所谓遣使,是对他人说:你认识某人吗?去把他捉起来拘禁捆绑夺去性命,这个受指使的人按他的话夺取了某人性命,这时候优婆塞所犯的就是不可悔罪。

  原 文:复有三种夺人命。一者用内色。二者用非内色。三者用内非内色。
  现代汉语译文:又有三种剥夺其它有情生命的情况。一种是直接用身体,第二种是用身体以外的物体,第三种是并用身体和其它物体。

  原文:内色者。优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余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用身体的情形:优婆塞用手击打他人,或者用脚和身体其它部分,生起这样的念头:“让他因此而死”。对方因此而死的,优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也不因此而死的,这种情况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用不内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镴叚铅锡叚。遥掷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注五)
  现代汉语译文:用身体以外的物体的情形:如果当事人用木头、陶器、石头、刀、长杆矛、弓箭、铅锡合金块、铅段、锡段,远远地向他人投掷,并这样想:“让他因此而死”。对方因此而死的,(优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也不因此而死的,这种情况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用内非内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镴叚铅锡叚木叚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并用身体和其它物体的情形:如果当事人用手拿着木头、陶器、石头、刀、长杆矛、弓箭、铅锡合金块、铅段、锡段击打别人,并这样想:“让他因此而死”。对方因此而死的,(优婆塞)所犯之罪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也不因此而死的,这种情况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复有不以内色。不以非内色。亦不以内非内色。为杀人故合诸毒药。若着眼耳鼻身上疮中。若着诸食中若被褥中车舆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也有不用身体,不用其它物体,也不并用身体和其它物体的情形:为了杀人的缘故,去配合各种毒药,如果沾着(对方)的眼睛、耳朵、鼻子、身体上、伤口中,或者放置在食物、被褥里、车里,并这样想:“让他因此而死”。对方因此而死的,(优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也不因此而死的,这种情况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复有作无烟火坑杀他。核杀。弶杀。作阱杀。触杀。毗陀罗杀。堕胎杀。按腹杀。推着火中水中。推着坑中杀。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于中起方便杀。(注六)
  现代汉语译文:其它还有:设置没有冒烟的火坑杀生,核杀,弶杀,做陷阱杀生,通过(弩石等)触撞杀生,用起尸咒术杀生,堕胎杀生,使怀孕的女人遭受挤压腹部的境遇杀生,推落火中水中、土坑里杀生,或者指派人去恶道险道,令(对方)于路上死亡,乃至胎儿在腹中时才受生具有二根——身根和命根时,使用一些方法将胎儿杀死。

  原文:无烟火坑杀者。若优婆塞知是人从此道来。于中先作无烟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说以是人从此道来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注七)
  现代汉语译文:设置没有冒烟的火坑杀生的情形:如果优婆塞知道对方是从这条道路而来,事先在路上设置没有冒烟的火坑并以沙土覆盖其上,如果口中还说:因为这个人要从这条路来,所以我设了这个坑。如果那个人因此而死了的话,(优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因此而死亡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也不因此而死的,这种情况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为人作无烟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若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若人堕死若非人堕死。皆犯下罪可悔。(注八)
  现代汉语译文:为人而设置这种无烟火坑,人因此而死的,(优婆塞)犯不可悔罪;非人因此而死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畜生因此而死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为非人而设坑,非人因此死亡的,(优婆塞)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人因此而死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畜生因此而死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为畜生设坑,畜生因此死亡的,(优婆塞)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是人堕落坑中而死,或者是非人堕落坑中而死,都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若优婆塞不定为一事作坑。诸有来者皆令堕死。人死者。犯不可悔。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无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无烟火坑杀也。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优婆塞不专为某一事作坑,(而是想)让所有经过的众生都堕落其中而死,人因此而死的,(优婆塞)犯不可悔罪;非人因此而死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畜生因此而死的,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没有众生因此而死的,犯第三方便可悔罪。以上这些说的是设无烟火坑杀生的情况。

  原文:毗陀罗者。若优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尸令起。水洗着衣。令手捉刀。若心念口说。我为某甲故。作此毗陀罗。即读咒术。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若前人入诸三昧。或天神所护。或大咒师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是名毗陀罗杀也。
  现代汉语译文:用起尸咒法杀人的情况:如果优婆塞在(阴历)二十九那天,寻找身体不破损的死尸,招鬼,念咒让尸体站立起来,用水洗净尸体并给它穿好衣服,让它手拿着刀。如果心里想着嘴里说着:“我为杀某人的缘故,做此‘起尸杀’”,然后就念咒语,如果所想害的人因此而死的,(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对方因为入种种定,或者被天、神众所保护,或者有大咒师救护破解,没有得逞,(优婆塞)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这叫“毗陀罗杀”。

  原文:半毗陀罗者。若优婆塞二十九日作铁车。作铁车已作铁人。召鬼咒铁人令起。水洗着衣。令铁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说。我为某甲读是咒。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诸三昧。诸天神所护。若咒师所救解。不成死者。是中罪可悔。是名半毗陀罗杀。
  现代汉语译文:“起半尸杀”的情形:如果优婆塞在(阴历)二十九那天,制作铁车,完成铁车后再做铁人偶,招鬼,念咒让铁人站立起来,用水洗并给它穿好衣服,让铁人手拿着刀。如果心里想着嘴里说着:“我为杀某人而念这个咒”。(念咒后)如果想要害的人因此而死的,(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对方因为入种种定,或者天、神众所保护,或者大咒师救护破解,对方没有死,(优婆塞)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这叫做“半毗陀罗杀”。

  原文:断命者。二十九日牛屎涂地。以酒食着中。然火已。寻便着水中。若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火水中灭。若火灭时彼命随灭。又复二十九日。牛屎涂地。酒食着中。画作所欲杀人像。作像已。寻还拨灭。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此像灭彼命亦灭。若像灭时彼命随灭。又复二十九日。牛屎涂地。酒食着中。以针刺衣角头。寻还拔出。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此针出彼命随出。是名断命。若用种种咒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所谓“咒杀”(心念口说读咒术):在(阴历)二十九那天,用牛粪涂地,把酒和食物放在其中,用火点燃以后不久将它们放到水里,如果心里想着嘴里说着念咒术:“像火在水中熄灭一样,让火灭的时候对方的生命也随之完结”。又有在(阴历)二十九那天,用牛粪涂地,将酒和食物放在里面,画出想要杀死之人的像,画好以后不久又播乱散灭,心里想着嘴里说着念咒术:“像这个画像消散一样,让对方的生命也完结;到这个画像消散的时候,对方的生命也随之结束。”又有在(阴历)二十九那天,用牛粪涂地,把酒和食物放在里面,用针刺衣角头,然后很快拔出针,心里想着嘴里说着念咒术:“像这个针拔出一样,对方的生命也离开身体。”以上这些咒术杀人叫做“断命”。如果使用各种咒术杀死了对方,(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对方未死,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又复堕胎者。与有胎女人吐下药。及灌一切处药。若针血脉。乃至出眼泪药。作是念。以是因缘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再者是堕胎的情形:给怀有胎儿的妇女吃摧吐下泻药,以及从一切处灌有泻泄作用的药,或者用针刺血脉,乃至使用令其流眼泪的药物,并起这样的念头:“用这种因缘让这女人死亡”,如果女子因此而死,(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没有立刻死亡,其后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没有马上死亡,其后也不因此而死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若为杀母故堕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若胎死者。是罪可悔。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为杀胎故作堕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堕胎杀法。
  现代汉语译文:假如是为了杀死胎儿的母亲而堕胎,如果母亲死亡,(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胎儿死亡,所犯的是可悔罪;如果孕妇和胎儿都亡,所犯之罪为不可悔;如果孕妇和胎儿都没有死,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是为了杀死胎儿而采取堕胎的方法,如果胎儿死亡的,犯不可悔罪;如果胎儿没有死,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胎儿的母亲因此而死亡,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孕妇和胎儿都因此而死,是犯了不可悔罪。以上是堕胎杀生的类别。

