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宗萨仁波切:孤独是一种圣财


   日期:2017/8/19 16: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般若波罗蜜多经》中,

  有一位菩萨在拜见佛陀时,

  向佛抱怨说:

  “我感到非常悲伤,

  我对这毫无意义的生活和

  这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悲伤不已,

  几乎是痛苦的。”

  然后佛说:

  “这是一种圣财。

  你有如此多的福德,

  才会对这些感到悲伤。”

  生命本身是圆满的,

  为什么我们却常感到孤独

  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

  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

  我们的身体、家庭和事业,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我们每天都可以观察到无常,但无常并未使我们警醒。相反,无常往往使我们更加执著。似乎执著就能抵挡无常到来,并使我们执著的对象变得坚不可摧。

  我们的贪著,正是在不断生起贪心的过程逐渐壮大的。并在最终,使我们自己成为贪心的受害者。贪著之心带来的危害,与贪著程度是成正比的。

  在金融风波中,很多人都会受到伤害,但程度却各不相同:有些人自寻短见了,有些人精神失常了,也有些人失落一阵就痊愈了。贪著越深,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伤害就越大;反之,环境变化就不会构成太大的破坏力。就像爬上一个注定要坍塌的高楼,爬得越高,摔得自然就越重。

  我们也在不断培养我执,每做一件事,无不介入自我。其实,一件事从开始到完成,只是缘起的过程。我们执著其中有“我”,完成是出于错觉和不良习惯。

  什么是“我”?我们自身的存在,只是一个妄想。色身能代表“我”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识前去投胎时,我们将父母的那一点遗传物质当作是“我”,由此开始上演“我”的一生。如果这就是“我”,那么,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又是什么?

  缘起的世间,没有我,也没有我所。生命的延续,只是缘起的相续。我们的色身,就像我们所拥有的一个器皿。器皿是不是“我的”?只有当我们认为那是“我的”,它才被贴上了“我的”这个标签。

  不然,和“我”有什么关系?但自从我们将执著投射其上,将之视为“我的”,它的变化就会影响我们。当它败坏时,我们就会因此难过、惋惜。

  我们对色身也是如此,只是这种执著更深入、更持久,已经和色身合二为一,不可分离。从投胎的刹那起,我们的执著就开始了。事实上,早在投胎之前,我们已执著了生生世世。在我们的意识活动中,我们不断从“我”出发,不断介入“我”,不断巩固“我”。

  成功时,会认为是“我”成功了;失败时,会认为是“我”失败了。如果不介入“我”的成分,只是尽心尽力去做,成与败,就不会对我们构成什么伤害。因为事业成败也是缘起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而不至为执著所累。

  我执使我们处处张扬自我,可是自我又是什么?世上并没有自我这个东西。但我执所形成的自我中心,却将我们和他人对立起来。有了强烈的自我观念之后,我们当下就和整个世界成为对立的双方。

  我代表着一方,而整个世界代表着另一方。现代人常常感到孤独,当你的世界只装着你一个人,当然会感到孤独。如果你和整个世界、和所有众生是一体的,就不会懂得孤独为何物。

  一个佛教徒应该投资孤独

  为什么人们总是感到孤独?

  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吗?

  还有:为什么我们不能独自生活?

  如果我们能够独自过活,那会很好,这正是瑜伽士所擅长的,也是为什么他们能从各种包袱中解脱的原因。

  对我而言,孤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问题。根据佛教,孤独是根源于我之前谈到的不安全感。

  而当我说不安全感时,尽管我们说“我”、“我是大卫”、“我是这、我是那”,即使我们拥有一个名字、一个职位、一份工作、丈夫、妻子、学位、公寓、汽车、顶楼公寓,但总有一种持续的不安全感,因为我们不能百分百地证明自己存在着。

