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为什么外境是心的变现?


   日期:2017/12/26 9: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业果定律告诉我们:身口意的造作被称为业,业被造作之后就会在心田中留下业种,业种成熟之后就会变现成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不少人会问:起心动念是主观的,我们的身口受着起心动念的支配和驱使,这一点我承认;可是,在我们的感觉中,外境明明是独立于我们的心而客观存在的,怎么能说外境是心变现的呢?

  确实,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执持着“外境等色法客观存在并和自心无关”的谬见,那么这个人很难对业果定律生起信心。如果遣除了心中的这个谬见,建立起“万法唯心所现”的正见,那么自然就会对业果定律生起信心。下面,我们就用四个步骤来证明“外境唯心所现”的道理:一、先搞清楚佛教所说的“万法唯心所现”是怎么一回事;二、认定心确实具有变现外境的能力;三、认定外境确实是心识的变现;四、推翻“外境独立于自心而存在”的谬见。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佛教所说的“万法唯心所现”是怎么一回事。有人说“心怎么能变现外境呢?不可能吧!例如,我心中想变出一只苹果,怎么变不出来呢?”提出这个疑问的人,显然对佛教所说的“心”的概念还不了解。佛教中所说的“心”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八识的统称,而世间人所说的“心”,是指心中的起心动念,只是八识中意识的别称而已。从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觉器官来对世界进行分类,世界可以分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存在——眼根的对境称为“色”,耳根的对境称为“声”,鼻根的对境称为“香”,舌根的对境称为“味”,身根的对境称为“触”,意根的对境称为“法”。佛教所说的“万法唯心所现”有三层含义:①眼睛所看到的种种颜色实际上是眼识,耳朵所听到的种种声音实际上是耳识,鼻子所闻到的种种气味实际上是鼻识,舌头所尝到的味道是舌识,皮肤所感受到的冷热柔滑等是触识,意根所体验到的思想情感等是意识,我们所感受到的自己和外境的内外差别实际上是末那识;②眼识、耳识、鼻识、味识、触识、意识、末那识这七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生起来的;③阿赖耶识是从心性中生起来的。正因为外境实际上是前五识,包括前五识在内的前七识是从阿赖耶识中生起的,阿赖耶识又是从心性中生起的,所以佛教中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唯心所现”、“外境是心所变现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等等。

  第二,我们来观察一下心具不具备变现外境的能力。事实上,世间的一切都是心的变现,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是,由于人们被长期潜伏在意识中的“外境独立于自身而存在”的谬见所左右,从而形成了思维定势。如果不用理智去观察,则很难从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中逃出。所幸的是,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现象,可以帮助人们从谬误的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例如,不少人都有做梦的体验。正在做梦的时候,梦境中的场景、人物等等栩栩如生,做梦的人根本无法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直到醒来之后,才知道自己方才做了一个梦。对梦境进行仔细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梦境中所显现的一切现象实际上都是心的变现。一个人的心如果不做梦,怎么会出现梦境呢?正如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言:“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意思是说,如果不闭起眼睛做梦,所有的梦境都不会产生;如果用禅定的力量控制自心,让自心如如不动,则万法都将消归于一如的心性本体中。所以,从梦境是心的变现这个事实可以看出,心确实具有变现外境的能力。又如,了解电视原理的人都知道,电视屏幕是由几万个像素组成,所谓像素就是光点。电视屏幕上的几万个光点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在人们的眼前闪动,当人们很投入地看电视时,人眼借助于这些闪烁的光点就产生了电视屏幕上“实有其人”的感觉。我们知道,电视屏幕之上除了几万个光点之外什么都没有,而看电视的人却产生了“有某某人存在、某某事情发生了”的感觉,看电视之人的这种感觉是从哪儿来的呢?显然是看电视之人的心变现的。除了心之外,我们找不到这种感觉的任何出处。所以,从看电视这件事来加以观察,也可以得出人心确实具有变现外境的能力。