  原文:按腹者。使怀妊女人重作。或担重物。教使车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因是死。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为胎者如上说。是名按腹杀也。
  现代汉语译文:通过挤压腹部杀生的情形:让怀孕的妇女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担负沉重的物品,教令她在(行)车前面跑,或者让她爬陡峭的山崖,并这样想:“让这个女人死去。”孕妇因此而死亡的,(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孕妇没有立即死去,其后因此而死的,所犯之罪是不可悔。假如孕妇不因此而死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是为了杀死腹中胎儿而做这些事,所犯之罪过轻重分别如上所说的一样。这叫做“按腹杀”。

  原文: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恶兽饥饿。遣令往至恶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恶道中死。死者。犯不可悔。余者亦犯。同如上说。是名恶道中杀。
  现代汉语译文:指派人去(险恶)道路使其(于路上)死的情形:知道这条路上有饥饿的猛兽,而指派对方前往进入此凶险的道路,起这样的念头:“让他在凶险的路上死掉。”对方因此而死的话,(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其它结果也犯,(犯戒轻重差别)和上面说过的一样。这叫做“恶道中杀”。

  原文: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歌罗逻时。以杀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余犯同如上说。(注九)
  现代汉语译文:乃至(胎儿)在母腹中(才)具有二根——身根和命根、住胎七日的时候,以杀心来使用一些方法试图杀死胎儿,(胎儿因此)死亡的话,(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其它犯戒(轻重差别)的情况,同上面说过的一样。

  原文:赞叹杀有三种。一者恶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恶戒人者。杀牛羊养鸡猪放鹰捕鱼。猎师围兔射獐鹿等。偷贼魁脍咒龙守狱。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恶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恶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语。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赞叹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还到语言。汝等恶人。或以善知识因缘故。亲近善人得听善法。能正思惟得离恶罪。汝勿自杀。若是人受其语不死者。是中罪可悔。(注十)
  现代汉语译文:以赞叹死亡诱人自杀的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恶戒人,第二种是对持善戒的人,第三种是对衰老生病的人。恶戒人指的是屠杀牛羊,饲养鸡猪,放鹰捕鱼,捕猎狮子,围捕兔子,射杀獐、鹿等等之人,以及偷东西的贼、郐子手、咒禁龙蛇(取乐者)、狱卒。如果到这些人那里,说这样的话:“你们这些行为恶劣的人,为什么一直在造孽呢?不如早点去死。”听到这话的人因此而自杀的,(优婆塞)所犯之罪不可悔。如果对方不因此而死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恶戒人这样说:“我不相信那人所说的”,不因此而自杀的,(优婆塞)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以赞叹死亡的方式令那人去死,随即心里后悔而这样想:“怎么可以教唆别人去自杀呢?”而又去对那人说:“你们这些恶戒人,如果能因为善知识的因缘,亲近信因果之理行善事之人,得以听到善法,能正确地思维四谛的道理,得以脱离恶业和罪孽,你不要自杀。”如果这些人听他的话没有自杀而死,(优婆塞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善戒人者。如来四众是也。若到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夺命。是人因是自杀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杀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语自杀。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此善人死。还往语言。汝善戒人。随寿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善戒人,是指如来的四众弟子。如果(优婆塞)到诸持善戒的人那里这么说:“你们奉持善戒有福德的人,如果死了就会(转生天上)享受天福,为什么不自己终结(自己)的生命呢?”如果这些人因为这些话自杀而死的话,(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不因此而自杀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假如善戒人这样想:“我为什么听这个人的话去自杀?”如果不因此而死的,(优婆塞)所犯的罪可悔。如果教唆别人去死以后,心生悔意说:“我不对啊,怎么教这样的好人去死呢?”于是回去(对善戒人)说:“你们持善戒的人,(如果)随顺寿命住世,因为福德还会持续增长的,所以所受用的福报也会持续增长,千万不要自己终结生命。”如果(他们听受这些话)不因为(从前的)教唆(去自杀)而死的,(优婆塞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老病者。四大增减。受诸苦恼。往语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夺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缘受是人语自夺命。若语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语此病人自杀。还往语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药。善看病人。随药饮食。病可得差。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衰老患病的人,(身体中)四大增减(失去平衡),(于是)遭受许多苦恼。(如果优婆塞)去跟这些人说:“你们为什么一直忍受这些痛苦,为什么不自己终结生命呢?”(如果他们)因此自杀而死,(优婆塞)所犯的罪不可悔。如果(对方)不因此而死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患病的人这样想:“我为什么听这个人的话去自杀?”或者(优婆塞)和病人说完话后,心里后悔:“我不对啊,怎么教这个患病的人自杀呢?”(于是)回去说:“你们这些患病的人,假使遇到良药,(或)善于治病的人,按药方服用,病可以被治好,不要自杀”。如果(病人听受这些话)不因为(此前的)教唆(自杀)而死的,(优婆塞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余上七种杀。说犯与不犯。同如上火坑。若人作人想杀。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杀。人中生疑杀。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杀。非人中生疑杀。是中罪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以上其余(没有详细谈到的)七种杀生(核杀、弶杀、作阱杀、触杀、推着火中水中、推着坑中杀)分别其中犯(不可悔)罪与不犯(不可悔)罪,同上面讲过的设无烟火坑杀生的情形一样(比照可知)。如果(对象)是人,当作人来想而杀害的,所犯的罪不可悔。把人(故意)当作非人来想而杀害的,对于人而(故意)起疑惑想来杀害的,都是犯不可悔罪。如果(对象)是非人,而当作人来想去杀死的,或者对于非人而起疑惑想来杀害的,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又一人被截手足。置着城堑中。又众女人来入城中。闻是啼哭声。便往就观。共相谓言。若有能与是人药浆饮。使得时死。则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与药浆即死。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与药浆时死者。犯戒不可悔。(注十一)
  现代汉语译文:又(比如)一个人被截断手和脚,被扔到城堑里,又有一些女人到城里来,听到他的痛哭之声,就前去围观,相互之间议论:“如果有人能给这人药浆喝,让他随即死去,那就不用受很长时间的苦了。”其中有愚痴直性子的女人,就给了(那人)药浆喝,(那人)就死了。那些女人对她说:“你犯了杀戒(并且是)不可悔罪。”(那女人)就向佛说明(此事)。佛说:“你给他喝药浆时他死去,犯杀戒不可悔罪。”

