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静坐的妙趣


   日期:2017/10/17 10: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古往今来,凡禅修有成就者皆由静坐始。

  静坐是一切修行的共法。无论是佛教、道教、儒家还是印度教、基督教等,都是以静坐为不二法门,只是由于静坐的目标、意愿和方法的不同,使得静坐的归宿也各不相同。

  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能否学习静坐呢?静坐又有什么好处和妙趣呢?

  一.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有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两方面,除身上所发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贪欲、愤怒、忧怖、骄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现象,都叫做心病。

  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对于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视。 实际上,身病的发生,大部分是由于心虚气弱;而心虚气弱,主要是由于忧思惊怒,心神恼乱所造成。

  凡贪食、贪得,贪胜等等都足以招致疾病;且贪之不得,势必生瞋,贪瞋发展的结果,可以使心荡气促,胆惊肝火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因而气血耗损,风寒暑湿,也都乘虚而入。

  各种药石,只能救身病于一时,假使不从根本治疗,那末虽一时痊愈,而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随时有遭其侵袭的危险。

  人们在忙于生活,人事之余,不知设法安定思想,降伏烦恼,甚至有贪得无厌,纵欲忘身的,这样处处与自己过不去,神志既然涣散,气血便失调和,因此往往遭受疾病羸弱的痛苦,这是非常可惜的。

  据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物质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相反终日郁闷忧伤,贪嗔痴慢,就会使这种有益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器官功能失调,发生胃痉挛,引起血压升高,造成冠状动脉闭塞,还特别容易引起心脏病。

  所以我们要求身体的健康,自应去除疾病,要除病就须先补气,要补气就须先养性,要养性就须先调伏烦恼妄心,使心不动摇,自然精气内充,抵抗力强,疾病便无从发生了。

  静坐的实践,可以使我们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不但可以却病强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观的迷妄,获得究竟的安乐,所以静坐的确是最基本的修养法。

  二.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人体的构造,是非常复杂精妙的,它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主要是依靠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作用,所以前苏联生理学家N.兀.巴甫洛夫(1849——1936)特别强调大脑对于整个生理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生理学的观点来说,人体机构的最大作用,首先在于生活的维持,一方面摄取体外的养料和氧气供给于体内各器官,一方面使体内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料排泄于体外。这种物质交换的现象,就是所谓“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的作用,是没有一息停止的,主要是依靠心脏、脉管、淋巴管等循环器官,来循环不停地运行血液到全身。心脏包括四个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是推动血液的器官,脉管有动脉和静脉;淋巴管遍布全身,与静脉并行,一面吸收营养物,输送到动脉管,一面摄取废物,送到静脉管、血液的循环,与呼吸有密切的关系,呼出碳酸气,吸进氧气,使静脉中紫血,变为红血输送到动脉,经体循环一周,约需时二十四秒,一昼夜共计三千六百周,我们呼吸的次数,一昼夜才二万多次,所吸入的氧气,共计三百八十多立方尺,这种可观的工作,我们平时自己并不知觉。

  假使我们能呼吸正常,血液运行没有阻滞,身体便能健康,一有阻滞,全身各器管便得病。

  血液阻滞而生百病,有下列几种原因:

  1.呼吸不正常,以致不能很好发挥吸收氧气和吐出碳酸气的作用。

  2.一般人全身的血量,一半积储在腹部,由于腹力不充实,每每发生郁血,因而使其他各部失去调和。

  3.内脏器官是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所支配,不能直接受大脑控制,在生理学上叫做不随意肌。当我们睡眠时,虽全身静止,但它的作用,并不稍停,一般说来,不能以我们的心意来左右它,所以当它阻滞而病,每使我们来不及预防。

  4.心脏跳动时,对于动脉接近而有力,至于静脉管,则是从头部和四肢,回血入肺,受心脏跳动力量的影响,比较微弱,所以也容易阻滞。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见人身的血液,正象铁路的运输,宜于流通,运输停滞,物资必然积压;血液停滞,人身必生疾病。卫生家只能用清洁、运动、多得日光空气等办法来辅助血液的运动。

  唯有静坐一法,能使大脑皮层的活动,趋于镇静正常,而促使全身各机构的工作更为顺利协调,同时呼吸因练习而得调和,借呼吸的功用,使横膈膜上下动作,腹力也得紧凑,可以逐出腹部的郁血,返归心脏,再由心脏逼出鲜血,输送到全身。如果呼吸功深,增加内脏感觉,就可使不随意肌,也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心脏的跳动,也自然循序而有力。

  这样,血液循环便十分优良,而新陈代谢的作用,也就圆满,疾病便不易发生,即使偶然有病,也能预先知道,使它不久复原。治病在未发之前,较一般病后而忙于求医的,其得失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三.静坐与心理的关系

  人身有生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我们从事修养,固然对身心两方面,都不可偏废,而心理每每更能影响生理,譬如:

  内心有所惭愧,顿觉面红耳赤;

