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刘素云:无量寿经第10集文字版


   日期:2018/5/20 13: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这节课,接着上一节课的内容继续往下讲。

  度众生须遵守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四弘誓愿之一。

  前几节课我们曾经提到,要“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有同修可能会说,什么叫“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现在答案出来了,就是心要安住在“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大愿上,就是“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那下一个问题又来了,怎么样安住呢?怎么样才算我们把心安住在度世之道上?

  一个说法,学习讲经教学,弘法利生。通过讲经教学来度众生,实现这个弘愿之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是具体的方法,讲经弘法利生。

  有的同修说,我现在不会讲经怎么办?可以学习。

  那有的同修又说,具体怎么学呢?用什么方式来学?

  我现在给大家的答案是:用“复讲”的方式学。

  复讲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复讲是从阿难尊者开始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全部经典,都是通过阿难尊者复讲以后集结而成的。

  前面我曾经说过,阿难是佛经的总编辑,就是从这来的。

  这个复讲,从阿难开始到现在,代代相传,行之有效,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都是这样成功的。所以说,我们后人要继续遵循这条原则,采取复讲的形式讲解佛的经典。

  我这次试讲《无量寿经》,也采取了“复讲”的方式。我这次这个复讲,可能与以往的复讲有点小差别,不太完全一样。以前复讲,比如说,净空老法师跟随李炳南老师学习经教的时候,他们那个时候,也是采取复讲的形式。头一天老师讲经,有两个同学第二天要负责复讲,其他的同学听复讲,就是这样来安排的。那个时候是老师讲一节课,第二天学生复讲老师前一天讲的这一课。

  我这一次的复讲,和这个有所区别在哪呢?

  我不是复讲老法师的某一节课,也不是复讲老法师讲《无量寿经》的某一个版本,而是把这些年来老法师讲《无量寿经》的所有材料,我把它融会贯通综合在一起。

  为什么我有这个想法?因为老法师说过,这个讲经啊,你第一节课讲的,哪怕第二节课你还重复第一节课,它都不一样。

  老法师告诉我们,“后后胜于前前”,就是后面讲的要高于前面讲的。

  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听课的同修们层次不同、程度不同。比如说,多年修习《无量寿经》会集本的同修们,对这部经非常熟悉,听老法师讲经这么多年,可能他的领会程度就高一些。有些同修,对这部经不是太熟悉,他突然听这部经,你要讲深了,可能他就听不懂。所以,我这次复讲,把老法师多年讲的东西,我反复地听、反复地看,然后采取把它们融会贯通在一起的方式。

  用什么标准来讲?我自己是这样定的,比如说分三个档次:低档、中档、高档,我就想在中档稍偏上一点,按照这个程度来讲。这样,中档的和高档的,基本上都能听懂,就是后学的同修们,有一部分也能听懂。如果说想让各个档次的同修们都能听懂,这个有点不现实,我也没有那个能力能讲出这个水平来。所以我这次采取的复讲方式就是这样的,不是单独复讲哪一个版本。

  有的同修可能说,老师,你讲的是哪本书,我们好找来参考参考。

  我在开头的时候说了,老法师历次讲过的,前些日子,我都在看、都在听,就是这样的。

  这个复讲,在佛门来说叫“讲小座”。讲小座这个词我们也听过,老法师讲经过程当中,也给我们举过这例子。所以这一次,我既是第一次试讲《无量寿经》,也是第一次采用复讲的方式,来试讲《无量寿经》,没有什么经验。同修们都知道,在这以前,我和大家所交流的,都是我学习《无量寿经》的心得体会。那是体会,和正规的讲经不一样。

  到现在,今天这节课,是第十节课。这十节课,我就把它叫做真正的标准的试验课。不是试讲吗,因为我过去没讲过,我得摸索,看看怎么讲更适合听众一些。这十节课,咱们就算作试验课了。比如说,语速、声音的大小、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呀,我们是一边讲,一边在研究、在改进。

  有的同修有这样一个希望,我身边的同修,他们说,老师,能不能讲得更活泼一点、活跃一点?说这次怎么觉得和以往比,你就严肃了呢?