  原 文:若居士作方便欲杀母。而杀非母。是中罪可悔。若居士欲杀非母。而自杀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居士用一些办法想要杀死母亲,而结果却杀死了不是母亲的人,这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居士采用方法想要杀死不是母亲的人,而结果却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不是五逆重罪。

  原 文:若人怀畜生胎。堕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怀人胎者。堕此胎死者。犯不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人怀上了畜生的胎,堕这个胎的,犯的是小可悔罪。假如畜生怀上了人的胎儿,堕这个胎的,犯不可悔罪。

  原 文:若居士作杀人方便。居士先死。后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居士用了杀人的方法,(但是)居士先死了,其后如果(因这种杀人方法)而有死亡的人,这是犯了可悔罪。

  原文:若居士欲杀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杀者。是逆罪不可悔。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杀者。犯不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居士想杀害自己的父母时,心里边有怀疑,他们是不是自己的父母呢?如果明确知道是自己的父母,而杀害自己的父母,是属于五逆罪不可悔。如果居士怀疑道:对方到底是人还是非人?如果心里确认了是人而(将对方)杀死,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人捉贼欲将杀。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贼。若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居士先于贼有恶心嗔恨。语言。我见在是处。以是因缘令贼失命者。犯不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有人捉拿贼想要把他杀掉,贼得以逃脱,以官府或者民众的力量,追捕这个贼,如果居士从对面方向来,追捕的人问居士:“你看到贼了没有?”这个居士先前对贼生起过恶心和嗔恨,(于是)说:“我看见(他)在某处。”因为这个缘故让贼(被捉到)而失去生命的,(居士)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人将众多贼欲杀。是贼得走者。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贼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嗔者。言我见在是处。若杀非所嗔者。是罪可悔。余如上说。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有人想把许多贼杀掉,这些贼得以逃脱,以官府或者民众的力量追捕(这些贼),这个居士从对面方向来,追捕的人问居士:“你看到贼了没有?”这些贼里面或许有一个人是这个居士先前所嗔恨的,(于是居士)说:“我看见(他们)在某个地方。”(以此因缘)如果杀死了不是居士所嗔恨的那个贼,(居士)犯的罪可悔。其它的情形如上所说。

  原 文:若居士。母想杀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若戏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若狂不自忆念杀者。无罪。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居士起母亲想而杀了不是母亲的人,犯不可悔罪。不是逆罪。如果是开玩笑击打他人,假若(对方)死亡,所犯的罪可以忏悔。如果精神失常,不能自己(进行正常的)记忆和思考,(这种情形下)杀人者无罪。

  原 文:若优婆塞用有虫水及草木中杀虫。皆犯罪。若有虫无虫想用亦犯。若无虫虫想用者亦犯。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优婆塞在饮用有浮游生物的水,以及(使用)草木的时候杀了虫的,都犯罪。如果有虫而当作无虫想来用,也犯(戒)。如果无虫而当作有虫想去用的,也犯(戒)。

  原文: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堕木师头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为可悔不。问佛。佛言无罪。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堕木师头上杀木师。居士即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杀人。
  现代汉语译文:有居士造新房子,在房顶上停留,手中滑落了梁木,掉在了木匠的头上,(木匠)立刻就死了。居士心生疑惑:“这罪可以忏悔么?”(于是来)问佛,佛说:“无罪。房屋上梁,人力气小没有擎住(梁木)的缘故,梁木坠落到木匠的头上杀死了木匠。”居士就心生疑虑。佛说:“无罪。从今天开始做事好好用心,不要再使得(木堕)杀人(的情况发生了)。”

  原 文:又一居士屋上作。见泥中有蝎。怖畏跳下。堕木师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杀人。
  现代汉语译文:又有一个居士在屋上劳作,看到泥里有蝎子,惊吓得跳了下来,坠落在木匠的头上,(木匠)立刻就死了。居士心生疑虑。佛说:“无罪。从今天开始做事好好用心,不要再使得杀人(的情况发生了)。”

  原 文:又一居士日暮入崄道值贼。贼欲取之。舍贼而走。堕岸下织衣人上。织师即死。居士即生疑。佛言无罪。
  现代汉语译文:又有一个居士,太阳快下山的时候,走到陡峭的山路上,遇到盗贼,盗贼准备劫掠他,(居士)躲避盗贼而逃跑,(不小心)掉落在山崖下的织衣人身上,纺织匠于是死了。居士就心生疑虑。佛说:“无罪。”

  原 文: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杀人。生疑。佛言无罪。若欲推石时。当先唱。石下。令人知。
  现代汉语译文:再有一个居士在山上推石头,石头落下杀死了人。(居士)心生疑虑(是否犯戒)。佛说:“无罪。如果想要推石头的时候,应该先高声喊:石头要落下来了!让人知道。”

  原文:又一人病痈疮未熟。居士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痈疮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若破熟痈疮死者。无罪。
  现代汉语译文:又有一个人患了大脓疮,还没有(发作)熟透,居士为他挑破(脓疮),(但对方)死了。于是心生疑虑。佛说:“大脓疮没有(完全发作)成熟(时),如果(挑)破导致对方死亡,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挑)破(完全发作)成熟的大脓疮而致对方死,无罪。”

  原 文:又一小儿喜笑。居士捉击攊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戏笑故不犯杀罪。从今不应复击攊人令笑。
  现代汉语译文:又有一个小孩喜欢笑,居士抓住他打闹着(开玩笑)使他大笑,(小孩)就死了,居士有所疑虑(犯戒的情况),佛说:“开玩笑的缘故,不犯杀罪。但从今起不应该再打闹人让人(大)笑了。”

  原文: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唤言起。是人言。勿唤我。起便死。复唤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可悔罪。
  现代汉语译文:又(比如)一个人坐着,以衣服覆盖着自己,居士叫他起来,那个人说:“不要叫我,起来就死了”。(居士)又叫他说:“起来。”(对方)一起来马上就死了。居士有所疑虑。佛说:“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盗戒第二

  原文: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离本处。用心者。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着余处。
  现代汉语译文:佛告诉比丘大众说:优婆塞以三种(条件并具)窃取他人价值重的东西,犯不可悔罪。一是用心,二是用身体,三是(将想要的东西)举离他本来的处所。用心,是发心思虑想要做偷盗的事情。用身体,是用身体的某些部分等来拿取别人的东西。离本处,是从东西所在的地方拿起(后)放到别的地方。

  原文: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遣使取。自取者。自手举离本处。教他取者。若优婆塞教人言。盗他物。是人随意取离本处时。遣使者。语使人言。汝知彼重物处不。答言知处。遣往盗取。是人随语取离本处时。
  现代汉语译文:另外有三种方式盗取别人价值重的东西犯不可悔罪。一种是自己窃取,第二种是教唆别人窃取,第三种是指派别人窃取。自取:自己用手(将东西)举离它原来的位置。教他取:如果优婆塞教唆别人说,(去)偷盗他人的(某个)东西,对方于是根据他的意图(将他物)取离原有位置的时候。遣使取:(如果优婆塞)告诉被派遣的人说:“你知道那个贵重物品所在之处吗?”(对方)回答:“知道(那个)地方。”(于是)派遣他前去盗取。这个被指派的人听受(优婆塞的)话,盗取重物,使之离开原来位置之时。

