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论《金刚经》的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


   日期:2017/9/7 12: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我国历史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佛教经典之一。近年来,《金刚经》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对于《金刚经》的研究取得了多视角、多层次的进展,可谓硕果累累。但迄今学界对《金刚经》的研究,主要探讨其哲学思想、宗教义理、艺术影响、文化价值等,目前还没有系统阐释《金刚经》的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的论著。可见,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学界的重视,而这正是本文写作的依据和目的。末学想通过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学界和教界对于《金刚经》的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从本质上说,《金刚经》讲的是一种精神修持方法。佛陀说《金刚经》的目的是为了降伏凡夫的妄心、惑心,使凡夫得到觉悟心、清净心。佛教认为,人类的痛苦烦恼皆起于妄念、惑心,去除妄念、惑心就可得清净心;心性清净,就无烦恼;无烦恼即是解脱,即能离苦得乐。《金刚经》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其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换言之,《金刚经》要解决的是众生如何持守心念、如何降伏虚妄之心的问题。《金刚经》说的是治心的妙法,不是专门讨论伦理道德问题的,但要对治凡夫心,必定要涉及修心养性问题,而这就与道德问题挂上了钩。从经文内容看,《金刚经》非常重视道德实践,《金刚经》所说的治心妙诀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修养原则,只不过它是从宗教无为法的角度去阐释的。在般若智慧的光照下,《金刚经》蕴涵着独具特色的大乘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具体体现在平等观、慈悲观、福德观、功德观诸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从人间佛教角度而言,《金刚经》义理就是人生道德学说。

  一、平等观

  平等是释迦牟尼佛的一贯主张,早在创立佛教之初,佛陀就反对婆罗门的四种姓不可改变和“婆罗门”至上的观点,主张“四姓平等”,并在僧伽内部实行平等制,即任何人不管其出身如何都有权出家修行、加入僧团,僧团内部的僧众不管原来种姓高低,一律平等。平等思想始终贯穿于《金刚经》全文,是佛教修行原则的根本之所在。《金刚经》的平等观在第一品“法会因由”中就已初露端倪。《金刚经》开首是这样描述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法会因由”看似是对佛陀日常生活起居和化缘态度的简单描绘,但涵义甚深,既说明了佛陀说《金刚经》的因缘由来,又涵摄着《金刚经》经文的妙慧义理。“法会因由”蕴涵着释迦牟尼佛的平等思想,体现了佛陀的仁慈、博爱和谦卑,充分显示了佛陀的人性美和人格魅力。

  “法会因由”所蕴涵的平等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平等待已。按理说,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又贵为一个大僧团的教主,本来不必亲自托钵化缘,自会有施主供养,弟子侍侯。但佛陀却不辞辛苦每天亲自托钵,可见佛陀严于律已,视自己与弟子平等,不坐享现成,与弟子同甘共苦,绝无自高自大,骄矜傲慢之心。

  二是平等待人。佛陀化缘时不分贫富贵贱,挨家挨户乞食,没有任何分别心,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充分体现了佛陀的众生平等思想。按照古印度的传统观念,比丘化缘是给人布施的机会,凡夫向僧人行布施可获福德,向佛陀这样的大圣人、大智者行布施可获大福报。佛陀托钵是施福于人,为了让大家获福机会均等,佛陀才次第乞食,不分别,不选择。

  三是平等待物。一般而言,富人家给的食物多一些、好一些,穷人家给的食物少一些、差一些,但佛陀对食物不起多少、好坏的分别心,没有择富舍贫,而是次第化缘,化到什么吃什么。

  这就是佛教的平等观:人人平等、物物平等、事事平等。“法会因由”所描述的佛陀的日常生活起居及化缘态度实际上是佛陀关于平等思想的“身教”,为下文说法时的“言传”作了铺垫。

