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显法师:般若波罗蜜


   日期:2018/2/3 11: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般若、就是慧。不要在名相上作解,分照住、照见。照见就是见到五蕴皆空。《心经》讲得很直接,当见到五蕴皆空以后,就可度一切苦厄,在这当中是没有次第的,这才是般若、是慧。有些人觉得学佛后脑筋变得比较灵光,比较会跟人家搞人情,他就觉得自己智慧有增加。若说有开智慧,请问你照见五蕴皆空了吗?没有。所以那不是智慧,那叫世智辩聪,只会增益邪心,不能出离生死大难,还会招致生死轮回。

  佛法讲的智慧,是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色阴」本如来藏,「受、想、行、识」皆本如来藏。六根、六尘、十二处、六入、十八界、七大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这才是照见五蕴皆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即如来藏。「如来藏」本就是真心本性,虽是众生本具,但众生迷了不识得,所以叫意识。

  如来藏是形容真心是众生本具的,众生身中有如来的不生灭性含藏其中,所以叫如来藏性。所以告诉你「阴、入、处、界」,阴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十八界就是根尘识,六入就六根,十二处就六根对六尘而有,六根对六尘不离地、水、火、风、空、根、识这七大;七大皆如来藏。所以释迦牟尼佛讲:「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所谓「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意思是:作同样的动作,佛是海印发光,众生却是尘劳先起。从前有人问祖师:「为什么佛按指是海印发光,众生是尘劳先起呢?」祖师说:「把释迦老子捉来打三十棒」,意思是把释迦牟尼佛捉过来修理,因为其实都是海印发光,根本没有所谓尘劳先起的问题。这就是禅,直指人心!

  你千万不要告诉我:「生活就是禅」。凡夫的生活每天都在苦恼中,整天在打妄想,怎么会是「禅」?那是缠缚的「缠」,完全束缚你。佛与众生都是海印发光,即使你在烦恼当中,也是海印发光、也是五蕴皆空。只是你坐实有,因此空不掉。所以要假修成,「假」是藉由。「修」是修行、修证。南岳怀让禅师讲:「修证即不无」,虽不无修证。「染污即不得」,但是真心本性确实是染污不得,根本没有办法染污它。真心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如同骊珠一样,独耀于沧海,「骊珠」就是太阳;「桂轮」就是月亮,孤朗于中天。就如同太阳、月亮,日月是不可磨灭,也不因明暗而消灭,这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佛性不从心外而得。所以大家要知道什么是般若?有了这智慧,就到彼岸了。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学了佛,要会修菩萨行。绝不要说:「我要去修菩萨行」。结果是跑去搞世间事、虽帮助众生,但满心执着,认为这样就叫「菩萨」,那是讲好听话,根本名不符实!菩萨是能照见五蕴皆空,你能照见五蕴皆空吗?你能「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吗?如果不行,那就要赶紧用功。做到「照见五蕴皆空」,真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在正道上精进不退,才符合「精进定慧六波罗」的义趣。

  这是大乘佛法,法藏比丘懂这道理。有些人自以为很客观,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哪有大、小乘的分别?那又是谁告诉你没有分别的?大、小乘的分别就是释迦牟尼佛分出来的。也是祖师大德分科判教判出来的,确实是有。经文中讲:「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还有「远超声闻辟支佛地」这就是不着小乘,不然什么是声闻缘觉!还有《药师经》的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这里就告诉你大乘法圆满,你修小乘声闻独觉法,药师佛要以大乘法帮你提升,你说谁分?是佛分的!《维摩诘经》中讲:「乐小法者」就是小乘,都是佛判的。《法华经》的〈化城喻品〉里也有讲到小乘,小乘境界不是究竟,小乘是有余涅盘,不是真正的无余涅盘,所以佛告诉弟子:小乘只是暂止的化城而已,并不是真的菩提宝所。

  所以不要看那些所谓的学者专家好像很客观地分析,其实几乎都很主观,而且无知者居多,这种无知的客观是不能听的。在末法时期,破坏大乘佛法的人特别多,因为他们不是实修,都是自己臆测妄想,全是知见。只要会查数据、写论文就有学位可拿,所以不要被他的学位给迷惑了。当然,更不要被他的师承给迷惑,无论他的师承是谁都不要紧,重点是他有没有依着经典而讲?