  原文:复有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苦切取。二者轻慢取。三者诈称他名字取。四者强夺取。五者受寄取。重物者。若五钱若直五钱物。犯不可悔。(注十二)
  现代汉语译文:另外有五种情形,盗取别人的东西犯不可悔(罪),一种是(通过)苦逼(对方)来获取,一种是以轻慢(的心态)来获取,第三种是假冒别人的名字来获得,第四种是以暴力来夺取,第五种是把(别人)寄存(的东西)归为己有。所谓重物,是指或者五钱或者价值五钱(以上)的东西,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居士知他有五宝。若似五宝。以偷心选择而未离处。犯可悔罪。若选择已。取离本处。直五钱者。犯不可悔。(注十三)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居士知道他人有五宝,或者类似五宝的东西,以偷窃心挑拣选择而没有使之离开本处,犯可悔罪。如果挑拣选择之后拿走,使之离开原来位置,价值五钱(以上)的,犯不可悔罪。

  原文:离本处者。若织物。异绳名异处。若皮若衣。一色名一处。异色名异处。若皮衣物。一色名一处。异色名异处。若毛褥者。一重毛名一处。一色名一处。异色名异处。是名诸处。居士为他担物。以盗心移左肩着右肩。移右手着左手。如是身分。名为异处。车则轮轴衡轭。船则两舷前后。屋则梁栋椽桷四隅及隩。皆名异处。以盗心移物着诸异处者。皆犯不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所谓离本处:如果(重物在)纺织品(上),不同的织绳叫做异处;如果是(在)皮革或者衣服(上),同一色叫做一处,不一样颜色的地方叫做异处。如果是(在)皮衣物(上),同一色叫做一处,不一样颜色的地方叫做异处。如果是毛褥,同一重毛叫一处,同一色叫一处,不同颜色的地方叫异处。居士为别人担挑物品,以盗窃心将(所担物)从左肩移动到右肩,从右手移到左手,像这样身体不同的部分叫做异处。(对于)车乘,则是车轮、车轴、车横木,以及驾车时套在牲口脖颈上的木制驾具,(如果是)船,则是船两侧和前后,(如果是)屋子,则是屋梁、屋脊、屋椽,四角及内室,(这些不同的位置)都叫做异处。以偷盗心将东西移放到这些不同的地方的,皆犯不可悔罪。

  原文:盗水中物者。人筏材木随水流下。居士以盗心取者。犯不可悔。若以盗心捉木令住。后流至前际。及以盗心沉着水底。若举离水时。皆犯不可悔。复次有主池中养鸟。居士以盗心按着池水中者。犯可悔罪。若举离池水。犯不可悔。若人家养鸟飞入野池。以盗心举离水。及沉着水底。皆犯不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盗窃水中物品的情形:有人将木材编列成筏随水漂流而下,(如果)居士以偷盗心取用的,犯不可悔罪。如果以盗窃的心抓住木头让它停住,以后又往前方漂流;或者以盗窃心(将木材)沉进水底,当将木材提离水面的时候,都犯不可悔罪。再有,有主人的水池中饲养着鸟,居士以偷盗心(将鸟)按着(使它)没入池水中的话,犯可悔的罪;如果将鸟抓起离开池水,犯不可悔罪。如果是别人家养的鸟飞进(没有主人的)野外池塘,以偷盗心将鸟抓起离开池水,或者使沉入水底的,都犯不可悔罪。

  原文:又有居士。内外庄严之具。在楼观上。诸有主鸟衔此物去。以盗心夺此鸟者。犯不可悔。若见鸟衔宝而飞。以盗心遥待之时。犯中可悔。若以咒力令鸟随意所欲至处。犯不可悔。若至余处犯中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又有居士(所发生的情况):在楼台上,(放置有)修饰身相威仪的衣冠铛钏以及装饰家屋内外的幢幡璎珞等物,被那些有主人的鸟衔走,(如果居士)以盗窃心抓住这些鸟夺取(物品)的,犯不可悔罪。假如看见(有主的)鸟衔着宝物飞走,以盗窃心远远地等待它(落下)的时候,犯中可悔罪。如果以咒术的力量使鸟儿随着自己的意愿停到想让它停留的地方,犯不可悔罪;如果鸟停到了别的地方,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若有野鸟衔宝而去。居士以盗心夺野鸟取。犯中可悔。待野鸟时犯小可悔。又诸野鸟衔宝而去。诸有主鸟夺野鸟取。居士以盗心夺有主鸟取。犯不可悔。若待鸟时犯中可悔。余如上说。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有野生的鸟衔着宝物飞走,居士以盗窃心抓住这个鸟夺取(宝物),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等待野鸟(落下)的时候,犯小的可悔罪。又(比如)有些野生鸟衔着宝物飞走,另一些有主人的鸟夺取了野鸟(所衔的宝物),居士以盗窃心抓住有主人的鸟夺取(宝物),犯不可悔罪。如果等待(夺了野鸟宝物的)有主鸟(落下)之时,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其它情形如上所说。

  原 文:又诸有主鸟衔宝物去。为野鸟所夺。居士以盗心夺野鸟取。犯中可悔。若待鸟时亦犯中可悔。余亦同上。
  现代汉语译文:又比如有主人的鸟衔着宝物飞走,被另一些野生鸟夺去,居士以盗窃心抓住野生鸟来取得(宝物),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等待(夺了有主鸟宝物的)野鸟(落下)之时,也是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其它的情形也同上。

  原文:若居士蒲博。以盗心转齿胜他得五钱者。犯不可悔。若有居士以盗心偷舍利。犯中可悔。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佛亦我师。清净心取者无犯。若居士以盗心取经卷。犯不可悔。计直轻重。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居士赌博,以盗窃心偷换赌博工具来赢得他人钱,超过五钱的,犯不可悔罪。如果有居士以盗心偷窃舍利,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居士以恭敬心而这样想:“佛也是我的老师”,(从而)以清净心拿取的不犯。如果居士以盗窃心偷取经卷,是否犯不可悔罪,依据经卷的价值轻重判别。

  原文:夫盗田者有二因缘。夺他田地。一者相言。二者作相。若居士为地故。言他得胜。若作异相。过分得地。直五钱者犯不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关于侵占田地,有两种夺取他人地产的情形,一种是告状讼于官府,一种是建立界限标记。如果居士为了(盗占)土地的缘故,官司打赢了;或者建立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界限标记,多占了人家的田地,价值超过五钱,犯不可悔罪。

  原文:有诸居士。应输估税而不输。至五钱者犯不可悔。复有居士至关税处。语诸居士。汝为我过此物。与汝半税。为持过者。违税五钱犯不可悔。居士若示人异道。使令失税。物直五钱。犯中可悔。若税处有贼及恶兽或饥饿故示异道。令免斯害。不犯。
  现代汉语译文:有这样的居士,应该交纳的税却不交纳,价值积累到超过五钱的,犯不可悔罪。再比如有居士到交纳关税的关卡,对别的居士说:“你帮我把这东西(免税)带过关卡,(我)给你税值的一半(作为酬谢)。”为他带过去的人,违反税价超过五钱的,犯不可悔罪。居士如果给人指点其它的道路,使关卡失去应有的税收,应该交纳关税的物品价值五钱以上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假若因为税卡所处的地方有盗贼或者凶恶的野兽或者饥荒,而指点其它的道路,使(对方)免于这些危害,不犯戒。