  概括地说,《金刚经》强调的平等思想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众生平等。佛教所说的众生指宇宙间一切有情识、有灵性的生命,不单指人类。《金刚经》中佛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大乘正宗分第三)这就是说,不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与所有其他物种也是平等的。众生之所以平等,因一切众生皆因缘和合而生,缘起则生,缘尽则灭,“此有彼有,此灭彼灭”, 即众生皆同源同体同性,在成佛的可能性上都是平等的,故皆可“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佛教认为众生都有自性,众生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 “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的“涅槃”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解脱”之意,就是要使一切众生都回归不生不灭的自性。由众生平等推演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是法平等”,可从广义上理解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皆平等,从狭义上可理解为世间一切宗教(邪教除外)皆平等,佛教内部的一切教派、一切宗派、一切法门皆平等,因它们在教理教义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二是成就正果方面的平等。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彼非众生”,意谓没有众生,这体现了佛陀的平等思想。佛告诉须菩提,所谓众生只是假名称谓而已,实无真实的众生可言,也不要有众生这个观念。因为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众生与佛同源同性,没有差别,一律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所有人在成就正果的机会、条件方面都是平等的。前面“彼非众生”否定有众生;后面“非不众生”又肯定有众生,看似自相矛盾,实则不然。前者是就众生也有佛性,也能成佛,众生与佛平等而言的,佛陀恐弟子们认为众生实有而生分别心,小看了众生,故说“彼非众生”。后面“非不众生”又肯定有众生,是说不了悟佛法,心存迷执,不离妄念者就是众生。

  二、慈悲观

  佛教道德行为准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强调大慈大悲,自利利他,爱人如已,自觉觉人。这就是佛教的慈悲观。“慈悲”是大乘佛教的精髓。印顺法师认为“经论一致的开示,大乘行果的心髓,不是别的,就是慈悲,离了慈悲就没有菩萨,也没有佛。也可以说,如没有慈悲,就没有佛法,佛法从慈悲发挥出来。”[1] 佛教的道德行为准则集中体现在菩萨修行“六度” (又称六波罗蜜)中。所谓“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是佛教断恶趋善的精神修炼原则。布施能断悭贪,持戒能断恶业,忍辱能断瞋恚,精进能断懈怠,禅定能断散乱,智慧能断愚痴。除了精进、禅定没有直接提及外,其余四度,《金刚经》都有直接的文字表述。《金刚经》的慈悲观主要体现在持戒、布施、忍辱等方面。

  1.持戒

  大乘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十善”。“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十善”的前四条与“五戒”的前四条相同,后六条为,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五戒”侧重于止恶,即净化自己。“十善”侧重于行善,即利益众生。这些戒律是修行者必须持守的。“五戒十善”主要是大乘在家弟子的戒律,守持者所得的果报为欲界的乐果。“五戒”为人乘,能使修持者得生人间。“十善”为天乘,能使修持者往生天界。出家人的戒律还要多,据佛经记载有几百条。持戒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个人解脱和普度众生的前提和助因。《金刚经》出现“持戒”一词只有一处。须菩提问佛陀:将来众生听到你说这些法理,他们会相信吗?佛陀作了肯定回答:“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正信希有分第六)《金刚经》之所以很少提到持戒,是因为听佛陀讲经说法的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常随众)跟随佛陀修炼多年,均已得小乘果位,对他们来说持戒不成问题。佛教把持戒看作学佛的基础,所谓戒律实际上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道德戒条。持戒本身就是善行,因为宗教戒律都是劝人为善的。

  2.布施

  布施是大乘佛教的一种重要修行方法,是菩萨修学“六度”之第一法。布施观念起源于古印度的祭祀习俗。在印度上古诗歌总集《梨俱吠陀》中有关于供牺、布施的描绘。供牺指向诸神献祭,布施指给予司祭者礼物。供牺、布施均有功德,可使施者来世得到幸福。布施是一种善行,是利生助人的慈悲心的具体表现,也是大乘佛教饶益众生、超度众生的重要途径。布施就是施与、给予,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他人。从所施之物分,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又分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两种。内财布施指以自己的体力施与他人,帮助别人劳动而不取报酬。外财布施指用钱财去帮助别人,济人缺乏。法布施指向人宣说佛法,如讲经,印经书,把记录讲经说法的碟片赠与他人,劝人学佛等均是法布施。无畏布施指让众生离开种种恐怖,尤其是死亡的畏惧,如吃素、放生就是无畏布施。从布施者的态度分,布施有清净施与不清净施两种。不带任何条件和功利目的的布施称为清净施,反之,则叫不清净施。不清净施虽然也有功德,但福报比清净施小得多,不能得到真正佛道的果报,最多只能得到仙道的果报。所谓清净施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不住相布施”,不清净施即是《金刚经》所说的“住相”布施。

