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刘素云:智者非凡-第二集,佛教是教育要把宗教的佛教回归到教育的佛教


   日期:2018/3/31 15: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弥陀佛!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

  佛教是教育,要把宗教的佛教,回归到教育的佛教

  为什么说这个题目?最近一个时期,我有这么一个想法,是不是妄念我也不知道,反正我是有这么一个想法的。我听老法师讲经说法将近二十年了,如果从2000年正式开始计算,到现在应该是18个年头了。我自己就问我自己,这么多年听师父讲经说法,你究竟听明白了多少?我这个想法就是,我要理一理,把我将近二十年听到的,究竟我听明白了多少,把它归纳整理一下,也算作我个人将近二十年学佛的一个小结。不能说总结,总结还太早,只能算一个小结。

  我想怎么说呢?就把师父的几个关于佛教的重要理念归纳整理一下。范围就是我听明白了的,我没听明白的我总结不出来,我也整理不出来。我现在跟大家说的就是我觉得,我还比较明白的那一部分,跟大家交流一下。

  所以,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就是:

  佛教是教育,要把宗教的佛教回归到教育的佛教。

  为什么把这个作为第一个题目来说?因为我感觉到,这是老法师关于佛教的重要理念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老法师的这个理念,我认为这是老人家对整个佛教无与伦比的重大贡献,也可以说是伟大贡献,必将永载佛教史的史册。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最伟大的一个理念,所以我把它安排到前面来跟大家讲。

  对于老法师“佛教是教育”的这一个理念的认识,从我个人来说,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这个认识过程是这样的,我当年读了老法师1991年在美国迈阿密讲的《认识佛教》这本书,这大约有二十年了。可以这样说吧,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佛教没有什么明确的认识,甚至是可以说没有什么认识,别说正确的认识了。那时候在我的心目中,佛教就是烧香、磕头、拜佛、跑寺院,就是这个。这就是当年我没读这本书之前,对佛教的一点点认识。后来读了这本《认识佛教》的书,我才明白了,原来佛教是这么回事,和我原来想的不一样。那本书,我反复读了好几次,读了好几遍。正因为读这本书,为我最近这二十年的学佛,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因为你对佛教是怎么认识的,这对你今后走什么样的学佛路,是非常有重要意义的。这本书,我认为帮了我大忙,给我奠定了比较牢固的基础。而且从这本书里,我也受到了法益,得到了真实的受用。

  下面我就想具体地谈一谈,我对老法师这一个理念的基本认识。

  首先我谈一谈,佛教是什么。

  这本书里,老法师是怎么教诲我们的?老法师告诉我们:“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这是最基本的两句话,对于这两句话,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认识?怎么样来理解?

  第一句话,老法师告诉我们,“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这个语气是非常肯定的,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然后第二句,“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进一步说明第一句话。那就是不单是教育,而且是至善圆满的教育。至善那个至,就是顶尖。我们看看这两个关键的词,一个是“至善”,一个是“圆满”。

  圆满这个词语就是没有缺欠。至善呢?就是达到了顶级。这个教育是“至善圆满的教育”,就是达到了顶级的没有缺欠的教育。没有任何善能和佛陀的教育相比较。这个圆满呢,就是一丝一毫的缺欠都没有。有一丝一毫的缺欠,都不能叫做圆满。

  所以老法师告诉我们,佛教是教学、是教育。为什么呢?因为教育必须得有教学,没有教学的教育,那谈不上是教育。老法师告诉我们,佛教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孔子,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是一生一世的教育,而佛陀的教育,是三世教育,讲过去、讲现在、讲未来。更确切一点说,佛陀的教育,是生生世世的教育,就不仅仅是三世教育了。可能对我们某一个众生来说,是三世教育。但从整个佛教来说,它应该是生生世世的教育,是不间断的。

  那可能有同修问了,为什么说佛教是教育?在大家的印象中佛教就是宗教,怎么又变成教育了呢?我想用下面的几方面来介绍佛教是教育。

  第一个,从称呼上看,佛教是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对不对?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比如说在学校,学生称呼老师,教我们课的我们都称呼老师。老师称呼我们是学生,是不是这样?从佛教来说,我们称呼释迦牟尼佛是本师,我们不都这样称呼嘛,“本师释迦牟尼佛”。

