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三十六集)


   日期:2018/5/14 5: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六集)  2005/2/22  台湾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36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们《弟子规》进入第五个单元「泛爱众」,广泛的爱众人,爱众物、众生。当然这爱是会意字,就是要能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觉,那这样人与人的相处就能够很和睦、和乐,不至於常常出现冲突跟纷争。孟子有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天时、地利、人和谁最重要?人和。对,所以要能与人相处得好,才能有很好的人和,才有很大的团结力量。那如何赢得人和?当然在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我们要落实《弟子规》这些教诲,《弟子规》提到「己有能,勿自私」,那当然你就会得到人和。

  孟夫子接著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能够有很多的帮助,失道者就很少人会帮助他。诸位朋友,这个「道」是指什么?得道、失道。这个道在《中庸》里面有提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这个道就代表仁慈之心。当一个人处处能为人著想,他就已经在仁道之中。所以得道者代表他存心能为对方著想,那失道者都是自私自利,没有去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没有去看到别人需要,只有看自己。只要长期下来,必然因为存心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得道者必多助,失道者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就是他太自私到了极点,连他的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所谓众叛亲离。那「多助之至」,假如他处处替人著想,行的都是仁道,那就「天下顺之」,天下的人都会感他的仁慈之心,希望能够跟随著他一起打拼,一起有更美好的生活。

  所以,我们看到周文王以仁慈之心赢得民心。记得有一次刚好在建筑一个工程,工作人员挖到了一些白骨,就放在旁边,被周文王看到了。周文王非常诚惶诚恐,马上就把这些骨头很慎重的办了祭祀,把它埋好。旁边这些人民看了很感动,他说:文王连死人都不敢轻慢,都这么恭敬,想必对於活著的人必然会尽心关怀,爱民如子。所以周朝很快以仁慈之心统一了天下,而且造了中国最长年代的一个盛世。他们整个朝代绵延了八百年之久。那我们来看看如何得道多助?《弟子规》这一个「泛爱众」的教诲事实上也环绕在一个「仁」字,仁慈的仁。那我们来看看:

  【己有能。勿自私。】

  所以能替别人尽心尽力的服务。在宋朝时候,宰相范仲淹,刚好他小时候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他就走过去跟这位先生说:你可不可以帮我看看,我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听了很惊讶,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口气挺大的。所以当算命先生这么一讲,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头低了下来,接著又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也有点怀疑,奇怪!一开始是说能不能当宰相,现在居然降到当个中医师。就问他:为什么你两个愿望差那么大?接著范仲淹就说:因为唯有良相跟良医可以真正救人。因为一个好的宰相只要把国家的政策处理好,可以帮助千千万万的人民;而医生尽心尽力,也可以让人从病苦当中脱离。结果当算命先生听到范仲淹这么讲,也很感动,看他小小年纪处处立的志向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帮助他人。所以很感动,马上跟范仲淹说:你有这一颗心,你一定可以当宰相,这才是真正的宰相之心。

  诸位朋友,范仲淹后来有没有当宰相?这也不意外,因为他这么小就立志要当宰相。所以当他在念书,他在念四书、在念五经的时候,他要念出什么?念出如何治国平天下。其他一般的读书人要念出什么?功名利禄。请问念出来的味道一不一样?见地一不一样?所以诸位朋友,让孩子要早立志,目标一确定就可以全力以赴。而且得道者多助,必然,当你的孩子确实发了这种利益社会的心,可能在他成长的过程就会有很多贵人相助。

  所以范仲淹在宋朝当官过程,他还买了很多的义田,他的亲族三百多个人都是他在照顾,兴义田,让他们来耕作,这样就可以生活无缺。他的俸禄,只要看到亲朋好友婚丧喜庆有困难,他都会慷慨解囊。有舍有得,得了什么?范仲淹的成就仅次於孔老夫子,他们的成就是大过历代的帝王。因为范仲淹的家族已经八百多年不衰,孔老夫子两千多年不衰,因为他们都是用真诚来对社会付出。

  范仲淹除了在金钱当中尽心尽力帮助这一些亲友之外,他还盖了一个学校,兴义学,让更多学子能够得到圣贤教诲,进而可以报效国家。所以范仲淹办的那个学校,直到清朝考上的进士有数百个,状元就有好几十个,而现在那一块地也是当地很有名的高中。所以确实范仲淹的德行现在还在影响。『己有能,勿自私』,自然就能天下归心。而范仲淹这样的德行必然让他的后代子子孙孙得到庇荫。《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己有能,所以要勿自私。