  布施是自觉觉人、利己利人的仁德之行,既是修行者入道之初门,又是修行者需终生奉行的修持方法。对于修行者来说,布施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既能破除人们的“我执”,使人远离贪心,又能济世救人,利益众生。为此,《金刚经》反复提到“布施”的功德无量无边。“布施”一词在《金刚经》中出现21处,提到七宝布施(财施),身命布施(兼含内财施和无畏施),为他人演说《金刚经》(法施),三种布施在《金刚经》中都涉及到了。尽管财布施和无畏布施有无量功德,但《金刚经》一再强调法布施的功德胜过前两者的功德。

  《金刚经》提倡的“不住相布施”是无为之善,或叫纯善。所谓无为之善是指不受报应、不求回报的善。不存在善行的动机,也不存在善行的利益,体现了行善者与受善者之间的完全平等的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金刚经》所说的“不住相布施”,今天仍值得在社会上大力提倡。若能让佛教的“布施”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这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对于社会的和谐、安定都是大有裨益的。布施是给予,是将自己的东西无条件地、不求回报地送给他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奉献”。但佛教教义是活泼泼的,它可以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对于布施的含义我们可以根据时代的需要而扩展,根据不同的施教对象而宣说。布施不仅仅局限在佛教经典所说的财施、法施、无畏施等几种,不是给与他人财物才叫布施。实际上,布施的内涵极其广泛,布施可以是钱财布施,也可以是非财物布施。关爱他人,济贫救灾,有财物布施财物,有体力布施体力;既无财物又无体力也可以常行布施,如给人一个微笑,向人说一句好话,车上给老弱病残让个座,别人苦闷时劝解几句等等都是布施。只要有一颗慈悲心,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为他人着想,体贴众生,于细微处均可行布施。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中,竭力与儒家的伦理纲常相协调,日益重视忠孝,尤其是孝,这是佛教道德观的根本。佛教的孝道比儒家的孝道范围广泛得多。儒家的“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主张子女要孝顺父母、侍奉父母。儒家的孝道只囿于家族内部,即寓孝于亲,至多涉及到人类为止。而佛教的孝道超出了人类,涵盖天地间一切有情众生,主张要孝于父母,孝于人类,孝于一切众生。“无畏布施”就是佛教孝道的具体要求和实施,以清净平等心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就是“无畏布施”,它可以对治人类中心主义。

  3.忍辱

  六波罗蜜中的“忍辱”是对治瞋心的妙法。瞋心源于“我执”,源于自私自利。瞋心生万恶,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法句经》的早期颂文这样谈及瞋:“在这世界中敌人从来不因瞋怒而灭净;却因去除瞋怒而灭净,这是根本的规律。”[2]《金刚经》第十四品提到:佛陀在过去世为歌利王割肉喂鹰,当他被节节肢解时,他没有生起憎恨之心,因为他当时内心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分别执着。据佛经记载,佛陀不但没有憎恨歌利王,在他证果成佛后,第一个超度的就是歌利王。佛祖的忍辱是大忍,是真忍,展现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高超境界。佛祖的“忍辱”,其心量之大,包容之广,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做到的。但我们可以学佛的“忍辱”精神,在生活中逐渐从小处、从低处做起,慢慢学会“忍”,逐步拓展自己的心量。

  三、福德观和功德观

  《金刚经》中“功德”一词出现8处,“福德”一词出现18处,“福”字单用出现8处。“功德”意谓修行有功而有所得。当代净土宗大德净土法门法师在讲经时说:持戒有功能得定,定就是德;修定有功能开智慧,开慧就是德。功是修因,德是果报,修因得果。

  福德是指做善事所得的福利。佛教把福德分为鸿福和清福两种。鸿福是人世间的福德。清福是修行得来的福德。《金刚经》中同时出现“功德”与“福德”两个词语,是因为功德与福德有内在联系:功德包含福德,有功德者必有福德。但福德不是功德,福德里面未必有功德。就词语的内涵和外延而言,功德比福德更深更广;就修行所得的果报而言,功德比福德大。