  什么叫“本师”?根本的老师才能称为本师。因为释迦牟尼佛创建了佛教,所以他是佛教的本师,我们就这样称呼他。因为他是佛教的第一创办人,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我们自称为弟子。是不是这样?后世的称为弟子,称为佛陀的学生。

  弟子,古代就这么称呼的,延传到今天仍然还称为弟子,或者称为学生。这是我们学生的自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和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这个是其他宗教没有的。只有我们佛教,我们和我们的本师是师生的关系。

  古时候,佛门有“丛林”制度,这个很多佛友可能都知道。丛林是什么意思?就是佛教的大学。佛教的大学称为丛林。可以这样说,佛教大学就是今天的学校,今天的大学,它离不开教学,离不开学校。

  我们与释迦牟尼佛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什么关系呢?是同学关系。菩萨是佛陀早期的学生,我们是佛陀后期的学生。所以菩萨是我们的学长,我们是菩萨的学弟。是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用第一条,为什么说佛教是教育,从称呼上来说,验证了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这是和其他的宗教区别很大的地方,这是第一点原因。

  第二点原因,从佛教道场的组织机构看,佛教是教育机构。

  它的机构设置就证明了,它是教育不是宗教。比如说,寺院里有一位和尚。和尚这个名词大家都知道,和尚是什么意思呢?是亲教师的意思,亲教师。和尚相当于学校的校长。不要忘了,这个和尚相当于学校的校长。他是干什么的呢?是主持制订教学政策,设计课程安排,聘请授课教师,这是和尚的职务。

  和尚的下面,还有三位纲领执事。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助理、助手,这么说可能大家听得更明白一些。和尚的下面有三位助手,这三位助手都是干什么的呢?他们是分管三个部门的。

  第一个,掌管教务的。有一位助手是管理教务的,称为什么呢?称为“首座”。

  这个很多同修如果经常跑寺院的,都知道这个称呼。这是第一个,掌管教务的称首座。

  第二个助手,掌管训导的称“维那”。

  有的念维那(nà),有的念维那(nuò),就这个意思,怎么说都行。掌管教务的首座,相当于我们现在学校的教务处。掌管训导的,相当于我们现在学校的训导处。

  第三位,掌管总务的称“监院”。它相当于现代学校的总务处。

  所以从寺院的机构设置来看,完全证明了寺院就是一座学校,所以佛教是教育。

  第二点是从机构设置来看。

  在这里,顺便我要跟大家说一说,现在我们去寺院,看见出家人,有很多称呼这位出家人也叫和尚,称那位出家人也叫和尚,实际上这个是一种误称。一座寺院只有一个和尚,就像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一样。那么多出家人,应该称呼什么呢?其他的出家人,除了刚才我说这三位助手之外,其他的出家人应该称为“法师”。法师是干什么的?教课的老师,这么称呼就完全准确了。

  称呼和尚是校长,称呼教务处的、称呼训导处的、总务处的,分别有三个名字,首座、维那、监院,其他的法师一律称为法师就对了。法师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学校的教师。这是第二个证明佛教是教育。

  第三个方面,从佛教的学位制度上看。

  佛教教学的总目标是让众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文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它是三个等次。

  第一个等次是正觉。正觉是罗汉,罗汉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士学位。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正等正觉。这个学位是菩萨的学位,相当于我们现在学校的硕士。

  第三个层次是无上正等正觉——佛,相当于我们的博士学位。

  所以说佛教的三个学位,和我们世间学校的学位,它完全是相应的。因此从这个学位制度来看,也证明了佛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

  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的学位名称,他们都是人修成的。佛和菩萨和罗汉,他们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所以如果弄不清楚这个,就错会了佛教的理念了。这是第三方面,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第四个证明,从佛教的教学目标上看。

  佛教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他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这是佛教教学的总目标,也就是总方针。

