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14


   日期:2017/11/28 12: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得免猪胎(《折伏罗汉经》)

  忉利天宫,有一天人,寿命将尽,五种衰相已显现。自知命终之后,要生到鸠夷那渴国,疥癞母猪腹中,又愁又怕不知如何是好。另一天人告诉他说:“现今佛在这里,为他母亲说法,何不去求佛?”那天人就到佛那里,行礼投诚。佛给他三归依,他就依佛的教导,精诚敬佛七天,寿尽以后,下生到维耶离国,作长者子。

  [按]大富贵人临终时,要舍弃官爵财宝,家产妻小,如割身上的肉,那痛苦无量。天人寿终时,也是如此,《正法念经》说:“若先世有偷盗业,尔时见诸天女,夺其所著庄严之具,奉余天子。若先世有妄语业,诸天女等,闻其所说,生颠倒解,谓其恶骂。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或破戒而自饮酒,临终迷乱,失其正念,堕于地狱。若先世有杀生业,寿命短促,疾速命终。若先世有邪YIN业,见诸天女,皆悉舍己,共余天子,互相娱乐。是则名为五衰相也。”(天人临终,前世犯过偷盗的,这时天女抢夺他的穿戴,侍奉别的天人;前世犯过妄语的,这时天女听他说话以为是骂人;前世犯过酒戒的,这时迷乱,堕落地狱;前世犯过杀生的,这时快速命终;前世犯过邪YIN的,这时天女都不管他,和别的天人欢乐。这是天人的五衰相)

  经救全城(《法苑珠林》)

  晋朝的刘度,是平原人。他家乡有一千多户人家,都信奉佛法,供养僧尼。当时北方外族有逃犯,大多藏在城里,外族头领很愤怒,要攻打这座城。刘率领城内百姓,一起念诵观世音菩萨。不久,外族人见天上有东西掉下来,进了他们的庭院中,绕着屋柱转,仔细看,原来是《观音普门品》啊。外族人很高兴,就放过这座城了。

  [按]平时知道植福,大难来临又能哀恳,外族人的回心转意,也是应该的。

  枷锁自脱(同前)

  晋朝河内的窦传,永和年间,是并州刺史高昌的部下,被吕护俘虏,还有同伴六七人,一起关在一间牢狱,定好日期处死。窦就专心念观世音菩萨,三天三夜不懈怠,枷锁渐渐宽松,忽然自己脱落。窦心里虽然暗暗欢喜,但想到还有同伴,不忍心独自逃走,又至心为同伴祈祷。不久其他人的枷锁,都依次解脱,于是开门走出,翻城墙连夜逃掉了。大概走了四、五里,就隐藏在树丛中。天亮后,吕护人马四处追捕,放火烧荒,只有窦隐藏的一亩多地,人火都不到。

  [按]这就是所谓的“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观音普门品)啊。至于落水却不淹死,火中却不烧死,种种的灵验,其他书上都有,不可细说了。

  僧作天王(《唐高僧传》)

  隋朝相州释元景,姓石,是沧洲人。仰慕大乘佛法,礼诵不断,后来卧病三天,告诉侍者说:“我要见弥勒佛,为什么却是夜摩天王?”又自言自语说:“宾客极多,事情须要看看。”众人问何故,元景说:“不是你们能知道的啊。有天众来迎接罢了。”于是异香满室,忽然就世逝了,当时是大业二年六月。遗言葬在紫柏河的极深处,三天后观察,水中突起一座高坟,而河水就分为两道了。

  [按]发光地菩萨,常化现变作夜摩天王,那么我怎么能测度法师呢?

  盲者得视(《北史》)

  后周时的张元,字孝始,十六岁时,他祖父失明。三年,张昼夜礼拜佛,想祈福保佑。有一天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盲人复明)的话,于是请七位僧人,点燃七盏灯,七天七夜诵读《药师经》,边拜边哭泣说:“天人师(佛)!我作孙子不孝,使祖父失明,现今用灯光普施法界,愿我代替黑暗,使祖父复明。”这样的殷勤,经过七天。当夜梦见一老翁用金鎞刮他祖父的眼睛,对张说:“不要担忧,三天后,你祖父就复明了。”张梦中欢喜跳跃就醒了,遍告家人,过了三天,祖父果然复明。