  缠绕皮肤、割腕、获得学位、结婚等等,我们做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暂时给自己某些存在感,而这不安全感其实可以显现为孤独。我之前说过,我看到的花,你永远看不到,所以我们无法分享真正的花,我们只能假装我们在分享,而这是非常孤独的。

  我永远不能和你分享我正经历的,这真的是非常孤独。我所经历的,只有我能经历。

  但若你是佛教徒,孤独是智慧的曙光,你应该对这种孤独做投资。

  如果你感到孤独,你是对这个轮回生活感到不对劲,你能感到它行不通,你会有一种一切都有点过度承诺的感觉,你能有这个感觉。

  这种不对劲的感觉、不属于这个轮回生活的感受,实际上是一个修行者应该投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当我们小时候,我们的价值观全都集中在去海滩筑沙堡,我们对此非常兴奋,我们就是热爱那个沙堡。一段时间过后,当我们十几岁时,沙堡这个把戏不再有用,变成了快车和电动游戏。

  人到中年时,那些也不奏效了,变成工作、职位、同事、婚姻等等。当你到九十岁左右时,那些游戏也行不通了。当你九十岁左右时,我想你会开始看重那些你之前忽视的东西,象是盐罐、桌布等等,你的玩具变了。而我们有些人能够在几个月内快转这一切。

  你有点明白这毫无意义,而那种怪怪的感觉确实令人孤独。对修行人而言,那种孤独非常重要。

  《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有一位菩萨在拜见佛陀时,向佛抱怨说:“我感到非常悲伤,我对这毫无意义的生活和这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悲伤不已,几乎是痛苦的。”

  然后佛说:“这是一种圣财。你有如此多的福德,才会对这些感到悲伤。”

  如果没有那种福德,你就会因为生活中这一切小玩意儿及种种事物而分心散乱,等到你真正开始想:“等一下,发生了什么?这九十五年啊!”那就为时已晚了。所以对修行人来说,这很重要。

  最大的福德就是能维持独处

  修行的场所在哪里都无妨,所以试着不要过分挑剔。

  否则,你会为了安排正确的修行条件,而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花在枝微末节上,却没有时间修持。

  龙钦巴(Longchenpa)曾说,在山顶上,我们的心自然而然会较为清晰,因此较容易平息心理上的昏沉。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在山上修行,而且接受过观想、「止观」的教授,那么就应该做这些修持。

  他还说,在岩石崎岖的地方思惟无常是有益的,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在心中生起对「轮回是苦」的悲伤感。

  因此,岩洞是修持「止」、「观」的好地方。安坐在流水边上,能够对激发出离心与厌离轮回的修持,培养出迫切感;在墓地修行,则会非常迅速地带来许多加持与大成就。

  因此,如果你很容易就能在岩洞、河边或墓地修行的话,那一定要遵从龙钦巴的建议,但若无法做到,也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去尝试。

  佛法修持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全然的孤立,因为当我们独处时,受到散乱的影响就会较少,因而能创造出完美的条件,让悲伤感在心中增长。

  「悲伤」是一片活土,对于那些知道如何善用它的人,无须费力就能从其中涌现各种善念。

  吉美·林巴形容「悲伤」是最无价的圣财,而且在佛经中,佛陀也赞叹「悲伤」是引导一切善德能接踵而来的开拓者。

  只有在孤独中,我们才能看到轮回的过患与涅盘的利益

  随着悲伤,我们自然会生起信心与虔敬心。培养出这两者之后,「止」和「观」的修持就无须太费力。修「止」能让心变得柔顺、可塑;有了一颗柔软的心,「观」就相对地容易达成。

  一如佛陀在教授戒律时对僧众所做的开示;戒律能帮助我们保持于「定」(梵samadhi,三摩地),习惯于「定」能延长我们清明的时间,而清明与智慧两者无异。

  证得智慧,我们就不会再被贪、瞋、痴所困,而能如实地感知一切现象。

  但在这年头,光是想找时间全然独处都极有问题,特别是对那些有家室的人而言;也因此,要安排一个「理想的修行场所」更是无法想象的奢侈品。

  所以就单纯一点,让自己每天尽量有一、两个小时完全独处。如同吉美·林巴所说,最大的福德就是能维持独处,而且除了修持佛法之外,什么也不做;供养整个世界与其中的一切,也积聚不了足够的福务来拥有独处修行的机会。

