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佛与不学佛到底有什么不同?


   日期:2018/4/23 12: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生”问题是一门大学问,尤其“生”与“死”是人生两大课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千古以来人类试图探讨却不得其解的谜。然而二千多年前佛陀证悟成道,他所证悟的,正是解开这两大谜题的真理。

佛陀不但自己了悟人生的真谛而证悟成佛,而且还留下千经万论,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相,帮助我们解开生死之谜,进而指导我们如何安住身心、和谐群我、去除烦恼、超越轮回,获得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

所以,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其实就是一部指导我们人生方向的生活宝典。信仰佛教可以获得面对人生的力量与智慧。

佛教的律仪、义理可以帮助我们规范生活、认识自己、透视人生的真相。尤其生活中有了佛法作慈航,可以帮助我们圆满完成自己。因此,佛法与人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信仰佛法可以产生力量

人生在世,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出门在外,天黑了都知道要回家,当我们一期的生命走到尽头,也需要有一个家可以回去。信仰如同我们的家,使我们的生命有所依靠,使我们的未来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

因此,人只要有生死,就需要有信仰,有了信仰,人生才有目标,精神才有依靠,行事才有准则;乃至遭遇苦难时,有了信仰就会产生力量;彷徨失意时,信仰可以指导我们的方向,指引我们的前途;心中有了烦恼的时候,信仰会帮助我们获得一股安定的力量。

相反的,没有信仰的人,茫茫无依,如同行尸走肉,生活没有目标。因此,信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有信仰的人即使遭遇到难忍的痛苦,或是致命的打击,由于信心的生起,终能克服困难,再度燃起希望;没有信仰的人,生命没有依归,生活便没有中心,而失去意义。

提到信仰,有的人一开始信仰宗教就走错路,信了邪魔外道,这就是“邪信”。

比邪信好一点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固然是不好,但是至少没有走错路,没有中毒,将来还可以选择正确的信仰,还有得救的机会。

信仰最终的目的是要开启智慧以解脱生死烦恼,因此“正信”佛教才能获得信仰的利益。

在佛教的经典中,处处指陈信仰的利益,例如:《大智度论》说:“信仰的利益如手。”又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华严经》也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因此经中譬喻信仰如手、如杖、如根、如船、如力、如财,信仰能使思想统一,能使前途有望,能使烦恼解脱,能使身心安住,能使生活美化,能使生命有靠,在深广辽阔的佛法大海中,唯有掌稳信仰的船舵,才能深入龙宫探得骊珠;在茫茫无边的人生苦海中,唯有依靠信仰的大愿船,才能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安然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

所以,能够正信佛教才能跟着真理走,才能产生解脱烦恼的力量,才能迎向光明的人生,才能创造幸福的前程。

律仪道德可以规范生活

所谓“律仪”,就是佛教的戒律与仪礼,合乎道德的标准。

佛教有皈依、受戒、羯磨,以及早晚课等各种戒法、仪礼,更有所谓“五年学戒后,方可听教参禅”的说法,由此可见佛教对戒律、仪礼的重视。

不过一般人不了解佛教的戒律,以为受戒会有许多的限制、束缚,因而不敢受戒。其实戒就是规矩、轨范,是行为依循的准则,如同火车的轨道一样,火车不依轨道而行就会出车祸,人如果不依规矩行事,不自我轨范,就容易误入歧途。

戒就像国家的法律、学校的校规。一个人如果不遵守法律,不遵守校规,一样要受国家的法律制裁,要受学校的校规处分。因此,人人都需要守法、持戒,而不是佛教徒才需要受戒。

一个国家如果人人都能持戒,社会必定安定和谐,所以,佛教对国家社会到底有什么贡献?光是一个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对净化人心,防范犯罪于未然,其功能便远胜于法律之上。因为法律是制裁犯罪于已然,是消极的自我规范,不做恶事;佛教的戒律是防范犯罪于未然,而且不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规范自己,更要积极的修德行善,利益他人。

因此,持戒可以健全自己,可以利益他人。一个人自我健全,才能受人尊敬、肯定,才能和谐人际关系。

戒律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何者可做,何者不可做,例如五戒、十善让我们对是非善恶有所遵循,进而将我们的身心导入道德的正轨,使我们趣向涅槃的解脱大道。