  原 文:又有居士。与贼共谋。破诸村落。得物共分。直五钱者。犯不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又有居士,与盗贼同谋,抢劫村庄,打劫得来的财物与盗贼一起分,财物价值五钱以上的,犯不可悔罪。

  原 文:盗无足众生者。蛭虫于投罗虫等。人取举着器中。居士从器中取者犯不可悔。选择如上。
  现代汉语译文:盗窃没有脚的众生:水蛭、于投罗虫等,有人拿起放到器皿里,居士如果从器皿里拿走的犯不可悔罪。(以偷心在器皿中)挑选拣择(的情况)如上所说(以偷心选择而未离处。犯可悔罪)。

  原 文:盗二足二足众生者。人及鹅雁鹦鹉鸟等。是诸鸟在笼樊中。若盗心取者犯不可悔。余如上说。
  现代汉语译文:偷盗两只脚的众生:(比如)人及鹅、大雁、鹦鹉、(其它)鸟类等,当这些鸟在笼子里,如果以盗心窃取的,犯不可悔罪。其它情形比照前面所说。

  原文:盗人有二种。一者担去。二者共期。若居士以盗心。担人着肩上。人两足离地。犯不可悔。若共期行过二叟步。犯不可悔。余皆如上说。
  现代汉语译文:盗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负载而去,一种是迫使一起走。如果居士以盗心,把人担在肩膀上,对方两脚离地的,犯不可悔罪。如果是迫使人行走,超过二双步,犯不可悔罪。其它(情形)都比照以上所说。

  原文:盗四足者。象马牛羊也。人以绳系着一处。以盗心牵将过四叟步。犯不可悔。若在一处卧。以盗心驱起过四叟步。犯不可悔。多足亦同。若在墙壁篱障内。以盗心驱出过群四叟步者。犯不可悔。余如上说。
  现代汉语译文:偷盗四只脚的众生:(比如)象、马、牛、羊之类的。主人用绳子将这些动物牵在一个地方,(居士)以盗心把它们牵走,超过四双步的,犯不可悔罪。(如果这些动物)在一起躺着,以盗窃心把它们驱赶起来,超过四双步的,犯不可悔罪。(盗窃)有多只脚众生(的情形)也是一样,如果它们在墙壁或者篱障内,以盗窃心(把它们)驱赶出来离群超过四双步的,犯不可悔罪。其它情形比照上面所说。

  原文:若在外放之。居士以盗心念。若放牧人入林去时。我当盗取。发念之机犯中可悔。若杀者。自同杀罪。杀已取五钱肉。犯不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是在外面散放(牧养的),居士以偷盗心想:“假若放牧的人到树林里去的时候,我当去偷取。”生起这样念头的时候,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杀了动物的,自然犯杀罪;把动物杀了以后,割取价值五钱以上的肉,犯(盗戒)不可悔罪。

  原文:复有七种。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暂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乱。七不病坏心。此七者。取重物犯不可悔。取轻物犯中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又有七种(情形):一是知道(东西)不是自己的;第二种是(物品的主人)不同意(给予);第三种,不是暂时(借)用;第四种是知道(物品)有主人;第五种,精神正常;第六种是心不乱(清醒);第七种,不是被疾病损害得无法思考。这七种情况,盗取值五钱以上物品的,犯不可悔罪;所盗物品价值微贱的(低于五钱),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 文:又有七种。一者己想。二者同意。三者暂用。四者谓无主。五狂。六心乱。七病坏心。此七者。取物无犯。
  现代汉语译文:又有七种(情形):一是认为是自己的,第二种是(主人)同意的,第三种是临时(借)用,第四种是以为没有主人,第五种是精神失常,第六种是心思紊乱,第七种是被疾病损害得无法正常思考。这七种情况下,夺取物品不犯戒。

  原文:有一居士种植萝卜。又有一人来至园所。语居士言。与我萝卜。居士问言。汝有价耶。为当直索。答言。我无价也。居士曰。若须萝卜当持价来。我若但与汝者。何以供朝夕之膳耶。客言。汝定不与我耶。主曰。吾岂得与汝。客便以咒术令菜干枯。回自生疑。将无犯不可悔耶。往决如来。佛言。计直所犯可悔不可悔。茎叶华实皆与根同。
  现代汉语译文:有一个居士种植萝卜,另外有一个人来到(种萝卜者)的田园里,对居士说:“给我萝卜。”居士问他:“你有钱吗?(如果有钱)我为你按钱数挑选(萝卜)。”回答说:“我没钱。”居士说:“如果想要萝卜,就应该拿钱来买,我如果就这么给你的话,拿什么来供给(自己的)早晚饭哪?”来客说:“你是肯定不给我了么?”(菜园)主人说:“我怎么会给你呢?”来客就用咒术使(菜园里的)菜干枯了。回去以后,他自己心生疑虑:“这么做是不是犯了不可悔罪呢?”于是去到佛那里请佛决疑。佛说:“计算(所损失菜的)价值就知道可悔还是不可悔,茎、叶、花、果实(等有价值的)都与根(有价值的)相同。”

  原文:有一人在祇洹间耕垦。脱衣着田一面。时有居士四望无人。便持衣去。时耕者遥见。语居士言。勿取我衣。居士不闻。犹谓无主。故持衣去。耕人即随后捉之。语居士言。汝法应不与取耶。居士答言。我谓无主故取之耳。岂法宜然。耕人言。此是我衣。居士言曰。是汝衣者便可持去。居士生疑。我将无犯不可悔耶。即往佛所咨质此事。佛知故问。汝以何心取之。居士白言。谓言无主。佛言无犯。自今而后取物者。善加筹量。或自有物。虽无人守而实有主者也。若发心欲偷未取者。犯下可悔。取而不满五钱者。犯中可悔。取而满五钱。犯不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有一个人在祇园耕种(田地),脱掉衣服放在田地的一边。这时候有居士四望无人,把衣服拿起来就走,此时,农夫远远看见,对居士说:“不要拿我的衣服”。居士没有听到,仍然以为衣服是没有主人的,所以拿着衣服走了。农夫随即赶上来拉住居士,对他说:“你们的戒法(规定)应该不与取么?”居士回答:“我以为(衣服是)没有主人的,所以就拿了,哪里是戒法允许呢?”农夫说:“这是我的衣服。”居士对他说:“既然是你的衣服,你就可以拿走了。”(其后)居士产生疑虑:“我是不是没有犯不可悔罪呢?”就到佛那里,请教这件事情。佛(虽然)很清楚(事情的始末),还是故意问(他):“你拿衣服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居士回答说:“以为这件衣服是没有主人的”。佛说:“没有犯(戒律),从今以后拿取物品的时候,好好考虑清楚。如果一件东西自己在那里放着,虽然无人看守而实际却有主人的,如果发心想偷而没有拿取的,犯下可悔罪;偷了但是不足五钱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偷取而值五钱的,犯不可悔罪。”
  YIN戒第三