  《无量寿经》上说,佛教是圆满地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是佛教教学的目标。

  所以我们说,佛教慈悲济世的宇宙观,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也不是落伍的,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教育。从这一点说佛教是教学,是真正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这是第四个证明。

  第五个方面,从佛法教学的科目上说。

  我们大家上学,是不都学这个科、那个科?佛法教学也是有科目的。老法师多次跟我们说,佛法的教学有五个科目,就是五大科目。这五大科目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就是佛法教学的五个大的科目。

  下面,我简单对这五大科目作以介绍和解释。

  首先我们看看第一科,三福。

  我们佛法里说的三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大家记住,以后我们再提三福,就知道它就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哪三福?很多同学熟悉,我们再重温一下。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话,就是净业三福里的第一福。

  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第二福是三句话。

  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四句话合起来,一福、二福、三福,合起来一共是十一句话,这是我们学佛人要特别重视的,这是学佛的一个基础。这是第一个科目——三福。

  然后我们再看六和。

  这个大家都熟悉,就是六和敬。 第一个,见和同解。

  什么样的叫见和同解呢?用我们现代话说,就是建立共识。这是现代的名词,这么解释,可能大家听得更清楚一些。建立共识是大众共修的基础。如果大众在一起共修,没有共识,张三说这么、李四说那么的,这第一和就不存在,你见解就没和。见和同解。

  第二个,戒和同修。

  戒就是守规矩。这一条,就是说要建立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就是人人都要遵守这个规章制度。在家僧团以五戒为基础。出家的僧团,以比丘戒、比丘尼戒为基础,这是常住公约,这叫戒和同修。

  第三,身和同住。

  就是大家在一起共修,这同住,大家都明白什么意思,像我们现在这个小道场,可以叫做身和同住。

  第四个,口和无诤。

  就是没有争议,不搞是非,真正用功向道,这叫口和无诤。你要成天老打仗,那就不是口和无诤了,那是天天在诤。

  第五个,意和同悦。

  想的都一致,都很高兴,每天都法喜充满,这个就叫意和同悦。悦是高兴的意思。

  最后一个,利和同均。

  物质生活是平等的,没有什么特殊,不搞什么特殊化,是不是这样。

  这就是六和敬的六个内容。我再重复一遍,一、见和同解;二、戒和同修;三、身和同住;四、口和无诤;五、意和同悦;六、利和同均。这就是佛法教学的第二个科目,六和。

  下面我们来说三学。

  三学就是戒、定、慧。戒是对治什么的?是对治恶业的,守规矩嘛。你要守规矩,你就不会造作恶业,所以戒是对治恶业的,定是对治散乱的,慧是对治愚痴的。这就是第三个科目——三学:戒、定、慧。

  第四个科目,六度。

  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就是佛法教学的第四个大科目——六度。

  第一个,布施。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就是六度的第一度,布施。

  老法师在讲经过程当中,对布施非常重视,多次讲这个布施。我们同学可能知道,我们有时候布施,是布施了,但是可能没有布施到正地方。布施错了,也不修福、也不积功、也不累德,可能还是造作罪业。所以咱们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有智慧,用智慧去布施。

  第二个,持戒。

  就是守法、守规矩,遵守规章制度。国家的法律、地方的法律,都要遵守。

  第三个,忍辱。

  就是忍耐,忍人所不能忍,这就叫忍辱。

  第四个,精进。

  精是专精,进是进步。

  第五个,禅定。

  禅是外不着相,定是内不动心。我们往往以为盘腿面壁,那是修禅定,不是。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修禅定。行住坐卧、言谈举止都是修禅定。就是这两句话要记住,外不着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合起来叫禅定。

  最后一个,般若。

  就是智慧,什么叫智慧?对一切事物,没有一个不透彻明了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叫般若。

  最后一个科目,普贤十愿。

  这十愿,大家天天都背诵,倒背如流了。咱们再温习一下,普贤十愿。

  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

  这就是普贤十愿。这是佛法教学的第五个大科目。这是我从修学的科目来说,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第六个方面,从佛法教学的次第上看,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修学佛法的次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就是信、解、行、证。这四个阶段,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讲的,我们下面简单地说一说,信、解、行、证。