  他还说,只有在孤独中,我们才能看到轮回的过患与涅盘的利益。因此,我们要从心底祈祷,愿自己有一天能遇上如此的机会。

  另外一个维持独处很好的理由是,要遇见没有偏见、能尊崇佛法而不心怀嫉妒的人,是非常稀少的。

  如果我们还是很难创造独自生活的机会与助缘的话,至少试着让自己的心远离迷惑。

  如同康楚仁波切所说,在所有独处的经验中,将心与迷惑分离是最殊胜的闭关、最殊胜的孤独、最殊胜的僻静处所。

  因此,当你置身于人群,例如一声聚会或足球赛时,试着做做看,让自己有一小段时间不融入于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之中。

  修持,不是要让你「自我感觉良好」,

  那只是满足了你世俗的自信心;

  修持,不是要让你活得开心快乐,

  那只是昙花一现的幻觉。

  五种心态:

  1. 培养面对真谛的意愿:

  我们多数人在必须面对真相时,总是容易变得怨恨,然后从怨恨生出否认。比如明知道死亡是无可置疑且普遍的真谛,我们的惯常反应却是假装它不会发生——面对大部分其它难以下咽、令人不安的真谛,我们也都是用这种态度对待。

  2.克服贫困心态:

  许多人都自觉心灵贫困,这是因为我们不停地欲求舒适与快乐。除非我们克服这种贫困心态,否则我们永远会花大部分心力去确保更多个人的舒适与快乐,如此一来,要放下任何事情都变得非常困难。

  3.对「圣财」要贪婪:

  为了获取圣财(包括出离心、慈爱心、虔敬心与悲心),我们要加倍努力,佛法修行者对于他们所领受、研读、修持的教法数量,永远不该觉得够多了,因为佛法之财是唯一值得拥有的财富。

  4.与时间赛跑:

  这种心态对修持十分重要,不要说:「下周我要开始修持。」这多少意味着你有可能不会去做。一旦你理解了佛法修持就是跟你的骄慢与我执作对时,就会即刻开始修行。

  5.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

  我们修持什么或我们修持多少,基本上取决于我们的能力、工作与家庭的状况,以及我们有多少时间能用来修持。这些完全都是合理的准则,即使在佛陀时代,他也如此地要求大家。一个人是否一定要成为比丘、比丘尼才能做佛教徒呢?绝非如此!

  四种态度

  1.如受伤之鹿的态度:

  如同一只受伤的鹿寻找僻静处疗伤一般,找个离群之处,让自己有时间与空间做修持。

  2.如狮子的态度:

  如狮子一般勇猛,完全不理会任何困境或噩耗,因为它们只会吞噬你、令你分心,以至在未来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3.如风的态度:

  风对自己吹向何处是不加分别的。相同的,不要试图招引好的状况,或避开坏的状况。

  4.如疯子的态度:

  像疯子一样,对任何世间八法不怀偏爱也不憎恨;例如,不在意被赞美也不在乎被批评。

  我们的情绪及习气如此强大,即使真谛在面前直视着我们,我们也看不见。

  因此,在开始追求快乐之前,必须先定义什么是「快乐」真正的意义。

  如果你「快乐」的概念是要超越世间的喜好与欲望,而不只是名利的追求,那么佛法也许就是你在寻觅的东西。

  然而,修持确实是一件令人挫折的事,极可能会倾覆你,让你停止修持──而这是你必须不计一切代价都要抵挡的诱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宗萨仁波切       学佛)(五明学佛网:宗萨仁波切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