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梦斋山人:如何解空性有二门 |
||
|
||
法华经说: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华严经说:能依染净缘,具造十法界。由此可见这个法尔存在的般若空性,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也不是用有和无等相对的概念可以解释的。唯识宗讲真如在缠名为阿赖耶识,真如出缠名为如来藏。阿赖耶识本具十法界染净善恶种子,依净缘可起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之净用;依染缘可起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法界之染用。如此看来,般若空性的可塑造性空间幅度很大,空性在人道可以说是人性,在天道可以说是天性,在鬼道可以说是鬼性,在佛界是佛性而等等不一。空性随缘不同,起用也不同,可以成佛,可以下地狱。然而空性虽具十法界之因,但只有佛法界之体用和自性相吻合,才是空性真实所在,其余九法界皆是虚妄不实。空性的名目繁多:真如、一真法界、法界、法性、大圆满、佛性、自性、如来藏、如如、究竟真实、涅槃等等。名目虽多,说的是一个事。 空性有二门:即心真如平等门,心生灭差别门。真如平等门,可随缘起用,但本体不变;生灭差别门,虽然本体不变,可依缘起万般妙用。真如平等门是体,生灭差别门是用。离体无用,离用无体。离开我们现象界的一切,并没有一个独立的真如本体空性存在。我们要寻找空性,不能离开世间的事相,只有在缘起即依他起性的世间相上,去掉我们的遍计执性,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就能证得平等无二的圆成实性,即般若空性。 天台宗讲理具事造之理,说空性理具三千,还得事造三千,理具事造二者缺一不可,方有现行果报。这正如一杯水一样,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体,水的颜色可随缘变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不同色彩,味道也可以随缘变成苦、辣、酸、甜、咸等。如此说修行是修心、修缘,断除染缘与恶缘,不让阿赖耶识里的染恶种子起现行,努力使净缘和善缘不断增长,进而获得良好的果报。为此,善护其念,善用其心是何等的重要。念佛生西方净土就是这个原理,由一声佛号清净自心,心净则国土净,水清月现,弥陀自来接引,学佛人应掌握。 小乘的空与大乘的空有一定的区别,小乘的空是缘起性空,讲业力缘起一空到底;大乘的空是缘起性空和性空缘起互为作用,讲赖耶、真如、法界缘起。说空性是诸法的本体,本具十法界一切染净善恶种子,依缘可生万法。小乘的空指一切法无一常恒不变的实体,大乘的空是把性与相分而说之。依性起相,相是虚妄但本体不动。 空性如水,无形无色无味,不可以有无说之。依色缘起,可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依味缘起,可现酸甜苦辣咸五味;依形缘起,可现大小方圆窄宽等无数形状。但不论水的色味形千般变化,其本体湿性未变,如同六道众生多劫轮转,其佛性不变。华严和阿含经都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尔,法界常住。这个法尔如是的空性,与佛出世与不出世都无关系,它是恒常不变的,即是常、乐、我、净之涅磐四德。这个空性是法界的实相,不可以有、无、非有非无、即有即无四句说之,空性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 这正如无始以来,无明依真如而起,真如是真,无明是妄,真如无始无终,无明无始有终,众生终究断尽无明而成佛道。空性可以随缘起用,但是不论作用染净优劣,空性内在的清静本质不会改变,这就是常说的随缘不变。虽然空性内在的清静本质不变,但可以随缘起万般变化,这就是常说的不变随缘。空性清静的本质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作为一个佛弟子,把握了空性随缘起用的道理,就应更好地持戒修净缘善缘,善护身、口、意三业,使之清净而不被污染,这就是真如熏无明,逐渐断除不良习气,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虚空法界无量众,人人有个弥陀性。众生迷性苦轮转,圣人觉悟渡众生。轮回受苦性不灭,成佛做圣性不增。自心佛性为不二,莫在心外找佛性。若要成佛先修心,心净弥陀自来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