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清明节快到了应对超度的正确意义有所了解


   日期:2018/3/18 19: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在佛门里面学什么,要清楚,我们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我们在现前要改善我们的生活,在将来我们要提升我们的境界。突破六道、突破十法界,我们才能够证得一真法界,这是我们学佛应当知道的。

  佛教的超度,广泛来讲是指诵经等使鬼魂脱离苦难。但是一般人却把超度两字仅拿来当作超度亡灵之说,这种言说不是很正确,超度的实际意义是超越生死、共度涅槃彼岸,是名超度。

  超度有三点要义,何等为三?

  超度含义有三:

  一者,令现生中迷妄者、邪见者导归正见,在思想上纠正之、破迷启悟,此为思想之超度;

  二者,另现生中能依正见而起修,因修而得悟,得悟而入涅槃,从而得以解脱,此为现生超度;

  三者,肉体灭后,家眷以虔诚之心请出家人念佛诵经、做佛事等以求亡灵得以归往生净土,此为善后超度也。至于有没有效果?都在你自己有没有诚意,有没有真正修行,若你有修行功夫,加上诚意,效果就非常显着。

  正信的佛教,超度工作的主体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属。亡者的家属若于亡者死后要荐拔亡者,乃是供养三宝及布施贫穷,并不一定要求僧尼诵经,僧尼接受布施供养,仅为斋供者祝愿而已;因僧尼诵经是日常的恒课,诵经是一种修持,也是为求明白修持的方法,目的不是超度亡者,施主供僧的功德是由于成就了僧尼的修持生活而来,不是由于计工折价的诵经而来。

  佛教中虽有指示以诵经来超度亡者,那是希望各人亲自诵经,万一自己不会诵经,或以为自己诵得太少,才请出家人代诵。其实,僧尼是为佛法的住世及化世而设,不是专为超度亡灵而设。诵经的功德,是由于信仰佛法并修持佛法而来,所以并不限于僧尼才可诵经,更不是一定要在人死之后才来诵经。

  超度的期限,最好是在死了七七四十九日之内。因为佛教相信,就凡夫而言,除了福业特别大的人死后立即上生六欲天,定业深的人死后立即上生禅定天,罪业特别重的人死后立即堕地狱,至于一般的人,死了之后尚有四十九日的缓冲期间,等待业缘的成熟,再决定轮回的去向。

  在这期间,如有男女家属以供养三宝及斋僧布施的功德为之回向超度,亡者便会由于善业功德的感应而得到超生的帮助,促成生于善道如人间天上之因缘的成熟。过了四十九日之后,已经随着亡者自己的业力而去投生,那时再作超度的功德,只能增加他的福力或减少他的苦难,但已不能改变他已经投生的处所了。

  佛虽有不可思议广大神通,但众生造业亦不可思议,所谓:神通不能敌过业力,业力能障圣道,业力如枭雄,具足千奇百态,难调难伏。

  自作自受的果报,欲超度上升乃至减轻其业报,确实不易,超度成就必须有超度成就的条件,譬如:超度者必须具足高超圆满的德性,以虔诚之心而为亡者超度,那么亡者亦须具足背尘合觉之念,肯忏悔发露罪愆,一心一意禀持着断恶向善的意志,有浪子回头之悲切,若能如此相应,才有超度上升与减轻罪业的机缘。

  若超度者具足圆满的德行,同时很悲切的为亡者超度,但是亡者不肯忏悔发露罪业,亦然背觉合尘,毫无浪子回头的意念,若如此的超度,唯恐甚难,因为超度必须有超度的条件,因缘具足,方能构成超度的事实。

  《地藏经》上所讲的原理、原则,你会恍然大悟,知道超度的确是有功德的,确确实实是能帮助造作罪业的亡者。

  从释迦牟尼佛以来,佛家没有替死人念过经,没有做过超度,没有这个事情!释迦牟尼佛只有教学,讲经说法,祖师大德也都是教学,讲经说法,连领众修行都没有。

  佛法的设立是为了活人的解脱、自在;为了转烦恼成菩提;为了转凡成圣。佛法不是每天为死人而忙碌,是为活人现在的解脱打算;为未来的法身慧命打算。对于亡者,我们尽心尽力的给他回向。

  如果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是为死人而设立的,那么,释迦牟尼佛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就失去意义了。

