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显法师:三聚净戒


   日期:2017/9/29 18: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有戒律中最重要的,叫三聚净戒。有受过菩萨戒的同修就很清楚,第一个是「摄善法戒」,第二个是「摄律仪戒」,第三个是「饶益有情戒」。一切的善法,我们都要发愿学,一切恶法都要断除,一切律仪都要持守,能够不毁犯,能够随顺各地的风俗习惯,这个是摄律仪戒。众生有缘想要了解佛法,有困难需要我们帮忙,我们要发菩提心,饶益有情。所有的戒律不出这三条总纲领。做到三聚净戒,你的心才真能够定得下来,没有对待,没有恶念。有关于三聚净戒,《无量寿经》讲座中也会讲。

  戒定慧三学太重要,绝不能够忽略,尤其是戒律,狭义的,就是指五戒、八关斋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条戒。广义的是指:众生本来就具足如来上品的戒德,这是称性的。「戒」还可以当作是「教诫」,人家看到我们有过失,教我们、喝斥我们,我们要很欢喜接受,要存感恩的心,想到有人可以告诉我、可以教我。绝不要心生傲慢,善言难入,不愿意接受,这就损失了能够改过向善的机会,能够提升道业的机缘。

  古人讲,人上了四十岁,就不能再讲他的过失了,要让他自己去看书。所以,现前大部分的人都已经上四十岁,都不能再说了;但如果你遇到有人肯讲你,你要把他当善知识,可是他所说的一定要和经典相应才行,不要心很坚固很傲慢,想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是什么学历,你在世间才赚多少钱。」千万不要这样想,这是把世间的意念夹杂在修行当中。也不要想:「你才初学,怎么懂得方便善巧?」千万不要这样想。看对方年纪,看修学的年资,这都不对。要看你自己有没有犯过失?有没有问题?如果有,即使是小孩,即使是初学,跟我们讲,提醒我们,我们也要欢喜,要感谢他。

  善财童子去参学,有一位年纪比他小,但是德行比他高,他也是恭敬礼拜,绕无数匝,他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你去参学,第一、见一切善知识皆是如来,就是:要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应作如是想。你不要看对方年纪,不要看他在世间的财富权势如何,或是他在佛法上懂得什么,或是他在佛教中拿到什么学历,这些都不管,因为佛法是讲修行。

  所以,佛陀对我们的教诫,一定要听,善知识对我们的开导要虚心接受,当然这开示要如法,不是没有宗旨的乱听,这就不属于「戒」。所以戒要受持得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能受持得好,心对境界时就不会起心动念、能不分别执着,这就是定。

  所以,三学是一如的,是不分别而能常起分别。永嘉大师讲的「分别亦非意。」对于境界你能够了知无生,又能够随机教化众生,心不随境转,这就发慧了。所以,这三学是一体,不是拆开来学的,如果不了达,只有从戒转成定,再转成慧。如果你知道三学是一如的,就没有所谓先戒后定再发慧的渐次。所以,受戒是很重要的。不要认为:「我不受戒,就没有过失。」

  戒有分:性戒跟遮戒,性戒是指只要违背你的真如本性,哪怕你没有受戒,动个念头都算犯。遮戒,是有受才有犯,才算是犯戒,当然你受戒有受戒的功德,持戒有持戒的功德,破戒有破戒的罪报,所以,一定要发心持戒,真的很好,可以防非止恶,让我们不敢胡作非为。

  所谓「失去戒珠易入魔。」要是没有基本的要求规范,你修学很难成就,不会得定,不会发无生之慧,这个定不是世间的四襌八定,而是你本性的寂灭,又叫「首楞严大定」翻成中文叫「一切事究竟坚固」。你能了知一切法的本性是寂灭的,你就能得定。戒定慧三学,一般都是从戒去入手,所以,一定要恳心来学习,要仔细检点,尤其听到人家说我们过失,或是背后讲我们坏话,你不要一听就不高兴,要听听看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改过,这都是善知识在教导我们,要生欢喜心。

  若是上了年纪,还有人肯跟我们讲真话,有人肯得罪我们,那真是太好了!要懂得珍惜并希望大家能够发心学习。

  摘录〈持戒的重要性〉悟显法师开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