  原文: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应生欲想欲觉。尚不应生心。何况起欲恚痴结缚根本不净恶业。是中犯邪YIN有四处。男女黄门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亦同于上类。(注十四)
  现代汉语译文:佛告诉比丘们:优婆塞不应该生起欲想和欲觉,YIN欲之心尚且不应该生起,何况发起贪欲、嗔恚、愚痴(三毒齐具的)烦恼根本不净恶业。这其中犯邪YIN的情形有四种:男性、女性、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女性:女人、雌性非人、雌性动物。男性:男人、雄性非人、雄性动物。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的情况也同于以上的分类。

  原文: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邪YIN。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YIN犯不可悔。若发心欲行YIN。未和合者犯下可悔。若二身和合止不YIN。犯中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优婆塞,与女人、雌性非人、雌性动物,(口、谷道、产道)三处行邪YIN的,犯不可悔罪。如果与男人、雄性非人、雄性动物,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于(口、谷道)两处行YIN的,犯不可悔罪。如果发心想要行YIN,没有和合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二身和合立即中止YIN行,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若优婆塞。婢使已配嫁有主。于中行邪YIN者。犯不可悔。余轻犯如上说。三处者。口处大便小便处。除是三处。余处行欲皆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优婆塞,女仆已经婚配有主,在此期间(与之)行邪YIN的犯不可悔罪。其它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所谓三处:口处、大便、小便(产道)处。除了这三处,其它地方行YIN欲都是可悔罪。

  原 文:若优婆塞。婢使未配嫁。于中非道行YIN者。犯可悔罪。后生受报罪重。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优婆塞,女仆尚未婚配,在此期间(与之)三处以外行YIN的,犯可悔罪,(但)来世将会受罪苦重报。

  原 文:若优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YIN二处。犯不可悔罪。余轻犯罪同上说。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优婆塞,有男性僮仆等,与其(口、谷道)二处行YIN欲,犯不可悔罪,其它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

  原 文:若优婆塞共YIN女行YIN。不与直者。犯邪YIN不可悔。与直无犯。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优婆塞同妓女行YIN,不给钱的,犯邪YIN不可悔罪;给了钱的不犯。

  原 文: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坏。共彼行邪YIN。女者三处犯不可悔。轻犯同上说。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人死乃至动物死后,身根没有坏,和这些(尸体)行邪YIN,(如果尸身是)女性,在三处行YIN,犯不可悔罪。其它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

  原 文:若优婆塞自受八支。行YIN者犯不可悔。八支无复邪正。一切皆犯。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优婆塞在自己受八关斋戒期间,行YIN欲的,犯不可悔罪。八关斋戒期间,不论邪YIN还是正YIN,都犯戒。

  原 文:若优婆塞。虽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优婆塞,即使根本没受戒,(但是)破坏了佛弟子具清净戒行之人梵行的,虽然没有犯(邪YIN)戒之罪,但是(这一生)以后永远不许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戒。

  原文: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注十五)
  现代汉语译文:佛对比丘们说:我有两种身,生身和戒身,如果善男子为我的生身造立多宝塔,高至梵天,若有人破损此塔,其罪过尚属可悔,(但)亏损我的戒法身(坏失戒律)所犯的罪无量,所受罪报就像伊罗龙王(一般)。
  妄语戒第四

  原文: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呵妄语。赞叹不妄语者。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语。是中犯者。若优婆塞。不知不见过人圣法。自言我是罗汉向罗汉者。犯不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佛告诉比丘们:“我用种种(方式)呵斥妄语,赞叹不妄语的人,甚至开玩笑也不应该妄语,何况故意说妄语。这其中违犯(戒律)的情形:如果优婆塞并没有知道和证得超越凡夫的圣法,而自称我是阿罗汉,或即将成为阿罗汉的,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言我是阿那含斯陀含若须陀洹乃至向须陀洹。若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若得慈悲喜舍无量心。若得无色定虚空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若得不净观阿那般那。念诸天来到我所。诸龙夜叉薜荔毗舍阇鸠盘荼罗刹来到我所。彼问我。我答彼。我问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自称:我是(证得)阿那含(不来果位)、斯陀含(一来果位),或者(证得)须陀洹(预流果),乃至即将得须陀洹果的,或者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或者修成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者得无色定、虚空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或者修习不净观、数息观(有成就),说各处的天神到我这里来,各处的龙、捷疾鬼、祖父鬼、啖精气鬼、瓮形厌魅鬼、可畏鬼(等)来到我这里,他们问我(事情),我回答他们,我问他们(事情),他们回答我。(这类妄语)都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本欲言罗汉。误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余亦如是犯。若优婆塞人问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皆犯中可悔。乃至言旋风土鬼来至我所者。犯中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本来想说(自己得)阿罗汉果位,误说成阿那含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其它类似说妄语(未遂本心)的情形,也如是犯(中可悔)。如果有人问优婆塞:“你得道了么?”假如优婆塞默然不答,或者(故意)表现出得道者的样子,都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乃至(妄)说旋风土鬼来到我这里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 文:若优婆塞。实闻而言不闻。实见而言不见。疑有而言无。无而言有。如是等妄语。皆犯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优婆塞,确实听到了而说没听到,确实见到了而说没看到,(心里)怀疑是有,(嘴上)却说没有,没有的而说有,像这样的妄语,都犯可悔罪。

  原文:若发心欲妄语。未言者犯下可悔。言而不尽意者。犯中可悔。若向人自言得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若心乱不觉语者。无犯。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动了念头想要妄语,没有说出来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说了而没有完全表达明白(或误说或说得不清楚),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向人自称得道的,就犯不可悔罪。如果是精神失常,或者心思紊乱、不自觉说出的,不犯(戒)。
  酒戒第五

  原文:佛在支提国跋陀罗婆提邑。是处有恶龙。名庵婆罗提陀。匈暴恶害。无人得到其处。象马牛羊驴骡驝驼无能近者。乃至诸鸟不得过上。秋谷熟时破灭诸谷。
  现代汉语译文:佛在支提国贤主城(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一条)恶龙,叫做庵婆罗提陀,凶横霸道为害,没有人能到达它所在的地方,象、马、牛、羊、驴、骡、骆驼没有能接近它的,甚至鸟也不可以飞过(他地盘的)上空,秋天稻谷成熟时节,(它就)破毁所有谷物(使农民没有收成)。

  原文:长老莎伽陀。游行支提国。渐到跋陀罗波提。过是夜已。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乞食时。闻此邑有恶龙。名庵婆罗提陀。匈暴恶害。人民鸟兽不得到其住处。秋谷熟时破灭诸谷。闻已乞食至到庵婆罗提陀龙住处泉边树下。敷坐具大坐。
  现代汉语译文:长老莎伽陀,云游来到支提国,渐渐来到贤主城,过夜以后,早上穿好衣服托钵进入村中乞食,乞食的时候,听说这个村里有恶龙,叫做庵婆罗提陀,凶横霸道为害一方,村民和鸟兽都不能靠近他的住处,秋天稻谷成熟时节破毁谷物。(长老)听说之后,乞食到庵婆罗提陀龙住的地方,在泉水边上展开坐具开始打坐。

