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巧用佛法转换不良习气,让生命圆满起来


   日期:2018/4/3 16: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里真的没有那么多分别,我们所谓的好坏,在佛的眼里可不一定是这样的。就像《地藏经》里提到了很多的鬼王,我们一听鬼众的王啊,多可怕,好邪恶,很恐惧,可是其中很多都是大菩萨,以主命鬼王来说,170劫以后就要做佛了。各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170劫如果按我们地球的时间算,那是很漫长的,可对成佛来说,170劫那是等于马上就要成佛了,一位马上要成佛的菩萨,显示出一个鬼王的身相来,我们真的还要对这个所谓的身相感觉到很恐惧害怕吗?

  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基础教义之一,一切众生本自平等,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任何的差别,因为驾驭身心的不同,而形成圣凡两大类,在圣分: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四圣道;在凡分:天道、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这六凡道,四圣六凡就是十法界了。

  1.众生的执着

  对十法界的众生而言,当然也包括佛在内,在本质处是一致的,没有任何区别,所以一切众生的本质相同,在佛不增加一分,在凡夫也不减一分。本性相同,可是结果却不同,就像天上有一轮明月,千江有水就会有千江的月色,你拿一碗水也能看到一碗明月,他用水缸也能看当一缸月光,同样都是这一轮明月,为什么有水缸的月色,有水碗的月色,有江河湖海的月色的不同呢?

  就像有这样的一则试题问:如果你有五百万,你会做什么?答案可谓五花八门,为什么他会选择这样的使用,他会选择那样用?这就是因为我们用心不同,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会用成不同效果。同样都是圆融不缺的状态,为什么就成了凡夫了、迷惑颠倒的、业障缠缚的、深陷烦恼邪见的?

  如果我们仔细探讨这部分,话题可以扯很远,但是我们可以粗暴点,既然我们是如此成为凡夫的,我们也不用仔细研究明白这个细节,我们能回去就好了。怎么回去?若按传统学佛模式,那必是斩断妄想,破我执、破我相、破四相、破法相、破法执!这路可就很漫长了;但是如果按净土路数走就简单许多,我们现在一分一毫都不用破,你只要保障能往生极乐世界,余下的工作在极乐世界随西方三圣的教诲慢慢破就可以了,反正极乐世界的众生寿命无量无边,有漫长的时间来破各种执着、破各种相的。

  所以换句话说:众生各个不同,因为用心不同,使用自性能量不同,招感吸引的结果不同,展现的果报和业缘不同,可是借由极乐净土回归自性的路却是一切轮回众生最方便走、最容易走通、效果最好、速度最快的。

  谁和自己有仇,不想自己得到好的结果呢?既然大家都刚性需要这样好的方法离苦得乐,为什么学佛人寥寥无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恶性众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众生漂溺沉沦于生死苦海?就是因为各有各的执着,总会认为我这个就是最好的,就是最对的,就是最合适的。就像我们说往生极乐净土最好,但是有人也会说他的法门最好,这都可以理解的,我们学佛姑且也如此展现,何况不学佛的各有执着,又有什么不妥?

  也正是众生各有执着,所以不可能出现一呼百应的局面,也就出现了类似《普门品》三十二应身的局面,菩萨为了救度众生、为了圆满众生,以种种身相、讲种种法义、帮助众生种种获得、种种圆满、种种解脱,所以看到这天龙八部如此这般,也就如一切众生的种种心、种种愿、种种执着展现一样。

  如果没有这个执着,怎么成为这类众生呢?所以如果有众生要脱其伦,那么就是要摆脱他原有的那个执着,或者摆脱原先的一组执着。执着打破了,就像砸碎了自己所处的网格,可以跑到其他网格领略其他的风景了。但对六道轮回的众生而言,这六道二十五有没一处是真正可以安稳的风景,没有一个是真正快乐圆满的处所。

  所以轮回的众生都在寻求彻底的解脱,只是遇缘不同而有差别,如这八大部的众生,如果没遇到佛的教化和恩典,夜叉还在忙于满世界抓鬼吃鬼,罗刹也是忙于吃人,修罗忙于和天人干仗,天人忙于享乐,看一朵花能嘻嘻哈哈笑上一整天。应了《无量寿》的那句话“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2.提升心量

  因为遇到佛法了,拓展了原先狭隘的眼界,终于不用只看眼前那三尺卧牛之地了,也不用只看眼前那一年、两年的事情了。扩宽眼界就发现心量也相应的大了一点,所以当我们学习佛菩萨,把佛菩萨的眼界当成自己的眼界,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心量了。佛是这样看事情的、菩萨是这样解决问题的,于是我们读经文,到底读啥呢?学佛,又在学啥呢?不就是在学习佛菩萨的心念行为吗?佛菩萨遇到事情怎么做的?遇到众生怎么做的?不知道,没关系啊,看看这天龙八部好多都是歪瓜裂枣的样子,但是佛嫌弃他们了吗?有的更是恶贯满盈的,佛嫌弃他了吗?佛还要救度他、解脱他、安稳他、圆满他,对不对?那么我们如何面对众生的?

