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教孩子懂得学做仁人君子


   日期:2011/3/1 8: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君子有九思

    做人,首先要学会做君子,如何做君子?夫子在《论语》里提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视思明

    “视思明”,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事情,都能清清楚楚的了解到是什么因所造成的结果,是什么道理才会呈现这样的事相。师长参加联合国的会议,会上师长问他们:“要解决世界的冲突,国与国、团体与团体的冲突,请问这些冲突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师长如此一问,这些与会的专家有没有答出来?答不出来!就像我们问家长:“孩子自私自利是结果,因在哪里?孩子不好学是结果,原因在哪里?”

    师长接着告诉他们,冲突在“家庭”。夫妻之间冲突了,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怎么可能有健康的人
格?必然是自私自利。接着师长又提到,家庭还不是真正的根本,根本在哪里?自性跟习性的冲突,就是利己与利人之间的冲突。当人的存心都是自私自利,自然而然显示出来的就是竞争、斗争与战争;当人的念头是仁慈之心,处处为人着想,能有如此的存心,世间所有的冲突、战争就不会产生。唯有从因上下手,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世界的局势如此,家庭的状况亦如是。当发现孩子跟我们距离愈来愈疏离,我们一定要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我们关心得太少?如果我们的人际关系处得不好,绝对不能把责任推卸给他人,一定要回过头来想:“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呈现这样的结果”。当我们都能把原因找出来,就会愈活愈明白,要学习做一个明白人。

   
听思聪

    我们要从他人的言语中,听出对方的需要。譬如母亲打电话来,虽然没有叫我们回家,但是在语气当中,可以听出来她很想念孙子,很想看看我们。这时我们要“听思聪”,听出弦外之意,不等父母开口,就要主动回去探望父母。当我们听出这个团体已经出现是非人我,就不要卷入。甚至于我们在与人交谈中,能听得出来他现在思想、观念有哪些瓶颈,这一点也要训练自己。

    我们也要听出一个人的困惑或执着。曾经有一个老师,他听完我们的课之后很感动,他说在没听我讲课以前,他的思想很消极,有自杀的念头。五天听下来,他也有些人生体会,知道人生的方向,他说:“蔡老师,像你们这样才能为社会做这些事,我们都不行!”是不是不行?不是。其实他在学校教书跟我们做这个事根本没有两样,假如他教书几十年,能教出两、三个范仲淹,四、五个曾国藩,那他功德无量无边!人都有遇缘不同,只要在遇到的缘当中尽心尽力,都是功德圆满,不相上下。

    我跟这位朋友讲到:我们就像面对着大海,只要我们把这一滴水融入大海,就跟大海无二无别;我们不要像这一滴水一样站在旁边观看,“你好大,我好小”。这是“听思聪”,听出来别人的分别,我们就能引导他放下这个分别,融入整个世界一片的真诚、一片的慈悲、一片的清净之中。

    色思温

    “色”是指我们的容颜,我们的脸部表情。假如脸色看起来是苦瓜脸,给别人留下来的第一印象就是怪怪的。听说嘴巴翘起来的人会比较有钱,嘴巴凹下去的会比较没钱,所以人家说,看人的面相就知道他所遇到的是福气、还是祸患,有没有这种倾向?有!原来业障有人引,是引来善业,还是引来恶业?关键在你的心。俗话说:“祸不单行”,为什么?我们遭了祸以后,心就愈来愈消极,当然恶缘都来了。所以,转念很重要,相由心生。

    经教也谈到“面上无嗔供养具”,我们时时欢喜待人,就是在广修供养,你在无畏布施,不会让人家起烦恼。“面悦常德”,一个人的面容常常很喜悦、很欢喜,那是德 行的流露。当然你不要从今以后看到每个人就一直笑,过与不及要谨慎。“色思温”也要符合中庸之道,不可太过,就是不可太诙谐,也不可太严肃。

    《论语》提到学生觉得夫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就是远远看起来很有威严,亲近的时候觉得夫子很好相处,这就做到了色思温。这其中的尺度如何去把握,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历事炼心。当你的新朋友过来跟你说:“我怎么看到你就觉得很亲切”,这样你的“色思温”就修得不错。假如新朋友说:“好像是我欠了你的钱一样,脸色真难看”,这时你就要修正一下自己的表情,因为言语还没有互动、沟通以前,实际上已经在交流了。

    记得我第一年教书,是到一个客家村庄去教。我不会讲客家话,所以怕跟家长有距离感。我的几位同事已经有小孩,每天早上他们还要赶来当导护,送这些孩子进学校,他们比我忙很多。我们要广修供养,要行布施,就要给同事方便,又给自己有布施大众的机会,还可以拉近同事间的距离,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那时我住在学校,星期六、日才回家,我就欢欢喜喜帮助他们做导护。

