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有仇比有恩还重要


   日期:2017/8/9 19: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据《叶赤》经云:“有仇比有恩还重要。”这是无上的菩提爱。因为,在俗人的眼里,扶亲灭敌(制伏敌方,扶助亲党)的人是英雄,代表着优秀,卓越,能干。但俗人的看法犹如左眼瞎了的牛吃草一般,只能看到右边的草,根本看不到左边的草。俗人只看到一面,很难看到两面,从俗人的角度来讲“扶亲灭敌”是个好事,是有能力的表现。但是反过来,在圣人与菩萨的眼里扶亲灭敌是种偏袒的思想和行为,不是真正英雄的做法,也不是卓越的思想,更不是优秀的代表。因为虽然扶助亲党是种好事,但制伏敌方却是坏事,你在伤害别人,自己在造业,增加孽缘,结下深厚的怨恨。这样一来,怨恨将相传世世代代,永远无法解除怨恨,所以俗人的痛苦才比较具有永久性。

  在圣人与菩萨的眼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对伤害自己的人比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更加重视与珍爱,更加关心他们,更加帮助他们。

  在制伏敌方的观点上,我们能看出我们是俗人还是圣人。比如说,有人在伤害你的时候,一般俗人第一想到的是,他在欺负我。第二想到的是,自己丢脸了。第三想到的是,我不报仇,以后他会同样地欺负我。于是内里开始燃烧起来,忘记了忍让、包容、宽容等道德观,也想不到后果是什么。而圣人遇到别人欺负时,首先想到的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谅解,更应相互忍耐,不要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然后觉得欺负自己的人是非常可怜的,也许自己做得不对,也许他是误会的,不管是由于什么样的因缘,他比我心里还难受,起心烦恼,造了很多的恶业。然后心里产生同情与可怜,最后他们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珍爱去帮助伤害自己的人,关心他们,遇到什么样的侮辱,歧视,殴打,都愿意接受,心里只想让伤害我的人远离痛苦和痛苦的因,获得快乐和快乐的因,这多好啊!所以会为了伤害自己的人而付出一切珍爱去关照他们。只有这样,才能解除他人心里的嗔恨,净化他人的烦恼,减轻自己的负担。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凡人来讲是无法理解的,更无法接受,所以俗人和圣人有区别的。另外,俗人只想战胜他人,没有想到战胜自我,圣人只想战胜自我,不去想要战胜别人;俗人只想报仇,不会想到化解,圣人只想化解,不会想去伤害;俗人只想攻击敌人,不会想到拉拢敌人的心,圣人只想收回敌人的心,不愿意跟仇人结下深厚的怨恨。所以俗人和圣人珍爱的对境是有区别的,俗人珍爱的对境是有恩德的人,不是伤害自己的仇敌;圣人珍爱的对境也是有恩德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伤害自己的人。

  修炼菩提道法珍爱的对境人人都是平等的,但你要修炼卓越的菩提道法,我们就要对比自己有恩德的人更加珍爱伤害自己的人,关照伤害者、慈爱伤害者、帮助伤害者、包容伤害者。反过来,俗人的眼里敌人就是敌人,要报仇,希望仇人遇到天灾人祸,亲人就是亲人,希望他们快乐平安,所以俗人的思想是极端与偏私的,行为是自利的。如果有人让我们选择珍爱的对境有恩人和仇人,俗人一定会选择有恩的人。大家的心里都认为对有恩的人我要报恩,这是天经地义的,对伤害我的人,报仇也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不会选择伤害自己的人,所以我们永远无法净化自己心里的仇恨,它就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我们也不可能进入大乘佛道,因为,珍爱的对境方向错了。

  圣人珍爱的对境是伤害自己的人,他们每时每刻都希望伤害自己的人获得快乐,为了他们付出自己心里的珍爱,所以他们超越了俗人的思想,也超越了人间的思想,他们自然就进入了大乘菩萨道;但我们俗人珍爱的对境是有恩的人,我们去爱他们,同时恨自己的仇人,每时每刻都恨伤害自己的人,所以造成了无数的孽缘,积累了深厚的业障。

  我们很多时候没有认识到《叶赤》经里讲的“有仇比有恩还重要”的大道,因为你和有恩德的人之间只有爱没有恨,所以没有必要增加偏爱,更不要看重偏爱,不然的话,容易生起情爱及欲爱,到时候,很难解脱。我们应该珍爱伤害自己的人,虽然他伤害过你,但伤害你也是有因缘的,不可能无因无缘地伤害你。

  另外,伤害你的人,他希望得到你的包容、宽仁、忍让,真诚的宽容来自博大的胸襟,来自爱人如己的慈悲,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像圣贤与菩萨那样伟大,但是至少在日常生活里,当别人以恶劣的态度相向时,我们能忍耐一时之气,而且珍爱所有伤害我们的人,慈悲如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以宽容去对待他,以珍爱来处理问题。千万不要看重别人伤害自己的事,反过来,修学菩提道法的人,应该看轻伤害自己的行为,看重伤害别人的行为。别人伤害自己的时候,退一步,或者让一步,或者忍一下就过去了。不要把小事看重,会引起害命危险的。不要总是以自己为王,我们要学会忍让和慈悲,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也好,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也好,在修炼菩提道法的过程中,最难以做到的是为伤害者发慈悲心,这需要做到的也是忍让和珍爱伤害者。

  古人说“上善若水”。让步就是一种像水一样以柔制胜的智慧。你让一步,人敬你一丈;佛说“爱敌若天”,慈爱仇敌就是一种像天空一般以包容制胜的博爱,你珍爱仇敌一次,人就尊敬你一生,这才是真正的菩提行道。一个人什么时候学会忍让和珍爱仇敌,他的人生境界便会得到大大的提升,他的菩提道法就会不断地往佛境进展。

  佛经《叶赤》云:“害者是忍辱的对境,所以要珍爱伤害者。”真正修习菩提心而向善的人,比有恩德的人还更重视伤害自己的人,对伤害自己的人如母亲一般地尊敬他,犹如孩子一般地关爱他,犹如师父一般地恭敬他,奋不顾身地为伤害者做事,看到伤害自己的人获得快乐,自己心里能够同样的快乐。这时候,你自己已经变成具有金刚勇心的菩萨了。这三种菩提爱不仅仅是说,还要在日常生活里以实践行动去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慈平等       修行)(五明学佛网:大慈平等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