  释迦牟尼佛讲给五比丘听,请问:五比丘是活人还是死人?是活人;请问:佛在世的时候,讲给一千两百五十个阿罗汉听,这一千两百五十个阿罗汉是活人还是死人?是活人;请问:佛陀为在家居士设八关斋戒,这八关斋戒是为活人设的还是为死人设的?是为活人设的。

  所以佛事的范围有狭有广,所谓「佛法无边」,就是广义成佛的方法之多,多得不胜枚举,例如拜佛、念佛、行善止恶,说佛所说的话,行佛所行的事。

  现在一般寺院道场,很少讲经,解门、行门都没有了,最多每年打个佛七、禅七。平时以超度死人为主,这与佛教本质不相符,寺院是度活人的,现在佛教是度死人的,因此将佛教从教育变成了宗教。

  从释迦牟尼佛以来,佛家没有替死人念过经,没有做过超度,没有这个事情!释迦牟尼佛只有教学,讲经说法,祖师大德也都是教学,讲经说法,连领众修行都没有。

  忏法原为佛教忏悔罪愆的仪则和作法,始于晋代,历代相沿。

  盂兰盆会盛于唐代,为每年七月十五举行供佛和超度亡灵的法会。

  宋以后又有水陆法会和瑜伽焰口,用以为信众积聚功德、超度亡灵。

  每逢初一、十五诵经礼佛,在汉地早已形成习惯。

  对于现代佛门里,大规模的超度佛事,据道安法师说:“超度是怎么来的?”大概起源于唐明皇。安禄山造反,几乎亡了国,好在有郭子仪这批将军,把这个动乱平息了。平息之后,唐明皇就在每个战场建立一个寺庙,叫开元寺,他的年号是开元,叫开元寺。纪念这些死难的军民,就好像现在忠烈祠这种性质,是这么个性质来的。

  国家搞了,民间也就向往了,国家每年做个大的追悼会,追悼纪念,请法师诵经回向,所以民间也就老人过世都请法师回去诵经超度。在那个时候是附带,很少很少,民间有家人过世请法师超度,大概都是大富大贵的人家,普通人不会。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但发展到现在,完全变质了。以前超度是寺院附带做的事情,一年也不过一次、二次,寺庙主要是讲经说法,领众修行这称之为道场。

  佛法的超度对象,主要是活人,如果平时不修行,临死抱佛脚,功效可想而知了。

  以后民间慢慢也就有这种做法,也是请法师大德诵经、拜忏、超度祖先,可能是这么演变的。

  现在佛教的环境,寺庙现在是很多,没有教学,都是法会、经忏佛事,这个不行,这个没有用处。法会是像学校里面举行一个活动,活动的根还是教学。譬如一个学期举行一、两次学生成绩展览,这就像法会一样,你平常没有真正修功,那个展览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起作用。

  近代倓虚老法师在《影尘回忆录》里,讲了一段超度的故事。当时,他还没有出家,住在天津与几个同参道友一起研究《楞严经》,“八载寒窗读楞严”。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间中药铺,一天中午,一位刘居士看店时,在柜台上打瞌睡,作了一个梦;梦中见到两个人,是他的冤家债主,这两个人欠他的钱,无法还债,上吊自杀。

  看到这两个人来很害怕,就问他们:“你们来干什么?”这两个人说:“我们来求超度。”他听是求超度,心就安了,不是来报复的,于是他就问:“要怎么超度?”他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了。”他说:“好!我答应你。”结果看到这两个鬼,踩着他的膝盖,踩着他的肩膀升天了。

  这两个走了以后,又来了两个,是他死去的太太跟小孩,跪在他面前求超度。他问:“怎么超度他们?”“你答应就行了。”就看到这两个鬼魂踩着他的膝盖,肩膀升天了。这就说明超度必须自己有修学的功夫。

  超度,有没有效果?不能说没有效果。最重要的是主法的人,如果是有修、有证那个力量就非常显著。

  佛在《地藏经》中给我们众生真实地展现了地藏王菩萨是怎样超度她母亲出离地狱的。地藏王菩萨的前生叫婆罗门女,她的母亲生前不信因果,不信佛法,造了恶业堕到地狱里面受极大的苦痛。

  《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超度的人如何真正叫被超度的人,能够离开恶道,能够生天享受天福。经上讲得很清楚,超度的人本身要证果才行,本身的人不能提升自己境界,不能够证果,被超度的得利益就很有限了。像这个经上举的例子,像光目女,这是一个孝女,知道自己母亲在生的时候,造了许多罪业。

