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学谦虚


   日期:2017/10/31 9: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谦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品德,是我们在学佛之初就需要着重培养的一种美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人如果缺少了谦虚这种素质,则在修心的道路上根本不可能前进半步。就像一辆汽车,虽然所有的零件可能都是完好无损的,但是如果没有汽油作为动力,则永远不会挪动半步。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在修心道路上的任何进步,都是“谦虚的汽油”在燃烧和推动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谦虚呢?有人认为,说话时故意贬低自己就是谦虚,这实际上是对谦虚的极大误解,是对谦虚全然无知的表现。古人所说的谦虚并不是言语上的自我贬低,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谦”是“兼言”的会意字,“言”代表言语或思想,“兼”是“自己和他人两者同时”的意思,合起来“兼言”是指心处于一种既了知自己的思想又了知他人思想的“知己知彼”状态。所以,当一个人的心处在能够如实了知自己的思想和他人思想的状态时,我们就说此人的心处于“谦”的状态。所谓“虚”,原意是指虚空,我们知道虚空没有任何颜色和形状,虚空处于一种绝对宁静的状态,这里“虚”和“谦”放在一起时,是指心处于一种像虚空一样绝对宁静没有任何表现的状态,心处于这种状态时,没有任何主观的思想和情绪、没有任何额外的想像和造作、没有任何自我表现,只是一味静静地如实倾听和感知。例如,当我们很专注地阅读、倾听或感知时,心所处的状态就是谦虚的。

  所以,谦虚的本质是心处于宁静的“学习”状态。谦虚蕴含着自心对两个对境的如实了知,这两个对境,一是个自己的心,或者可以引申为自己的身口意;一个是他人的心,或者可以引申为自己身口意之外的一切外境。如果一个人的心没有自知之明——也即对自己当前的起心动念、行为和语言,乃至自己身口意一贯的作风和特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察和判断,这样的人不能算是一个谦虚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知人之明——也即对他人现前的身口意,乃至一贯的身口意的特点没有清楚的了知和判断,这个人也不能算是一个谦虚的人;如果一个人对外境的真实相状没有如实了知,这个人也不能算是一个谦虚的人。

  谦虚的反面是骄傲。“骄”是形声字,也是“马乔”的会意字,“乔”有行走之义,所以“骄”的原意是指马跑来跑去,引申的意思就是心像野马一样奔来奔去,没有停息且不知反省和学习;“傲”是形声字,也是“人敖”的会意字,“敖”有漫游之义,所以“傲”的原意是指人闲散地走来走去,引申的意思就是心像一个闲散的人一样走来走去。因此,骄傲实际上是指心的一种状态,心处于这种状态时,只顾自己像野马一样的奔腾不息、自我表现、自我陶醉,不仅对自己的真实相状懵然无知,而且对外境的真实面貌也一无所知。

  当一个人的心处于谦虚或傲慢状态时,此时身体的动作和口里的语言也被人们相应地冠之以“谦虚”或“傲慢”的名称。所以,当我们发现一个人的外表——也即动作和语言,处于谦虚或傲慢的状态时,我们就可以断定,此人的心也处于谦虚或傲慢的状态。

  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就会明白,当一个人的心处于谦虚的状态时,这个人的心对外就必然是开放的,处于观察、认知和学习的状态之中的,因此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智慧,而有了智慧就能进行正确的取舍,能够正确取舍就能离苦得乐。相反,当一个人的心处于骄傲的状态时,这个人的心就只顾自我表现、杂念纷呈,对内对外都是关闭的,根本不可能对自己和外境有一个正确的了知,因此只能处在愚昧的状态,智慧无由而生。古人对此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水总是往低处流,高处无法留住水;智慧和德行就像水一样,总是流向谦虚的心,无法驻留于傲慢之心。例如,古人说“傲慢之丘,不生德水”、“谦受益、满招损”,就是指智慧和美德只能产生于谦虚的心中,无法在傲慢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诚哉斯言!纵观千千万万的世人,之所以无法迈入修心的路途,不期而遇种种痛苦,都是被一个“傲”字所耽误。因为傲慢,我们对自己身上的种种缺点和错误根本一无所知,绝大多数人总是默认自己的身口意无有任何缺陷,无需任何改进,要改进的是他人的身口意。《了凡四训》中袁了凡用他自己一生的体验告诉我们:“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其实,世人的“因循”皆源于傲慢、不谦虚,没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因为不谦虚的缘故,我们对存在于他人身上的美德视而不见,别人有再多的优点,也不能让我们生起恭敬心和学习心,所以古人说:“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因此,不谦虚之人永远看不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根本不可能学习到别人的任何优点。