  原文:龙闻衣气即发嗔恚。从身出烟。长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烟。龙倍嗔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复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龙复雨雹。莎伽陀即变雨雹作释俱[麸-夫+并]髓饼波波罗[麸-夫+并]。龙复放霹雳。莎伽陀变作种种欢喜丸[麸-夫+并]。龙复雨弓箭刀槊。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花波头摩花拘牟陀花。时龙复雨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花璎珞瞻卜花璎珞婆师花璎珞阿提目多伽花璎珞。如是等龙所有势力。尽现向莎伽陀。如是现德已。不能胜故。即失威力光明。(注十六)
  现代汉语译文:龙闻到(长老)衣服的气味就变得愤怒,从身体发出烟。长老莎伽陀于是进入正定,用神通力身体发出烟雾;龙更加地嗔怒了,从身上出火,莎伽陀又进入火光三昧,身体也出火;龙又降下冰雹,莎伽陀把冰雹变成了双层饼,馅饼,波波罗饼;龙又放出霹雳,莎伽陀把霹雳变成了种种欢喜丸饼;龙又降下弓箭、刀、长杆矛,莎伽陀把它们变成了青莲花,红莲花,地喜花;那时龙又如雨一般地降下了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把(这些毒虫)变成了青莲花饰,金色花饰,素馨花饰,龙舐华饰。像这样,龙把全部的势力都使出来对付莎伽陀,如上一一施展过后,(始终)不能胜过长老,就失去了威力和(神通)光明。

  原文:长老莎伽陀。知龙力势已尽不能复动。即变作细身。从龙两耳入。从两眼出。两眼出已从鼻入。从口中出。在龙头上往来经行不伤龙身。
  现代汉语译文:长老莎伽陀知道龙的威势和力量已经消耗完了,不能再动,就变作一个细小的身体,从龙的两个耳朵进去,从它双眼出来,从双眼出来后再从鼻子进去,从嘴巴里出来,(这样)在龙头上旋绕往来而不伤到龙的身体。

  原文:尔时龙见如是事。心即大惊。怖畏毛竖。合掌向长老莎伽陀言。我归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归依我。当归依我师归依佛。龙言。我从今归三宝。知我尽形作佛优婆塞。
  现代汉语译文:那时,龙看到(居然)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心即大惊,害怕得毛发直立,合掌对长老莎伽陀说:“我归依您。”莎伽陀回答:“不要归依我,应该归依我师归依佛。”龙说:“我从今起归依三宝,(您)证知我,尽我一世身命作佛弟子优婆塞。”

  原文:是龙受三自归。作佛弟子已。更不复作如先匈恶事。诸人及鸟兽皆得到所。秋谷熟时不复伤破。如是名声流布诸国。长老莎伽陀。能降恶龙折伏令善。诸人及鸟兽得到龙宫。秋谷熟时不复破伤。
  现代汉语译文:这条龙受了三归依,成为佛弟子以后,就不再做像以前那样凶恶的事情,人们和鸟兽都可以到他的地方去,秋天稻谷成熟的时候,它也不再搞破坏了。这样的名声流布传扬到各个国家:长老莎伽陀,能降伏恶龙令他向善,人们和鸟兽都可以出入龙宫,秋天稻谷成熟的时候,龙不再去破坏损伤。

  原 文:因长老伽莎陀名声流布。诸人皆作食传请之。
  现代汉语译文:因为长老莎伽陀的名声广为流传,(长老所到之处)大家都准备食物传请(长老)接受供养。

  原文:是中有一贫女人。信敬请长老莎伽陀。莎伽陀默然受已。是女人为办名酥乳糜。受而食之。女人思惟。是沙门啖是名酥乳糜。或当冷发。便取似水色酒持与。是莎伽陀不看饮。饮已为说法便去。
  现代汉语译文:这其中有一个贫穷的女人,以信心恭敬邀请长老去她家里应供。莎伽陀默然接受了邀请。这个女人于是为此而做酥油乳糜。(长老)接受(供养)吃了(食物)。女人想到:“这位出家人吃了这些酥油乳糜,可能会因此而发寒(需要有酒来暖和一下)”于是就取出跟水一样无色透明的酒拿给莎伽陀,长老没看就喝了,喝完之后为女人说法,然后就离开了。

  原文:过向寺中。尔时间酒势便发。近寺门边倒地。僧伽梨衣等漉水囊钵杖油囊草屣针筒各在一处。身在一处。醉无所觉。
  现代汉语译文:(长老)回寺的路上,那时候酒力就发作了,诳拷旅诺牡胤?(长老)倒在了地上。大衣等僧服、滤水囊、钵、禅杖、油囊、草鞋、针筒各自(散落)在一边,身体(躺在地上)另一边,沉醉无知觉。

  原文:尔时佛与阿难游行到是处。佛见是比丘。知而故问阿难。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长老莎伽陀。佛即语阿难。是处为我敷座床办水集僧。阿难受教。即敷座床办水集僧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办水集僧。
  现代汉语译文:这时候佛和阿难游访到这里,佛看到这位比丘,虽然知道(还是)故意问阿难:“这人是谁啊?”(阿难)回答说:“世尊,这是长老莎伽陀”。佛就对阿难说:“在这个地方,为我安置床坐,准备水,召集僧众”。阿难听从世尊嘱咐,就安置床坐,准备了水,召集好僧众,然后去向佛回秉说:“世尊,我已经安置了床坐,准备好水,召集好了僧众。”

  原文:佛自知时。佛即洗足坐。问诸比丘。曾见闻有龙名庵婆罗提陀。匈暴恶害。先无有人到其住处。象马牛羊驴骡驝驼。无能到者。乃至诸鸟无敢过上。秋谷熟时破灭诸谷。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今诸人及鸟兽。得到泉上。
  现代汉语译文:佛自然知道这正是时机(教导僧众制酒戒)。佛就洗好脚坐下。问比丘们说:“曾经听说有龙叫做庵婆罗提陀,凶横霸道为害,起先没有人可以到达他的住处,象、马、牛、羊、驴、骡、骆驼(也)没有能接近的,甚至鸟也不可以飞过(他地盘)上空,秋天稻谷成熟时节,它就破毁谷物。善男子莎伽陀,能够(使龙)折服向善,如今,人们和鸟兽都可以到(龙住处)的泉水那儿去。”

  原文:是时众中。有见者言。见。世尊。闻者言。闻。世尊。佛语比丘。于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蟆不。答言。不能世尊。
  现代汉语译文:这时候大众中,有见(过此事的都)回答说:“世尊,(我)看到过”,听说过这件事的人都说:“世尊,(我)听说过。”佛对比丘们说:“那么你们怎么想呢?这位善男子莎伽陀,他现在能折伏蛤蟆么?”大家回答说:“不能,世尊。”

