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竭诚方获实益论


   日期:2017/12/12 9: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就引用印光大师的开示,印光大师在《印光大师说故事》里面讲,「竭诚方获实益论」。我们知道印光大师说,「竭诚自可转凡心」,「念佛方能消宿业」。印光大师特别强调什么?印光大师特别强调恭敬心、至诚心,还有竭诚心,这是印祖特别强调的。印光大师说,「下人不深,不得其真」。这什么意思?我们都是下人,我们是凡夫,下人是谁呢?下人就是说,你不够谦下的话、你不够谦卑的话、你不够恭敬的话,就是「下人不深」。「不得其真」,你得不到宝,你见不到真实,你得不到真实的利益,这叫「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刚才我们提到《易经》的损卦,减损自己,贬损自己,你是可以得到利益的。可是问题是现在的人都不让,所以「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他说,这个小到,言虽小可以喻大,从小比喻大的。他说,世间大的像经术文章,像学术文章,小的像你学「一才一艺」,你学一个才艺,你学一个小技术,或是说你要学谋生的技能,这叫「一才一艺」。如果你想要「妙义入神」,你想去融会贯通叫「妙义入神」。你想「传薪得髓」,你想得到它的精髓,你想得到你师父的薪传,师父把这个功夫教给你,你得到师父的一生经验的精髓,你想得到。「艺超侪伍」,就是你比别人多,更突出,叫「艺超侪伍」,就超越别人,用现在的话叫超越别人。「名传古今」,你的名字可以永垂古今。

  如果你「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怎么可以得得到呢?这八个字,如果你不专心致志,就是你不专心立志,竭诚尽致,做到极处了,你怎么可以得得到呢?所以印祖引用《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思之思之」就是你不断的在思惟,不断的思惟,思惟又思惟,思惟到后来还是得不到,但是最后豁然贯通,鬼神将其通,鬼神好像帮助你通了,「鬼神其将通之」。印祖说,是鬼神帮你通的,现在很多人都是什么?靠灵媒啊,靠问通灵的啦,就通了,不是啊。印祖说,「精诚之极也」,这是老法师说的,「精诚之极」就是老法师常说的,至诚感通,感通什么?智慧就通了啦,这个意思啦。

  印祖就举一个例子,举四个例子,他举四个例子。第一个,汉朝的魏昭,汉朝的魏昭他去见郭林宗。他想跟他学这个,想跟他,请他传道、授业、解惑。因为魏昭认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我们讲人天师,可以开启你智慧的叫人师;只教你会读经啦、只教你会认识字,这叫经师。经师很容易遇到,但是人师难逢,这老和尚讲的,学生找不到老师,老师找不到学生。

  老法师会遇到李炳南老师,李炳南老师就是他的人师。大学教授很多,但是净土法门法师要是没有遇到方东美教授,就没有他这一生的恢弘。老法师是从方东美教授开始的,他教他佛经哲学,就是方东美教授,就是老法师的人师。章嘉大师也是老法师的人师,乃至于李炳南老师,也是老法师的人师。所以人师难逢,经师易遇。李炳南老教授遇到孔德成先生,遇到印光大师,这两位儒、佛的大菩萨,都是李炳南老师的人师。

  所以魏昭要去向郭林宗学,学他的学问,「因受业,供给洒扫」,所以他在旁边侍候郭林宗,帮他服务,我们现在讲说做侍者。有一次郭林宗有生病,他就叫魏昭煮稀饭给他吃。当魏昭把稀饭端进去的时候,把那个粥端进去的时候,郭林宗大声呵斥他说,「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这个郭林宗大概是在考魏昭,他说,你为长者做稀饭,你不用心来做这件事情,这个东西不能吃。

  魏昭什么话都没有说就退下来,也没有辩解,就把粥再端进去,再重做,重做以后再把粥端出来。然后又被郭林宗骂,郭林宗责备,总共呵斥他三次,魏昭「容色不变」,魏昭的脸色都没有变,这什么意思?他没有起瞋恨心。我们刚才特别探讨惩忿窒欲,惩忿就是把你的脾气改掉。我们现在的人,尤其现在人很没有耐性,动不动就生气,我们刚刚讲七情六欲,七情里面。魏昭被他们老师郭林宗给他骂三次,他三次没有退。现在的人怎么?你骂他一次他就跑掉啦。净土法门法师说,老师找不到学生,问题就在这里,没有耐心,他跑掉了,不做了。我为什么跟你学?你那脾气这么凶,这老师这么凶,怎么会教我东西?