  先说信。

  能信说明什么,说明你缘成熟了。缘不成熟怎么办?缘不成熟先等着,这是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缘不成熟,你硬要去办,你是办不成功的,所以缘不成熟先等着。我们经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怎么样正确领会这句话?不是佛有分别不去度,而是他缘不成熟的时候,你度不了。因此我刚才说了,缘不成熟先等着,等他缘成熟了再去度他,这就对了。如果他不信,你去度他是什么用也没有的。他信了之后,表示他可以入门了。这是第一个,信。

  信了之后下一个跟着的就是解。

  你光信了,没有解还是不行的。这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理解佛法所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解就是认识和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真正理解之后,下面跟着的是行。

  所以这四个次第,是一个紧跟着一个的,缺一不可的。这行是要建立在解的基础上,没有解你行不了。在理论和方法都没有搞明白的情况下,你就去行,那是盲修瞎练,那不是正确的行。真正的行是有正确的理论、有正确的方法。

  这个行最后的目的能达到一个什么呢?达到证。

  最后一个说说这个证。

  证就是真正的受用,就是你学佛得到受用了。怎么样来证明你得到受用了呢?就是你把自己所信、所解、所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融合了,你会应用了,这就是你得到证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得到真正的受用了。

  我们一定要知道,修学佛法的次第是信、解、行、证。

  我们再侧重地说说这个信。

  因为这个信是太重要了,三资粮的第一个资粮就是信。怎么个信法?

  第一要信自己。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以前跟大家交流的时候,我一再说,第一,信自己。第二,信佛菩萨。有的同修曾经跟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说老师你这个位置是不搞颠倒了?是不应该第一信佛,第二再信自己?我说不对。第一要信自己,第二是信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信自己,是佛法里的最重要的信。你不信自己,你肯定外求,你不会内求的。

  你要信自己是怎么个信法呢?

  第一,你信自己有佛性。

  第二,信自己本来是佛,信自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第三,你将来一定去作佛。

  你这三个信如果不解决,你肯定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什么?去西方极乐世界是二力之门,一个是自力,就是你信自己;一个是他力,佛力加持。如果你不信自己,你就把去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门--自己的自力之门,你就把它关上了,这是一定要信自己。

  所以说信自己的真如本性,暂时被染污了,我们现在暂时没觉悟,到最后一定会觉悟的,一定会去作佛的,这是第一个。

  有的人常常觉得说,我罪业深重啊!一开始可能觉得,自己这是很谦虚的语言。有这么一个佛友,我见着他几次,他都是这么跟我说,刘老师你看我罪业深重,我能去极乐世界吗?阿弥陀佛能来接我吗?我当时就给他一个准确的答案,我说,你决定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

  有的同修可能说,刘老师,你这话说得是不嘴太黑了,你怎么一下子就给人家说得这么绝对呢?我说我没说错。因为自力之门,他不相信自己,他把那个门关上了。他又不相信阿弥陀佛能来接他,他力之门他也关上了。两个门他都关上了,他怎么能去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信的问题要解决。

  佛告诉我们有六个信,我这里为什么要重点地说信自己?就是要把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帮助大家有个正确的认识。

  还有五个信,大家知道,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加上我刚才说的信自,一共是六个信。这六个信的问题都要解决,后五个,大家比较熟悉,我就不详细说了。

  下面,我想说一个什么问题呢?

