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如何消除嫉妒心三十条箴言


   日期:2018/2/9 14: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那么这一句经文,「每好矜夸,常行妬忌」,为什么我们分两集呢?也是重点会摆在这个「妒忌」,也就是一般讲的嫉妒。还有一个就是自夸,就夸耀自己,我们现在讲叫好大喜功。尤其现在手机、网络很发达,这种情形更严重。嫉妒心现在可以讲说,末法时期已经是过犹不及,非常地严重。所以往往我们现在讲的,在官场上讲就是黑函,在中国大陆叫举报,有些举报是正确的,但是有些也不尽然,都是被人家嫉妒所招感来的。所以我特别去搜集老法师有关在他开示里面,有讲到嫉妒的部分,嫉妒这个问题要怎么去看待?因为我们发现有学佛的也会有嫉妒心,没有学佛的嫉妒心更严重,几乎都有。这个就是人的业障,而且是与生俱来的,都存在我们阿赖耶识里面,遇缘起现行,现行又薰种子。

  嫉妒心当然在女人是比较严重,这里面讲的「妇人争宠构怨,往往祸家绝嗣,其罪尤不可胜言者。」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好好在修行的功课上,如何把自己的嫉妒心能够降伏。末学在面对嫉妒心,人人都有这个习气,末学常常用的方法就是多听经闻法,多念佛、多拜佛。然后学六祖大师的开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然后就是好好地依照老法师这些开示,你来做为修行的准则。

  我现在就把老法师在讲经的各集里面,他都有提到嫉妒心的问题,我把它汇整成三十条来提供给各位参考。

  第一条,嫉妒心,老法师说,妒是表现在外面。忌没有表现出来,他内心存了不善的念头,忌是放在心里。妒会表现在外面,那当然就会造传播是非了,就会毁谤了,这是妒。忌就会产生恨,忌恨就在心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这个其实是一种业障,嫉妒心是一种业障,妒忌心是一种业障,也就是说,他不知道普贤菩萨讲的随功德。所以这个随喜功德,普贤十大愿王随喜功德就是,可以讲说,是法身大士菩萨要修的功课,要修随喜功德。你能够做到随喜功德,你就可以证得平等心,所以六道凡夫说实在话,嫉妒心很重,看到别人有好处,自己心里就很难过,所以第二个是业障。

  第三个,嫉妒心一定会造业,别人胜过我,别人比我好,我们修行当然说,我们要敬重他,不能有傲慢、不能有嫉妒,但是这是一个理想,一般人很难做到,你不要讲敬重,他不毁谤你就不错了。你有傲慢,有妒忌心,你就会造业,会造口业,甚至会造身业,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这刚才讲说,嫉妒心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种业障。他说,你看那个小朋友一、两岁不懂事的时候,他就有嫉妒心了,所以这是与生俱来的业力。比如说,你给糖果,只有给一个小朋友,另外那个不给他,另外那个就不高兴了,他就晓得瞋恨、嫉妒了,所以这个是与生俱来的。

  第五,佛教我们嫉妒心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我们要学随喜,不但不嫉妒,见到人家做好事要生欢喜心,进一步还要帮助他,促成他的好事,你能做到这样就是随喜功德。

  第六,别人成就超过我们,超过我自己那就好,不能有嫉妒心,而且要生欢喜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智慧比我高、他的能力比我强,这个事情给他做一定可以办好,我就不必办了。不必办是享清福,什么叫享清福?就没有烦恼。这是第六个,就是生欢喜心,让给别人。

  第七,我们古代人讲说,能者多劳。他很聪明、很能干,他做了事情为我们服务,他很辛苦。我们能力不够、我们智慧不够,那我们只有享福跟享受。所以你就不能嫉妒,你就让他来领导、让他来服务,这是叫能者多劳。你如果用这种心态去看,你就不会生嫉妒心了,因为他能力比你强嘛,能者多劳嘛,你用这样去欣赏、去赞叹,你就比较不会嫉妒,这第七个。

  第八个,你没有嫉妒心可以培养你心量,你能够修随喜心、生欢喜心,这表示你心量在拓开,我们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如果能够学习「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嫉妒心的障碍就会慢慢排除。

  第九,今天这个世界乱了,为什么乱?因为斗争嘛,那为什么斗争?嫉妒。用什么方法可以救这个世间呢?老和尚说,跟各位讲,没有办法。

  第十,只有佛可以解决,不管这个世界上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想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没有法子,唯独佛有办法、佛有方法,但是大家不相信。

  第十一,佛用什么方法呢?佛用因果报应,用六道轮回的事实真相告诉你,你心里就自然定了。你为什么贫穷?前世没有布施、没有种因,这一生贫穷。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你坦然接受,你心就定了。