  以前,几十年前,李炳南老师跟净土法门法师在一起,在教老法师的时候,有些学生被骂得很凶,有些学生就没有骂。老法师就不了解,就去问李炳南老师说,为什么某某人你会责备这么疾厉,这么严厉?为什么有些你没有责备呢?李炳南老师跟老法师说,有些人可以教,有些人不能教。有能教的就教他,就讲,就责备。不能教的,不要跟他结恶缘。

  你看魏昭被责怪,呵斥三次,容色不变,代表什么?他很恭敬、他很虔诚,他是用真心的,真心就不变,妄心就会变。郭林宗讲一句话,郭林宗说,「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这句话讲得非常好。他说,我刚开始见到你的时候,是看到你的长相外表,「吾始见子之面」,就是我刚开始见到你的时候,我只看到你的外表,但是今天我真的知道你的心了。从哪里看出来?他给他呵斥三次,他没有退,而且容色不变,这是第一个公案。

  第二个公案,宋朝杨时跟游酢这两个人,他们两个都是宋朝的教育家、书法家。杨时跟游酢他们去侍奉伊川先生,伊川先生是宋朝大儒程颐。程颢、程颐这两位大儒是两兄弟,杨时跟游酢去侍奉伊川先生,就是程颐。有一天跟他请益了良久,很久。伊川先生就忽然间眼睛闭起来,杨时跟游酢就站在旁边,动都没动,也不敢离开,两个就站着不敢离开。过了很久了,伊川先生突然间眼睛张开,醒过来说了,「贤辈尚在此乎」,你们这些学生还站在这里吗?回去休息啦,「归休矣」,回去休息啦。杨时跟游酢乃退下来。要换成现在的学生早就跑掉了,老师睡觉,不要去吵他,我们赶快回家,我们去休息、我们去玩。现在哪里找到这种学生呢?乖乖地,老师没说不敢离开。结果他们两个退下来的时候,「门外雪深尺余矣」,外面的雪已经堆积得有一尺深了。古代的求学是这样子求学的,现在去哪里找这种学生?找不到。

  老法师以前在美国讲学的时候,每一次回来台湾都去见他的老师李炳南老教授。我们孝廉讲堂,在今年的三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在台北科大我们举办李炳南教授圆寂三十周年的论坛。末学很荣幸,承蒙净空老和尚的提携,我才能在这边举办这样的一个论坛,我会尽心尽力的把它办好。李炳南老教授的圆寂三十周年论坛,老法师、还有果清律师、还有徐醒民老师、还有江逸子老师,都会在论坛上开示。所以古代的学生是这样求老师的啊,是这样子修学啊,现在找不到。所以净土法门法师去见李老师的时候说,老师你要多培养学生出来,提了好多次,李炳南老师都没有讲。最后李炳南老师讲一句话,你帮我找好了,你帮我找学生好了。从此以后,老法师就不敢再提了。

  第三个公案,印祖所举的,他说,张九成,张九成十四岁去游郡庠。郡庠就是那时候县学,就是学校,县里面的学校叫县学。郡庠就是我们现在讲叫县学,县里面的学校。张九成「终日闭户」,就是整天关在一个房间里面,而且都没有出来。「比舍生隙穴视之」,他同学,他的同学从那个门缝给他偷看。「见其敛膝危坐」,他看到张九成,「敛膝危坐」就是什么?端身正意,坐在那边如如不动,像八风吹不动一样,非常地严谨。

  而且张九成前面的书桌上,摆的诗书的书本,他对它好像这些书本、诗书,看像对神明一样恭敬。他的同学非常地惊讶,乃拜他为师。他十四岁的时候就这样,这么恭敬。以上这四位,张九成,还有宋杨时跟游酢,还有魏昭这四位。印光大师说,他们所学的只是世间的「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法」,就是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的学问而已,他们所学的是学这个。