  我是这样想的,和大家分享心得交流,和这次正式讲《无量寿经》,它是两个概念、两个形式,它形式不一样。

  第一种方式就是心得交流,可以讲得活泼一些。

  讲正式的大经不能太活泼,还要遵守比较严谨和严肃的态度。

  我不知道我这么说,同修们能不能理解我这个意思。该活泼的活泼,该严肃的,得严肃。如果我现在坐这讲《无量寿经》,我信口开河、比比划划、嘻嘻哈哈,很多同修可能就看不惯了,刘老师讲经怎么这么不严肃。那同修们提出这样的意见是对的。所以,我这次讲经,该严肃的时候,我一定要严肃。该活泼的时候,我一定活泼。我就是这样想的。

  这次讲经,真是第一次,实实在在是没有经验。我有一个信念,就是在佛力的加持下,我尽我所能,一定会把这部《无量寿经》讲圆满!

  下面,我们往下讲: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

  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说,佛菩萨能在环境中得大自在,这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

  诸佛菩萨能得到,为什么我们凡夫得不到,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我们凡夫执著万物是真有,是实有。于有中,又千方百计地想占有它,不肯舍弃,这是我们凡夫的心念。

  诸佛菩萨知道,一切万物是幻有,是假有,所以在一切万物中能自在地受用。佛菩萨是自在地受用。不但对一切万物没有占有的念头,就连自己的这个身体也没有占有的念头,这样佛菩萨才能够得大自在。原因给大家说明白了。

  为什么佛菩萨能得大自在,我们不能得大自在?

  理念不同。对一切万物的看法,一个是真有、实有,那是凡夫的念头;一个是幻有、假有,那是佛菩萨的认识。两种认识截然不同,所以一个自在,一个不自在。

  佛菩萨弘法利生,必须有这个能力。如果一接触万物,没有度了万物,被万物度跑了,你说,这样的佛菩萨,他怎么能度众生呢?所以这个能力,是佛菩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禅家讲,“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这个秘诀,就是知道一切万法的真相,于一切法中清净自在,一尘不染。这是菩萨的德能,菩萨的智慧。我们凡夫缺少的,正是这种德能和智慧。

  下面两句: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这是讲菩萨的慈悲。菩萨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慈悲。佛法是师道,所以佛教化众生,是要等众生来请法的,要求法、要请法。“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就是请佛讲法,要请法、要求法。

  菩萨和佛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因为佛是我们的老师,是众生的老师。菩萨和众生是同学关系。这个听明白没有?一个是师生关系,一个是同学关系。

  菩萨既然跟众生是同学关系,他可以主动地到同学的家里去,把佛法介绍给他。不用众生请,菩萨就来了。“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不请自到,是众生的朋友。这是菩萨和佛在度众生方面的一个小小的区别。

  诸佛菩萨常常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就如同弥勒菩萨当年入灭之前说过的一句话,弥勒菩萨是这样说的,“时时示世人,世人常不识。” 第一句话,“时时示世人”。第二句,“世人常不识”,就是世间的人常常不认识的意思。

  弥勒菩萨如是,哪一尊佛菩萨不是如此。所以诸佛菩萨的慈悲恩德,实在不是我们平常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我们不知道佛菩萨对我们究竟有多大的恩德,你怎么想也想不到,你怎么说也说不出来。

  谁对我们最关心?只有诸佛菩萨对我们最关心。

  我记得前面两节课我讲过,父母关心儿女,只关心一生一世,就这一生。而诸佛菩萨关心众生,是生生世世。关心到什么时候?一直关心到你成佛。

  下面三句话: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这三句话表示这是大慈悲的行持。

  这些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他对众生究竟有什么好处?菩萨受持如来甚深法藏。这个“甚深法藏”是什么?甚深法藏,指的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