    我站在学校门口就开始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车子开过来了,我就主动去帮孩子开车门。开了车门,很多孩子们的书包还没有背好,我顺手帮他拉好。我虽然跟学生的父母在语言上没有交流,请问学生的家长看到这一幕会有什么感受?距离就开始拉近了。有些家长第一天骑摩托车来送孩子上学,面无表情。当他载到第三天、第四天,我还没说“早上好”,他们已经说“老师好”。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要懂得伸出友谊之手。

    有一天,一个学生来找我说:“老师,我跟你说一件事,你不要生气。”我说:“什么事?你说吧!”他说:“我妈妈觉得你好像在选议员,好像去跟人家拉票,你好、你好!”这是“色思温”,我们的面容就是人际关系的
第一步。

    貌思恭

    “貌”指的是我们所有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给人的感觉,要很恭敬,不要粗鲁,不要急躁,否则会给人压力。在儒家的教诲中说到“威仪三千”,都是让我们能“貌思恭”。如何让自己的举止、行为谦恭谨慎,从何处下手?
我们有一个朋友说,他学了《弟子规》以后,只要是第一杯热茶一定是端给妈妈喝。他的同学常常到他家作客,有时他刚好走到旁边去,他的朋友就拿起壶来倒茶,他的朋友第一杯也送给谁?也送给他妈妈。所以,德行的感化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在家中就要不断训练对长者的恭谦,对他人的恭谦。

    而心行一如,当我们的心时时能真诚、清净、慈悲,行为就会与之相应,言语、行为在无形中也会愈来愈缓和,
愈来愈温柔。

    言思忠

    言语一定要中肯。“忠”是会意字,一个“中”,一个“心”,代表心不能徇私,不能偏颇。当我们的言语徇私、偏颇,朋友、亲人听起来就不敢苟同,所以言语还是要廓然为公,一定要以公正、公平的心态来发言才好。只要言语、行为有徇私,到最后一定会有怨怼,会有怨恨产生。所以,言语,我们也要忠诚。

    事思敬

    “敬”字与“恭”字互为表里,敬在内心,恭是表现于外的行为。对于我们该做的事情,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非常恭敬地去完成,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要做个有信义之人。我们答应别人的事唯恐会忘记,一定要记下来,这样才能表现出我们对待任何事情的谨慎态度。信义除了言出为信之外,对于五伦的本分,五伦的道义、恩义,不等对方要求,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去做,这才是“事思敬”。

    疑思问

    有疑惑要懂得求教于人,而求教于人一定要问对了人。但是一般人在问问题时,往往都是问一些可能会认同他自己想法的人,这样可能就无法得到中肯的劝诫,因此一定要问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才能帮助我们解答疑惑。亲近仁者首先要虚心受教,自己先要归到零位,也就是先把杯子里面的水倒空,慢慢把道理听明白,很多疑惑就会迎刃而解。千万不要还没有开始听课,就已经把十个疑惑、二十个疑惑都排好了,果真如此,就是胡思乱想,到时一边听课一边还在想问题。

    当遇到疑惑无法解除,我们可以“心有疑,随札记”,先记下来,遇到适当的时机赶快请教,“就人问,求确义”。我在跟师长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机会请教发问, 但很奇妙的,每次心里有些疑惑,或者生活中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要观看师长讲经,不超过十五分钟就会迎刃而解。为什么?第一是我们恭敬的用心受教;第二是师长的言语是自性的流露,当我们能用心去领受时,我们的自性也会被唤醒,心量也会拓宽,心量一拓宽,本有的障碍自然就破除了。其实这都是因为自己的分别、执着所障碍,只要把分别、执着放下,问题就不存在了。开始学习的前两、三年都是如此,屡试不爽,后来慢慢就掌握了圣贤教诲的纲领,就在历事炼心,而且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念头一起,立刻能观照就能转念。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在自找烦恼,有太多的正事要我们去做。

    忿思难

    “言语忍,忿自泯”,一定要掌控好情绪、脾气。俗话说,能控制情绪才能掌握未来,假如我们的情绪、脾气掌控不了,很多事可能都在盛怒之下而搞砸了。“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这个怒气就把我们所有的善根都遮住了,不只伤了自己,嗔恨的言语一出去,也伤了交情。所以,三年交情可能一语寒心,温情就全部失去了。明白愤怒之后难以收拾,就要赶快节制自己的愤怒。

