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日期:2018/1/8 16: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可见人们对名的重视程度。但是好名的前提是好人,这样才名符其实。那么好人的标准是什么呢?当然是品质。然而人的表现千差万别,品质要如何来衡量?

  要说品质,还得从本源说起,因为“人”是生命进化的阶段性产物。人所表现的,必然是本源存在的,否则就不能表现出来。现实中,不同人、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心性品质不同。总的来看,可分为2大种类。一类是:光明、坦荡、正义、善良、积极、进取、勇敢、担当等,统称为“善”;另一类是:阴险、狡诈、残忍、邪恶、消极、逃避、虚伪、懦弱等,统称为“恶”。所以人的品质,可简单划分为:善与恶。二者共存共在,此消彼长。良好品性表现出来,就是良性循环,生命就进化升华;相反就是恶性循环,生命就退化堕落。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做到趋吉避凶,把握命运。

  好人是把心性之中善良美好的品性表现出来。比如:乐于助人、光明磊落、敢于坚持正义、为人诚实正直、敢做敢当、平等待人、认真严谨等等。

  人生短暂,只有把善良美好的品性表现出来,生命才能进化升华。可有人说:“好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事实果真如此吗?

  好人好报是有前提的,它需要2个条件。

  首先是好人。好人有好心。心术不正,或以“善”的名义掩盖不良居心者除外。

  第二、用心要正确。好心若不能正用,就会好心做坏事。现实中人们往往侧重关心现实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导致“好心做坏事”的情形,比比皆是。具有代表性的是家庭教育。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不能说不爱。如果不会爱,同样会出问题。一些家长过分关心孩子的生活,而忽视心性品质的教育培养。使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习惯;人人为“我”成为理所当然,不知尊重和感恩;只知索取,不肯付出等不良习惯被一点点养成。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就不习惯为别人着想,如何能做到反哺呢?试问: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没有良好习惯,孩子会幸福吗?并且人的福报与创造的价值相当,人只有创造价值,才有意义。不能独立自立,就是在消耗福报,最终结果是:甘尽苦来。这样的关心,不仅坑害了孩子,还为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和隐患。当下的“啃老”现象是很多家长的无奈。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反思。

  有一个《孩子与大树的故事》,赞叹母爱伟大在于无私付出。其中暗含:为了孩子,父母应该倾其所有。表面看感人,实则有误导之嫌。

  真正好人,不光要有好心,好心还要用到正处,所以还需要眼光和胸怀。这样才不至于“好心做坏事”,如此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好人、真正的智者。

  接下来,看一看:真正智者所具有的优势和利益。

  生活质量不由物质水平决定,而由心性质量决定。人无论拥有什么,如果没有心情,都不是真正享受。真正智者的生活不以物质和名利为目的,即使失去再多,也不会失去良知美德。可以心安坦然地享受人类文明成果,这才是真正的享受。这种享受无法用钱买到,所以说是:无价之宝。

  人生百年,转眼即逝。真正受人敬仰、不灭的是深植于内心的精神美德。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圣人等,他们为什么而得名?是因为品质、价值和贡献。伟大的品质让人类真切体会到伟大心性带来的真实与美好,所以被人们敬仰、怀念,流传久远。

  因为助人,所以多助。力都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困境有人帮助,就容易度过难关。相反,没有助力分担,则很难度过难关。

  真正的智者,看淡名利,重视内心;不受利益羁绊,不受名利困扰;敢于面对自身缺陷;勇于担当负责;不消极,不逃避。所以轻松自由。

  真正的好人,不但具有良好品质,而且还具有不同寻常的眼光和胸怀。会对“人心”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未来的获得会非常丰盛,而且是多层面的获得。

  话又说回来,即使是真正的好人,也要为曾经的过错承担不利后果;有的由于使命和责任的需要,而承担更多的磨难和考验。所以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误以为:好人没有好报。

  还有人说:好人不长寿。生命是否进化与寿命长短没有关系,而与心性品质有关系。如果把善良本性开发出来,即使存活一天,也是进步;如果把恶性开发出来,即使活100年,也是堕落。况且长寿与否,不能用人生来衡量,人生不过是生命进化的一个阶段,不能代表生命的全过程。

  好人吃亏,损失的也仅仅是物质和利益。恶人得逞,也只是一时。只要条件成熟,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只看到眼前的实惠,而不能预见将来要承担的后果,那是缺乏智慧的表现。但以“善”的名义传播不正确或有瑕疵的观点理念;以关心“人”的名义来强迫“人”等,结果也不会好。所以不要被“善”的假象所迷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人可以例外。

  既然存在善与恶2种品性,那么该如何把控呢?