  或许他说他有依经,那要看这经是不是了义经典?在了义经典当中,他又是不是依智说,而不是依识;识会变,智不变。弥勒菩萨讲:会变者生轮回,不变者它的作用是出离,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这是拣别意识跟智慧,佛教你依智不依识。当智起作用的时候,前五识叫「成所作智」,能成就一切功德,对境不分别,不随境转,成就功德。第六意识本来是分别,但是转为妙观察智。第七意识是我执,转为平等性智,没有自、他二相。第八意识本是含藏异熟种子,习气熏发鼓动,转成大圆镜智以圆照法界。以上是转八识成四智,学佛修行要依智不依识,这才是波罗蜜,法藏比丘都懂。

  后面经文是:「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这是法藏比丘的愿望。让没有得度的有情众生,皆令得度,也就是要众生皆成佛。大家已经在修行,这就是已度。「已度之者」就要让他真正圆满成就。还没有得度的,要让他来学。这是大开方便之门,普摄一切根机。净土法门之所以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法藏比丘在因地时如此发心,所以在果地上就直接显现出来。

  法藏比丘发了愿,也知道怎么修正因,法藏比丘没有学《弟子规》、《感应篇》,更没有学世间法,他成佛用的是佛法。也因为末法的众生根器特别差,所以更不能接触或使用世间法,更应当直接学佛法,这样就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叫你用世间法的人,正是你的障道因缘。法藏比丘「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既能发愿,又有定力,能断烦恼,使自己的道心坚固不动,精进修行,没有人能超过他,他修行用功一切依佛所教。可是现代人不懂,在佛门中倒说经律。大家就是因为贪着世间才轮回的,所以不需要再用世间法做基础学起。千万不要把「不了义法」回为己解,更别把不了义法认为是了义法的基础,这样修行不会有成就。

  看过经典就知道,法藏比丘发愿修行成佛的过程中,并没有搞世间法。经上云:「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他统统不执着,全部放下。他绝不会想要回去再孝顺一下父母,再使家庭和乐一下。他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就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大家若知道他是发什么样的愿?是怎么修行而成就的?就不会被外界错误言论所迷惑了。所以推荐大家跟法藏比丘这位大善知识学,他已经成佛,不会指错路,绝对没有问题。不会像现在有些人为你开邪方便,引你绕远路。而且这善知识已经成佛。「今现在说法」,就是现身说法,让大家来学习。虽「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却是「一念即到,不隔毫端」,距离我们很近,这「一念」是哪一念?其实就是愿意放下自己贪瞋痴的这一念。这一念可破十万亿,因此根本不远。

  原本要发心出家修行的人,因为怕人家讲他对社会国家没贡献,就拿着信众要供养三宝的钱去做世间的好事,既是堵人家的嘴,也是为自己搏得美名。其实,就因世间人不懂修行这件事,更应该要去教化他,让他们明白修行是怎么一回事?出家人又是要做什么。在世间当老师要先上师范大学,在还没有毕业前是需要自我学习的。等到有能力时才正式当老师,世间老师要领薪水,佛门的法师却是随信众发心而受供,当然,订价钱收费的不在我说的范围,这里所说的是如法的出家人。身虽出家,却因为不懂如何修行,如何讲经,就把善事讲成菩萨行,把做法会讲成度众生,既误导广大群众,更用来美化自己。

  希望大家看了法藏比丘的因地菩萨行,能够一改之前对菩萨道的误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般若       悟显法师)(五明学佛网:般若       悟显法师)  

 傅味琴居士:弘法是为了报佛恩(大般若佛学苑-提问解答)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修道须开般若慧 

 其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题释义(王孺童) 

 惟觉法师:六祖坛经般若品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三编《佛典 

 吕澄居士:能断金刚般若经讲要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魏道儒教授:《大般若经》 导读 

 洪修平教授:般若与禅观 

 洪修平教授:佛教般若思想的传入和魏晋玄学的产生 

 照光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解 2 

 照光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