  【人所能。勿轻訾。】

  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能力而批评、而轻慢,就会造成团体不好的气氛,很有可能好事都被障碍了;而当这件事是众人之事,那我们罪过就很大,因为障碍了一群人。所以我们应该扩宽心量,随喜他的才华、他的能力,一同把好事办好。毕竟成事不易。这个年头做好事容不容易?我们更应该把这些好事极力促成。

  【勿谄富。勿骄贫。】

  所以有一颗仁慈之心就能够不去轻慢他人,当然也不会去谄媚别人。在一次各省的电讯招商会当中,刚好在上海举办,上海人怎么样?很有钱。那刚好上海人举办,其他省分来参加的人他们会区别,就是说有一些比较有钱的省分,吃的跟住的比较好;像一些比较偏远的,可能经济实力没那么雄厚的省分就吃差一点的。所以这就是『谄富』,没有以平等心去对待他人,也没有仁慈之心。当这一些被劣等招待的朋友了解到这些讯息,他们内心会不高兴,愤愤不平,怎么可以瞧不起我!所以这个时候广东人特别聪明,也很会做生意,马上把这一些情绪比较不好的人,安抚到他们安排好的旅馆去住,后来那一次招商会谁招到的生意最多?所以人不能太精明,还是要平等对待。所以勿谄富。

  当人都是用金钱去与人相交往,这样的情谊稳不稳固?不稳固。你看企业常常在那里挖角,挖角来挖角去,用钱挖来的人,改天又怎么样?用钱挖过去。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用道义、用信义相交,这相当重要。我们看看古代这一些名臣将相决都不是用钱请来的。所以当初我们最早的革命是商汤对夏桀发动,那个时候商汤发现有一位很有贤德的人士,叫做伊尹,所以就拿著很多的黄金、很多昂贵的衣服就去请伊尹。伊尹神态自若,然后就说到:我岂是这些东西请得动的。这伊尹他不可能为这一些财物所动。那商汤也很有心,屡次去拜请,希望他能出来帮助他。后来伊尹被他的诚心感动,也了解到商汤确有救国之心。那时候商汤不是要打夏桀,是请伊尹来帮助夏桀,结果九次把伊尹介绍给夏桀,但是夏桀已经沈溺於女色之中,沈溺於这些酒池肉林,所以伊尹的话都没有听进去。

  后来商汤不得已,因为已经闹得民不聊生了。所以商汤就对天立誓,是为了要为民伐罪,不得已才发动战事。也因为赢得民心很快就把夏桀打败。但是打败完后就把夏桀的这一些亲人、这些后代安顿在一个封地上。所以我们看古代这些仁君万不得已决不动杀戮。而且真正把夏桀赶走之后,绝对不会再伤害其他无辜的人。所以确实这一些贤德之人都是要用真诚去请。而伊尹的出来,诸位朋友,难道是为了商汤而已吗?而是什么?为了天下苍生。所以我们还是要以道义来待人,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绝对不是用钱去跟人家打好关系。所以勿谄富。

  『勿骄贫』。对於贫穷的人我们也不能骄傲、不能轻视。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生都有起起伏伏,我们不能在别人困顿的时候还落井下石,那就没有顺道而行,那就会「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人生可不要搞到这般下场,才来后悔莫及。这是「勿骄贫」。不只勿骄贫,我们还要主动协助、主动帮忙。

  【勿厌故。勿喜新。】

  这就是所谓「喜新厌旧」,当我们看到喜新厌旧的人,你的内心会怎么样?可能会摇摇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什么叫人心不古?这个古是什么?是不是古板?不是。这个古,古朴,非常老实,待人厚道,这是古代的人心。所以俗话说的「朋友还是老的好」,因为相处过程都有彼此的付出,还有对方给我们的恩义、情义,还有道义。所以我们讲到这里也会想到之前讲到的宋弘念旧。虽然有一个机会可以直接当汉光武帝的姐夫,一下子就变皇帝姐夫,这个机会是很特别,但是他是如如不动,还讲了两句话给皇帝听,哪两句话?我的坏习惯又来了,「贫贱之交不可忘」,你看『勿厌故,勿喜新』,「糟糠之妻不下堂」。诸位朋友,我们一起念一遍「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您假如多念这些句子,保证你身体很强壮,那个叫养天地浩然之气,真的不盖你的。