  就是学佛一定要亲近“一位”老师。

  注意我说的这个重音在哪?我如果这样说,最重要的是要亲近一位老师,和我现在这个口气,最重要的是要亲近“一位”老师,我的重音是在一位上,在那个“一”上,是不是这样?我两个说法,它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因为这个理念,我跟同修们交流的时候,曾经说过几次,也被批了几次。说我搞迷信,抬轿子,如何、如何。在这里我不想说这方面的事儿了。

  我到现在二十年的学佛经验也好、教训也好,告诉我,这个理念是正确的,就是要亲近一位老师。

  我有个什么感觉呢?你亲近一位老师,依照、接受这一位老师对你的教导,你目标非常明确,你心定、心不乱。

  我曾经试验过,我听过另外一位也修学净土法门法师讲法。我真是对比了一下,我听了以后有个什么感受呢?就是两位老师,都是修学净土念佛法门的,但是他们在讲经说法的过程当中,有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认识是截然不同的。  当时我就想,那我到底应该听哪位老师的?听这位老师,这位老师这么教的;听那位老师,那位老师是那么教的。

  所以从那以后,我就认定了,学佛还是遵从一位老师的教导比较稳妥,不至于让你疑惑、彷徨,或者走岔道。

  另外,学佛亲近一位老师,这是古今不变的正道,是祖祖相传传下来的。在今天,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师承。“师承”这两个字可不简单,非常重要!

  比如说,我们古代教学,大家都知道,古代教学五年学戒那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分配你干一份工作,听明白,老师分配你干一份工作,你就干它三年五年。就这一个事,你不耐烦了,没过关。你认认真真地干了,你就过关了。

  有的出家了以后,去到了寺院,寺院安排一些粗活、重活去干。有的人不理解,这样想:我为什么要出家?我出家以后,我为什么要来寺院?我是来学道的,记住是“学道”的。这些脏活累活让我干,干个三年五年的,我啥也没学着。所以就灰心丧气,这活也不会好好干。正好错了!

  想想惠能大师,他是舂米、劈柴八个月。寺院的其它任何地方什么样,他都不知道。他就干这一个活,干了八个月。

  实际正是这五年学戒,你就在干活的过程当中,你把戒、定、慧三学,你都学到手了。有几个人知道?有几个人不闹情绪?干个三个月五个月,可能都逃掉了,逃跑了。我是来学道的,我不是来干活来的。

  比如说在一个道场,扫地、挑水、劈柴,在厨房里打杂,你认为这不是学道,恰恰这些正是学道。你如果认识不到,你这个道你真没学着,你真荒废了。有人心里不服气,说你看我来学道的,把我当佣人使唤了,指使我干这个干那个的。正是把你当佣人使唤了,就这个“佣人”他把真道学去了。不愿意当佣人的,他那个道他一点没学着,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所以说,我们现在修学,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是什么呢?就奔着多,广学多闻,是不是这样?博学,都喜欢博学、喜欢多闻,这个就是没有基础。一下子你去博学多闻去了,结果是什么?得到的是邪知邪见,不是佛的正知正见。因为你那个基础没打牢。清凉大师说,这种广学多闻的修学方法,是有解无行。

  再说一说,学佛从哪学起。

  有的同修说不知道从哪下手。老法师告诉我们非常明确,学佛从念一部经起修。读一部经,或者是听经听一部经。一句话:重要!学佛从念一部经起修。要不要懂其中的意思?不需要,这个也重要。

  有的同学一读经就问我,老师呀,某某经这一段什么意思啊?那一句话什么意思啊?我说,听师父告诉我们的,不要去研究这个,就是一门心思地读就对了。不要去琢磨哪一段什么意思,哪一句什么意思。如果你去琢磨,得出来的结论叫见解吧,那是你自己凡夫的知见,不是佛的知见。

  佛讲经没有意思,你能把它解出来意思,我说你比佛还高明。真的,那不是佛知佛见,那是你凡夫的邪知邪见。很多人喜欢研究,总想把这部经这个意思,我把它弄明白。怎么弄明白?一个劲地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就是绝招,这就是秘诀。

  这个方法也是我们老祖宗,祖祖相传下来的,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就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能够认知这个方法?如果把这个方法丢掉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是第六个方面,证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最后一个,从佛法的教学艺术上看。

  在这里我想先说说,佛教的丛林制度。丛林制度应该是在唐朝的时候,寺院发展成丛林。谁是创始人呢?一个是百丈大师,一个是马祖。

  这很多同修都熟悉的,都知道是“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这是丛林的两位创始人。马祖是禅宗道一禅师,他俗姓马,所以后人就管他叫马祖。祖就是祖师,马(ma) 习惯称为叫马(ma)祖,很少叫马(mǎ)祖的,我们就这么往下称呼吧。

