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书:北京龙泉寺沙弥日志(33):佛门修行


   日期:2011/2/10 11: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沙弥日志(33)

  刚进僧团的时候,会对有着多年修行经验的法师有神秘感,偶尔会问一些不着四六的问题,有修为的法师都会耐心的解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不好意思。

  经常也会想起我的另一位师长,一位禅师,以前,我也是见面就追着问那些很不靠谱的问题,他就那样耐心地解答,耐心地等待我的成长。

  想起来,非常惭愧,更是非常感激。

  现在不会再追着问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而是观察他们的行仪、作风。这个是我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当然是一个沙弥的个人的观点,作为阶段性的感受记录下来。

  在一个道场,肯定会有很多有经验的修行人,如何把他们的经验、成就搞成自己身心的一部分,只是通过教理的学习,我觉得不太靠得住,我观察了一下,觉得缺乏警觉性的人很容易就跑偏,跑到认死理上去了,任别人怎么拽,也跳不出来,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天大的资本、理由、借口。

  佛法。

  那就没办法了。

  我觉得通过做事入门比较相应,因为教理摆在书本里,随时可以去学习,但有些内心上感受、体验肯定要靠在事项上获得的。做事情在寺院里叫承担,你要担负起一个责任,没有报酬,没有任何激励你的物质东西,就靠你的发心。

  因为会开车,刚进僧团的时候,就发心,要为大家开车,想法很简单,事情都是要有人做,没人做,再大的法师也不能喝西北风过日子。吃喝拉撒睡的事情总要有人去打理。

  没人去买卫生纸,总不能用土坷垃蹭吧。

  卫生纸就代表着素质,这个不是我的发明,是民政部的一个主管慈善的领导在寺里搞讲座时讲的,他说他评价和判断一所大学水平高低不是看建筑和教学,而是看洗手间里的有没有卫生纸。

  发心有好处,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出车,当然,也是有心计的,所承事的每一位法师都会耐心地利用坐车这样的机会讲一些东西,往往,这个时候,所获得的体会、教授更为深刻。

  有一位学戒很厉害的法师曾就承担做事、善护他意亲口讲过一句我一生都会谨记的话,他说,拒绝别人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这句话,当时听不懂,但是很相应,现在也不是很理解,但是,我信任他,相信这句话是从他的平静、智慧的佛法气质中流露出来的,值得我去揣摩、实践。

  这句话不仅仅在寺院里可以用,在生活中,一切都可以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能帮即帮,不仅是学佛的态度,更是做人的态度。

  即便是我们暂时提供不了具体的帮助,但哪怕是一句安慰,至少有一个要帮助他的态度都会给予对方温暖。

  我个人认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给予对方冷漠、僵硬的回应,哪怕这个理由是,佛法。

  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助,此时我正在学习佛法,那么,我就放下我手里的佛法,从教室里出去,帮助你,因为我相信,佛陀的弟子们把佛陀让众生放下我执的思想集结、整理在经本里,就是为了指导我们获得解脱,我相信,拥有一颗温和的心,理解和观照他人的心相对于掌握更多的教理,解脱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这个不是我的发明,是我从前面的法师的行仪中观察出来的,只是用语言自组织了一下。

  当然,这段话也不能成为破坏学修秩序的理论,而是表达了一种态度。而且也是因人而异的。不能当做一个定论去读。因时因地会有变通。

  这是只是探讨一个为人、学佛的态度,倘使我们失去了这个积极、热情、温和、随缘的态度的话,我觉得就会出现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一口生硬地拒绝别人,然后闷头学习师父的开示,题目叫:“安住道场,广结善缘”。学到尽兴处,会感慨地说,师父的这个开示讲的真好啊,真好啊。

  我的师父一直在讲,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前面有很多优秀的法师也常这样讲。

  这句话,我一直很困惑,如果成就了他人,那“我”学习了什么?成就了什么呢?

  有一个未经验证的公案,做居士的时候,一个师兄告诉我,师父在讲《百法明门论》的时候,他在工地看材料,师父后来去工地,问他,你有没有听法。那个师兄很遗憾地说,没有,我在看工地。师父讲,你的功德比他们都大。

  这个公案是听那个师兄讲的,其实,现在也不理解。毕竟,出家是要有所学习的。

  但是,有一些感受是可以表述出来的。比如,在道场,都不愿意外出,一外出的话,六根会接触种种境界,所谓“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道理都明白,但是,过过日子的人都知道,都不去承担做事,那日子就没法过下去了。就得有人豁出去。这个也是很矛盾的事情,每次平静了一段时间,外出一趟,对内心确实会有影响。对专注力有影响。从诵经的质量上可以感觉的出来。

  凡事都是相对的,这方面有亏损,另一方面就有收获,随份随力,不执著,总是会有好结果的,因为开车外出承担,反正都是为佛门办事,不是去佛协就是去别的寺院,最多外出买点东西,把六根看好就是了。

  去佛协,有幸见到过一诚长老,他在小院里剃头,一起同去的还有两位居士,见到老和尚,我先顶礼,然后两位居士顶礼。

  一诚老和尚庄重地双手合十,两位居士告别,这时候我看到了会影响我一生的一幕,两位居士回头走的时候,老和尚一直在合掌,目送他们俩远去,一直到出了院落的门看不到背影了,为止。

  老和尚才放下掌。

  这一幕,让我非常震惊,因为那两为居士与老和尚素不相识。只是偶尔见到。当下,我就发愿,一定要做老和尚这样的人。

  我相信,任何人都会被当时的那个情景所震慑的,一个佛教界的领袖,一代高僧,如此谦下,对两位素昧平生的居士竟然如此殷重。

  我们,还有什么慢心放不下的呢,还有什么资本心生傲气呢?

  想想自己,在家时、出家后的那些慢心,简直是臭不可闻,和这些高僧大德相比,简直就是天地之别,简直就没有可比性。简直就是一坨屎。

  所谓见贤思齐,可以直接地纳法入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贤书:北京龙泉寺沙弥日志       贤书)(五明学佛网:贤书:北京龙泉寺沙弥日志       贤书)  

 果林:亲近圣贤书老师 

 黄柏霖:负心郎枉读圣贤书,始乱终弃葬送性命 

 贤书法师:放下痛苦怨恨,其实很简单 

 净土法门法师:读圣贤书才能辨别是非善恶 

 贤书法师:有一个让我们心碎的问题 

 贤书法师:有一个让我们心碎的问题 

 贤书法师:改变他人的绝招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读经、读圣贤书,目的何在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不读圣贤书怎么行?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读经,读圣贤书,目的何在? 

 净土法门法师:为什么读圣贤书而得不到乐趣?这是由於我们在 

 释贤书: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已成了手机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