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漫谈道德底线(公益作品)


   日期:2017/12/31 10: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陶靖

  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得道德多助,失道德寡助)。道德底线又称之为操守底线。坚持操守底线的人,我们称之为有道德的人;不能坚持操守底线的人我们称之为失道德、无道德的人。

  古往今来,人们在坚守道德底线的过程中往往要经历形形色色不正当利益的诱惑和冲击,坚守道德底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决心和勇气。坚守道德底线、崇尚高尚道德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秘诀。民族、社会、团队、行业、家庭、个人都有自己的操守底线。我们称之为民族道德底线、社会道德底线、团队道德底线、行业道德底线、家庭道德底线、个人道德底线。建立高尚道德、道德(一般意义的道德)、缺乏道德(指道德不足不完善)、无德,四个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打造思想、行为、言论三位一体,不可缺失的道德体系,建立多层次、多侧面、规范化的全民道德建设体系。建立正确的思想底线、言论底线、行为底线。对一个社会而言,道德、科学技术、文化(包括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失的三大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高尚道德是社会长期兴旺发达的保障。

  因为丧失道德底线,从而使我们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因为失

  德,我们获得小利益,却失掉了大利益;因为失德,我们获得暂时利益,却失掉了长远利益。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存在四种层次的操守:①高尚道德②道德③缺乏的道德(即道德不足、不完善)④无道德(无底线)。在道德与缺乏的道德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道德红线,以此规范我们的思想操守、行为操守、言语操守。“人无德难立,家无德难兴”。茫茫人海,我们要自强自立于人世间,道德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和保障。既然全民道德建设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守住道德底线并力争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善人呢?

  首先,我们要坚守思想底线。坚持思想道德规范,力戒胡思乱想。思想又称之为观念、意识、念头、理念、心态、心灵等等。思想是我们行为的先导,思想指导行为。善行来自善念,恶行来自恶念。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让善念主宰我们的心灵世界,长守善念,制止恶念,及时清除我们心海里不断滋生的恶念、邪念、YIN念、歹毒念……,因为恶念诱发恶行,恶行导致犯罪。与此同时,恶念、邪念、YIN念等等不良念头又是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

  其次,我们要坚守行为底线。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守底线的恶行从而导致恶果的事件常常发生,不胜枚举。诚所谓:播种幸福,收获幸福;播种苦果,收获苦果。幸福生活来自我们善良的心田中,同时幸福生活也践行在我们的美好行为中。做一个具有高尚行为的人,坚守正确的行为底线,追求高尚的行为道德是我们创造幸福人生的保障。

  再次,我们要坚守言论底线。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由此可见恶言对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在社会生活中因恶口、粗口引发的暴力冲突,甚至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常言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坚守言论道德底线也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言语中要遵守的道德规范。泛指我们要遵守的思想道德规范、行为道德规范、言论道德规范。使自己真正成为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的有道德规范并拥有高尚道德的大善人。

  坚守言论底线做一个有良好口德的人。现实生活中,因为我们的语言优美,而能为我们赢得更广泛的人脉资源,使我们在事业中增强凝聚力、创新力和宝贵的支持力。语言美是我们开创积极人生的蓬勃力量。

  良言,左右逢缘;恶言,四处碰壁。读者朋友,今天你守住底线了吗?

  2015年10月15日作于广西上上糖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道德       善护口业)(五明学佛网:道德       善护口业)  

 徐文明教授:佛教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的相互撞击 

 杨曾文教授:佛教戒律与道德 

 大乘佛法与人文道德界说 

 如瑞法师:培养道德 

 其它法师:以传统「智慧道德修养」化解地球危机(从慈法师) 

 潘宗光教授:佛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软实力” 

 董群教授:完人的追求——佛教道德漫谈 

 悟光法师:禅的讲话 第七章 理性与道德之归一 悲智不二论 

 其它法师:佛教的道德观 

 清净法师:认识因果 第五章 善护口业 

 仁焕法师:佛法大意、伦常道德与和谐社会 

 仁焕法师:道德是生命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