  这部《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嘱咐给弥勒菩萨,要他护持流通的。大家能不能想到,弥勒菩萨只不过是一切菩萨的代表而已。能不能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就把这一部经嘱咐给弥勒菩萨,让他一个人护持流通?不可能的。绝对不是只交给弥勒菩萨一个人。交给谁?与会大众,一万两千人,这些菩萨们没有一个不受佛的嘱咐的。佛嘱咐的,是与会的所有大众、这些菩萨们。

  再说说,我们现在受持这部经,能不能可以这样说,就是说,佛把这一部经嘱咐给我们,让我们受持这一部经,可不可以?完全是这样。如果你认为不是这样的,你的认识错了,你只有这样认识才是对的。

  我再说一遍,就是佛把这一部经,嘱咐给弥勒菩萨,让他受持、护持;嘱咐给参加这次大法会的所有菩萨们护持这部经;嘱咐我们现在,就是现在的我们也要护持这一部经,护持这部经的流通。我们也有责任,我们要把这部经,这个修学的方法接受过来,介绍给一切众生,这就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一代一代地把这部经和修学这部经的理论、方法传留下去,这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上面这一段经文就说完了。

  总结概括一下,这一段经文是说:

  这些大菩萨的心常常安住在帮助一切众生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之中。他们对一切法都不执著,又能通达无碍,随缘度化一切众生。并且不等待众生的请求,主动来帮助众生发菩提心,修普贤行,执持名号。不但这些大菩萨们自己一向专念,而且能把这部经的修学方法介绍给一切众生。

  这一段经文,总的概括意思就是这样。

  请看下面一段经文:

  【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我们看头两句:【兴大悲。愍有情】

  〖兴〗是兴起。

  〖愍〗是哀愍。

  就是说菩萨发起同情、怜悯众生的心,把念佛法门介绍给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了脱生死。这两句经文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两句:

  【演慈辩。授法眼】

  〖演〗是演说。

  〖辩〗是无碍辩才。

  也就是说,菩萨发大慈悲心,不仅说法,还要身体力行做出好样子,让众生学习。

  〖授〗是传授,教导。

  〖法眼〗就是能够认识一切诸法的真相,称为法眼。

  〖授法眼〗就是说菩萨见到了一切法的真相,他们把这种能力与智慧,传授给众生。

  菩萨们自己有了法眼,能够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们不保守,他们把这种能力与智慧传授给众生,让众生也得到利益。

  下面一句经文:

  【杜恶趣】

  〖杜〗是杜绝。

  〖恶趣〗指三恶道。

  〖杜恶趣〗就是杜绝众生堕落到三恶道的门路,把众生堕落三恶道的门给关死了。

  下面一句:【开善门】是说明往生极乐世界的门路,令一切众生的智慧德能都和佛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开善门。下面一句:【拯济负荷】

  〖拯济〗是救度、帮助的意思。

  〖负荷〗是承担。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佛菩萨承担救度、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伟大艰巨任务。

  下面连起来说〖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这一共是六句。这六句合起来是利益众生的行动纲领,是“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的具体行动。佛菩萨不但说,而且要做,真真实实地让众生得到真实利益。

  菩萨兴起大悲之心,悲愍一切有情众生,不疲不倦地讲经说法,开导群生,动力来自哪里?

  动力来自于菩萨的慈悲。

  因为佛菩萨对世间的一切名闻利养,全都舍弃了。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们这样地勤奋,这样辛劳地在世间教化?这就是大慈悲心的力量。我们在这找到答案了。佛菩萨为什么能这么不辞辛劳地、不疲不厌地教化众生?来因就是大慈悲心的力量。下面〖授法眼〗的“授”,是传授。

  法眼不是肉眼,能看诸法实相的是法眼。我们在《金刚经》上读到如来有五眼。凡夫有肉眼;天人有天眼,天眼比肉眼的能力强;阿罗汉、辟支佛有慧眼;菩萨有法眼,菩萨的法眼是独具的。

  五眼是后面具足前面的,但是前面不具足后面的。比如说,凡夫有肉眼,天人有天眼,那天眼就比肉眼的能力强。凡夫看不到的,天人能看到;阿罗汉、辟支佛有慧眼;前面的天人他有天眼,他没有慧眼;但是阿罗汉他既有慧眼又有天眼。就是后面的具备前面的,前面的不具备后面的。菩萨把这种能力和智慧传授给众生,称为〖授法眼〗。

  【杜恶趣】

  必须到成佛,恶趣才算断尽。没有到成佛,恶就没有断尽。这个标准我们要知道。

  什么叫“杜恶趣”?