  这个马祖,他是禅宗的第八代祖师,他是惠能大师的徒孙。六祖惠能大师是六祖,他是八祖,所以他是惠能大师的徒孙。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丛林中的一切规矩,都是百丈大师草拟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师!这二人建立了中国的丛林,现在来说就叫佛教的大学。古代叫丛林,现在叫佛教大学。是真正有规模、有制度,有佛教教学,把佛教教学制度化了。这两个条件必不可少,一个是有一定的规模,一个是有制度,就把佛教的教学制度化、正规化了。

  从马祖以后,中国的佛教走上了制度化,变成了大规模的学校。丛林很多都变成了专科学校,按我们现在说呢,那就是现在叫佛学院,可能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

  丛林的教学、讲学、教材、教法,无一不是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我们从经典、音乐、雕塑、佛像、建筑、供具,以及其它种种,都可以发觉,这些教学是那么的完善,是那么的完美!可惜的是到现在失传的太多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遗憾的事情,都不如古时候那么完美了。

  为什么?佛教在我们这一代非常缺少人才。缺少人才,更缺少艺术人才。佛教是一种高等的、高雅的艺术,现在这种艺术人才太缺乏了。必须有高深的佛法修养,才能把这个东西继承、承传下来。因为只有有高等、高深的佛法修养,他才能把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表现的是活的,不是死的,才有真正的内容。

  比如说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曲子,一定要蕴含着高度的佛法修养在其中。举个例子,比如说像梵呗,我们很多人非常喜欢这梵呗,但是这个梵呗和古代的梵呗,那是相去甚远,差得太多了。为什么古代的梵呗唱出来,人们是一种艺术欣赏,让你心清净,帮助人们开智慧。而现在的梵呗,有的时候让人感到俗不可耐。这个不是说否定梵呗的作用,就是因为我没有那种境界。所以现在的梵呗,远远不如古时候的梵呗。

  这是因为我们佛教缺乏人才,对真正的梵呗不能有深入的理解。所以佛陀这样告诉我们,不是佛教没有好东西,也不是佛教没有什么真实的内容。是我们把它丢掉了,我们挖掘不出来,没有挖掘这真正好东西、好内容的人才。

  举个例子,能说我们佛教没有好东西吗?比如说,中国的敦煌壁画,这大家都知道。再一个云冈石窟,再一个北京的房山石经,是不是享誉全世界的东西?这个不但是中国的宝,也是世界的宝,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博大和壮观。如果我们有的人去敦煌看过壁画,去石窟参观过,去房山石经看过,一定会有切身的感受。中国的艺术真是博大精深,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没法比拟。  就说北京房山石经,一共雕刻了四百年。大家想一想,这是一种什么样浩大的工程,可不可以和我们的万里长城相媲美。四百年刻出来这一部房山石经。所以我们的老祖宗,真是值得我们尊敬景仰,他给我们后世子孙,留下了多么宝贵的东西。

  综合上面所说,我从称呼、组织机构、学位制度、教学目标、修学科目、修学的次第、教学的艺术七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说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说明白了,那么为什么要把宗教的佛教回归到教育的佛教,自然而然这个答案就出来了。

  因为它是教育,原来是教育,现在三百年来,把佛教由教育演变成了宗教,真是我们对不起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老师留给我们的不是宗教,是教育。所以我们听了上面的七个理由,能不能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过去我们不知道,现在我们知道了。

  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留下来的,是教育的佛教,不是宗教的佛教。只是近三百年来那些不肖的子孙们,把教育的佛教演变成了宗教的佛教,这是佛教的悲哀和不幸。

  多年来,净空老法师大声疾呼,要把宗教的佛教回归到教育的佛教,这是正本清源的伟大壮举。净空老法师对佛教的伟大贡献,功德无量。千秋万代将永远记住这位爱国爱教、可亲可敬的老人。这是我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简要地说一说,怎么样把宗教的佛教回归到教育的佛教?

