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如何判断有了戒体?戒体是如何保护我们的?


   日期:2017/10/17 9: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同修问到戒体的部分,咱们占用点时间略说一下。

  1.戒体保护的好处

  前些日子说到,没有戒体保护的修行人等同于裸奔在战场上一样。出现在交战的战场上,没有保护是极大的危险,失去戒体保护的修行人连最小的一块遮羞布都没有。学习佛法,通过自己努力,有了对应的戒体反应后,最低一层的自我保护才会有。这样的学佛人起码不是褪毛完毕的肉鸡。我不想勾划一个非常凶险的外部环境给大家,但是事实情况我们可以从《地藏经》、《普门品》里随意的就看得到,亦如现在分享《普门品》其中两个满中的词语,整个大千世界满满的都是怨气沸腾的贼人;都是恶心炽盛的夜叉罗刹。这就是我们现存的真实写照。

  只是众生和众生间依然奉行一个最基础的行事准则——无缘不聚!没有缘分,或者对应缘分不成熟,是不会相遇、不会相聚、不会共处一块的。所以当我们同众生间有了各种交集,就必然要探讨这个交集的性质是善、是恶、是好、是坏?最终这些分辨也要落脚在一个基础的判断上,没学佛的人会判断:这个对我有利还是有害?学佛了就不能这样简单的以身见、我见来判断好坏了。古人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当两个事情都有利或都有害的时候,就要相互比较权衡,选择一个更有利于自我的。这种择法比简单的身见略豁达一些。

  学佛了因为我们要扩大各种缘,以三种慈悲的方式扩大我们同众生间的缘分:人天见悲的水平是看到、接触到等等,需要接触才能形成缘分,这是效率最差,但效果最好的一种缘分接洽形式。

  然后就要通过学习提升心量,慢慢的走到法缘慈悲上。因为我们学佛了,要借助佛法的平台扩大心量,所以就会有更多的众生映入眼帘,有更多的各种因缘的众生进入我们要探讨和对待的范畴。我们在以人天见悲的水平、这种有缘慈悲的水平上,进入视野的众生数量比如是有一万个,而法缘慈悲的水平上,可能就要翻个亿万倍,增加进入视野的众生就不只是眼前那万把个众生了,可能是成千上万亿个众生。

  随第三层慈悲的展开和提升,进入到大慈悲阶段,千万亿也无法统计了,千万亿可能作为基础单位都不够用。

  所以越向上走,你也就越需要更高级别的能力和保护。如果一点点保护都没有,并扩大了其他众生的数量和缘分类型,善缘固然可以翻翻,但恶缘也同样会翻翻。在这恶多善少的娑婆,恶缘成长更迅猛,没有任何准备就扩大心量了,这无异于送上门的白条鸡,毛都拔光了,就等人家张嘴吃了,这就太过危险了。

  2.什么是戒体?如何判断是否有了戒体?

  戒体是因受戒而成就的一种自我保护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粗暴的自我提醒来判断是否有了戒体。就像有的同修慢慢发现自己不能吃肉了,或者不能说错话了,或者不能想不好的事情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吃肉,身体就开始各种造反,不是这痛就是那痛,再不就溃疡、起泡等等。而这个时效性又非常紧密,前脚刚刚触犯,后脚马上提醒到位,惩罚到位一般来说半天内是正常的时效性,如果超过两、三天了,就可能不是戒体反应了。就像有的同修同他人闲聊,说的废话多了,或者有大话成分了,或有类似绮语妄语了,口舌上就会很快有戒体反应,舌头起泡、嘴角烂、牙痛、口腔溃疡啊等等的反应就会很快的出现。往往不懂这些的人会以为犯病了,吃点B族,吃点消炎药。你当成上火也好,当成缺乏B族也罢,如果出现类似的反应,咱们可以自我反省一下:今天或者昨天,是否说过不合适的内容,或者做了不合适的事情,或者吃了不应该吃的东西?如果次次都能找到对应的事情,而且能很清晰的发现这种前后的因果关联,你就应该知道这是反应使然,而不应该当成世间的杂病看待了。