  所以古代的人确确实实他的信义、他的道义看得比什么还重?比生命。纵使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了,叫他违背道义,他也宁死不屈。所以像文天祥他已经被抓了,他还是从容就义。你看他在监狱里面写到「鼎镬甘如饴」,对於这些刑具他是完全不惧怕,只希望从容就义。所以因为有这种浩然之气,他的风范也影响了数百年的读书人,也影响到现在的我们。想起了文天祥,我们又要想起另外一句话,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以在汉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荀巨伯,他去看望他一个生病的朋友。当时候的古人去探望朋友,是不是骑摩托车五分钟就到了?那可不是,都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走过去。这一点我可以确定,大陆的山真的满多的。结果当他到的时候,正在照顾他的朋友,刚好他那个郡有盗贼侵入,对整个郡开始烧杀掳掠,所有的人都赶快逃命。结果因为他的朋友病重,动作不方便,就赶快跟他说:你赶快走,我已经没有能力走了,不要让他们伤害到你。结果荀巨伯就说:我假如走了,我就没有道义,所以我宁死也不可以走。结果盗贼一进来,荀巨伯就主动走出来对他们说:我朋友已经病重了,你不要再伤害他;假如你们要伤害就伤害我好了。那荀巨伯讲得非常的慷慨就义,结果这一些盗贼,因为前面的人统统都赶快逃跑了,居然有一个人不怕死在这里等著,而且又是为了什么?不让他们伤害他生病的朋友。这些盗贼了解以后也很感动,这些头目就说:我们这些人都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这个有道义的地方?所以全部盗贼都撤走了。

  所以一个人的道义,一个人的真心,就可以唤醒他人的这一些道义之心。荀巨伯一个人的道义挽救了很多人的劫难、生命。历史上这样的好戏很多,最近有没有上演?最近这几十年有没有上演?应该有!比例怎么样?比较少。这也不能怪我们,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因为圣贤教诲已经断了两到三代。所以我们看看古代人是可以念念为别人,现在的人头一个念头都是什么?比较为自己。所以愈为自己,人生的路愈狭窄。因为失道者寡助,而得道者必多助,反而当你的孩子从小有一个仁慈之心,他的路会愈走愈广。所以对於朋友、对於妻子我们都应该「勿厌故,勿喜新」。

  我记得在好多年前,我跟我一个初中的朋友借钱,跟他借了几万块钱。当他把钱领给我,然后就走了。那我就跟他说:你为什么没有问问看我要干什么?他说:认识这么久了,有什么好问的。所以这也流露出老朋友对我们的性格,对我们做人的一个本质,他非常了解也非常信任,所以不用说太多,可以心心相知相印。

  那其实一个人如何「勿厌故,勿喜新」?如何从根本解决一个人喜新厌旧的习性?因为喜新厌旧就是不念旧,忘本,是吧?那怎么从根本解决?我们这几天的课程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请教诸位朋友,为什么离婚率这么高?为什么?你不知道上课到后面考试都很多吗?不能怪诸位,这要长期薰习。

  记不记得我们之前上课的时候提到,假如有一个女士,她刚好有一位男士在追求,追求了她三年,三年如一日,几乎是有求必应。晚上这位女士肚子饿了,打通电话给他,他会二话不说,马上买一个芝麻糊,还是杏仁糊,赶快送到她的家门口给她喝,喝完之后还会问她:够不够?我再去买。然后平常一放假,就赶快探听哪个饭店菜特别好吃,都赶快去订位子请她去吃。礼拜天早上,平常都睡到八、九点,跟她交往都五、六点就起来陪她爬山。但是也从来没陪过父母爬过山,也从来没请过父母去吃过饭。这个当局者迷:对我这么好。三年之后跟她求婚。刚好这个女士祖宗有德,所以她的一个长辈刚好是这一个男生的邻居,因为了解到他对父母不孝敬,赶快跟这个女士讲:他对父母不敬,你自己要考虑考虑。

  诸位朋友,要不要嫁?你们怎么这么理智?不过,听说太理智的女生都嫁不出去。所以我们从这里要了解到一个重点,当一个人他没有孝,他会忘本,他会没有情义、没有道义、没有恩义。因为父母是对他最大恩德的人,他都生不起这样的态度,那他为什么对这个女生这么好?所以人要冷静一点。当他的人生价值观好的没有长,会长什么?你说好的没长,坏的也没长,有这档子事吗?学如逆水行舟,不是进铁定退。所以当这个情义、恩义没有建立起来,就会形成另外一个人生态度,叫利害。

