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74


   日期:2018/3/28 13: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等到老修行,固然没有这个理。但是凡夫都在世网中,有事不能放弃,怎么办?

  [答]人在世间,必有一死。修与不修,总不能免。与其坠落,不如超升?如果痛念无常,哪还怕用心不切。无论处在静中处在忙中,是顺境是逆境,总与念佛求生,互相不妨碍。纵然是世缘极重,也应当忙里偷闲,定为日课,或万或千,不可间断。那冗忙已极的,早晨十念,一定不能缺。

  [问]一心不乱,一天到七天,就能往生。或一天七天内一心,这以后不能一心,不知也能往生吗?

  [答]既然能一心,以后心即使稍有散乱,一定不至于大散。如颜子三月不违背仁,三月以内,固然是仁人,难道三月以后,就成为恶人了吗?如果能常常自我检点,屡屡发弘愿,没有不往生的。

  [问]念佛的,念念相续,功夫才能密。但在暑天里,裸体的时候多,怎么能整天衣冠楚楚。不知饮食坐卧,裸露洗漱时,都可以念佛吗?

  [答]默念无妨,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意思是不论紧张还是困苦都一定如此)。”

  [问]一心称名念佛时,又发求生净土的心,似乎夹杂有两念,怎么办?

  [答]称名念佛,固然是因为求往生净土啊。经上说:“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说:“执持名号。”那么知道固然是一事,不是两事啊。譬如考科举的人,他要得功名,就是求生净土啊;他读书作文,就是执持名号啊。这里似乎有微细的分别啊。那求生的念,应当在早晚发愿时。如果称名念佛的时刻,又应当专注一心,不可以有夹杂啊。

  [问]整天念佛,遇福就作,固然是学佛人的本分,但作福时,未免心在福事,不在佛号,不知是不是有妨碍一心不乱呢?

  [答]明镜本来是空的,物来就显现,对于镜空有什么妨碍?一般人却是事没有来就要去迎,事已过还要留住,就是病罢了。

  [问]父母的恩德,最难回报,如果能往生西方净土,不知有没有办法,可以报恩呢?而且人生一世,就有一父母,如果百千万亿世,就有百千万亿父母,不知往生以后,能各个记忆姓名,各个知道他们的去处,可以挨个报答吗?

  [答]要报恩德,天空广大无边,这是世俗的话啊。用世俗的办法报恩亲人,确实没有可报的办法。如果往生以后,想报恩亲人,就容易了。哪里只是报一世的亲人,就是想报百千万亿世以前的父母,也有报恩的办法。因为人一到西方,必定能有神通天眼,能见到无数世界的事;必定能有神通天耳,能听到无数世界的声;必定具有他心通智,能知一切众生的心;必定能有宿命通智,能知无量劫前死在这里生到那里的事。所谓某人在某处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族、这样的住址,一丝一毫都知道,可以任我为所欲为,尽力报效。哪里有父母的恩,不能报答的呢?昔日孟子称赞舜的孝,说是天子父,尊贵至极啊;用天下养,养到至极啊。假使我往生为菩萨,使父母成为菩萨的父母,不是更超过人类的尊贵吗?并且使父母能生到净土,念衣服有衣服来,想饮食有饮食到,享受自然的福,享受无极的寿,不是更超过天下养吗?何况一国土中,不过一天子,若是有第二位孝子出来,也要想用天下养,那必定图谋不轨,反而做了乱臣贼子了。哪里如净土法门的人人可以尽孝,仍然不妨碍世法呢?

  [问]异类众生,在三恶道中受苦的,那是无量的,我怎么能全都救了,而徒劳发这虚愿呢?

  [答]菩萨要普度众生,那一切三恶道中受苦的,都是我分内应度的人。怎么可以因为多而有畏心,因为多而有厌心倦心呢?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贤菩萨十大愿,每愿都是尽众生界为预期。那么修净业的,想生西方净土,不应当用回入娑婆,誓救三途为愿力吗?

  [问]微细物命,种类太多。假使每当见到物类,就发救度的心,不知这个 心仅能完结我的志愿呢?还是仍有益于它们呢?