    如何节制愤怒?要历事炼心,当你快要发脾气时,一看到那个人就忍受不了,怎么办?这时不要勉强,先缓和一下,离开现场,“对不起,我去上厕所”。然后赶快出去深呼吸,但是你出门的时候不要把门关得很大声,进退之间,可以视情况而定,不可勉强。

    见得思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所要获得的任何东西,要想到应不应该收,是否合乎道义、人情、国法,假如不应该就不可以接受。《礼记》也提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古代读书人都是“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面对现实,提起来的都是道义,而不是财富,不是生命,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辨仁

    “仁”是个会意字,意思是两个人,一个代表自己,一个代表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处处都能以同理之心去感受他人的需要。

    1、仁德之人存心仁厚

    有一天,我们跟着杨老师去买水果,一位老人推着一车的水果,杨老师就买了一些明后天不吃就会烂掉的香蕉。我们一看觉得很奇怪,一般人都要挑好一点的!回到家里,杨老师就说:“这个水果再不买就坏了,就糟蹋了,老人家也就没钱可赚,我们既然要吃,就不要浪费。”我们可以从很多小事中,去观察有德有行之人的存心,我们要善学,才会有所收获。

    有一次我们在北京举办演讲课程,到第四天杨老师从山东赶过来,坐了好几个小时的汽车。但是老师一到北京立刻就赶到上课的地点,那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这也是长者对我们晚辈的关爱,来看看我们,也去看看参加课程的同学们。这些同学见到杨老师很欢喜,就打了招呼,老师跟他们说:“我们这几天的课程,假如老师们讲得不好,你们一定要帮我们提意见,多批评。”老师又说:“这几天吃饭、睡觉,假如安排有不妥之处,请你们要提出来,我们立刻改进。”最后又说:“上课很辛苦,你们要好好休息。”老师提出这三点,确实处处是替人着想。所以,我们要效法学习,从每次与人交谈当中,在言语、行为上都要考量到他人的感受。

    2、仁德之人以身作则

    杨老师在北京时,她的生活非常有规律,都是早睡早起,两、三点睡,六、七点起床。有个同修很年轻,刚好有机会要到大方广去服务,临去之前师长告诉他一句话说:“杨老师假如两点睡,你就不能在两点之前睡。”这位同仁去了以后,也相当勇猛精进,真的跟杨老师不相上下,很奇怪他也不累。确实,忘我的工作气氛无形中会影响每个人,而最重要的是杨老师做出榜样给我们看。

    海口有位朋友,他本来是个比较懒散的人,结果调去北京工作之后,每天也是七、八个小时都不用休息。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为何到那里工作,他的整个细胞、神经都调动起来了?确实一个团体的领导人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是一位领导者,一定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我到台中莲社参观李炳南老师的纪念馆,在纪念馆的玻璃桌里看到一支教鞭,第一个念头是李老师拿来管教学生用的教鞭。旁边的人说:“不是!那是有一次李老师在上课,下面的学生有点吵杂,下课之后,这些学生感到自己有过失,就拿着一根棍子到老师面前说:『老师,学生不好学,希望老师管教』。”李老师马上把这支棍子握在手上,往自己的身上打,他说:“是我没有德行,是我教得不好。”学生都觉得很惭愧,就把这支棍子保留了下来,时时提醒自己,对老师要恭敬,上课一定要专心。所以,有德行的人时时都是自我反省,时时都是为人表率。李老师有一句诗写到:“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老人家悲天悯人,未改心肠热,时时刻刻想着大众不要走到歧路、不要走到暗路,只要能照亮他们的前程,只要让他们不再堕落,他会不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所以,李老师到九十七岁还在讲学,这给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

    在台中期间,我很幸运能去求教很多长者,其中也求教于徐醒民老师。记得那次跟杨老师到徐老师家,因为是第一次开车去,不认识路就慢慢找。刚好又是过年前夕,菜市场是车水马龙,一路上都遇到堵车的情况。好不容易找到路口,但已迟到一段时间,徐老师是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生怕我们找不到路,早就在路口恭候我们。我当时很受感动,体会到学问绝对不是说出来的,真正的学问是要做出来。他对人的那种恭敬,不会因为他的地位、年龄而有所改变,这就是以身作则。

    3、仁德之人处处谦卑

    仁德之人很谦卑,绝对不会居功。孔夫子在《论语》里,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他只是把古圣先贤的精神、智慧传递下来,他绝不居功,绝不自视甚高。仁德之人最重要的是时时看到自己的本分,所以他在做事时,都觉得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他们时时契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中。右手帮左手抓痒,右手会不会跟左手说:“你要跟我说谢谢?”都是自然而然,做得心安理得,绝对不会要求回馈,也不会要名闻利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