  诸位朋友,有没有找到答案,为什么现在人与人相交往都觉得关系很不稳定?很不牢靠?因为现在人跟人关系建立在哪?利害多,常常都交往了很多年了,都感觉不到这一分很深的情谊。所以现在很多人谈恋爱,谈了好多年都不敢结婚,有没有?总觉得好像不怎么踏实,我们女性又很强调第六感。所以有了利害,他做事的标准就依这个。所以当看到对方年轻貌美,又在某某小学当老师,所以工作又稳定,有利可图,必然全力以赴。等追到了,结了婚,三年以后,你也帮他生了一个儿子,长的也白白胖胖的。但是因为生了孩子以后很辛劳,要照顾孩子,日也照顾,晚也照顾,所以长了几条皱纹,没有像以前这么年轻貌美。突然他在外面又看到一个更年轻貌美的,这个时候从利变什么?利害的人只要能得到他要的,他都会不择手段。所以这个时候从利变什么?害。害要怎么办?怎么这个男生讲这么大声?除掉!你们说的,我可不干。

  所以你看,没有道义就会做出很薄情的事情,所以这个动作一做,悲剧就出来了,离婚率上升。离婚率一上升,孩子又缺乏稳定的家庭照顾,所以犯罪率就开始了。所以整个社会结构是牵一发动全身。每一对夫妻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细胞,夫妻关系只要不稳固,整个社会必然动乱。所以现在犯罪率也愈来愈高。所以要让人不薄情,不厌故,不喜新,根源要从哪里教起?对!所以「往者已矣,来者可追」,面对我们现在的小孩一定要教。面对大人?要教,但是教的方法不一样,小孩还可以用说的,大人要怎么样?要用做的,要用德行来感化他。他应该慢慢的也懂得迷途知返。

  所以「勿厌故,勿喜新」。当一个人很厚道,他不只会对人念恩念情,甚至於对物也会很有感情。比方说这个衣服是他母亲亲手帮他织的,因为他对父母有情义,所以看到这衣服一定会非常爱惜,很可能一件衣服穿多少年?几十年。当他能够体谅别人的辛劳,所有亲人买给他的东西,他绝对不会糟蹋。因为他这一分孝、这一分恭敬已经成了他的存心。所以对事对物的恭敬,必然是建立在对人的恭敬之上。所以从根本来讲,还是要教孩子懂得珍惜情义、珍惜恩义。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所以我们这种仁慈之心是处处都在体现,绝对不是挂在口上说:我对人很好,我很有仁慈之心。但是可能他人跟我们相处都会觉得很难受,这个时候我们要好好反省反省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我会这样体会?我是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同学跟同学之间都会写一本纪念册,我们就每一个同学发一张,那个时候也还满有平等心的,每个同学都发一张。结果收回来,有很高的比例都写到我「太热心」,热心就好了,还前面加一个「太」。所以你看你很好心有可能给别人压力。所以『人不闲,勿事搅』,纵使你要把很多好的东西给他,也要看看他现在方不方便、有没有空?所以这个进退的分寸我们要敏锐一点。

  所以当我们打电话给朋友,绝对不能霹雳啪啦就一直讲,一定要先问一句:请问你现在方便说话吗?当对方听到我们这样的言语,他的内心也会觉得很舒服,而且他真有事,他也会很自然的告诉你:我现在刚好有事,那不然你什么时候再打过来。所以礼貌处处体现在生活之中,是人与人之间很优美的距离,有礼就不容易发生尴尬、发生摩擦。除了打电话过去要先问之外,平常吃饭时间尽量怎么样?不要打。不然他刚好有胃病,你又铃,害他怪紧张的,这我们也要斟酌。不然他刚吃一半,你刚好又霹雳啪啦一直讲,他到底是要拒绝你还是要不吃饭?所以这也要处处替对方著想。除了三餐进食时间不要打之外,晚上太晚也不要打电话,不然很可能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睡眠、作息。

  除了打电话之外,当我们要去跟别人商量事情,都要先观察一下他现在是不是在忙,等他不忙了,我们再怎么样?去找他,去跟他讨论。所以要善於观察。你看很多小孩子,他一想到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马上拉著大人的衣服在那里霹雳啪啦讲,有没有?或者妈妈正在炒菜,他想说什么就过来。这都是当下要机会教育。不只小孩要机会教育,大人需不需要?也需要。因为确实没有人提醒,我们都难免会失去这个敏感度。所以只要有朋友会互相提醒一下,我们就会提得起这种态度。当然我们提醒大人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怡吾色,柔吾声」,保持笑容。纵使是劝他不要抽烟,也要:先生,对不起,我有气喘。这样就不会有什么不好的情况。所以这《弟子规》可以活用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当一个人情绪很不好的时候,他会想怎么样?静一下。这个时候你就不要过去跟他罗哩八嗦的,所以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常常都有一句台词叫什么?「你给我出去,让我一个人静一静」。所以我们要会察言观色。