  [按]善医病的人,没有比对证开药更好。失明的缘故,多半由于过去世谤佛、谤法,所以要救这样天生的盲人,必须是点金刚正眼。《大集经》说:“若有众生,于过去世,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或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业缘,今得盲报。”(过去世诽谤佛法和圣人,障碍说法,抄经抄错丢字等,今生得盲人果报)又《付法藏经》说:“障人出家,必堕恶道。恶道罪毕,得生人中,生盲无目。”(障碍别人出家,堕恶道,然后今生眼盲)张孝始可算是对症发药的了。

  “报答四恩”

  [说明]所谓四恩是:“一父,二母,三如来,四说法师。”父与母,生育我的形体;如来法师,长养我的智慧;都是恩德极重而难报的。《观佛相海经》说:“有恩不报,是阿鼻因。”(是无间地狱的种子)那么报答的事,可以忽略吗?报答父母的恩,唯有尽辛劳尽供养,得双亲的欢心,引导父母能出离世法而已。报答师长的恩,唯有依教奉行,四事(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供养而已。至于如来的恩,尤其难以报答,唯有发菩提心,立宏大誓愿,仰学菩萨而已。莲池大师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脱离轮回,自己才能成就佛道)《楞严经》说:“将此深心奉尘刹(像尘土一样多的世界),是则名为报佛恩。”下附征事(三则)

  礼塔度亲(《缁门崇行录》)

  唐朝的范某,他母亲王氏,素来不信三宝,范劝谏不听。于是依庆修律师出家,号子邻,后来回家,母亲已去世三年了。因此到岳庙,志心念诵《法华经》,发誓要见岳帝,求母亲的转生处。梦见岳帝告诉他说:“你母亲关在地狱,现在受各种苦,可以去鄮山,礼拜阿育王塔,或许可以免除苦难啊。”范就去拜塔,哭拜很久,忽然听到他母亲感谢说:“承借你的力量,已生到忉利天了。”

  [按]阿育王其人,是佛涅槃一百年后,出世的铁轮王,统领一阎浮提的王者,能驱使鬼神。将如来八万四千舍利,造八万四千塔供奉。每有一亿人的地方,就放置一塔。本土(中国)有记载的,共十九处,这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诚感父骨(《高僧传》)

  后周的李氏子,是长安贵胄里人,唐朝皇室的宗族。七岁出家,法名叫道丕。十九岁时皇帝到洛阳,长安遭受战乱,就背着母亲进入华山。当时谷米极贵,道丕自己辟谷(古代的一种导引之术,不吃五谷,可以长生),只要饭供养母亲。母亲问他:“吃了吗?”一定说:“已吃过了。”母亲说:“你父亲在霍山战役死了,尸骨暴露野外,能收取回来安葬吗?”道丕就前往霍山,捡白骨堆在一处,昼夜诵经,忏悔父亲的杀业,并祝祷说:“在骨堆中,有转动的,就是父亲的遗骸。”一心持诵,眼睛盯住骨堆。几天中,有骷髅从骨堆中跳出,摇摆良久。道丕激动抱持,带回去见母亲。当夜,母亲梦见丈夫回来,第二天早晨尸骨就到了。后来道丕应皇帝诏请进京城,名声传播很广。

  [按]孝有二种,有世间的孝,有出世间的孝,法师大概两种都有了。比如道纪师担母亲而讲演佛法,法云师守孝而极度衰弱,鉴宗师医治父亲的病而两大腿都挖掉肉,智聚师因母亲去世而三年哭泣流血,如此之类,罄竹难书。倘若认为辞别双亲出家,父母就可以不必奉养,却哪里知道“孝名为戒”(出自《梵网经》)的道理呢?

  酬恩护法(《金汤编》)

  宋朝的吕蒙正,字圣功,太宗时期,考科举进士第一,官升到参知政事,封许国公。当吕还在卑微时,曾经寄住在僧寺,能安心读书。后来执政十年,祭祀发放的费用都不要,皇帝问何故,吕回答“私恩未报”,皇帝追问,吕就说出实情,皇帝说:“僧人中有这样的人吗?”赏赐紫袍作为奖励。吕得到的奖金,都送给寺僧,酬报过去的恩德。吕在早起礼拜佛,必定祝愿说:“不信佛的,不要生到我家。愿子孙世世吃官粮,护持三宝。”后来他的侄子吕夷简,封申国公,每到初一,拜过家庙后,就拜见广慧禅师。吕夷简的儿子吕公著,也封申国公,对天衣禅师也是如此。左丞相吕好问,对圆照禅师,也是如此。吕好问的儿子吕用中,对佛照禅师也是如此。吕家世世富贵显赫信奉佛教,果然符合吕蒙正的愿望。