  [答]应当观察发心的诚不诚,如果能竭尽我的真诚,都是有益于它们的。观察世尊过去劫是忍辱仙人,目犍连过去劫是樵夫的事,便知道发心的有益。释迦如来,在无量劫前,是忍辱仙人,在山中修道,遇到国王出来打猎,追逐一走兽,问道人:“兽在哪里?”这时仙人如果实话告知,那就害了兽;不实话告知,又是打妄语。仙人沉吟没有回答,国王怒了,砍去仙人一臂。又问一遍,仙人也是沉吟不答,又砍去仙人一臂,仙人就发愿说:“我成佛后,应当先度这人,不要使世人效妨他作恶。”后最先度的比丘憍陈如,就是当时的国王啊。

  佛在世时有一城人很难度化。佛说:“这些人与目犍连有缘。”就派目连前往,那些人果然都度化了,问佛因缘。佛说:“目连在过去劫时,曾经是樵夫,惊动了无数乱蜂,目连对它们说:“你们都有佛性,以后我如果成道,就来度你们。”现今这城里的人,就是当时聚集的群蜂啊,因为他曾发一念,所以与他们有缘。”这样看来,不只是见了一切人类,都应当劝他们念佛,发起救度的想法,即使见到一切异类,也应当代它们念佛,发起救度的想法了。

  [问]念佛虽然虔诚,但念佛的数有限。假使有百条命而用千声佛号布施,百条命自然沾上福了。万一是恒河沙那么多的物命,却也用千声佛号布施,那福变微小了,怎么办?

  [答]譬如一火炬,百人分别点燃,这火炬依旧如故。千人万人分别点燃,这火炬也是依旧如故。

  [问]昔日有二僧,在念佛时,观想自身坐在大莲花内,想着莲花开合,这样五个月后,都得往生了。不知念佛的,可以作为榜样吗?

  [答]可以。但毕竟是以念佛为主。

  西归直指卷三

  启信杂说

  [说明]用净土的道理,劝大智慧人,化导很容易,因为他们宿福深厚,根器不凡啊。用净土的道理,劝愚夫愚妇,化导也容易,因为他们胸无成见,如甘味可以受众和,白色可以受众采啊。唯独把这道理告诉我们读书人,却很不容易,因为先有一番肤浅套话牢固在胸中,所以虽有至道而不想见,虽有良言而不想听啊。这一集指迷归信的话,可与净土相互说明,摘录数条,当作法喜,名为《启信杂说》。

  如如居士颜丙《劝修行文》

  人人爱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时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容易度过,哪里是久住的地方?虚幻的体质不坚固,总归要磨灭了。长寿的,偶然到八九十岁才亡;短命的,不过二三十岁就夭折了。更有今天不知未来的事,又有上床忽然告别下床的鞋,多少个一口气不来,便是千秋永别。叹这身体没有什么好,无奈谁人不被假像骗了。那筋缠绕七尺骨头,那皮包裹一堆肉块,毛发爪齿,聚集像一堆尘土,涕泪痰涎,污秽如行走的茅厕。冬寒夏热,年年在疟疾病里偷生,蚊虫叮咬,岁岁从蛆虫边上混过去。这身体不可爱乐,人们当愿出离。为什么迷昧的尚且逞风流,懵懂汉还在生颠倒。或有骷髅头上,戴花戴草;或有臭皮袋边,带麝带香。罗衣完全罩着脓血囊,锦被完全盖着屎尿桶。用尽奸心百计,以为能活万年。不知头痛眼花,阎罗王迎接的人来到。再加上两鬓花白牙齿脱落,无常鬼寄信来正要寻找。个个恋色念财,尽是失掉人身的捷径;天天喝酒吃肉,无非是种下地狱的深根。眼前贪图快活一时,死后受痛苦万劫。一旦命根断绝处,四大(身体)被风刀分割时(风刀:比喻人临命终时,身体中风大动摇,支解身体,好像刀割一样痛苦),外面手脚抽搐,里面肝肠痛裂,纵然是妻儿爱惜,也没有办法留住你。假如骨肉都在面前,又有谁能代替你?活着的人枉自悲啼痛切,死去的人只是觉得神识奔跑。前途不见光明,举目没有伴侣。过了奈何岸(奈何岸:古人认为人死后要经过一‘奈何桥’的地方才能魂散。因此“奈何桥”、“奈何岸”就是阴阳两界的交接处的代称),见了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了自然凄惨。离世刚刚经过七天,冥府渐渐经历了各部门,阴曹官员报案不讲人情,鬼差拿着叉子没有笑容。平生行善的,送归天道、仙道、人道;活着造恶的,押入汤锅、火海、刀山。当初尽说因果荒唐,这时才知道一点不假,孽镜里显现过去的事件件分明,夜里坟墓中般般苦楚。刀山剑树,吃不尽万种煎熬;戴角披毛,填不满多少业债。任凭你心雄胆大,免不了向鬼差低头求饶;随便他毁谤佛僧,挨不过对阎王的屈膝认罪。魂魄虽然归到阴界,尸体还躺在棺材中,或隔三天五天,或当六月七月,腐烂时就出虫出血,恶臭时就熏地熏天。没有钱财的,一堆野火烧了;有体面的,埋在万里荒山。昔时俏丽红颜,变成灰烬;今天荒凉白骨,变作尘埃了。从前的恩爱,到这时都成空;昔日的英雄,现今在哪里?青草边漫延留有碑石,绿杨树内空挂着纸钱。想到这样的结局,谁能避免这下场?如果要跳出轮回,必须是皈心正觉(佛)。休要向那鬼窟里作活计,要知道肉团上有真人。是男是女总应该修道,俗人僧人都是有分的。赶紧求活路,应当想到身后的身;切莫犹豫,还要做梦中的梦。如果明天又等明天,眼看着耽误了青春;使后人再悲哀后人,累累不断增高白骨。弥陀好念,不要认为极乐国的金台是虚;阎老无情,不要招惹他家的铁棒。弃恶从善,改修未来。对众就为大众宣扬,在家就为一家解说。使大家都知道觉悟,教人人共同避免沉沦。佛的话不信,什么话可信;人道不修,别的道难修。各自请直接承当,不要使这一生空过。