  从功德的来源看,《金刚经》提到的功德有两种。一是布施的功德。佛教认为,布施能累积功德,必能获得幸福之果报,最终获得解脱。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其中法布施的功德最大,可以涵摄财布施和无畏布施的功德。二是《金刚经》的功德。《金刚经》的功德实际上说的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经文中说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到底有多大,佛陀用了好几个比喻来说明。一是用布施无量无数的七宝所得的福德作比较。二是用布施象恒河沙数的身命所得的福德作比较。三是用自己在证果成佛前于燃灯佛所供养承事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所得的福德作比较。佛陀说以上三者所得的福德远不如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多。《金刚金》第十六品提到受持《金刚经》的实际功德:“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说,受持《金刚经》可以消灾弭罪,消除累生累世所造的罪业,不堕三恶道。简单地说,受持《金刚经》可以大灾化小灾,小灾化无灾。但佛陀明确指出他还没有把《金刚经》的功德全部讲出来。“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能净业障分第十六)为什么要有所保留?佛陀是怕人们听了后“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不相信《金刚经》有这么大的功德,因而心生毁谤,或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人。所以是佛陀慈悲,不想人们造恶业才没有把《金刚经》的功德全部说出来。

  佛陀反复强调受持《金刚经》的功德远大于布施的功德,原因有二个。第一,布施的福德是藉物而修得的,布施再多的物也是有限的,因此藉物而修得的福德也是有限的。因布施的福德是在某一事物上所得的,所以叫事福。事福不管多大均有限。《金刚经》的福德是理福,是了悟佛法谛理后趋向佛道的真正的福德性,这种福德性即是般若智慧的显现,是佛性的显现。所以理福是无限的,不能以数量多少来衡量。第二,布施只能“救急”,使人暂时脱离困苦或危难,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境况,治表不治本。佛教认为,境因心造,心可转境,心净佛土净。要改变人的外部生存境况,首先应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即治心。受持《金刚经》可以让人解悟佛法义理,得般若智慧,生清净、平等、觉悟心,断除一切烦恼,离苦得乐,彻底改变人的生存境况,这是表本兼治。

  四、《金刚经》诸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一切能影响群众的精神手段中第一个和最重要的手段依然是宗教。”[3] 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刚经》是佛教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因此,研究《金刚经》的道德观,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在其中发见与儒、道并行的佛教道德观的深层意蕴,从而洞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另一个侧面, 而且还可在其中找到至今仍值得继承的有益的思想资料。这对于当代人的修身养性,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于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家重视修德,道家重视修慧,而《金刚经》主张德慧、福慧双修。与儒、道两家道德观相比,《金刚经》的道德观其境界更高超。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一观念在《金刚经》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金刚经》不仅强调个人的解脱,更关注众生的解脱。这比儒家、道家只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要高明得多。在时间上,儒、道道德观只讲到一生,《金刚经》道德观则讲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在空间上,儒、道道德观只涉及人类,属于人伦道德,而《金刚经》道德观则遍及宇宙间一切有情众生,可以称之为宇宙伦理道德。可以说,《金刚经》道德观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比儒、道道德观更具有普世性和亲民性。《金刚经》道德观的普世性和亲民性是它流传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这部佛典至今仍具有现实价值的原因之所在。

  儒家道德观曾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和核心,几千年来在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方面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今天的社会结构比古代的社会结构要复杂得多,今天的人际关系也比古代的人际关系要复杂得多,今天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道德滑坡、精神危机、心理疾病等问题也比古代社会要严重得多。较之儒家道德观,《金刚经》道德观更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状况,因此,今天仍然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金刚经》所提倡的“不住相布施”、“忍辱”等道德准则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对于改善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尚,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都有裨益。《金刚经》道德观可以被视为是对儒、道道德观的扩展和补充,它可以成为现代人修身养性的行为准则。《金刚经》提倡的“众生平等”观念可以对治人类中心主义,这对于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 印顺.学佛三要[M],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117

  [2] 转引自[英]哈玛拉瓦·萨达提沙.佛教论理学[M],姚治华、王晓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金刚经       修行)(五明学佛网:金刚经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