  这个纯属我个人的认识,如果有错误,恳请大家批评指正。怎么样使宗教的佛教回归到教育的佛教?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方面,从认识上回归。

  这里面我谈三点。

  第一点,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这句话,我们认可不认可?

  如果我们不认可,佛教要回归到教育的佛教,太难太难了,因为你对这个不认知。所以说,我为什么说必须先从认识上回归?你认识上来了,认识正确了,才能回归。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把教育的佛教演变成宗教的佛教,这是佛教的不幸和悲哀,我们对不起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果这句话再往重了说,我们是不肖子孙,我们辜负了老师的培养和教育,我们违背了老师的教诲。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本师教给我们的是教育的佛教,不是宗教的佛教。再说严重一点,再上升一点,是不是我们背师叛道?老师教我们的东西,我们丢掉了,给它变化了。所以我说了一句,这是佛教的不幸和悲哀,我们对不起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看着他的后世子孙,把佛教糟蹋到这个样子,老人家会流眼泪的,这是我说的第二点,怎么认识。

  第三点,佛教是度活人不是度死人的。最起码应该是以度活人为主,以度死人为辅。不能本末倒置,不能颠倒。是不是这样?现在的情况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我这个说法说出去以后,也可能会遭到批评、批判的,但是我就是这么认识的。我就把我真实的认识说出来。是不是这样的?因为佛教确实是应该重点是度活人,如果我们每天搞的都是度死人的事情,那活人谁来度?这违背了本师的教诲。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没搞过一次法会,没打过一次佛七,没打过一次禅七。四十九年就一件事——讲经说法教学。我们的净空老法师,讲经说法现在六十年,做的也就是这一件事情。所以我说,这是正业。

  这是我说从认识上回归,有这么三点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我们要分清主次,不能颠倒。

  第二个,我想说说,要从行动上回归。

  如果你认识上去了,没有行动那还是回归不了。行动上怎么回归呢?我的认识不成熟,有这么四点供同修们参考。 第一,恢复丛林制度,建立佛教大学,培养讲经弘法人才。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如果你要把宗教的佛教回归到教育的佛教,没有讲经说法的人才,谁来讲?就是有学生,没有老师,对不对?一定要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那这人才上哪培养?你得有地方,就得办佛教大学。我们把佛教大学建立起来了,就是恢复了古时候的丛林制度。这是我想到的第一点,就是把佛教教育要制度化、规范化。

  第二点,寺院也包括其它的道场,因为寺院是主要的道场,要强化讲经说法, 弱化经忏佛事。

  为什么?因为佛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而且是离究竟苦,得究竟乐。怎么达到这个目标?唯一的方法讲经教学。除了讲经教学,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是不是这样?

  佛在经上跟我们是这样说的,佛不度众生,佛没能力帮助你。我估计这话有同修可能不理解,他慢慢就理解了。我再重说一遍,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佛不度众生,佛没能力帮助你。谁度你?自己度自己。要自悟、自修、自度。佛不骗我们,佛只是把理论、方法、事实真相,跟我们讲清楚、讲明白,让我们理解。理解之后自己觉悟、自己修行、自己度自己。反复地看看听听这段话,确实是有道理。

  为什么老法师说,你自己不悟,就是阿弥陀佛站在你跟前,也没啥招,也没啥办法,佛也度不了你。佛的方法是把理论、方法、事实真相,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明白了。你明白了之后是你自己度自己,不是佛代替你做一切事情。要不为什么有的同修对我有迷信,认为我什么都能,我一再告诉大家不是那样的。

  我为什么改变了人生命运?是我听老法师讲经说法,我听明白了一些,然后我老实,我又去做,所以我就长进了。你们把老法师讲的东西,听懂了、听明白了,认真地在生活中去落实,你们会比我更好、更强的,不要迷信任何人。