  内心有所忧煎,不觉发白貌悴,这是心理的影响于形体;

  愉快时五官的见闻等感觉优美,而悲哀时,便完全相反,这是心理影响于五官;

  兴奋时食欲便能增进,而郁闷时便减少,这是心理影响于肠胃;

  忿怒、嫉妒等不正常的感情起时,能使血液及各部组织中,发生毒素,这是心理影响于血液,可见心理的力量足以支配肉体。

  从解剖生理的观点来说,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也是联系、管理和调整神经活动的总机构。巴甫洛夫在创立高级神经活动方式是“条件反射”的学说中,在做实验时,曾使狗一听到铃声,便分泌唾涎,那是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转移到延髓部份唾液分泌中心,再到分泌腺,这也是心理影响生理的一个说明。

  此外,我们发觉往往有些体育家,锻炼筋肉极其强固,但一旦发生不测的疾病便无法抵御,甚至有因此成为废人的。

  而一般禅师或哲学家,他们往往能借锻炼心意的修养作用,来驱除病魔,或虽体质孱弱,但由于心力强毅,却能获享高寿,更可见心理潜力的不可思议了。

  静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运行优良.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捷普洛夫也说过,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却病延年。

  此外,一般心理学说所研究到的,都不外乎心的现象、心的作用和心的变化等等,而对心的本体、心的来源以及安心制心的具体方法,却终不能有确当的说明。

  假使通过静坐,使意识的活动,逐步停止以后,这时心理的静态,清楚地现前,必将有助于心理学说的创造性的发明!

  四.静坐能使精神力统一集中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静坐能使精神力统一集中,从而进一步促使体气和平,这里再来谈一谈关于精神力集中问题。

  我们用三棱镜或凸镜摄取日光于一焦点,便能起燃烧的功能。这是由于日光在集中之后,就发生高度的热力。

  无性的物理尚且这样,何况我们有情的精神力!

  我国近代佛学界的老前辈杨仁山居士,早年在旧书铺内发现《楞严经》的时候,由于这部经典的内容契机,他看得出神,竞不知天已入晚,后经铺内人的提醒,才发觉已是暮色苍苍上灯时候了,再看书时,刹那异境,便不能有所辨认,这正是精神力集中的一个具体例子。

  苏东坡有诗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惟不见人,嗒然忘其身。”只有这样集中心力,全神贯注在一个对象上,作画便能神化,治学便能深造。

  所以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静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锻炼术,默坐澄心,将妄念逐步淘汰,妄念愈淘汰,正念愈得提炼,由精神集中所发生的体上阳和之气,更有补虚导滞乃至重新组织已坏物体的功能。

  所以凡静坐功深的,能提起这集中后的全副精神力,贯注于身上病痛的地方,便能运用这阳和之气,来消融阴霾郁结,使活力,热力,渐渐发挥其治疗的作用。

  从前憨山大师多年痈疾,一入定而痊愈,这更是人人具足的“电疗术”的高度运用。

  以上是对身病而言,至于心病,由于我们的无始业习,根深蒂固,正象铜墙铁壁,更非集中全都心力来化除和廓清不可。

  中国古书尧典说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所谓人心正是习气之私,道心则是一念之觉,惟精惟一,正是做精神力的集中功夫。

  学禅的人,一心照顾参究,念兹在兹,举整个心力集中在一个疑情上,愈集中力量愈充,力量愈充,集中的程度,也愈加深,等到集中到顶点,忽然一念顿歇,便能湛然洞澈。

  从这里可见精神的集中力量,小之可以康强身体,大之可以明心见性,而下手的方法,只有从练习静坐开始。

  五.静坐可以促使脑能革命

  脑能可以创造什么?脑能是你看不见的成功支点,脑能是启动成长的杠杆。荷尔蒙是脑内信息的传递者,大脑通过它向全身传递指令,于是身体也分泌出同样的荷尔蒙,通过荷尔蒙接受信息的细胞根据命令采取行动。

  荷尔蒙就是传递信息的物质。假如没有荷尔蒙,人就不会思考、行动、感觉。脑内吗啡也是荷尔蒙,而且是对人类最具重要性的一种荷尔蒙。脑内吗啡不仅仅作为大脑的受体产生作用,体内各个地方都存在着受体,在人的免疫力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一种白血球NK细胞的表面也存在着受体,脑内吗啡也对这些受体产生作用。大脑分泌脑内吗啡时,NK细胞十分活跃,免疫力随着提高,从而防御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这些说明脑内吗啡不仅对心灵领域有显著影响,与身体的反应也密切相关,它不仅仅产生快感,还能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力,增加耐力等重要功能。

  脑内吗啡与脑波的关系:研究表明,脑内吗啡分泌出来时,大脑必定出现a波。产生α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静坐,静坐到一定时间,α波就随时产生,在产生α波时,脑内吗啡也同时产生;大脑产生β波时,脑内吗啡也同时消失。这说明α波和脑内吗啡的关系是成正比的,二者是同为一体关系。