  戒体反应还有一个更神奇的部分,如果你能反省到前因是什么,对应忏悔,这个反应也会非常迅速的瓦解,大概也是半天内,有的不出一个小时就会缓解。举例来说,某人口腔溃疡了,反省自己是几个小时前吃了不应该吃的东西,发现了这个问题后自己对应忏悔了,随后口腔溃疡可以不药而愈。如果忏悔了,戒体反应没有很快消失,这可能是咱们找的前因不对,或者就是还没有戒体,这个情况不是戒体反应。

  所以记住这个时效性、对应性、看快速缓解或消除的三个特征,就能从世间杂病中分离出戒体反应来了。当我们有了这些反应,就会慢慢的形成一个较为自律的行为规范。

  就像印度人训练猴子兵团,在铁笼一边挂上香蕉,猴子对香蕉是没有免疫力的,只要伸手抓香蕉,笼子里所有猴子就会被高压水枪惩罚。当猴子看着香蕉,忍受饥肠辘辘不去触碰的时候,这一群猴子就算过了这一关;于是把其中的一个猴子带离,用新的猴子关进笼子,新猴子依然对香蕉没免疫力,当他伸手要抓香蕉的时候,笼子里的其他猴子就会对这个新来的暴打一顿。新来的莫名其妙的就被打了,后来慢慢发现不能触碰香蕉,有触碰香蕉的行为就会被暴打,他为了自我安全就不再触碰了。当慢慢把老一批被水枪惩罚的猴子都替换出去,这个不能触碰香蕉的规矩就保留下来了,乃至替换进去的全部猴子都不知道为什么不能触碰香蕉。

  这和我们学佛形成戒体反应也很类似,有的人因为某阶段发心和行持做的很契合,他会形成戒体,可能本人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了戒体。他可能没有去寺院做皈依,没有去做受戒的法事,但是这不影响他形成戒体。从这些年行走和大家接触的案例来看,确实是这样的。

  3.佛教学习修行的精髓永远都是指心为上、束形为中、形式为下

  学佛的精髓,根本就和形式不挂钩、不对等的;如果总认为需要某个形式才行,这也不免落了外道之嫌。形式上受戒,但心念行为没有到达戒律要求,就很难有戒体;你理解认识达到了戒律的重要性,可以自我遵循对应的戒律,也就是佛教受戒的一种自受戒的形式了,就是自己为自己受戒。知道还有一种自受戒的模式,就不要总想着跑高山、去明寺、求名师,不要总想着搞一个多威严的形式法事,这种想法已经脱离心念本身了,如果脱离和内心的贴合,很可能就是搞外道了。在持戒上都搞外道,修行上就不要提了,基础已经如此,后续的建筑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佛教学习修行的精髓永远都是指心为上、束形为中、形式为下的!不懂得道理只是去追求形式这是最差的学习,起码也有个形式能学,所以还算是学;而不懂得精髓如此,仅是遵守形式,并约束身形,知道这个不应该做,知道那个不对,能驾驭身心不触犯对应戒律,这也不错。懂得万事都是针对自我心地展开的,一切的身口意、一切的理法事行,都是围绕如何修心地了,你就是抓住了学佛的要门,学佛的核心也就是这个了;余下的就是怎么去契合自己,择一个合适的法,从而完成法门和自我根基的匹配。

  4.戒体是所有学佛同修都当努力获取的基础修学保障

  各位可以自我验证一下是否有了对应的戒体,当然学佛基础是五戒,对在家居士而言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如果这些基础戒条都有对应戒体保护了,我们也不要自满,还有一个十善,对应身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对应口根是: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恶语;对应意根是:不贪,不嗔,不痴。很严肃的说,十善因为涉及到了十毒贪嗔痴,所以很少有人很轻易的能获得十善的保护,基本上多数学佛人是看着三毒没办法对治的状态,还有很多所谓学佛人连发现贪嗔痴的基础能力都没有,就更不要提对治和解除了。

  所以当戒律的遵循获得正确开启,自然会有对应的保护和提醒被激活,没有人能时刻监督我们要如何行做,完全靠自我反省也门槛较高,所以戒体保护的作用就成了二十四小时、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是所有学佛同修都当努力获取的基础修学保障。

  (本文戒体部分只是在浅浅实用层面加以阐述,仅供参考。)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