所以戒的意义是不侵犯别人,如果人人都能受戒,人人都能持戒,则彼此互不侵犯,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佛法义理可以了悟人生

生命从那里来?这是大多数人的迷惘。

一般人总要找一个“最初因”,但是佛教的“缘起”说明“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也就是说,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不是凭空而有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

所以“生命”是“十二因缘”关系和合的存在,它不是直线的,它像钟表的一到十二,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

死并非没有,生也并非永恒,生命是三世轮回不已的,世间是苦空无常的,认识缘起、轮回、无常的道理,有助于我们把握真实的人生,让我们活得踏实,活得自在。

尤其缘起法说明宇宙万法都是因缘关系的存在,有因有缘,一切事才能成就,故应把人际关系建立好。如果自己破坏了因缘,不能把握因缘,万物万事就很难圆满了。

此外,因缘果报的道理让我们了解,凡事有因有缘才有结果,有播种才有收获。有的人不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一心想要发财,却不去努力工作,只想享受现成,于是偷盗行抢,结果锒铛下狱,不但误了自己的一生,也造成社会问题,贻害大众。

有的人发生困难,遭遇挫折,却不去检讨原因,只在果报上计较,于是怨天尤人,忿恨不平,殊不知凡是有因有缘才会有果,自己所受的果报,正是自己植下的因所产生的结果。

如能了此真理,就会甘心受报,坦然自在,纵使受苦,也只是今生。否则今生再造苦因,来世还要再受苦果,如此轮回不已,生生世世受苦,终将永远不得解脱。

因此,了解佛教的缘起、业报、因果、无常、苦空等义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生,了悟人生,进而掌握人生,开创人生。

佛法生活可以圆满自己

佛陀成道时曾发出宣言:“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意思是说,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只因烦恼、无明覆盖,不能见到自己的真如自性,就如明珠蒙尘、乌云蔽日,因此有忧悲苦恼,有生死烦恼,有人我是非,有好坏善恶,有种种的不如意、不满足等,这些都是人生的缺陷。

学佛修行就是要拂拭心中的尘垢,让我们的心光显现,真如现前,获得一个圆满自在、不生不死、没有人我对待、没有时空限制的解脱境界,这是学佛修行最终的目标。

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只有三毒息,三慧朗,才能获得身心自在,欢喜安乐的解脱境界,这就是真如现前、大圆满的世界,也就是证悟的世界。

因此唯有学佛才能充实人生,认识人生,证悟人生,才能圆满自己,完成自己。经云:“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能够得生人身,又能学佛闻法,是为极大的福报。

学佛与不学佛到底有什么不同?

过去佛陀曾对弟子开示说:一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和一个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遇到快乐的事物时,同样会有乐受的感觉,相反的,遭逢悲伤痛苦的时候,同样会有苦受的感觉。但是,一个没有受过佛法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时候,往往悲不自胜,甚至徬徨迷惑,不知如何安顿自己,这就如同中了第一支箭以后,又中了第二支箭一样的感到痛苦不安。相反的,有佛法的人,遭逢痛苦的时候,绝不徒然悲叹,乃至怨天尤人,自乱方寸,因此不会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甚至身处乐境中,也绝不放纵自己,因为一旦陶醉在乐境之中而放逸身心,第二支箭便会带来苦受。因此,有佛法信仰的人,自然能够不为苦乐所惑,也就不会再受第二支箭之苦。

这说明了人生不能没有佛法信仰,不能没有佛教的律仪来规范生活,不能没有佛法的智慧来解决人生问题,有佛法的人生才能圆满自在,才能了生脱死。

所谓“了生脱死”,就是能够透视人生的真相,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当下活得自在。甚至认识死亡后的世界,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能够无惧于生死,超越生死,这就是“了生脱死”。

如能进一步帮助别人认清生死实相,同样解脱自在,这就叫做“自觉觉他”,这就是大乘菩萨道的实践,也是人道的完成,所谓人成即佛成,由此可见佛教与人生关系的密切,以及对人生的重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