  所以佛说这段话,我们要认真领会。有的同修可能说,那佛也不管我们啊?佛不是不管。佛管的方式、方法,你要学会,你要看明白,是不是这样的。所以这段话,如果你听明白了,那你说佛用什么方法来度我们?讲经教学。现在佛不在世了,谁来替佛传法?法师们,讲经说法的法师们。

  所以法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讲经说法,度化众生,把佛陀的理念、理论、方法,给众生说明白,是不是?现在佛不能亲口对我们说了,他的学生们,这些后世的法师们,就要把这个任务承担起来。但是我感觉现在的法师们,不一定说得对,我觉得好像喜欢学经忏的多一些,喜欢学经教的,尤其是发心要学习经教的,太少太少。也可能我闭塞,我知道的少。但是目前我所接触到的,我觉得真正发心,要学讲经说法的法师寥寥无几,确实是这样的。

  所以第二条我就这样说,一定要强化讲经说法,弱化经忏佛事。不是说经忏佛事不做,可以做,但是这个比重,要把它安排好。要知道,我们佛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众生离苦得乐,方法就是讲经教学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是我说的第二点,行动上怎么回归。

  下面我说第三点,积极倡导认真落实六和敬。

  佛门四众弟子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赞叹,共同提高。六和敬要靠我们每个人来做。这个六和敬怎么能实现?一定是人人都想六和敬,都愿意六和敬,都来做六和敬,为六和敬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六和。

  就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四众弟子,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爱护、互相赞叹这方面,确实是有欠缺的。不是互赞,而是互谤。尽管不是多么多,但是互谤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这严重地影响我们佛门的六和敬。

  如果我们真正的是佛陀弟子,真正的是老法师的学生,我建议我们四众弟子,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好好地以身作则,来建立六和敬的道场。

  现在怎么办才能达到这个目的?简单的说,就是每天我们都碰到的。

  第一,不能搞妒贤忌能。

  这是我的一个很深刻的体会。

  这么些年,无论是我看别人,还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所遇到的人和事,我觉得我们佛门不要搞这个,不要妒贤忌能。

  比如说,净空老法师,老人家入佛门六十六年,讲经说法六十年,在全世界还能找出第二个吗?就这样的一个老法师,把自己的全身心都献给了佛陀的教育事业。他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坎坎坷坷呀。今年都92岁了,这种坎坷还在伴随着老人。所以有时候想起来这样的事情,我真的感到心里很痛很痛。我们佛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不要妒贤忌能。

  第二,不要搞人我是非。

  有的时候我就想,一个搞人我是非的人,他还自称为佛陀的弟子,自称为老法师的弟子,怎么好意思啊?!佛陀这么教你了吗?老法师这么教你了吗?成天就这么嘀嘀咕咕、嘀嘀咕咕,就搞这些人我是非,你这是搞六和敬吗?

  所以我说,我们佛门弟子,如果你进到了这个门,你一定要依照佛陀的教诲,依照你老师的教诲,不管修行哪个法门都要这样。都要把你所学法门的经教,给它悟透,然后把你悟透的东西,向广大信众去传播、去弘扬,这才是你的正业。如果我们这些佛门弟子,成天在一起就是你斗我、我斗你,斗来斗去的,斗到什么时候是个头?非得把佛法斗灭吗?到那个时候你到哪去?

  所以我希望,佛门四众弟子,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我自己下定决心,我一定从我做起。我这一生,我不会有一个冤家,我不会有一个对头,我不会有一个对立面,我不去搞一次人我是非。我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为什么?因为我听老法师讲的法,我听明白了一些。听明白了,我要做,不做不是真学佛。这是一。二,我今生要成就。

  如果我还去搞人我是非,还去搞妒贤忌能,我今生肯定不成就,那不是我的目标。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是我人生学佛的终极目标,我一定向这个方向努力。

  我也建议同修们,好好修佛,不要错过今生的机会,这个机缘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我们遇到了,如果再擦肩而过,那就是太可惜、太可惜了,这也算我对大家掏心肺腑的一句忠告吧!

  今天这个题目,就和大家交流在这里,谢谢各位。

  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刘素云       教育)(五明学佛网:刘素云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