  一直到成佛,恶趣才杜尽了。没到成佛,恶趣没有断尽。不要以为自己现在贪、瞋、痴、慢少了一点,恶念没有了,就满足了,我们要不断地提升。因为这部经、这个法门是大乘中的大乘,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所以它是绝对的标准,不是一般的标准。我们用什么来衡量我们的恶断没断尽,我们的恶趣断尽了没有,就用这部经来衡量。这是绝对的标准,不是一般的标准。

  【开善门】

  这里讲的〖善〗,不是善恶之善,这里的〖善门〗是指明心见性,这才是真正的善门。

  自性显露之后,自性里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自然就现前了,这是真正的善。这个善,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善。

  最高层次的善是什么?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怎么的?就成佛了嘛。所以这个善是最高档次的善。

  现在看看我们净宗,有一个最殊胜的地方,有一个超越一切标准的修行方法,这个是什么?

  那就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

  这一句阿弥陀佛,把许多层次的标准都突破了。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是任何一个法门所不具有的。一句阿弥陀佛,突破了好多层次的标准。所以说,这是一个一切诸佛称赞的法门,这个法门非常微妙奇特。

  我们看看这个解释,这些词那都是高档次的。这个法门非常微妙奇特,不是其他法门所能比的。也就是说,其他的法门都是有层次的,净宗的这句阿弥陀佛是没有层次的,初发心就可以圆成佛道,所以这是难信之法。

  〖杜恶趣。开善门〗,用净宗的标准说,“善门”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都是恶趣。参禅、研教、止观都是恶趣,唯独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善门。一心执持,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两句经文是说,菩萨对待众生的态度。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菩萨看一切众生,就跟看自己一样,自他不二。众生迷,就是菩萨的苦;众生觉悟了,菩萨自己就快乐。众生迷而不觉怎么办?

  菩萨只好等待机缘,等待他什么时候能接受了,再把佛法传授给他。他现在不能接受,菩萨要有耐心地等。但是这个等,也不是整天就瞪着眼睛看着等。怎么办呢?如果你要是看着等,那也错了。怎么个等?就在这个等的过程当中,我们自己要努力地修学,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这是等待,这么等就对了。

  等待到机缘成熟的时候,众生能够接受这部经了,能够接受这个法门了,到那个时候,如果你自己没有能力,你就没有智慧帮他。如果你在这一段时间里,认真地修学了,你自己提高了,智慧德能都具备了,众生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有能力帮助他了。所以,在众生缘没成熟的时候,要先成就自己,缘成熟之后,要全心全力帮助他人。所以自己要不疲不倦地修习佛法。

  现在给大家提一个问题:“世间人读书、工作很勤奋,是什么力量推动他?”

  我们自己能不能找着答案?不问别人,就问问你自己。比如说,你在读书,你在工作,你非常勤奋,一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二小时,这个积极性真是满高的。那是什么力量推动的呢?名利。名利推动的,有钱好赚嘛,所以就拼命地工作。这是我们世间人。

  再看看佛菩萨。那佛菩萨是什么力量推动的,他们为什么这么不疲不厌地为众生服务呢?

  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是慈悲的力量在推动,是智慧在推动。听明白了没有?凡夫和佛菩萨,一个是名利的推动,一个是慈悲力量的推动,智慧力量的推动。推动佛菩萨的不是名利,佛菩萨有智慧,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地看清楚了,真正地明了了,这是自己本分的事情,是他的义务,所以他不需要任何报酬,能够“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举个我们都知道的例子吧。我们每次开法会,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法会,有好多好多的义工同修,在辛勤地工作。他们不计报酬,全心全力为法会服务。这些人是谁啊?这些人都是菩萨呀。我参加了几次法会,我看到义工同修们真的很辛苦,有时候我都很心疼他们。但是他们毫无怨言,有时候吃不上饭,睡不上觉,但是无怨无悔,全力为法会服务。

  下两句经文是:

  【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菩萨把这个担子担起来,所以佛菩萨的事业就是如来家业。

  如来家业是什么?

