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印祖故事:修订山志满夙愿,力显大士慈悲力(77)


   日期:2018/1/9 8: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普陀山志的修订

  印光大师在普陀山驻锡数十年,修订《普陀山志》是他的夙愿,但是自民国七年下山印经弘法之后,一直法务繁忙,未能做这件事,直到在报国寺闭关之后,才完成了这件事情。

  修订旧志最早是由安徽无为人陈锡周居士劝请的。民国六年(1917年),王采臣、周孝怀、陈锡周三位居士到普陀山拜访印光大师。王、周二位居士认为普陀为观音大士圣道场地.中外景仰.应该讲经弘法。请印光大师发心讲经.他们愿意筹备道粮。大师以固陋力辞。

  陈锡周居士则说:普陀山志很久没有修订.板已模糊.师父若肯修订.我当出资刊刻。

  大师说:“此事颇不容易,若照旧例,则文人皆能为之。若将大士往劫本迹修证,及此方感应事迹,一一略叙大端。令阅者咸知大士恩周沙界,慈济无疆,从兹发起正信,身心归依,近获人天之福,远证菩提之果者,非遍阅大藏,备考群籍不可。若不发挥大士本迹感应诸事理。则成遗主志宾,舍本逐末,与寻常山经水志何异。何以显普陀为大士应化道场,又何以显大士为法界众生之大慈悲父母,而与娑婆众生,因缘最深也。然(光)以宿业,致令心无知识,目等盲瞽,尚须忏悔一二年,待其业消智朗,障尽目明时,当不惜身命,勉令成就。如其业重,不能感格,当往江西,求黎端甫居士,代为了此公案。此公学贯儒释,笔超侪伍,必能发挥大士之慈悲心迹也。

  民国七年(1918年),徐蔚如居士刻印《印光法师文钞》流通,大师名闻于世,因此问道者络绎不绝,从兹信札来往,日不暇给。八年春间,黎端甫居士归西,大师请他修订普陀山志的打算也落空了。

  民国十一年(1922年)春,定海知事陶在东公来普陀山,对大师说,山志流通,令人由信向而改恶迁善,返妄归真,实为挽回世道人心之根本要务,急宜重修。大师以陶公护法心切,救世情殷,即令普济,法雨两寺主人,恳请陶公亲自担任修订的主编。陶公以公事无暇,于是请邑绅王雅三先生担主编。一切事宜,外有陶公,山有开如退居,商酌料理。大师以无暇,绝不过问。1923年,陶公升于杭县,犹复鱼雁往还,与印光大师商酌山志的编辑办法。印光大师与陶在东在修志体例上意见不完全一致,与王亨彦修志的思想取向也不太相同,印光大师着眼于弘扬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和感应事迹,王先生则因为不信佛,仍然是传统儒生山经水志的修志思想。陶在东提出折中办法,分内外两篇,内篇是许止净居士编辑的《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外篇是对原山志的修订。实际修订过程中,由于印光大师几次提出意见,王氏不能采纳,大师于是干脆完全不过问。

  民国十三年(1924年),王亨彦完成了《普陀洛迦山志》的修订,为印光大师也作一传,大师极斥其非。王亨彦于儒可称博洽,于佛未涉门径。印光大师对这个版本并不满意。书稿放大半年后,山中长老请大师鉴定,大师以刻印流通各经书事繁,无暇顾及。

  民国十七年(1928年),王亨彦修订的《普陀洛迦山志》刻印出版。大师要求王亨彦所录印光之书并名者,通通删去,故此书绝无印光法师的名字。

  民国十九年(1930年)掩关报国寺后,大师方得暇对王亨彦所修的《普陀洛迦山志》重新修撰。更名为《普陀洛迦新志》。大师谦德,未将自己名字列入修撰作者中。德森法师在九华山志新编后跋中指出:“老人全不露有改正之迹”。该版本卷一署名“彭泽许止净敬述,古翁山王亨彦辑”,其它卷署“古会稽陶镛鉴定、古翁山王亨彦辑”,实则应再加上“释印光修订”,才符合整个修撰情形。

  民国二十年(1931年)仲夏(五月),《普陀洛迦新志》由上海国光印书局印刷,国光印书局和弘化社藏版,国光印书局、弘化社和普陀山同和号和锦泰号流通。大师所用序仍用民国十三年所撰的《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缘起序》,列为序四。序题下注明“此序虽为流通单行本颂文而作。实于修志撰颂各缘起,言之綦详。”并增加了大师修改后的观音赞:“观音誓愿妙难思,赴感应机不失时。救苦寻声磁吸铁,现身说法月印池。尘刹国中咸事济,娑婆界内更垂慈。深恩穷劫莫能赞,冀愍群萌普护持。”各卷卷末附录了一些观音灵感见闻事迹。