  当傲慢之魔驻留在我们心中时,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只有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此时,我们会成为一个“睁眼瞎”,即便佛陀化现为一个善知识,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也未必能看到这个善知识的优点,或许有人还会觉得这个善知识一无是处,通身都是缺点。此时,我们甚至会极其偏颇地认为,自己的一切所思所想都是正确的,没有任何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假如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东西需要改进和完善的话,那么这个东西绝对不是自己的身口意,而是自己身口意之外的任何一种存在。所以,我们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和审视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发现自己眼中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时,当我们觉得周围没有一个值得自己学习的人时,当我们对别人的功德内心生不起丝毫赞叹和随喜时,我们应当幡然警醒,并严肃地告诉自己:我的心已经被傲慢之魔控制了。

  傲慢之魔,它在我们的内心已经隐藏了很久很久,我们却无知无觉。它无情地蒙蔽了我们的慧眼,关闭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观察充满种种谬误和偏激,它使我们的德行在一生中没有丝毫的进步。难怪富兰克林说:“在我们的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像克服骄傲那么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

  莎士比亚也说过:“一个傲慢的人,结果总是在傲慢里毁灭了自己。”确实,当我们的起心动念都带着浓厚的傲慢色彩时,我们就等于将心灵的统治权交给了傲慢的魔王,此时我们心灵的国土就会变得暗无天日。我们会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一厢情愿地在内心默默地赞扬自我、抬高自我、奉承自我,结果行为和语言上就会处处表现自我、张扬自我,丝毫也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傲慢之人在见到别人的功德时,内心的蔑视和贬低会任运生起,总认为他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人心就是这样奇怪!当傲慢之魔占据我们的自心时,谦虚的祥云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时,乞丐也会看低国王,愚夫也会诋毁圣者,凡人也会蔑视神仙,劣者也会自称佛陀。

  从无始以来,傲慢这个烦恼魔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心,它使我们自高自大、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它使我们变得任性而顽劣,无端地蔑视智者的善意劝告,甚至觉得佛陀的教法也没有必要去学习,纵容自己对五欲的追求才是当务之急;它使我们嫉贤妒能、自私偏颇,制造了无数伤害他人的行为和语言。

  学会谦虚!学会让自心客观公正地进行观察,学会让自心如实地了知自己和他人,这件事真的很重要!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谦虚)(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谦虚)  

 能弘法师:谦虚与赞叹 

 刘素云:对任何人都要谦虚恭敬,不得傲慢无礼 

 净土法门法师:要从内心里面流露出谦虚恭敬,你才能断烦恼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谦虚恭敬 

 呷绒多吉上师:为什么我们始终要谦虚﹑低调,恭敬他人 

 净土法门法师:人要不吃苦、不谦虚、不老实,世出世法都不会 

 呷绒多吉上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40)财富、名气 

 贵,要怎么修?要修忍辱,谦虚,破骄慢 

 净土法门法师:愈是地位高的人愈是谦虚愈是和敬 

 净土法门法师:为什么成佛了还这样谦虚? 

 净土法门法师:老实人,谦虚的人,恭敬的人,神保佑他! 

 佛度有缘人 谦虚能让你赢得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