  但是假如我们的亲人刚好情绪到了谷底,甚至於还有可能想要了结生命,这时候我们也不能不闻不问,对不对?所以有时候很多人做出不可挽回的事,都只是一个念头没转过来,所以我们也不得不防。比方说,当你的兄弟姐妹情绪到了谷底,这个时候你就端一杯热茶,端好,然后走进他的房间,脸不要看他,然后就轻轻的走,把这一杯热茶放在他的桌上,然后又缓缓的退出房间去,「进必趋,退必迟」。让他感觉到还有人在关心他。所以他这一口气真的撑不住的时候,他会去找谁?一定会去找你好好宣泄一下。因为人只要感受到有人在关怀他,他就不会走上绝路。所以纵使是再亲的亲人,进退之间,我们也要站在对方的感受设想,这样就可以相处得很融洽。这叫「人不安,勿话扰」。我们接著看下一句经文: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个仁慈之心还要落实在言谈之中。诸位朋友,上到目前为止,《弟子规》里面谈到言语的经文多不多?很多。所以说话要不要学?要。「言语」在孔门四科的教诲是仅次於排在「德行」之后,所以从小孩子讲话的分寸,我们也要多加调教。「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其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当我们有短有私,希不希望别人到处宣扬?不希望。所以我们不希望别人如此,我们也不应该这么做。

  之前经文也提到「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所以纵使见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我们也应该拿来反省自己。之前也有提到,有一位朋友说他实在没有办法都会看到别人的过失,结果他的师长教他一个方法很好用,诸位朋友,你用上了没有?看到太太不好,就想到都是我不好,因为我做得不够好,没让她感动得痛哭流涕;看到儿子不好,就是我教得不够认真;那看到社会很乱,就是我不好,没有捡垃圾给他看,没有扶著老人给他看。所以处处见人的恶都当作是自己的恶、自己的本分,他就会努力好好去做修身的工作。相信他只要能够转到这样的态度上,绝对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我们中心的老师,还特别写了一篇文章叫《捡垃圾》,这个捡垃圾的故事可多!所以不要小看捡垃圾这个动作。我们中心老师有一次到长城(去攀爬长城),走在路上,我们很自然就开始一路捡。突然有一个外国人对著我们把这个捡的动作拍起来。为什么他们要拍?难得!那个时候我也没穿这么帅。难得,在中国人的地方看到捡垃圾。

  所以有一次我跟一位李老师,还有后面另外两位老师,四个人走在一条走道上,我跟李老师就开始一路捡垃圾。捡的这个过程,迎面面来很多初中生,他们都是边吃边丢。结果后来看到我们在捡,他们就愣住了。当我们走过以后,其中有一位初中生就说:少见,难得。结果因为后面还有两位老师,这老师也很有教育敏感度,马上就跟他说:既然少见,既然难得,那你们都一起来捡,那不就不少见、不难得了吗?这个初中生说:有道理。结果他就弯下身来捡起了一个垃圾。所以我们要「行为世范」,唤醒大家的这一分善心,这一分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

  所以见人的恶不要放在心上,要念念想著如何当好榜样去影响他们;更不可以把人家的过失到处宣扬,这样很不好。所以别人错也是对的,自己对也是错的。听得脑子都糊涂了,再说一遍:别人错,我们也把它当对的,我们对要当错的。我们来猜猜谜语什么意思?其实这个有很深的含义。别人错为什么对?当然对,他就是没有读《弟子规》,所以才会做错事,「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别人演出了社会的需要给我们看,我们要赶快尽心尽力去帮助、去当榜样。为什么我们对也是错的?你常常在那边说:我对,你错。在制造什么?对立,制造高下。所以有没有发现很多那个常常都说:我对,你是错的;常常会说你错了。这样的人人缘怎么样?所以自己对也是错!因为都是以自己的对怎么样?理直气壮压人,不对;应该理直气和,以和为贵,这样才正确。当人能够心气和平,就能够去感染别人,他也会觉得跟著你一起相处、一起学习,感觉很好。所以「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说实在的,我们光找自己的缺点就已经够我们忙的,有没有?因为找出来的缺点还没有改过,突然又发现新的又产生了,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一节课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弟子规)(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