  “度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这两句话很重要。什么是如来的家业?度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这就是如来家业。

  我们经常说荷担如来家业,实际上有很多同修,不知道什么是如来家业。那你不知道什么是如来家业,怎么能谈到荷担如来家业呢?我们每个佛弟子,都要以种种的善巧方便,把佛法普遍介绍给一切有缘众生,这就是“荷担如来家业”。

  “皆度彼岸”,就是发愿求生弥陀净土。

  上面这一段经文就讲完了。

  我们回过头来概括一下这段经文所表达的意思。

  这一段经文是告诉我们:

  诸菩萨们发起大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不仅讲经说法,还要身体力行,做众生的好榜样。并且把自己明了诸法的能力和智慧,传授给众生,劝导众生念佛。因此杜绝了众生堕落到三恶道的门路,开启了大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善门。

  又因为菩萨看待众生受苦跟自己受苦一样,所以发大誓愿负责承担救度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安乐彼岸的重大使命。依照本经来说,就是教导一切众生念佛,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就是对上一段经文的概括和总结。

  请看下面一段经文:【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看看下面几个词的解释:

  〖悉获〗就是全部获得。

  〖圣明〗正确深明事理。

  〖不可思议〗这里面有两个意思。这个不可思议在这部经里好多好多地方都出现,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它有不同的含义。这个“不可思议”,在这一段经文里,表达了两个意思。什么意思呢?

  01

  第一个,不是凡夫众生的思惟、意识所能想像理解的。

  02

  第二,不是世间的语言文字所能言喻表达的。

  这是说佛菩萨的智慧、德能无量无边,不是我们凡夫众生所能推测想像的,也不是世间的语言文字所能形容表达的。

  这个不可思议就表达这么两层意思。

  看下面三句经文: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这几句经文是表福德庄严,智慧庄严,证得的地位与如来果地平等无二,也就是成佛。佛帮助众生一直要照顾到成佛,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所有众生都是佛菩萨教化的对象。

  〖悉获〗,就是说所有一切众生都获得,就是一个不落。

  〖诸佛无量功德〗这一句是说的福德。

  〖智慧圣明〗是福慧两足尊。

  我们有时候经常说二足尊、二足尊,究竟什么是二足尊,不一定能太明确。在这里就是说“智慧圣明”是福慧二足尊,就是我们常讲的皈依佛。二足就是福德智慧全圆满了,这叫“二足尊”。

  唯有圆满才不可思议,不圆满是可思可议,圆满了就不可思议了。所以圆满和不圆满,一个是圆满,不可思议;不圆满,可思可议。

  这三句话是告诉我们成佛了。如果说,这三句话我们原来不懂什么意思,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三句话是告诉我们成佛了,与会菩萨的福慧到这里圆满了。这就表明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之人,往生不退成佛的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我们总说无量功德,什么是真正的无量功德呢?就是成佛了。

  下面三句是: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这三句经文是说,像前面所讲的智慧、福德、慈悲圆满的大菩萨们,太多太多了,绝对不只是普贤、文殊、观音、势至、弥勒、贤护等十六正士等等。这些我们所说的大菩萨们,当然都是福德、智慧、慈悲都圆满了。不只是我们上面点名的这些大菩萨们,达到这个水平的大菩萨们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不可胜数!

  这些大菩萨们“一时来集”,可以看出什么?可见释迦牟尼佛当年讲《无量寿经》法会庄严,不可思议。我们以前真的不知道,有这么多无量无边的这个水平的大菩萨,我们知道的、经常念叨的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等等,不知道还有这么多都达到了大圆满的大菩萨们,这样无量无边的大菩萨们都来集会。可能有的同修说,那舍卫城有多大呀?能装得下吗?