  [按]经上说:“诸佛之恩,过于父母。”父母的恩,最深重啊,反倒说佛恩胜过父母恩,为什么呢?因为父母的恩,只是一世;诸佛的恩,是无限的未来劫。父母的恩,只养色身;诸佛的恩,求人慧命。再有父母的教诲,不过是指导名利,如果误用,反而造业;诸佛菩萨,能开示究竟的法门,如果顺从佛教,快速出轮回。父母若是遇到逆子,就产生嗔恨;诸佛菩萨,虽然遇到谤佛谤法的人,悲悯却无限。不只是如此啊,父母爱儿子,原本指望养老送终;至于诸佛菩萨,毫无希望回报,虽然度尽众生,最初没有能度的想法。所以世间第一辜负恩德的事,没有比谤佛更重的了,吕不愿意这种人来做子孙,见识也卓越了。

  “广行三教”

  [说明]儒释道三教的圣人,都具有救世的念头,只是门庭的施设不同罢了。儒家是用入世的事,佛家是行出世的法,道家似乎是出世,但其实没有出世啊。孔子颜回虽然是圣人,但要借他们驱鬼驱妖,就迂执了;佛道虽然尊贵,但要用来开科考取,就荒诞了;所以这三教有不得不分别的道理啊。人不是一种途径就可以劝化的,所以圣教必然分为三种,譬如三大良医,一个精通内科,一个精通外科,一个精通儿科,医术虽然不同,而他们去病却是一样的啊;若是三种人共习一个专业,那救治病人必定不能广泛。所以说:“为善不同,同归于治。”(出自《尚书》)

  我阅读贵州《铜仁府志》,知道向来本名叫铜人,因为那地方有铜人山,所以有这个名。后来改人为仁,而地与山,都是旧样子。山在大水中,下面都是水。曾有一年大旱,见山下都空了,只有三大铜人,头顶着这山,岿然直立,而三人恰好是三教的服式。暗想这山,是开天辟地时的东西,还没有三教的名色,而铜像又不是人力能铸造的。这才知道三教的门庭,原本是天造地设,现在应该就有。何况帝君的德位,远远超过人类,难道不知道孔子颜回的大道,已经如日月中天,却必要牵扯释、道,用来告诫读书人吗?

  再考查南阎浮提,名字虽然叫一洲,其中的国土很多,每一国土,各有圣贤在世间立教,如孔子、老子者,不计其数,只是各国立教人的姓名不同罢了。至于书法,也有六十四种。现今儒生所读的,不过是考科举的书,除此以外见到的,能有多少?所以三藏十二部的文字,龙宫秘笈的语言,不只是见不到,见了反而排斥,以为如果不这样,就不像儒道。不只是口中宣讲,并著书立说,没有不是歪曲诋毁的,一片用意就是固守我的私心,习惯成党同伐异的套路。至于考察他日夜的所作所为,暗中独处的念头,无非是争名夺利,欺世害人;甚至攀缘奔忙拉关系,赌博玩乐,无所不做。凡是我儒家正心诚意的学问,济世安民的道理,完全不讲,只有损害儒门的声望,哪里增添学术的光彩?帝君开示广行三教,可以作为午夜的钟声了。人能学孔子,释迦必定欢喜;人能学释迦,孔子也必定欢喜。若是一定要顺从我的教法行善,就高兴;不顺从我的教法行善,就不高兴,那就是奴才投奔主子、小兵投奔大将的做法而已,哪里是三教的圣人呢?

  “广行”二字,用心说,不用形式说。人能修仁慕义,就是行儒道,不必青衿墨绶(秀才打扮),然后成为士人啊。人能见性明心,就是行佛道,不必圆顶方袍(出家打扮),然后成为僧人啊。僵化的儒生听到“广”字,必嫌学问太杂,不知杂也是有分辨的,如天理掺杂人欲,王道掺杂霸术,米粟掺杂糠枇,这是决不可以杂的啊。至于三教的言论,都是有益身心的要务。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大;沧海不选择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为什么要担心它的杂呢?一个家庭,有吃有穿,有财有宝,有奴仆田园,可算是很杂了。然而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家必不能富。如果说到肚子中吃的东西,那么有饭有菜,有稀有干,有油、盐、酱、醋,也可以说是很杂了。然而如果不这样,那么人必不能肥。却为什么对三教有疑惑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安士全书       因果)(五明学佛网:安士全书       因果)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梦参法师:平心静气思因果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因果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