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学不可以已


   日期:2017/7/18 9: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不可以已”是荀子在《劝学》这篇文章中劝诫人们的话语,意思是说“学习这件事是不可以停止的”。我在这里也想用这句话来劝谏学佛人,要将学习佛法作为今生的一件大事来看待,而且不要停止。当今时代,不少人认为学佛就是通过烧香拜佛来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帮助自己消灾免难,这实际上是对佛法的极大误解。自己不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佛菩萨即便再慈悲,也无法将幸福和安乐降临在我们身上。佛陀已经慈悲地为我们宣说了离苦得乐的正法,如果我们不去学习,也无法从佛法那里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作为一个学佛人,应当在内心深处看重学习,看重通过学习佛法来完善自己的身口意。如果一个学佛人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将通过学习佛法来完善自我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则绝对功不唐捐,绝对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例如,通过学习佛法,培养起一分仁慈心,则内心绝对会多一分美好和安祥;通过学习佛法,去除了内心的一分自私,则内心绝对会少一分痛苦和烦恼;通过学习佛法,学会了包容别人、少抱怨别人、多多关心别人,则家庭绝对会多一分和睦。

  对于一个学佛人来说,应当看重学习佛法。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渐渐改变自己。凡夫是容易受环境影响的,如果不努力通过学习将自己向善的方向引导,就会不知不觉地向恶的方向发展。《付法藏经》中有则公案说:很久以前,华氏国王有头白象,极其凶猛,能诛怨敌。若人犯罪,即让白象踩杀。后来,象棚失火被毁,白象被移至寺院边。寺内有比丘念《法句经》,念至“为善生天,为恶入渊”时,白象闻此法句,心生慈悲,柔和起来。此后交付犯人时,此象仅略以鼻嗅、舌舔即转身离去,根本不愿踩踏犯人。国王知后,心生恐慌,遂召集大臣商议此事。有大臣向国王建议说:“此象定是于寺院旁听闻佛法,故心行有此转变。现应将其置于屠宰场边。”国王采纳此法,果然奏效。白象终日目睹宰杀,恶心猛起,较前更为残暴。是故,众生性情极其不定,易受环境影响,就像这头白象一样,由闻佛法,即起慈意;目睹杀生,遂增害心。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旁生尚且如此,何况我等人类?是故若能常常听闻学习佛法,定能改善自心的心灵。

  荀子在《劝学》这篇文章中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明而行无过矣。”在这段话中,荀子用了五个比喻来阐述为什么君子之人“学不可以已”。

  第一个比喻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却比蓝草的青色更深。在这个比喻中,“蓝草”比喻“学习前”,“靛青”比喻“学习后”。这个比喻是说,学习后的“我”虽然是从学习前的“我”演化而来的,但是由于学习的缘故,内在的智慧、德行和才能就会发生本质性的提升。

  第二个比喻是“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加寒冷。在这个比喻中,“水”比喻“学习前”,“冰”比喻“学习后”。这个比喻和第一个比喻一样,说明人通过学习就可以不断取得进步——也即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下个月比这个月有进步,明年比今年有进步。

  第三个比喻是“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意思是,如果一根木材是直的,木匠就可以用墨绳弹出笔直的墨线,用锯子沿着墨线锯成方方正正的木条,然后用“持续不断弯曲的方法(也即‘輮’)”使之成为车轮,此时这根木条就成了一个标准的圆形,即使再将它晒干,也不会还原成原来的直木条了,这是因为“輮”的力量使之变成了车轮的形状。在这个比喻中,“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比喻君子之人通过学习去除了自己的缺点、培养起了一个个优点,“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比喻君子之人在去除缺点、培养起优点之后行为上就再也不会犯错误了。

  第四个比喻是“木受绳则直”,意思是木材经过木工用墨绳弹线、锯子加工之后就能成为笔直的木料了,这里“木”比喻君子人,“受绳”比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直”比喻“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五个比喻是“金就砺则利”,意思是金属做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砺过之后就会变得更加锋利。这里“金”比喻君子人,“就砺”比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利”比喻“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四和第五这两个比喻说明,君子人通过学习,不断反省自己、改正自己,智慧会越来越多,行为上的过失也会越来越少。

  《劝学》这篇文章接着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xī),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mò)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意思是说,不登上高山,就不会知道天空有多高;不亲临深险的山涧,就不会知道地有多厚;没有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言,就不会知道学问有多广博。吴国、越国、夷族和貉族的人所生的孩子,最初降生时的啼哭声都是相同的,而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受教育的不同而使他们这样的。《诗经》上说:“君子之人啊!不要停止学习,诚心诚意地处在你的位置上,热爱和追求真理,并不断改正自己吧!对学习这件事要用心啊!因为学习这件事可以给你带来幸福和安乐。”最大的快乐就是探索真理获得智慧了,最大的幸福就是没有灾祸了。

  从荀子《劝学》中的这些话语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的人生,必须通过学习获得智慧,纠正自己的身口意;身口意正确了,就不会有什么过失;过失消除了,痛苦也就无由而生了。《二规教言论》中说:“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如此行持则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长,若其智慧愈增长,高尚行为亦随增,高尚行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其后年月日时中,自己获得大进益。”意思是说,一个人一定要通过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有些道理自己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就可以了知,如果自己不能了知则可以向有智慧的人请教,或者阅读智者所造的论典,观察和思维智者和愚者在取舍上差别。通过不断学习,智慧就会自然而然地增长;如果智慧增长了,高尚的行为就会随之增多;高尚行为增多,则福德就会像泉水一样涌现。通过学习,自己的智慧和福德就会日有所增、月有所长。

  热爱学习的人前途充满光明,不爱学习的人则前途一篇暗淡。《涅槃经》中说:“世有三人,一者无目,二者一目,三者二目。言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之人,虽暂闻法,其心不佳;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如闻而行。以听法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意思是说,世上有三种人:一为盲者,二为独眼,三为双目俱全者。什么是盲者呢?即常不听闻学习佛法之人,这样的人对于“是非、善恶、染净、迷悟”等浑然不知,故为盲者;什么是独眼者?即虽然暂时听闻学习佛法,但未生起殷重之心,故未能真正受持法义;什么是双目俱全者?即至心听闻学习法义,且听闻学习之后如教而行,唯有此类人可从佛法中得益。

  热爱佛法,学习佛法吧!不学佛的人,连自己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痛苦了,不知道痛苦是从哪儿来的,也不知道谁在痛苦;快乐了,不知道快乐是从哪儿来的,不知道谁在快乐。不学习,内心就充满困惑和迷茫;学习之后,内心就会越来越亮堂。

  要想离苦得乐,一定要学习!尤其是要学习佛法!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学佛)(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