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截流大师:净土警语新白话版3


   日期:2018/4/8 12: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观佛毫相法

  《观无量寿佛经》说:“若欲生西方者,当观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又说:“身相众多,不可遍观,须从一相好入。”意思是专观白毫一相,待到观相成熟,其它相自然显现。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个棱,中间是虚通,仿佛如琉璃筒,在两眉中间,表示中道啊。右旋宛转,洁白如雪,晶莹透亮,映现佛的金躯。这样观想时,要使心坚定。心若有昏沉散乱,要强使它清明寂静。因为淸明就不昏沉,寂静就不散乱。应当知道清明寂静是止观的功效,定慧的本体,也就是心的本体。止观是工夫,定慧是因行,明静是功效。明静到极致,顿时契合本体,若是达到果上的果,就是成就了福智二种庄严啊。

  如今身心的寂定,是止啊。观佛的毫相,是观啊。毫相的清楚,是明啊。坚定不动,是静啊。所谓“托彼身相,熏我心性,观智若成,自然显现”,正是这个意思了。但是要修这个观想,须要明了万法唯心。经上说:“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所以知道弥陀的毫相,自然是我心本来具有的,定中出现的,也是我心造出。是心作毫相,是心是毫相,不是从他处得来的,不是向外求来的。这样了悟通达,才能叫做如法修观啊。总之,能观的观智是一心三观(空假中),所观的毫相是一境三谛(空假中),为什么呢?定中的毫相,虽然出现在眼前,却都是想念的因缘,没有实性相。这是因缘所生的法,法没有自性、没有他性、没有共性、没有无因性,四性都是空,所以没有实性。而这想念所生的毫相,不只是性空,相也不可得,如镜中的像、水中的月,所以没有实相啊。性相没有实体,所以就是空就是真。随念头的产生能见到,所以就是假就是俗。那么是假是俗,所以不是真空。那么是空是真,所以不是俗假。这就是“作是一念,遮照同时”(遮相照相),“离即离非,是即非即”(离开相又不离开相,是相又不是相),所以是三一圆融,不可思议的中道观境的道理啊。全谛引发观,观又觉照谛,境与观不是二个,只有一心。

  所以古德的颂语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前后,一心融绝了无踪。”这颂语比较概括了,须要略微解释一下。说“境为妙假”,那空与中就在其中了。不具有空、中,怎么能称为妙假。说“观为空”,就是妙空啊,而中与假就在其中了。说“境观双亡”,那双照就在其中了。双亡就不是空不是假,双照就是空是假,二边不执著,也不舍离,所以就是中道。而下面二句,就说亡照同时,一心融绝啊。因为境虽然具有三谛,却属于所观的境,只称妙假。观虽然具有三观,却属于能观的观,只名妙空。境、观虽然各自有三,用双亡双照的妙观,暗合双非双即的妙境,却只是妙中。因此举一就是三,说三就是一,三一不是同,三三不是异。不可以用意识去思量,不可以用名词去分别,所以说“亡照何曾有前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啊。境观圆融的妙理,用四句话就总括无遗漏了,透彻了这妙伽陀(颂),胜过读天台宗的书几百卷。但是不明了一心,就是学遍了天台教,恐怕也未必容易透彻啊。

  经上说:“但闻白毫名字,灭无量罪,何况如法系念。”释迦如来金口开示,天台智者大师鼓励专修,但近代只有幽溪大师,常修这个观法。今天的净业行人,如果能一心持名,往生可以保证,同时再修妙观,那往生的品级必高。利根的上等人士,为什么不努力实行呢?