  第三,我们来证明外境确实是主观的“眼耳鼻舌身”这五识,而不是独立于五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这里我们仅仅以前五根中的眼根为例来加以证明。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实际上是主观的眼识,而不是独立于眼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对于已经从“外境独立于自心而存在”的谬见中解脱出来的人来说,“眼睛所见是眼识”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谬见还没有被遣除之前,需要从一些显而易见的例子着手进行观察。首先我们来观察镜子中的映像或水中的倒影是主观的眼识,还是独立于眼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例如,在人眼没有观察镜子或水面之前,映在镜中的“镜中花”和倒映在水中的“水中月”,在镜子或水中到底存不存在呢?答案是绝对不可能存在!除了没有智慧的小猫会认为镜中存在花朵之外,有正常思维的人怎么会认为“镜中花”真实存在呢?除了智力低下的猴子会去“水中捞月”之外,稍有智慧的人怎么会认为水中有真实的月亮呢?既然镜子中不存在鲜花,水中不存在月亮,那么镜子中的“镜中花”和水中的“水中月”是哪儿来的呢?仔细分析就会知道,“镜中花”和“水中月”是镜面或水面所反射的光到达人眼中之后所产生的眼识,换句话说,“镜中花”和“水中月”是眼睛根据到达眼中的光线虚构的。眼睛虚构出这些画面之后,硬是将所虚构的画面——也即眼识——投射到镜中或者水里,所以我们就产生了镜子中存在鲜花、水中有月亮的感觉。当我们对上述事实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之后,就会认定“镜中花”和“水中月”只能是眼识,而不可能是独立于眼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认定了“镜中花”和“水中月”的本质之后,我们就会幡然醒悟!其实,只要是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色法,有哪一个不是眼识呢?有哪一个不是光线到达眼睛之后由眼睛根据光线虚构出来的呢?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不知道外境的本质就是自己的心识,只因为自心一直“生活在”一个毫无道理的谬见之中,这个谬见就是“外境是独立于自心而存在的,并且和自心毫不相关”。无始以来,我们对潜伏在心中的这个谬见从来都没有仔细观察过、思考过,总是默认这个道理是正确的,以至无法认识世界的真相。

  第四,推翻外境独立于自心而存在的谬见。非独眼睛所见到的色法是眼识,用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证明,“耳鼻舌身意”另外五根的对境“声香味触法”实际上都是“根”和“尘”相对之后所产生的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外境除了由“色声香味触”这五界组成,不可能再有其它存在了,所以佛教中说:“外境唯心所现”。当我们观察所谓的外境时,“眼耳鼻舌身”这前五根不会说:“这是外境,它们独立于自心而存在。”前五识是无分别识,它们除了默默无闻地“工作”之外,不会产生任何观点、态度和情绪。产生观点、态度和情绪的是谁呢?是末那识和意识!末那识也被称为染污意识,它将前五识任运执为“外境”,将第八识默默地执为“自身”。在末那识的非理执取之上,意识又进一步产生妄想分别,在前五识之上添加“这是外境,它们独立于自心而存在”的谬见。《西游记》中将孙猴子称为“弼马温”就是这个道理,“马”是第七识(末那识)的隐喻,而孙猴子是第六识(意识)的隐喻。第七识默默无闻地执取内外,第七识的这种非理执取得到了第六识的响应和放大,所以在第七识和第六识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就产生了“外境独立于自心而存在”的错误心理体验。凡夫生活在这种错觉之中难以自拔自救,唯赖觉悟者指示其谬误之后,才能觉悟。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外境唯心所现”的道理是千真万确的。身口意所造之业集积于阿赖耶识之上,集积于阿赖耶识之上的业种成熟之后就产生“眼耳鼻舌身意”这前六识——也即身心世界。由此可见,业果定律真实不虚!每一个要离苦得乐的智者都应当崇尚真理,尊重真理,并根据真理而取舍,从而实现离苦得乐的目标。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外境)(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外境)  

 妙祥法师:外境善恶一念间 

 慧光法师:舍外境而趣内自照 

 传喜法师:不被外境迷 美景心内现 

 法藏法师:不管外境如何,求生西方之心总是不变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K 1174经:本 

 嘎玛仁波切:心有定力,不因外境所转,就是快乐的主宰者 

 嘎玛仁波切:主意识的分别,掌控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与外境无 

 呷绒多吉上师:外境的显现是虚假幻化的 

 达真堪布:你看,外境悄悄地在改变 

 仁清法师:不被外境所转就是一种禅定 

 仁清法师:外境是心的影像而已 

 仁清法师:烦恼就是心被外境所转而引发的一种现象和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