  但是他们尊师重道如此的虔诚,所以他们可以「得学成德立」,学问也学到了,道德也建立起来了。以致于「生前没后」,以致于他们这四位,他们在生前的时候,他们死后,「令人景仰不已」,让人家佩服得不得了。他说,这个竭诚尽致,就好像你在下象棋的时候,全神贯注,你才有办法能够在下象棋的时候,能够得到胜利。由此看来,学问没有大小,都是两个字,以诚敬为主。所以印祖说,《金刚经》里面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一段经文是《金刚经》的经文。

  《金刚经》所在的地方,就是佛所在的地方,我们要尊重、要恭敬,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的,你要知道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塔所在之处,「即为是塔」,应该恭敬作礼围绕,而且以花香供养。「何以令其如此」呢?《金刚经》里面讲,「以一切诸佛」,「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因为这部《金刚经》而开悟的。

  「而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因为「良以诸大乘经,乃诸佛之母」。所有大乘经典都是「诸佛之母」,就是佛母,佛母就是智慧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之法身舍利,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虽高证佛果,尚须敬法。」你就算到成佛这个境界,他一样非常恭敬法宝。这个叫做「报本追远,不忘大恩」。「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况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狱,莫由得出。」

  这意思就是说,《涅槃经》都这样讲,「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我们说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一切供养中什么最大?法供养最大、最殊胜。印祖说,那我们博地凡夫全身都是业力,业障深重,就好像被判重罪的囚犯,被关在监狱里面一样,不能够被解脱、不能被释放。你今天何其有幸,有这个宿世的善根,可以得睹佛经,可以阅读佛经,就好像「囚遇赦书」,就好像囚犯遇到释放的公文书一样,你应该感到「庆幸无极」,应该感到很庆幸。

  所以我们应该学这些圣贤,要竭诚尽敬,要「心意肃恭,身口清净」。你这样才可以在佛法大海中随分随力,可以得到真实的利益。就好像「如修罗香象,及与蚊虻,饮于大海,咸得充饱」。他就用个比喻,就好像修罗大象或者那些蚊子,牠去大海里面去吸一口水,都可以得到温饱。这意思是说,不管你根基深、根基浅,只要你能够这样恭敬,就可以从佛法的大海里面得到解脱。「又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一雨」就是佛陀说法,一音说法,众生各各随类解,就像一场大雨下下来,所有这些大地的草木都得到滋润。「卉木」就是,花卉就是花跟树木,同样都可以欣欣向荣。

  因此你自己「受持之功」,你自己受持这部经典的功德,「方不枉用」,才不会冤枉得不到利益。所以如果你能够这样,很竭诚恭敬。所以这里面特别跟你劝勉说,你对这些经典、书籍、字纸,是圣贤精神所寄托,你不能够作践,也就是不能够轻慢、不能够蹧蹋。就像我刚才讲说,那个资源回收环保站一样,她竟然把那些佛经拿来撕起来,当资源回收。那跟报纸是不一样、跟杂志不一样,杂志跟报纸不能够解决生死烦恼,佛经读了以后,可以得到清凉解脱。

  所以你读佛经跟读报纸,它的功德力不一样、它的磁波不一样、它的磁场不一样。经在如佛在,所以我们在读诵经典,你看可以读经千遍,其义自现。你读佛经,你读一百遍、一万遍、一千遍都不会腻,而且心地清净,磁场非常好。我叫你读一本周刊跟月刊,一般风花雪月的文章,你读三遍你就腻了,你就看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经就是佛陀的法身舍利,它可以帮你解脱。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百七十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柏霖       恭敬)(五明学佛网:黄柏霖       恭敬)  

 傅味琴居士:佛七谈恭敬 

 净界法师:正确听闻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 

 蔡惠明居士: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九 恭敬心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六章 乐见 

 药师山·紫虚居士:关于恭敬心 

 蔡礼旭老师:礼仪的本质是恭敬 

 蔡礼旭老师:孝顺恭敬父母 

 蔡礼旭老师:父母的教诲要恭恭敬敬领受 

 慧光法师:佛法恭敬中求 

 传喜法师:恭敬三宝修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