  普陀洛迦新志例目介绍:“普陀之名,原由大士而著,实以大士为主体。今辑山志,应先从大士本迹感应叙起。故将许止净居士所撰之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列于第一,名本迹门,为一卷,是为内篇。其下形胜灵异等十一门,各为一卷,是为外篇。内外共十二卷。则佛恩之洪深,道场之原委,均可悉知矣。”

  印光大师修订普陀山志的贡献是,在旧志的基础上补充了观世音菩萨往劫本迹事理及此方感应因缘,阐明了众生与观世音菩萨感应道交的基本原理,从而弘扬了菩萨慈悲利生的精神,使观世音菩萨的教化因缘传承不绝。

  如大师将《石印普陀山志序》收入新志,该序阐明了观世音菩萨感应的种类和原理:

  “其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显感显应者,现生竭诚尽敬礼念供养,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及业消障尽,福增慧朗等。冥感冥应者,过去生中曾修竭诚礼念等行,今生虽未修习,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觉,祸灭福臻,业消障尽等。冥感显应者,宿生曾种善根,今生得蒙加被。显感冥应者,现生竭诚礼念,不见加被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临,业消障尽等。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显蒙加被,转祸为福等。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益也。了此则知功不虚弃,果无浪得,纵令毕生不见加被之迹,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废。感应之道,微妙难思。略书梗概,以勖来哲。)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纵令心不谛信,致诚未极。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但随己一念之诚,而分优劣,不能如竭诚尽敬者蒙益之殊胜超绝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显。盲人虽不能亲见月光,又何尝不蒙其照烛也。”

  总之,观世音菩萨的灵感有六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清凉山志》、《峨眉山志》和《九华山志》的重修

  《普陀新志》完成后,由于李圆净居士的启请,大师又主持完成了《清凉山志》、《峨眉山志》和《九华山志》重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上海李圆净居士来报国寺拜访大师,提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实为一切众生之恃怙。师在普陀,曾请许止净居士,作观音本迹颂,发挥观音之深恩重德,至为周到。师又另修王雅三所修之普陀志。何不将清凉,峨眉,九华志,亦按此例而修之乎。况清凉志,亦无请处,而体裁尚好。峨眉志,则只是志山,不复以发挥普贤之道为事。九华志,则更可痛叹。当此世道人心陷溺已极之时,固宜亟亟修而流通,以作挽回之据。”大师接受了李居士的建议,于是请许止净标示提纲,大师亲自修治,德森法师和陈无我居士担任校对。

  修订《清凉山志》过程中,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夏,大师应华严岭僧瀞栖法师的请求,撰写了文殊菩萨赞:“文殊菩萨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因怜众生迷自性,特辅释迦振玄纲。为七佛师体莫测,作菩萨母用无方。常住寂光应众感,万川一月影咸彰。”

  修订过程中,一方面增加菩萨圣迹一门,同时纠正旧志的讹误。如《峨眉山志》菩萨圣迹门包括六章, “一释名,略释普贤名义。二修证,节录悲华,楞严二经,以明菩萨因地修证工夫。然据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则菩萨久已成佛,其本地非佛莫知也。三德相,略引华严经,称赞菩萨不可思议神通道力。四法要,略明菩萨所说法要。而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之归宿。是知此一卷经,大开净土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三根普被,圣凡齐摄,末世行人,皆当依止。故录其全文,以期同登莲邦焉。五利行,节录法华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略明菩萨卫护行人之事。六应化,明菩萨证穷法界,故于十方法界,随类现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故十方法界,皆可作菩萨道场。然欲众生投诚有地,故特于峨眉山,示应化焉。”

  《峨眉山志》没有完全修订完,大师的目力又受伤了,所以接下来的工作主要由德森法师承担。特别是《九华山志》,主要由德森法师修订。德森法师在《九华山志》新编后跋中说:“老法师近年印行各书,多其自行订定底稿,森与陈无我居士助校对。及峨志尚未订完,老人目力锐减,由森逐一奉命以蒇其事。至兹志,但由许居士标出编订大意,一切订定安顿手续,老人目力日差,概命森次第料理。森本苦恼谫陋,何堪胜此重任。幸李居士征集书籍颇富,许居士标明大意甚妥,及森常在老人座下,随时可以请问。但各门多须重新编辑,实非清峨略修之比。”同时,德森法师由于为保护江西寺产而奔走数年并生病,所以《九华山志》迟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才最终完成。

  佛教四大名山的修订是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其重要意义在于:使四大名山,同得良好志乘,使未读佛经之士,也有了解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士助佛宣化、救度众生、不可思议之大威神力,并知四大士之殊胜道场,渐增信仰,佛法前途,也多有赖于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摘自:《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大师       慈悲)(五明学佛网:印光大师       慈悲)  

 其它: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二、忍辱慈悲菩萨心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慈悲心喜舍行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四、戒杀素食慈悲根 

 净因法师: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 

 济群法师:造就慈悲品质 

 净界法师:净界法师:印光大师说佛号的功能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杨曾文教授: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