  佛说这部经是在灵鹫山,当年能够用肉眼看得见的到会的听众有两万人,咱们开头就说一万两千人,现在给我们解释说能看得见的有两万人,那就不止一万二千人了。诸佛菩萨有很多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都来集会,这个境界真的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刚才我说了一句,这么多人来参加这个大法会,这个地方不叫舍卫城嘛,这个城有多大呀?能装得下吗?

  举一个例子,为什么说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就像《维摩经》上讲的维摩丈室,他住的房间不大,只有“一方丈”。但是就这一方丈的地方,可以容纳一万个狮子座。这一万个狮子座没有缩小,这一个方丈大的房间也没有扩大,你说怎么能装得下?这种奇特的境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你说是不是不可思议?!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出来。

  以前我们经常听说“芥子纳须弥”,一座须弥山可以装在一个芥子里。能想像得出来吗?是不是不可思议?!这就是华严境界。

  我们今天是处处都有障碍,这种障碍是哪来的?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障碍就没有了。我们天天说这几句话,但是到实际事情上就是做不到,一遇到事了妄想就起来了,分别、执著就来了。放不下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我们苦的原因。

  我记得过去跟大家说,老法师讲经的时候说过,“人,为什么这么苦?”

  我就因为这句话才把这部经认真地听下去的,我在里面要找到答案,为什么这么苦。

  老法师说,“就是因为你把假的当成真的,然后你又苦苦地去追求它。追求到了也苦,追求不到也苦。”

  假的,你说你怎么能追求得到呢,所以这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带给我们的这个苦,就是这个因缘。

  这一段经文比较简单,它告诉我们什么?就是凡是向往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菩萨们,他们都能获得诸佛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及圣明的智慧。在这里可以见到与普贤、文殊、弥勒的身分、地位相等的大菩萨无量无边,同时都来参加这一次的大会。

  这一品的最后一段经文:【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比丘尼〗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尼众”,是指出家后受了大戒的女子。

  〖清信士〗是在家学佛的男居士。

  〖清信女〗是在家学佛的女居士。

  〖诸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大众。

  佛讲经的道场殊胜庄严,又有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欲界天是六层天,色界天是十八层天,无色界天是四层天,诸天天人大众都共同参加佛说《无量寿经》的大法会。佛讲这部经,广大圆满、圆顿的大法,确实跟其他讲经的场面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品经讲完了,明天我们接着讲第三品。

  还有一点时间,我想跟大家说一说,因为我是第一次试讲这部《无量寿经》,没有经验,我们要逐渐摸索、逐渐改进。

  我这部经想这么样来讲,前十节课讲完了以后,我不知道大家摸没摸着一点规律?我基本上讲每一段经文,是分四个层次,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

  01

  第一个层次,先读经的原文。就是先让大家看经的原文,一段一段的,每一段都是这个层次。

  02

  第二个层次,是解释这段经文里一些比较生僻的词语,这是第二个层次。

  03

  第三个层次,就是把这一段经文,逐句逐句地说明是什么意思,就是每一句经文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04

  第四个层次,就是概括总结这一段经文,总的告诉我们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一般来讲,这十节课,我都是按这个程序给大家说的。如果你摸到了这个规律,可能你听起来就方便一些了。

  如果同修们说,老师,我们带什么参考书?我告诉大家,你不要带什么参考书,你就带一部《无量寿经》就可以,看《无量寿经》的原文。

  当这个讲座将来挂网的时候,可能是连文字档一起供给大家来参考。你看我讲的这个讲经视频,对照原经,然后再看这个文字档,我估计这几者合起来,会对你听这部经,对这部经的理解会有帮助的。不知道我这个想法,我这个说法,我这个做法是不是能帮得到大家。

  我的一个很突出的想法,就是我这次讲这部经,尽可能地让各个层次的同修们都有所收获,这是我的一个愿望,供大家参考。

  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感恩大家!

  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无量寿经       刘素云)(五明学佛网:无量寿经       刘素云)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陈义孝居士: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六 叮咛劝修 

 陈义孝居士: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五 菩萨往生 

 陈义孝居士: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二 重重诲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