  她懂得佛法,要是如佛所说,她母亲做的行业,一生所做的事情,将来一定堕地狱,堕地狱就太苦了,地狱是容易进去不容易出来。她要想救她的母亲,那就只有求佛。佛教她用什麽方法?用念佛的方法,没有教她用别的。

  婆罗门女用念佛的方法,光目女也是用念佛的方法,不是用其他的方法,用念佛。婆罗门女一日一夜,我们今天讲精进念佛,她是一个凡夫,一天一夜为了救度她的母亲,念得很真诚、很恳切、很如法,一天一夜就得一心不乱,《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得一心不乱她就证果,所以她在定中就到地狱,地狱鬼王看到她来,合掌称她菩萨。

  她从凡夫,一天一夜的修行,超凡入圣,道理在此地。就问她:菩萨,你到这里来干什麽?她问鬼王:这什麽地方?鬼王告诉她:这是地狱。

  地狱只有两种人能来,一个是造业受报,一个是菩萨,不是这两种人见不到地狱。所以她就问,打听她母亲的下落,那鬼王告诉她:你的母亲三天之前已经生忉利天,不但你母亲生,跟你母亲一起受罪的人统统都生忉利天了。

  听说她有个孝顺的女儿给她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这个福报她生天了。

  这个福报怎么讲的?假如不是她母亲造罪业堕到地狱,婆罗门女一生可能都达不到这个境界,平常念佛懒散,怎么可能念到一心?这是为了救母亲拼命!

  所以一天一夜把自己的境界转变提升。她能够转凡成圣是什么力量?是她母亲这个缘帮助她的,她母亲生天是这个道理。如果她只做一个形式上的超度,没用!自己得不到福,被超度的人也得不到福。

  根据《地藏经》的记载,若要超度先亡眷属,应该恭敬、供养诸佛菩萨,读诵、受持诸种佛经。

  像从前梁武帝,《梁皇忏》就是这么来的。梁武帝很喜欢的一个妃子,也是造作罪业,堕落在恶道。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请宝志公来主持这个超度法会,以后记录下来,就叫做《梁皇忏》。《梁皇忏》的序文里面记载得很清楚,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将梁武帝的妃子,从恶道超度到忉利天。这类的事情,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很多很多,主法的人要有修、有证。

  信佛学佛、念佛的佛弟子修行人,一定要知道佛法重的是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为实质服务的。要想超度众生,必须要修真实功德,可不能开空头支票!

  念佛堂设牌位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提倡的。净宗道场是以念佛为主,没有经忏佛事,对于亡人的超度都在念佛堂,就是让这些亡灵都跟我们一起来共修。每天把诵经念佛的功德给他们回向,冥阳两利。这些幽冥界的众生同时也是这个念佛堂的护法神,它有这个意义在。

  《绑刀氏之子经》本经译自《相应部·六处品》第六相应第6经。

  有一天,村长绑刀氏之子(Asibandhakaputta)前往谒见世尊,谈到了当时古印度的一种宗教习俗:在西部地区的婆罗门祭司据称能够超度亡灵,使死者往生天界;佛陀是阿拉汉、全自觉者,如果希望的话,必定也能超度整个世界的人往生到天界。

  佛陀当然不会相信所谓的“超度亡灵”。佛陀回答说:一个为非作歹的人,即使大众为他求神祈祷,祈愿他能往生天界,但他死后仍然会堕落到苦界、恶趣。就像把一块大石头沉入水中,无论人们如何祈祷、祭拜,大石仍然不会浮上水面。

  一个行善积德的人,即使大众为他求神祈祷,祈愿他将堕落恶趣,但他死后仍然会往生到善趣、天界。就像在水中打破油瓶,无论人们如何祈祷、祭拜,油仍然还是会浮上水面来。

  透过本经,我们知道所谓的“超度亡灵”其实是古代婆罗门教(外道)的信仰。佛陀并不承认他能够“超度亡灵”,甚至还用譬喻来揶揄这种迷信的荒诞不经!佛陀否定神权,也否定迷信!佛陀不是救世主,也不能主宰他人的命运。