  九品略辩

  净土一门虽然广大摄取各种根性,全都登上不退菩萨地位,但是见佛时间的远近,听法的大小,与证果、授记的迟速,不只是天渊的差别。《大本经》(《无量寿经》)略分三辈,不如《观经》九品详细。总而言之:上品以解悟佛法为本;中品以持戒行善为本;下品是纯恶无善,只是临终遇到善友,一念的信心,就灭罪往生了。

  分析并总结:上品上生的,所谓“读诵大乘”,就是宗通说通都通达;“修行六念”,就是行解相应。所以弹指间就往生了,见佛闻法,悟到无生法忍,瞬息经历十方诸佛,亲蒙佛的授记。僧人如远公、智者,居士如刘遗民、杨无为等辈,完全就是这一类。

  上品中生的,虽然没有读诵大乘,而能了解第一义,对于本体也有悟入,而行证没有达到上品上生的。所以经宿华开见佛,因过去世的旧习,听到所有音声,都是说甚深第一义谛。七天修阿耨菩提,能到不退转地位。修所有三昧,经一小劫,证到无生法忍。

  上品下生,虽然没有悟入本体,但也发有无上道心,自然想明见本性,却始终没有达到,因而求往生的。七天见佛,二十天才听到妙法。经三小劫,证到欢喜地(初地菩萨)。

  中品上生的,是在家的净信男女,持戒求往生的。临终见佛往生,莲华倾刻开放,听闻佛说四谛法,当时就得阿罗汉道。因为戒力专一,华开证果很迅速。因为没有发无上道心,听到的只是四谛法,证到的只是小果而已。

  中品中生的,是出家男女,持戒求往生的。叫做“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持具足戒”的,显示戒法殊胜,虽然持戒时间最短还是能往生中品,何况长久持戒呢?但出家戒行精专的,也是中品上生,在家暂持斋戒的,也是中品中生,可以互通啊。临终见佛往生,七天华开听闻佛法,证到须陀洹果(初果)。经过半劫,成就阿罗汉。

  中品下生的,也是在俗家的男女,素来没有归向三宝,但天资仁孝,有进修佛道的基础,临终遇到善知识开示,就得到往生。七天见到观世音和大势至二大菩萨后听闻佛法,证到须陀洹果。经过十小劫,成就阿罗汉。

  下品上生的,是在俗家的恶人,临终遇到善知识,教他称佛名号,灭罪往生。七七四十九天华开,见到观世音大势至二大士,说甚深的十二部经藏,发无上的道心。经过十小劫,达到初地菩萨。

  下品中生的,是出家破戒的恶人,临终遇到善知识,念佛说法,一念间往生极乐。经过六劫华开,见到观世音大势至二大士,听闻大乘甚深经典,发无上的道心。

  下品下生的,是五逆十恶极恶之辈,包括僧俗二类,临终遇到善知识,教他称念佛名,十念就往生。十二劫华开,观世音大势至二大士为他说诸法实相,当即发起菩提心。下品的后二种往生没有说登地菩萨的时间和阶位,也如下品上生一样,发无上道心后经过十小劫啊(然后达到初地)。

  中三品虽然是因为戒善求往生的,自度的心坚定,度他的行缺失,所以最终能达到大乘,但须要暂时登上小乘果位。下三品虽然是极恶凡夫,因为听闻二大士说甚深法,当即能发无上心,虽然经过多劫,但直入圣位。那么一念大小,顿时超越权乘小果,一生的精进,远远超过多劫。至于华胎的大小快慢,发心用功的人,就看他的具体作为了。

  悟后求往生的,借着极乐世界的境缘,积习容易断,三昧容易修,快速成就忍力,度所有众生啊。未悟求往生的,因为亲近弥陀,容易见性,就是永明大师所谓的“但见阿弥陀,何愁不开悟”啊。禅、净二门,各自应当专一,不必兼修。但是互相否定,却是完全违背佛旨的。参禅的,无论是悟没悟,只要能往生,都是上品。修净土的,虽然五逆十恶,忏悔还能下品往生。但必定是“不谤大乘”,那诽谤大乘就不能往生,可以知道了。先悟后往生的,如大船帆遇到那顺风。念佛谤禅的,如败坏的种子种到丰腴的土壤。那优劣的差别,得失的关键,不能不清楚啊。

