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男人与女人共演的戏剧


   日期:2018/2/13 12: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十一世纪的最大威胁是精神病

  孔子有两篇报告,来讲述人类的演变法则与趋势。这两篇报告,就是《易经·系传》的上篇和下篇。

  《易经·系传》的上篇是讲宇宙的开始,叙说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如何随着时代而演变;而下篇讲的是“人”。

  四百年前,中国有一个文学家说,我们整个人类只是在演了一出戏,这出戏只有两个主角,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

  《易经·系传》下篇就是讲这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两个人变成了夫妻,又由夫妻变成了家庭,家庭又变成了社会,然后由社会演变出一切问题——只是这样演变下来,却是越变越坏。

  释迦牟尼把这个世界的演变,归纳成四个过程:成、住、坏、空。这个说法,和人的生命四个阶段一样,即“生、老、病、死”。

  我们今天的世界和人类,已经走到了第三个阶段,走过了“成”、“住”,快要到“坏”的阶段了。

  世界在越变越坏,所以我告诉很多学者:不研究这些东西,我们会活得很快乐;但是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些东西,我们则会活的很自在。

  很多年轻人问我,人活着有什么意思?我常常开玩笑地答复他们三句话,那就是:莫名其妙地生来,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地死去。

  这听起来很消极,但是事实上就是这样。

  假定再问,人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生来了呢?这个问题大了。为什么是不知所以然地死去呢?人类究竟有没有生死呢?这些都是很严重的问题。

  世界上有两派很古老的学问,一个是中国的道家,一个是印度的佛家,这两派都认为生命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人不一定会死,而是可以永远活着,“长生不老”。但是这中间有个关键,就是这个人的生命能源是怎么来的。

  有个医生跟我讲到艾滋病的问题。我认为像艾滋病这样的疾病,并不是那么地严重,人类生来就存在各种疾病,现在不过是强化了一点而已。如果得艾滋病的人,不害怕不忧愁,认识清楚自己的病理,是可以治疗的,只要不多年之后就可以改变了。当然,现在各种科技的办法,也可以使他减轻痛苦。

  认识自己生命的能源,那就是认知科学的范围了,以自己的坚定意志,生命是可以经过修养而改变的。

  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可怕的不是艾滋病,而是精神病,或者叫心理病。十九世纪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肺病,二十世纪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癌症。但是二十世纪已经过去了,全球60亿人口,死在癌症上的到底又有多少?数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医学宣传得太厉害,人类才感觉害怕。

  二十一世纪的最大威胁是精神病,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非常快,也非常可怕。这种科技的发展,很可能会把人类导引到幻想、精神病的世界。但是这个趋势你阻止不了,通过教育、医疗都阻止不了。这是一个大问题,比战争、比氢弹原子弹都可怕。

  最大的迷信是迷信科学

  柏拉图曾说过,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一个是物理世界。这个二元世界要实现统一,就要靠精神世界来领导物理世界,这样才能统一。说到这里,我们必须要来讲“知性”的问题。

  人为什么有感情和思想?这个感情和思想有同一个来源吗?它们究竟是不是脑的作用?扩大一点来讲,是唯心的作用还是非唯心的作用?有关这个问题,在古代是“知性”的问题,用现在的新名词,就是“认知科学”的问题。在上世纪的欧洲,这不叫做“认知科学”,而是叫做“理性的认知”,这从康德的哲学就开始了。但是按照康德的逻辑,这些问题都不能推论下去;如果推论、综合起来,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倒转来进行讨论:

  我们白天进行的思想和夜里的做梦有什么关系?白天的思想与夜晚的做梦,到底哪个是真实的,哪个又是假的?人的理性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我常常提醒人们注意,我们人是怎样睡着的,又是怎样醒来的这个问题。还有,我们睡觉的时候,究竟是脑的部分睡着了,还是别的部分睡着了?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第二个问题是,人是怎么生成来的?现在大家都说是基因的关系,但是在没有基因以前人又是什么?宏观来讲,地球是怎么来的?关于这些,有好几种讲法,现在都还没有定论。

  缩小范围来讲,我们的思想、感情在白天有个“知道”的作用,但是这个“知道”的作用却并不属于思想;我们的思想情绪后面有个自然知道的东西,这个“知道”的东西也并不是从思想出来的!

  只要我们一觉醒来,或者一个婴儿刚刚一生下来,这时候肚子饿了就“知道”吃,难受了“知道”哭,不过这个“知道”也不是思想!

  这个所谓的思想,分析起来大概有六个部分。

  第一个叫“根本心”,是我们的动念,即要做一件事情最初的动机。

  这个“根本心”一起作用的时候,同时就伴随了一个功能,叫做“随行心”。

  譬如我们看到一个好吃的东西,就想吃,这个是很本能的,就是“根本心”。然而这个东西我想吃,但是可不可以吃,能不能吃,这种跟着产生出来的判断,就是“随行心”。

  第三个连带着来的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不好意思吃,或者吃了怕被人笑话,这种在心里产生很多差别的观念,这叫“伺察心”。

  第四个作用,也是同时来的,自己决定要吃,肯定要吃,这叫做“确定心”。

  第五是“总摄心”。它就是把伺察出的差别意识,总归于根本心,而且产生了总合的行为去吃的“心”。

  第六是“希求心”。就是你吃了后感觉很好吃,然后想办法把它变成一个商品,使大家都觉得好吃的“心.”。

  所以说,我们在思想的同时,哪怕是一秒钟之间,都同时有五六个“心”的部分在起作用。

  思想与“知道”都是心的作用,从“根本心”一直到“希求心”,这中间的每个转动,我们自己都“知道”,这个“知道”是很自然的,本来就有,也没有丢掉过,污染过。但是思想却不是“知道”。

  我们在世界上跑来跑去,做了很多事,都是“知性”的作用。但是,为什么到了老年“知性”就没有了呢?有人说是因为变痴呆了,或者说是脑神经毁坏啦。认为这是物质的原因,但是现在科学对这方面的探讨还是不彻底的。我常常提醒大家注意,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迷信是迷信科学,而不是迷信宗教。现在科学家对很多东西都是没有定论的,他们只要明天有新发现,就把昨天的定论推翻,而他们对于人衰老和死亡之前的那个“知性”,到现在还根本不认识。

  我曾建议彼得·圣吉,在研究中国文化之前,要先把“知性”的问题搞清楚。知性问题与生命问题是领导我们思想最重要的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人类可以用自己的修养来认识它,而不是靠物质文明,更不是靠机械认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男人       南怀瑾)(五明学佛网:男人       南怀瑾)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