  原文: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俗凡夫。如是过罪。若过是罪。皆由饮酒故。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
  现代汉语译文:佛说:“圣人喝酒尚且有这样的过失,何况世俗凡夫,这样会犯下罪过。如果犯了这些罪过,都是由于喝酒的缘故。从今天起,如果有人自称‘我是佛弟子’的,都不许喝酒,哪怕是小草尖(上所沾)的一滴,也不许喝。”

  原文:佛种种呵责饮酒过失已。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得饮酒者。有二种。谷酒木酒。木酒者。或用根茎叶花果。用种种子。诸果草杂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为酒。
  现代汉语译文:佛种种呵斥责备饮酒的过失之后,告诉比丘们:优婆塞不许饮的酒有两种:粮食酒和植物酒。植物酒:(是指)若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酿酒),用各种(植物)种子,(以及)果实与草本植物混和酿酒,(具有)酒的色泽、酒的香气、酒的味道,喝了能使人醉的,这叫做酒。

  原文:若优婆塞尝咽者。亦名为饮。犯罪。若饮谷酒。咽咽犯罪。若饮酢酒。随咽咽犯。若饮甜酒。随咽咽犯。若啖曲能醉者。随咽咽犯。若啖酒糟。随咽咽犯。若饮酒淀。随咽咽犯。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优婆塞品尝吞咽,也算是喝(酒),犯罪。如果喝粮食酒,随着咽下喉咙就犯戒。如果喝酸酒,随着咽下喉咙就犯戒。如果喝甜酒,随着咽下喉咙就犯戒。如果吃酒曲也能醉的人,随着咽下喉咙就犯戒。如果喝烧酒,随着咽下喉咙就犯戒。如果是喝酒渣,随着咽下喉咙就犯戒。

  原 文:若饮似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皆不犯。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是喝(具有)类似酒的色泽、酒的香气、酒的味道,喝了能使人醉的(饮料),随着咽下喉咙就犯戒。如果只是具有酒的色泽,没有酒的香气、酒的味道,不能醉人的,以及其它饮料,(喝了)都不犯戒律。

  注解:
  注一:此处依《中华大藏经》中版本,《乾隆大藏经》中“闻如是”一句前面尚有“杀戒第一”四个字。
  注二:【可得愿】 谓修福,可得人天中生;修戒定慧,可得阿罗汉乃至佛果;是名可得愿。(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摘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注三:不可悔罪:不能按作法忏可以忏除的罪。
  注四:此段第一句“自作者。”是依《乾隆大藏经》中版本,《中华大藏经》中为“自者”。
  注五:矟:shuò <名>古兵器名,即长矛。也作“槊”。
  叚:并非经中原字,原字是“叚”去掉右半部分加上“殳”。(原字可能是“段”的异体,意为段或者块)
  注六:核杀:古有“杏核杀狗”之说,语出东汉桓谭《新论启寤第七》:“余与刘子骏言养性无益,其兄子伯玉曰:「天生杀人药,必有生人药也。」余曰:「钩吻不与人相宜,故食则死,非为杀人生也。譬若巴豆毒鱼,礜石贼鼠,桂害獭,杏核杀狗,天非故为作也。」”钩吻是指钩吻草,又名断肠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人误食其叶者死,而羊食其大肥。”猪羊鸡等吃少量钩吻草反而促进生长(当然太多了也受其害),而人食茎叶10克或根2-8克就可能引起中毒,被认为是对人最毒的植物之一。礜石,字典上说:“矿物,是制砷和亚砷酸的原料,煅成末可用来毒老鼠。”桓文中所举几种事实表明,一些对其它有情来说基本无毒或微毒的草木金石,对某些众生来说却是致命的。从此推断,核杀应指的是利用针对性的草木金石毒杀有情。
  弶杀:弶,音降,意为捕捉老鼠鸟雀等的工具。
  另外,此段中“核杀。弶杀。作阱杀。触杀。”是依《大正藏》、《中华大藏经》中的版本,《乾隆大藏经》中为“核杀。(木+强)杀。作阱杀。拨杀。”
  注七:此段中“若是人因是死者。”是依《乾隆大藏经》中版本,《中华大藏经》中为“若是因是死者。”
  注八:【非人】(杂名)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摘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畜生】又作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五道之一,六道之一,三恶道之一。指鸟兽虫鱼等一切动物。畜生之名乃由人畜养之意而得,主要指家畜家禽。新译称之为傍生,乃取其形不如人之直,傍横且傍行之义。傍生是无智闇钝且其本处在大海中,后转而遍于人、天及地狱等。瑜伽师地论卷四(大三○·二九七中):“傍生趣更相残害,如羸弱者为诸强力之所杀害,由此因缘受种种苦。以不自在,他所驱驰,多被鞭挞,与彼人、天为资生具,由此因缘,具受种种极重苦恼。”
  摘自【佛学大词典】
  注九:【歌罗逻】或羯逻蓝,此云凝滑,又云杂秽,状如凝酥。胎中五位,此初七日。……
  摘自【《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着】
  注十:【善法】(术语)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摘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注十一:城堑:壕沟,护城河。
  注十二: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国法偷盗五钱以上,即犯死罪,所以佛也制定佛子偷盗五钱以上,亦成重罪不可悔。五钱究有多少价值,殊难衡定,唯据明末读体大师考核,相当于三分一厘二毫银子;又据蕅益大师研究,则为八分银子。 ——摘自圣严法师着《戒律学纲要》
  注十三:五宝之种类,经轨所说不一。……
  十诵律卷六十一则举金、银、摩尼珠、玻璃、毗琉璃等。……
  又十诵律卷六十一相对五宝,举出赤铜、铁俞石、水晶、铅锡、白镴等,称为五似宝。
  摘自【佛学大词典】
  另见五宝:即五金。所谓金银铜铁锡也。似者像也。以金银等作诸器具。名为似宝。
  若未成器诸金银等名为生宝。故云生像金银宝物。谓一者生金银宝物。二者像金银宝物也。
  摘自:蕅益大师“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
  注十四:欲想欲觉:于欲境界安立名言名为欲想。于欲境界忽起寻求名为欲觉。
  摘自:蕅益大师“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
  注十五:【生身】(术语)诸佛菩萨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证之理体曰法身。为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曰生身。……
  【戒身】(术语)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法立为佛陀三身中之法身。因戒为法身之一分,故云戒身。 摘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伊罗龙王:见【伊罗钵多罗龙王】龙王之一。相传此龙王身跨波罗奈国及呾叉始罗国。其前世尝为比丘,居伊罗树林中,因犯‘损伊罗树叶、午后乞食’二罪,故转生为龙身。其七头上生伊罗树,常因脓血交流、蛆虫嚼食而痛苦不堪。时佛在波罗奈城教化此龙,言当弥勒佛出世,彼始得除龙身。并以此警诫比丘勿行暴恶。……
  摘自【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注十六:【欢喜丸】(饮食)又曰欢喜团。饼名。梵语曰摩呼荼迦。涅槃经三十九曰:“酥面蜜姜胡椒荜[卄/爰-(妥-女)]]蒲萄胡桃石榴桵子,如是和合,名欢喜丸。”大日经疏七曰:“欢喜丸,应以苏煮诸饼,糅以众味及三种辛药等,令种种庄严。”……
  摘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佛说)(五明学佛网: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佛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流通分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四十二章 达世知幻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