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陈静瑜:念佛回家,可别掉队——五种多余之事


   日期:2018/3/10 18: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同学,大家好。

  静瑜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需要很清楚地看清楚五件事情。这也是静瑜看到祖师大德所讲,有很多感悟,跟同学分享一下。

  所谓修持佛法时有五件事是多余的。第一,当你对生死轮回没有生起出离心的时候,你修虔诚心是多余的。这句话很重要,讲的就是我们对佛法、对善知识再虔诚,但是我们对了生死、出轮回没有概念,那么这个修行其实是没有结果的。就佛法的本质来讲,它是出世间法,不同于世间法。出世间法对我们最大的利益,就是在我们这一世,得人身的这个时间期限内,能帮助我们了断生死轮回。尤其是净土法门,在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力的加持下,能让我们这一生带业往生成就,到极乐世界真正地了断轮回。到极乐世界之后就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三不退菩萨,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我们平时在修行的时候,自己就要多反问一下自己的内心,自己是不是对平时的生活有贪恋?对生死轮回、出离生死有概念?如果没有这种出离心的话,我们真的是像祖师大德所讲:生起这种佛法的虔诚心是多余的。

  所以你看印光大师在关房当中,佛像后面,唯写了一个字,就是大大的「死」字。你这一生从出生到老死,是没有一天、一刻、一时、一秒停歇的。在奔向死亡的路上,我们是怎么个死法,死的时候将来去哪里,自己心里要常常反问,要清楚,不能够没有这种危机感。这个跟我们年纪大小没有关系,所谓「生死路上无老少,黄泉路上无老少」。当我们有这种出离心的时候,修行路上是勇猛精进,没有任何障碍的。

  第二个,当你没有远离对物质的攀缘时,思惟空性是多余的。空性的智慧在佛门当中叫般若智慧,也就是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你思惟再多的般若智慧,但是如果你内心还放不下对五欲六尘、对这个花花世界的贪恋,还有很多攀缘,财色名食睡样样都放不下,那么般若智慧的本义,是没有办法进到我们内心的。因为般若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打开自性就要明白,这个世界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这个身也是四大假合,也是虚妄的。我们面对的所有这些身边的物质世界,都是我们的念头变现出来的幻相,这个被念头变现出来的幻相,它的频率有多高?佛在经上讲: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如果像师父上人说,一秒钟能弹六次的话,也就是二千二百四十兆次这个概念。这么多念头的生灭,没有一个念头是一样的,它都是相似相续相,就跟现代量子力学家证明的一样。面对这些虚幻的幻相,你去攀缘它,怎么可能得到内心的这种智慧?所以要放下对所有物质的攀缘。同时也要真正明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确实你就不要攀去。平时有时间多读读《了凡四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把对外攀缘的心一点点地就平息下来,心念多放在修行上,改自己的毛病习气,多用功办道。

  第三,当你没有远离渴望时,修禅定是多余的。渴望是指我们很多的欲求,当我们还有很多欲求的时候,是得不到定的。因为定是要持戒,所谓「持戒、得定、开慧」。持戒就是守规矩,不仅是身要守,身口意三业都要守规矩。也就是在儒家讲「欲不可纵」,要适可而止。但是对于我们学佛的同学来讲,就像经里讲的,要「绝欲去忧」,欲望要完全地断绝、去掉。对人的这种情执,对事的这种攀缘,还有很多自己放不下的牵挂、忧虑,这些都要放下。你放不下,你的心思被它牵引,你就没有办法入定,所以明白这些道理之后,都要在修行上进行体验。

  第四,当你没有远离贪与瞋时,讲述教理是多余的。当我们的贪心和瞋心很炽盛的时候,你去听教理,听不进去,所谓它就是有业障。贪的本质其实就是YIN心,情执;瞋的本质就是我们的傲慢心。所以古大德都有讲: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奢」就是奢侈,太过分了,太多的物质追求;「骄」就是人太傲慢自大,自以为是。贪YIN心和瞋恨心,这两个心要彻底地拔除。怎么样拔除?只有不断地自己进行忏悔,像普贤菩萨那样,常行忏悔、认真改过,绝不姑息自己的毛病习气,也要真正地看清这些事情的本质。要知道我们在修行路上,「YIN心不除,尘不可出」。对这些问题的本质要通达、要明白,了达众生是一体,常常去观一体的概念。当你明白众生是一体的,同体大悲的这种心就能常常生起来,这个时候你再去听教理,就能够得到一些受益。所以我们在真正修行的时候,确实要发菩提大愿,尤其是我们净宗同学,常发跟阿弥陀佛一样的四十八大愿,你发起这些愿力的时候,就得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加持,得所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弥陀的光就会照到我们身上。弥陀的光有十二光如来的功德,清净光帮忙我们去贪YIN的心,欢喜光帮助我们去瞋恨的心,智慧光帮助我们去除愚痴的心,解脱光帮助我们出离六道轮回,光光都不可思议,光光当中都有无限的、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在说法。所以我们真正修行的时候要发大愿,以至诚心发大愿,恳求佛菩萨的加持,这个时候再去听经、再去明理、再去修行,就能够得到很多受益。

  第五个,若不能配合权宜之义(指世俗谛),却给与冠冕堂皇的教示是多余的。如果我们的说法、分享、教导,不能够结合俗谛,俗谛就是世间人所能够明白的层次,你给与超过他的这些开示,他接受不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契理不契机」,众生消化不了,这也是没有用的。所以真正修行人,尤其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一定是和光同尘,他能够体达不同层次人的喜怒哀乐,明白这些人的心境和情绪,然后再在你那个位次上,帮助你去提升。他说的你能懂、能明白,能真正地去落实;当你提升之后,再给你更高位次的教学指导。所以说法不能是空洞的、高高在上的,确实是要跟大众合为一体。我们很多同学学佛之后,家人不受益、不能转变,是因为我们没有这种慈悲心,不能站在父母、站在家人的角度上,去理解他的情绪,所以虽然你说得很对,但家人不听,这就是没有结合世俗谛。你真正去理解他、明白他,按照他能接受的这种说法,一点点引导他,慢慢地都会转变。所以任何时候不能离开慈悲心,离开慈悲心就没有菩提心,也就没有真正地行菩萨道。

  这五点都非常重要。我们在修学的时候要常常思惟,自己有没有出离心,有没有放下对物质的攀缘,有没有放下内心的渴望、贪瞋,还有这些慈悲的教导。真正开始修行的时候,一点点地就能够明白这些祖师大德的指导是非常有意义的。

  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陈静瑜       念佛回家)(五明学佛网:陈静瑜       念佛回家)  

 体慧法师:修福修慧 念佛回家 

 陈静瑜:无常终是到來,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陈静瑜:心里就没有恭敬三宝的这种概念,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果 

 陈静瑜:修行人要的是清福,不要求世间洪福 

 陈静瑜:三宝门中犯盗戒的现世因果报应实录 

 陈静瑜:病可以自己转,只要你真信,所有的障碍也可以转 

 陈静瑜:持名念佛与一心三观 

 慧净法师:专依善导念佛回家不绕弯 

 陈静瑜:无论大小事,无论世出世间事,全可以求阿弥陀佛 

 陈静瑜:你愿力很轻的时候,绝对是业力占主要 

 陈静瑜:每一个来到身边的人都是主考官 

 陈静瑜:多看人家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