  唯有人们自己所造作的业,才能决定自己未来生命的升沉——善业能导致往生到善趣,恶业导致堕落到恶趣。佛教强调的是智慧。真正的佛弟子不应该将自己的命运拱手给神佛菩萨,不应该将自己的前途寄托在唱念祈祷。

  未来的幸福快乐取决于自己现在所做的身语意善业,而跟自我麻醉式的祭祀、斋醮或仪式无关。

  在整套巴利三藏中,我们找不到任何有关佛陀或圣弟子为他人“超度亡灵”的例子。《长部·大般涅槃经》中记载,在佛陀即将般涅槃之前,他甚至不要弟子们为处理他的后事以及供奉佛舍利操心。

  当时,侍者阿难尊者问:“我们要如何处理如来的遗体呢?”佛陀回答说:“阿难,你们不要操心如何供奉如来的遗体,你们只应专心禅修、精进不放逸。阿难,有些刹帝利、婆罗门、居士之智者对如来有信心,他们将会供奉如来的遗体(舍利)。”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那兰达的巴瓦利咖芒果林。

  当时,村长绑刀氏之子来到世尊的地方,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村长绑刀氏之子对世尊这样说:

  “尊者,在西部地区的婆罗门[带上]水罐、[佩戴]水草鬘、浸入水中,奉祀圣火。他们被称为能使死者、命终者上生者,称为能指引、进入天界者。尊者,世尊是阿拉汉、全自觉者,若希望的话应该能使一切世间的身坏命终者往生善趣、天界吧?”

  村长,我就这个问题反问你,请按你的意思回答。

  村长,你认为如何,若这里有个人是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婪、嗔心、邪见者。

  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他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善趣、天界!’

  村长,你认为如何,这个人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因为赞颂,或因为巡回礼拜,他在身坏命终后就能往生到善趣、天界呢?”

  “这不可能!尊者。”

  “村长,就好像有人将一块大石头投入深湖中,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它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浮出来吧!

  亲爱的石头。浮上来吧!

  亲爱的石头。

  浮到陆地上来吧!亲爱的石头。’

  村长,你认为如何,这块石头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因为赞颂,或因为巡回礼拜,就能浮出来、浮上来、浮到陆地上来呢?”

  “这不可能!尊者。”

  “正是如此,村长,若有人是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婪、嗔心、邪见者。

  即使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他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善趣、天界!’但是这个人在身坏命终后还是会往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村长,你认为如何,若这里有个人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欲邪行、远离虚妄语、远离离间语、远离粗恶语、远离杂秽语、不贪婪、不嗔心、有正见。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他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村长,你认为如何,这个人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因为赞颂,或因为巡回礼拜,他在身坏命终后就能往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呢?”

  “这不可能!尊者。”

  “村长,就好像有人将酥油瓶或油瓶沉入深湖后打破,其中若有沙子或小石则向下沉,但是酥油或油却会向上浮。

  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它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沉下去吧!

  亲爱的酥油、油。沉没吧!

  亲爱的酥油、油。向下落吧!

  亲爱的酥油、油。’村长,你认为如何,这酥油、油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因为赞颂,或因为巡回礼拜,就能沉下去、沉没、向下落呢?”

  “这不可能!尊者。”

  “正是如此,村长,若有人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欲邪行、远离虚妄语、远离离间语、远离粗恶语、远离杂秽语、不贪婪、不嗔心、有正见。

  即使有一大群人集会、聚会,为他祈祷、赞颂、巡回礼拜:‘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

  但是这个人在身坏命终后还是会往生到善趣、天界。”

  说了这些,绑刀氏之子对世尊这样说:

  “奇哉!

  尊者,奇哉!

  尊者。尊者,犹如扶起跌倒的东西,显露遮蔽的东西,为迷路者指示道路,在黑暗中持来灯光,让明眼人能够看见颜色。

  正是如此,世尊用种种方式开示法。尊者,我归依世尊、法以及比库僧,愿世尊接受我为近事男,从今日起直至命终都归依!”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超度       佛教)(五明学佛网:超度       佛教)  

 普献法师:佛教与人生哲学 

 普献法师:佛教徒的财富观 

 圣轮法师:有机农业保健康 有机佛法清心丹─ 佛教的「有机 

 洪启嵩居士:佛教的神通 

 其它:佛教中镜花水月的喻像(董良)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其它:论佛教的财富观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附:佛教三字经(全文)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余韵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叙述古德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劝学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