  社会的重点是人,人的重点是心,社会风气亦是人心的体现。兴衰成败,人心是决定性因素。所以“人心”是问题的根本。人心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本源之中虽然存在着善良的品性,但只是希望和可能。要变成现实,则需要条件。就像种子,只有适宜的环境,才能生根发芽。所以人心需要规范。只有规范人心,才能要把心性之中的美好品质开发出来。否则“恶性”就会生长。改善人心,是一项长远工程。需要长远眼光,长久坚持,才能产生明显效果。

  规范人心,法律与自律,缺一不可。法律靠强制,自律靠自觉。好的制度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孕育良好品性;一方面可抑制“恶性”品质。然而好的制度需要正确执行、公民自觉遵守和广泛的社会监督,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真正凝聚人心的是品质,而不是利益。靠利益凝聚人心,反而会把人的眼光导向利益,最终会因利益而祸乱人心,导致社会混乱难治。所以法律制度的制定要侧重人心,体现公平公正。同时对违规者要加大惩罚力度,足以威慑心怀不轨者,这样才能真正引以为戒,使社会人心朝着健康发展轨道前行。

  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舆论监督对法律制度的实施和完善,提高公民道德修养,以及社会公德等,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舆论的正确引导,可以使正确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现实中,一些媒体的表现,令人担忧。比如:为了效益,不顾负面影响,甚至是非颠倒;过分夸大产品功效,甚至虚假宣传;还有借助媒体,进行色情传播、诱导等等,已经失去作为媒体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警惕“滥好人”现象。所谓滥好人,是指只具有表面形式,而不具备真正好人应有的素质和心态。有的人只存有好的想法;有的只是披着“慈与善”的外衣;还有不辨真伪的“行善”施舍;以及不得罪人的“老好人”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负责任。

  当下,有些自以为“觉悟”的“明白人”,正在传播有瑕疵、甚至明显错误的理念。当受到质疑,有人选择回避;有人转移话题;有的人则不以为然,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做好事,还有错吗?听起来多么有说服力?这明显是在找借口,并且给问题披上看似无可质疑的铠甲,这是严重的不负责任!就是这种披着“善良”外衣的滥好人,却打着“济世、度人、救人”等等“善”的旗号,很容易麻痹人,而放松警惕。如果再剃了光头、穿上袈裟、道袍等,再与缺乏辨别能力的大众结合在一起,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迷惑人、误导人;甚至别有用心,也可能得逞。后果可想而知,有多么可怕!

  这些滥好人的行为,助长了一些人的贪婪、不劳而获等等恶习;甚至纵容不法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坏。

  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大行其道?原因是信仰缺失。重形式,而轻实质;重说教,而轻实践。这就是当下信仰的悲哀。不过,这也正常。因为新旧更替,是规律决定的必然。当下社会,“滥好人”现象极其普遍,所以要时刻警惕。

  倡导学习精神,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素质。宇宙是一个巨系统,世界领域,纷繁无限。需要学习的领域众多,尤其是哲学,关乎本质。就像大树,树干被枝、杈、叶包围,根则藏于地下。要认识大树,就要透过枝叶,发现树干,然后才可寻根。所以要认识本质,就不能被复杂的现象所迷惑。需要广泛学习,拓展眼光,开阔视野。然而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跨学科、跨领域,彼此串联起来,才能成为体系,这样才能看清事物全貌。从而抓住本质,统领全局。

  只有提高全民素质,才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自觉共建,共同监督。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好风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复杂社会问题。

  学习需要讲究方法,不能盲目和迷信,要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有人提倡要学习水的特性,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还有人提倡“以德报怨”等。水利万物,固然可取,但水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却往往被忽视。所以“不争”不是没有原则,简单机械地“不争”,则会放纵成灾。“以德报怨”也是如此,真善为德,德是使人形成良好习惯。否则即是伪善。一味报怨以德,则会增生恶性,助长恶习,非智者所为。

  真正的智者,不但为自己负责,还为他人和社会负责;并且关注的重点是心性和品质。因为人心是根本,品质决定一切。愿人心成为百花园,绽放善良的花朵,装扮世界,美丽人间。

  本人曾经发表的帖子——

  《全新“话”烦恼》、《你真的关心自己吗》、《全新解读净土法门》、《如何念佛,如何成佛》、《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的危险理念》、《深度剖析情绪及其掌控方法》、《烦恼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再驳:本来是佛》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