  理障更甚于欲

  天生的盲人没见过大象。有一国王,召集群盲问他们:“你们想知道象的形状吗?”都说:“想知道。”国王就命令象夫牵象到庭院来,叫群盲用手去摸。摸过以后,国王问道:“你们已知象的形状了吗?”群盲都说已知。就各自揣测,摸象鼻子的,说象形如琴;摸象脚的,说象形如柱;摸象脊背的,说象形如屋;摸象胁的,说象形如壁;摸象耳朵的,说象形如簸箕;摸象尾巴的,说象形如扫帚。每人各执一说,争论不休,接着殴打起来。国王笑道:“你们都不知道象。所谓琴,就是鼻子啊;所谓柱子,就是脚啊;所谓屋子,就是脊背啊;所谓墙壁,就是胁下啊;所谓簸箕,就是耳朵啊;所谓扫帚,就是尾巴啊。”于是群盲沉默不敢说话,但心里还是认为自己摸的不错,而且极恨别人都说得不对,于是盲人终身不知道象了。假如先前不让盲人用手摸,那象的形状,几句话就知道了,又怎么至于争执啊。因为有这一摸,他们就以为亲手摸过,绝没有疑惑,这就牢固在心而不可改变啊。不读书的人,教他修净土,纵然不能全信,但必定不至于诽谤。如果一读考科举的书,便自以为是,空腹高心,以为这不过是佛家的教导,而诚实的话,反认为荒唐,甘露的投放,看成鸩毒了。所以说,理论的障碍更超过欲望。

  先要知三世之说

  读书人有不信前生后世,因而不信净土的。不知前生后世,就是昨天来日,当下便有,并不是佛家造出来的。譬如五脏六腑,原本在病人自己的腹中,无奈因为是出自医生的口,就看成是药笼中的东西了?文昌帝君《劝士子文》,开口便说“我一十七世是士大夫身”,这显然有三世了。读书人考科名,都经他掌管,难道他的话不可信吗?

  又要明因果之理

  儒生不信因果,不是不信佛啊,是不信儒啊。《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那行善行不善,是因啊;降吉祥降灾殃,就是果了。譬如日与太阳,是同一个东西。所以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人如果信了,自然不敢为恶,倘若以为报应为荒唐,就落得个欺人诈人,没有忌惮了。就如一县城里,一人信因果就作一善,万人信因果就增万善;一人不信因果就造一恶,万人不信因果就增万恶。所以说:“人人信因果,是大治之道啊;人人不信因果,是大乱之道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