  好像我们请了佛菩萨像在家,就要把一切众生赶出家门,求求佛菩萨加持保佑、不要让众生来骚扰我、不要让他们来追讨我、不要让他们靠近我!这心量哪是学佛?其他一个众生都不要在周围,就像是斗鸡,看到同类就要你死我活的?我们都是轮回的众生,我好一点,又好了多少?你差一些,又真的能差出多少来?所以要相互帮助才好,我现在有点方便条件遇到佛法了,我就应该帮助没遇到佛法的众生,希望他们能早一些接触佛法,希望他们能早一刻获得解脱;佛不也是希望我这样吗?佛菩萨希望众生早日解脱,我明白了他们的心意,要研究自己怎么才能获得解脱;在这个事情弄明白后就要研究:怎么帮助更多的众生也能获得解脱?所以你走什么门路能解脱就很重要,关乎到你能不能帮助众生也获得解脱,对不对?

  我们一定要允许有各种求愿的存在和发生,允许有各种执着和贪念的存在和发生,也要允许有各种不协调的声音的存在和发生,可是这不代表存在就合理,也不代表发生了就是真理。你可以有各种求愿,你可以有各种执爱贪恋,如果你想出轮回,就要把这些管理好,不要让他们出来干扰你,在重大决定决策中,不要有这些个人情绪的东西参与影响。

  3.往生极乐愿的促成因素

  所以一切众生的种种执着,都可以成为往生极乐愿的促成因素,这是过去听过的一个技巧:你所有的反对意见,都是你必须同意的理由。

  比如说天龙八部里有一位闻香神,天帝焚好香,他就闻香而来,于是天帝说你来唱歌、跳舞、拉个琴,他为了报闻好香的恩就会应允,来一段才艺表演。各位知道极乐众生都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无量宝香合成的,换句话说,你这吃香之神还傻乎乎的等别人烧香?到了极乐世界,你自己就是无量宝香合成的,你还用傻等别人?

  比如夜叉跑的快,也以自己跑的快为能,但他有极乐众生跑的快吗?一早晨兜一堆花就能供养他方十万亿诸佛,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就供养完了,这一上午跑多少地方?这是夜叉累断腿也比不了的。

  比如非人是显示人形但不是人的众生,这不是骂人的意思,他本就不是人类,但因为执着人的情绪,显示的是人的身相,喜欢人的身相。何必显示人的身相?到了极乐世界了不得了,你爱显示成什么就显示成什么,不用再那么短见识的以为人形很好,到极乐只要出莲花都是金刚那罗延身,和阿弥陀佛身相一样,要不要得?想不想去?

  所以各种执着只要挖掘好,都可以成为往生极乐的助力,都可以成为往生极乐的理由,你执着和亲人的分离,没关系到了极乐你成罗汉做菩萨,那个时候你想见谁,心念一动,面前的树就会显示出亲人的所在,所思、所想、所受,360度纯立体视角,而且还能看到他的未来结果。如果你往生不了极乐,人这一辈子短的很,几十年就罢了,轮回的路那是个走个的,你再想和他在一起也是不可能的。

  有的众生要修仙,这眼界放在学佛里,就什么都不算了,就算活几千年不也是一个守尸鬼吗?孤苦伶仃地来,形单影只地走,投国都无门,多惨啊?如果到了极乐世界和无量无边的大菩萨做同修,其乐融融,多快乐?其他菩萨要去做佛了,你也不用千辛万苦地修行才能出现在他周围、伴随他出世、见证他做佛;你到极乐自然享有这个权力,这何等方便?还求什么其他的?什么神通道力,哪里可以和极乐众生比?

  佛法可以圆满众生求愿,但这个求愿不代表就一定是对的,就像某石头里崩出一个猴子,找到老师了,老师问你想学什么呢?回答说我想学长生不老。如果他说:我想求永远解脱痛苦烦恼!那就又是另一个境遇了,所以各位遇到佛法了,你当如何求?求如何呢?

  今天就到这里,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往生极乐)(五明学佛网:学佛       往生极乐)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