  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首楞严》一经,是在《法华经》之后演说的,确实是佛法很深的奥妙。昔日智者大师判教时,这部经还没有来中国,所以只把《法华经》、《涅盘经》作为第五味(醍醐味)。若是智者见到了,必定有更广的注释,并且判属醍醐味无疑了。无奈的是四依大士(等觉菩萨)已灭了,古今的注释各自发挥不同的见解,渐渐变成争执,后学的人不具备会选择的法眼,无所适从。至于要废除所有注释,只看经文,也是过激的言论啊。那么凭自己的智能探究经文,又多半不能通达那旨意,终究还是糊里糊涂而已。试着平心而论,众多的注解难道没有长处?但也不少错谬,就难免粗略的失误。其中有智识高超,胜过同类的,却又借这部经发挥自己的创见。有真正能舍弃己见服从经典,顺从佛意的,那除了西湖鉴一家注释之外,我没见到还有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了,谁说今天的人一定不能超过古人呢?有人批评他主张太过,指责他有杜撰。那么纵然不能没有遗憾,总体对这部经也是大有功德了!至于舍识用根、归重圆通的道理,就是诸佛的真实语谁敢不信,就是这一方的教体谁敢不遵从?而有异议的人,都是违经抗佛的啊。

  现前的各位善友既然已经归心净土,又要研究这部经,很不容易。但别的先不说,只是这圆通章的文字中,大有混淆处。若不是善读善领会的人,那就所谓醍醐与毒药,相差也不太远了。难道没听说楞严会上选佛场开启,观音考中,大势至落选?修净土的人,在这里若是不分辨清楚,怎么能发悟这部经的密意,而坚定后学的行愿呢?只是因为大势至法门不是这部经的要义,鉴师的注解中也引而不发。现在先辨明法门,然后彰显密意。

  辨明法门的人,应当知道这圣圆通,属于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中的根大,因为是都摄六根。依这六根而修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一是念自佛,二是念他佛,三是念自他佛。

  若是念自佛,就与圣圆通是相同的,以根性为所念的法门,以旋湛为能念的方便。如《央崛经》“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彼意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知”等,也如这部经,十方诸佛共同告诉阿难:“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使你快速证到安乐解脱、寂静妙常的,只有你的六根,不是别的)又如祖师说:“在胎里名叫身,在世上名叫人;在眼睛就是见,在耳朵就是听;在鼻子是闻味,在口舌是谈论;在手是捉拿,在脚是奔走。明白的人知道是佛性,不明白的人唤作精魂。”像上面的话,祖师这样的开示很多。这念自佛的三昧,包括了一切教义、一切禅宗的直指法门,没有不罄尽啊。

  若是念他佛,那就与圣圆通有不同,以六根为“能念”,以果地的佛为“所念”。法身虽然是一体,我没有二种庄严,诸佛福智圆满,成就两足尊。念他们的果德,没有厌倦,眼睛常瞻仰佛相,耳朵常听闻佛教,鼻子常触到佛香,舌头常称念佛号,身体常礼敬佛像,心意常想念佛法。六根专注的,无非是佛境,这样的相继相续,没有间断没有夹杂。这念他佛三昧,包括一切《弥陀》、《药师》、《弥勒上生》等经,以及莲社一切作业行持、事想法门,没有不罄尽啊。

  若是念自他佛,就与诸圣圆通,同中有不同。先须要开圆顿解,了知众生与佛如一,心与净土不是二个。借他的依正,显我的心性,既不迷惑心性外有佛,也不执着那净土不是心。这就是开圆解的要点,与诸圣相同,借他的境界处,与诸圣不同。《十六观经》所谓的“胜异方便”,现今的文字是“不用借助方便,自然心开意解”。因为这方便是最胜极异的,不再借其他方便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截流大师       极乐净土)(五明学佛网:截流大师       极乐净土)  

 温金柯博士:龙树菩萨所述的极乐净土义 

 法忍法师:极乐净土vs. 兜率净土 

 截流大师谈愿 

 黄念祖:截流大师谈信 

 大安法师:积攒往生极乐净土的资粮 

 截流大师:拔除爱桩生净土 

 信愿法师:极乐净土是无为涅槃界,而往生之人亦皆证涅槃 

 信愿法师:十方无量无边净土,为何选择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仁清法师:极乐净土​修持短轨 

 西方极乐净土真的存在吗?竟然还能用科学解释? 

 西方极乐净土真的存在吗,竟然还能用科学解释? 

 大安法师:积攒往生极乐净土的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