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一线演员:佛是我的呼吸不可或缺,学佛未必是苦行僧


   日期:2017/12/4 0: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的智慧不是俗世间的财富

  十几年前,陈坤就开始信佛。他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好像是自然而然的。我觉得人人都应该拥有一个感恩的心,我们从社会中汲取,也要不断回馈社会。佛教中包含许多人生哲学,这些人生哲学对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演员这个职业有的时候压力很大,需要有很大的责任感,信仰也让我自己更加平静,给了我更多快乐。”

  陈坤:“我不觉得信佛是保护自己,这是我的兴趣,是我自愿的。因为我发现它的博大精深,研究它让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了新的解读方式,让我不浮躁,让我懂得了很多人生道理。”

  陈坤说,他一直是一个自在的人,但当了演员之后变得不自在了,现在他又变得自在了。前后两个“自在”,内涵是相同的,但是第一个自在很容易得到,而第二个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再次拥有的,它需要一个修行的过程,重新悟得,这就是佛教的智慧。

  这种智慧带给他很大的收益,不是俗世间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任何时候保持一个淡定的状态,你就是一个智慧的人。

  “宗教对于很多初次接触的人来说是一种逃避。但这只是最初的形式。逐渐的,你会慢慢变得崇高,因为人越想崇高的东西,自我约束力就会越强,就会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逐渐变成你成长中的一种智慧。这时会发现宗教并非只能远观,不能触摸,它是可以交流的。宗教给你领路,帮你找到正确方向,最后得到解脱和自在,然后回馈到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矛盾。我个人认为,真正超脱的人内心是很自在的。”


  健康快乐的人都是佛

  陈坤说:“心有很多层面,其中的两个比较突出。第一是凡夫心,就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绪和思想的心;我们就是在这种混乱、迷惑、没有规律、反覆无常的凡夫心作用下,不停地变化和死亡。

  另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也就是心的底蕴,是永远不受变化或死亡所触及的。目前,它就隐藏在我们的心中,但我们却未看出来,因为它被我们的凡夫心包得密不透风。

  当人们了解他们内心的心性时,他们将会珍惜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多么美好,并乐意为保存这个世界而奋斗。不管我们是谁,每个人都可以在适当的环境及如法的训练下,体悟到心性。”此时的陈坤是一个传教士、一个布道者,更是在诉说他内心体味到的喜悦。

  在现在许多人要以某种形式来寻求内心的心性并得以平静时,陈坤解释到:“相信佛教的人很多是注重方式的,有些人通过一些修炼的行为对自己达到一个约束,并且这些行为可以填补身心的空虚,得到心灵的净化,那么是收益良多的。

  但在我内心深处佛教只是一种智慧,所以在这样一个态度上,形式主义对我就不那么重要了。在佛教里佛法有八万四千法,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寻求真理和内心解脱的方法。每个人都不可去评说别人的方法是对是错,只要跟随自己自在的上师,就能找到真理。

  我们每个人都是佛的种子。我个人认为不是皈依了佛才是佛教徒,在我的意念中只要行善的人,健康快乐的人都是佛,只是名称不一样。”


  放生是给它们一个再生的机会

  陈坤说,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跟朋友们相约着去放生。

  “在固定的环境生活惯了的动物突然被放到自然环境中很可能缺乏了生存的能力。我们放生是给它们一个再生的机会。如果之后被大自然淘汰,那是它们自身的问题。”

  “在我来说,‘放生’就像打坐一样。也许,有人可以刹那之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下子就解脱了。也有如我这样智慧不高的人需要渐渐领悟,怎么领悟?是要一些形式慢慢去感受。”

  

   佛教都是针对自己的心,内在的自省

  陈坤每天早晨都读《金刚经》,每次都读完,但每次读的感受都不同。这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它可以让我很安静。每个人读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就像同样是一棵树,每个人对它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如果让我们每个人都来解读这课树,语言的能力是很苍白的,感知能力是超过语言能力的。”

  “我看《金刚经》也许看不懂某一部分,但是我不需要懂。我30岁看不懂没关系,每天都读,迟早有一天我会领悟,用我自己领悟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我是在追求这个形式,这个形式让我很舒服。它很可能是陈坤必需的,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在《金刚经》里面说,‘形式’可以说叫‘形式’,也可以不叫‘形式’,只是名字这样叫而已。‘打坐’可以叫‘打坐’,也可以不叫‘打坐’,只是名字叫‘打坐’。不是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生活、让自己净化的方式,就像喝东西,苦甜自知。不管是修行的方式还是理解的方式,佛教都是针对自己的心,内在的自省。”

  “所以,你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做,不用在意外界对你的评价。当你越来越坚持一个崇高的理想,拥有一个很好的心境的时候,你就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强。这样每个人才是真正有个性的,这种个性就有一种自然的魅力。一千个人学佛可能会流露一千个状态,不用在意,目的都是得到平静和解脱。”

  

   佛对我来说是呼吸,已经成为我的血液

  学佛是否在找寻一种精神寄托?陈坤的回答是:“寄托是第一个层面的,是一种需求,有需求才有寄托。而现在,佛对我来说是呼吸,已经成为我的血液,我希望我的血液在未来流得更干净,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清凉,自自在在地演戏,自自在在地享受生活。

  我们很少自省,因为我们老是在外面找,所以外在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我们在里面找我们需要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外在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的需求,所以你就会变得很自在。”

  “我经常看一些隐士,他们的生活境界让我感觉很雅致。但话题永远是辩证的,难道只有到那样清静的地方才能找到自在吗?有句话就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其实,外在的起落,压迫,也是让我们修行的一个课题。

  就像我享受别人称赞我帅的时候,我一定要面对有一天我不帅的痛苦。如果哪一天我很痛苦,我也很高兴,说明我还有感知力。不要拒绝烦恼和痛苦,有多深的失恋就有多美好的爱恋。你和一个人相爱,分手的时候有多痛苦你就知道你爱他有多深。”

  “学佛并不是什么都不怕,这是很愚昧的,只是希望自己的智慧会增长。我很高兴当我能够面对自己自然存在的时候,我可以畅所欲言,这个时候我是真诚的。”


   学佛的人未必是苦行僧

  在陈坤看来,学佛的人未必是苦行僧。“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很高,我希望家里每一个角落看起来都很有意境;我希望每一次谈话的过程都是让我愉悦的;我希望我演的每一个角色都用心感受到了,并且真实表达出来……”

  “我还有更多的梦想要实现。当你明白这些,那些东西拿走和留下都没有多大问题。有人也会问我,有些奖你想拿吗?谁不想拿?如果只把这个理解成虚荣那就太浅薄了。

  某种意义上讲,拿奖对一个演员是一个很大的助力,大家都希望通过一些奖项得到肯定,所以我会努力拿一些奖,就这么简单……

  原来我也会逃避,但是现在我一点也不逃避我自己的愿望。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篇采访,会理解到我的梦想,跟我产生共鸣。”

  “我无法去完成别人所想象的既定的原则,我只想做陈坤。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能缺少一个用心去感受梦想的机会。为什么很多大老板愿意背着包去爬山?他寻找的是内心的释放。

  我们将来面对的问题就是,当物质有一天满足了我们的时候,我们最终的梦想是什么!我觉得现代的年轻人最需要的就是一种方向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陈坤       学佛)(五明学佛网:陈坤       学佛)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