  经过静坐,就能多快好省地产生α波,同时也就产生了脑内吗啡。当我们感到紧张、烦燥、不顺心时,这是体内所谓的努力逆转规律在作怪,造成这种现象的荷尔蒙就是肾上腺素,在这时假如进行利导思维,经过静坐冥想,有意识地产生α波,脑内吗啡随时产生,大脑就被α波控制,意识和潜意识合而为一,可以在大脑的深层将迈向成功的积极设想具体化为行动的步骤。

  在这种状态下,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意识,促使各种能力活性化。由于潜意识的意识化,精神感觉变得更加敏锐机灵,直觉和悟性也就变得睿智灵敏,从而使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保持脑能的三大要素:饮食:摄取优质蛋白质,消除多余脂肪,中和活性氧。运动:增强肌肉,保持肌肉不衰。静坐:宽松休息,中和紧张,利导思维。

  人的衰老与脑细胞的死亡有极大关系,促使脑细胞活性化,就能减低衰老。决定脑细胞存亡的是脑内吗啡,不断地分泌脑内吗啡,活化脑细胞,是脑能革命的重要一环。

  六.静坐与修定

  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常不免发生种种苦恼,而许多苦恼,大都由思想纷扰,痴迷不觉而来。譬如迷于财物,往往有因盗窃而犯法的苦,迷于爱情,往往有因失恋而自杀的苦。事已过去,还是攀缘计较,自找麻烦;事尚未来,却先比量分别,不肯放松。

  这一切,主要是由于缺乏定力的缘故。可见自心放荡失主,实是世间第一等苦人。只有努力修定,才能由弱转强,由愚转智,明辨邪正,有力把持,在惊涛骇浪中,如如不动,不被苦恼所迫。

  我们研究学问,完成事业,处理问题,应付变患,也都非定力不办。

  此外,根据佛法的观点,宇宙间事事物物,无非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虽然幻象宛然,客观存在,但却生灭变化,了无实性。

  我们的肉体,无论如何强固,也终有变坏的一天,不能例外,因此有智慧的人,必须一眼看透宇宙人生的所以然,进而研习佛法,破除对身心等的执著,来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成菩提。

  所谓“生死事大”,是何等值得我们的警惕!?

  而修定实是解决我们生命史上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与定有密切关系的,有戒和慧的两方面,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无上智慧,必由定发,无漏大定,必从戒生。因此清净持戒,来对治贪瞋痴等烦恼和杀盗YIN等恶业,实是修定的重要基础。

  戒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总称为三聚净戒。其中摄律仪戒,也叫七众(指各种在家出家的学者)别解脱戒,因为如法受持,可以各别地解脱烦恼。在家学者,普通应受其中的五戒和八戒。又所谓持戒,有“止持”和“作持”二种意义,“止持”就是一切不应作的事,要止而不作,这是消极的防恶。“作持”就是一切应该作的事,要尽量去作,这是积极的生善。所以戒有防恶生善的功能。由于持戒,可以使我们身心清净自在,与无漏的正定相应。

  定的境界,大有深浅,有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的上上禅定等。因此修持的方法,也就无量,而且本来在行、住、坐、卧的一切时中,都可修定。

  但由于我们散乱的力量很强,在静中修持必较动中容易得力,因此修定的人,除必须受持净戒和亲近良师益友外,在初下手时,一般都要以静坐为基础。

  在坐时一切放下,身心收敛,外境不扰,内心无喘,身、口、意都安住在清净的律仪中,自可徐徐入定,而且迷妄若去,心体现前,自能逐步证入寂照不二的境地。

  所以古德说:

  若人静坐一须臾,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竞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可见静坐又是转迷成觉、得定开慧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功夫。

  总之,人人都可以静坐,假使我们能认真地实践,对体力、智力、和定力的培养和锻炼,必将得到一定的收获,从而转苦闷为安乐,转消极为积极;同时也必将有助于任繁剧、爱劳动和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更好地自利利人,为人民、为众生而服务,来充实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有志之士,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必须特别指出的,静坐虽可促使身体健康,但健康只是一时的利产益,是方便而不是究竟。因肉体虽有夭寿强弱的不同,但终必朽灭。《圆觉经》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人。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因此,学静坐的人,如能由浅入深,进而学佛,从“转迷为觉”的根本上着眼,才是究竟解决的办法。应该指出,佛学是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世出世法,圆融无碍,对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极详尽的发挥。它的基本教理,是苦、集、灭、道的四谛;它的行持法则,是戒、定、慧的三学。假使人们能学习佛法理论,结合实践。从严持戒律,防恶生善做起,来逐步产生真实的无漏禅定和智慧。上求下化,行愿无尽,自能脱无始流转的大苦,证常乐我净的真理。因此,我们说,佛法才是究竟的归依之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静坐       修行)(五明学佛网:静坐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