  十二,你晓得以后,他富贵是因为过去世他种福,我贫穷是前生没有种福。我想要富贵,我现在就要种福,我来生才能享福。你知道因果就不会胡作妄为。

  十三,你如果不知道因果报应,看到别人发财,得到大财富了,你生嫉妒心,想尽办法去破坏他,那将来的果报是什么?生生世世贫穷。

  十四,贫穷人看到富人就嫉妒,想办法去破坏他,这个造的罪业极重,这不是解决问题,这是制造混乱,唯独佛用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十五,佛法是劝善规过,让大家知道因果报应,如果每个人都遵守佛的教诲,都能守本分,都知道修福、都知道积德,国家就会强盛、人民就会安乐。

  十六,世出世间法都讲因果,你真正明白因果,心就平。所谓富贵安于富贵,贫穷安于贫穷,理明白了,心就平。

  十七,佛法里面讲三世果报,我这一生得富贵,前生修的,我这一生应该得到。我这一生贫贱,我过去生中没有修,我今天贫贱是应该的。那么道理明白了,对富贵人也不会羡慕,也不会嫉妒、不会怨恨了,我们常讲的心安理得,心为什么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

  十八,真正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心就安了,心安理得,你能够处在贫贱,安于贫贱,处在富贵能够安于富贵。

  十九,中国几千年来虽然贫富不均,但是这个社会相安无事,道理在哪里?就是因为中国有儒家跟佛家的教化,大家懂得因果报应。所以贫富不均不是现在才有,自古以来就有了,但是中国为什么几千年来都能够这样相安无事呢?是因为有教育,有三个根的教育,有佛家的宗教教育。

  二十,老和尚说,嫉妒、瞋恚、贪爱,这些恶的习气都是三恶道的业因。

  二十一,如果你是一个修行人,你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一天如果你念十万声阿弥陀佛,但是你的嫉妒心、瞋恚心、贪爱心这三种心还是不断的发作,而且还念念增长。那么虽然你念佛,但是你将来的果报是在三途,这就是慈云灌顶大师讲的,念佛人有一百种果报,第一个在地狱,这个道理,因为你有嫉妒、瞋恚、贪爱。

  二十二,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句话义趣甚深,人身容易失去,失掉人身想再得人身,那就难了。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反省,我们要常常想,我们失掉人身,来生能再得人身吗?几个人敢说,他来生还会得人身吗?老和尚说,得不到。来生要得人身,五戒十善要持得很干净,我们能做到吗?杀盗YIN妄天天干,妄语两舌、贪瞋痴慢,用贪心学佛,用瞋恚心、嫉妒心来学佛,这样的心态,来生不但成不了佛,你的果报还在三途。

  二十三,我们学佛能够精进,能够不退,不退转,这都是阿弥陀佛神力冥冥当中加持,我们一定要心清净才能跟佛菩萨感应道交,所以你如果嫉妒心,你就没有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二十四,用是非人我的心,用贪瞋痴慢的心,用嫉妒、愚痴的心来学佛,怎么可能跟圣人感应道交呢?这不可能的事情。不但佛菩萨不会来,不是他们不来,是我们无法跟他们感应,我们还自以为聪明,这样学佛,这一生是会空过的,很难成就的。

  二十五,真正这一生,要怎么保持这一生平平安安地过呢?不遭遇大小横事呢?那需要很大的福报,那要很真实的智慧,才能保住这一生平安幸福,自己一定要晓得。

  老和尚告诉我们,怎么可以保住幸福,能够平安没有灾祸?第一个,老和尚说,要断一切恶缘,决定不造恶业,纵然过去生中你曾经造过恶因,但是现在恶缘断掉了,缘没有了,因就不会结果。所以诸恶莫作就非常非常要紧,这不是一句口号,是要认真去做的,叫做诸恶莫作,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一定要众善奉行,为什么?修一切善就是修福,你这个福德天天增长,纵然有冤亲债主看到你这样,你这个福报一天一天大,他也不敢来干扰你,想报复也不敢下手。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真正保证我们这一生幸福,不遭到横难,在这一生当中我们断恶修善不必要人知道、不必要人宣扬,如果你刻意去宣扬做善,那就好名,又搞到名闻利养那边去了。

  所以我们要学习佛陀在《金刚经》里面跟我们讲的,行一切善,离一切相,这样就对了。行一切善,离一切相,或者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可以,这是《金刚经讲义》里面最重要的重点。《金刚经》里面讲,按照江味农居士的讲义里面解释,这五重玄义里面《金刚经》的明宗就是要怎么修,要怎么修才有办法达到我们所谓的三轮体空?或者是达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明宗,就是释经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江味农居士所编的这一本《金刚经讲义》里面告诉你,明宗就是他的修行方法,他引用的是智者大师。他说,智者大师说,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告诉你怎么开悟、怎么成佛就用这个方法就可以了。

  二十六,你如果名利很多了,我跟你讲,嫉妒障碍就来了,这老和尚常常跟我们勉励的。所以老和尚说,六十岁以前最好不要出书,六十岁以后才出书,这老和尚亲自跟我讲的,最少要学教、学戒五年,最好再延长,再五年,就十年,老和尚是用十年。当然老和尚也老和尚说,闭关是要开悟以后才是闭关,所以老和尚比较强调的是你要学戒五年,就守规矩,就李炳南老师以前对净空老法师的开示,你以前所学的统统不算,以后只能听我一个人教,以后看什么书都要我同意,以后什么人讲经不能去听。老和尚刚开始也不能接受,后来老和尚接受。他这三个方法是古德教学生的方法,老和尚说,这个方法有好处就是把你的六根全部关起来,就是一门深入,只听一个老师教。这样相对的,你如果照李炳南老师这种教法,你就没有名利心了。因为名利你要是多了,嫉妒障碍来了,那些嫉妒障碍就是魔怨,魔怨是自己招感来的。

  中国古人有两句俗话说得很好,就「为善莫近名,为恶莫近刑」,什么叫「为善莫近名」呢?什么叫「为恶莫近刑」呢?「为恶莫近刑」就是说,你做坏事,刑法不会处罚你,为什么呢?因为你可能那件是小坏事。可是你要是做大坏事,那就是用刑罚里面最重的刑来处罚你,叫「为恶莫近刑」,就是你做坏事做到杀人,那一定是砍头的,这叫「为恶莫近刑」。「为善莫近名」的意思是说,你为善不要出名,出了名那就是嫉妒障碍,甚至还有陷害,麻烦就来了,所以这两句话看你怎么解释,看你怎么个用法。我们学佛的人全心全力在行善,但是行善是三轮体空,那就对了,如果你做善事一定要名,要有所求,那就坏了,那个就是很大的错误。所以「为善莫近名,为恶莫近刑」,「刑」是刑罚的刑。

  二十七,自古以来,不但一般社会,连佛门也不例外,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起,嫉妒障碍乃至于种种破坏陷害,这些事情都是很平常的,连佛陀也不能够避免。佛陀在的时候,在《释迦牟尼佛传记》里面,佛陀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对释迦牟尼佛就不服气,用尽了心思想谋害释迦牟尼佛,自己要取而代之。比如说,他蛊惑阿闍世王来护持他,他叫阿闍世王去杀害他的父母频婆娑罗王跟韦提希夫人。他说,你做新王,我作新佛,提婆达多当时就是要害佛陀,他说,他要作新佛,也就是他当住持啦。佛陀当时在的时候,佛弟子当中也有六群比丘,佛弟子中有好有坏,有听佛的教诲,有依教奉行,也有专门捣乱,破坏僧团的,在世尊那个时代就有了。

  二十八,我们看《六祖坛经》,那个时候人心可以说是相当淳厚,他在唐朝,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大师,不服气的人很多,当时所有五祖座下的这些弟子,包括惠明将军都要去追衣钵,多少人出去要到处找六祖大师,所以六祖大师才躲在猎人堆躲了十五年。他师父跟他讲,「遇会则藏,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就是到广东四会县就藏起来,就是猎人堆,「遇会则藏」,他师父很早就跟他预告了,「遇会则藏,逢怀则止」,在四会县就躲起来,躲在猎人堆躲了十五年,为什么?嫉妒心。为什么衣钵交给一个居士?因为当时六祖大师是居士,而且还是不认识字的一个居士,还是在厨房舂米的,那更不服了,那衣钵一定要夺回来。其中还有一些人不仅是要夺衣钵,而且还想要把惠能大师杀掉,这在唐朝那个时候,可见这个社会嫉妒障碍、争名夺利的事情在所不免,古代就有了。

  二十九,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没有智慧、没有福德,你要跟人家争,那是自讨苦吃,所以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一切退一步,与人无争,于事无求,你这一生就非常幸福。

  三十,老和尚说,别人要的我不要,这就没事了。我要的他不要,我要什么?我要老实念佛、我要往生西方,我要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们不要,他们要名闻利养,那你就把名闻利养给他。唯有这样,自己这一生才能安安稳稳,道业才能够成就。世间人所争的,我们知道都不是真实的,如果你真正学佛人就会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老实念佛才是决定能得到真实的利益,这个不可不知道的。老和尚最后这一段讲得非常地好,你要是明白人就不会有嫉妒心了。所以我们就搜集老和尚这三十条,如何消除嫉妒心来跟各位共勉,好好去体会老和尚的慈悲开示,从此以后断掉嫉妒心,那你的道业一定会增长。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四三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