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订定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


   日期:2011/3/3 14: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论文】

世网中人,若是能够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他虽在苦乐逆顺、静闹闲忙、公私事务纷繁、迎宾待客、八面应酬交摄中,和他念佛还是两不相妨。假使有的人念佛功夫较浅,力量稍弱,而世缘又较重,也必须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每日或念三万声、一万声、三千声、一千声,定为日课,不可一日放过。再如有人繁忙到了极点,没有片刻空闲,但在每日早晨必须十念,积累日久,也有一定的功德。念佛以外,或诵经礼拜、或忏悔发愿,种种结缘作福,随力布施,修众多善的功德,作为助行。所有极微小的善都要回向西方。如果能这样无间断地用功,不但决定往生,而且必然增高品位。                 

                     ——天如《净土或问》

【提纲契领】

    此段论文潜显易懂,针对日趋忙碌的现代人,此处只将“定为日课,不可一日放过”一句话展开。有人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我信愿坚固就好了,何必设立定课?”以下分二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一,《八大人觉经》中一句经文:“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心是恶源”中的心指凡夫的妄心,是我们造业的根本;“形为罪薮”中的薮,本指积水的低洼处,比喻我们的身体是集中一切罪恶的地方,杀、盗、YIN、妄,喝酒、闹事、掳人勒赎等重罪,乃至好逸恶劳等轻罪,都是为了放纵身体各个感官的欲望,因此被称为罪薮,也就是造业的集中地。

    引用净界法师的讲解:“我们的修行并非从零开始,每个人从降生之日起,我们的生命就不是一张白纸,而是画着无始生死轮回的图案。等到我们有缘听闻佛法,想修行时,便开始对抗我们的业障,报障,烦恼障,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永思集》中印光大师的棒喝:“订定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

  我们先引用《永思集》中,赵茂林先生在《追述学佛因缘并以纪念印公恩师》一文中讲述自己拜见印光大师的场面:“ 迳往报国寺拜请明道师,叩关看见师父。仰之弥高的风采依然,行礼后,开口先问我这一两年来信愿坚定吗?念佛的功课订定吗?我吓得张口结舌,嗫嚅地说:‘因为经理大江南饭店,天瞻玻璃厂等事务繁忙,念佛功课还未订,可是信愿已深切的坚定不移了。’恩师正色地说:‘订定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不定念佛功课,信愿未够坚定。还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真是未开口三十棒,这一顿棒喝,使我提高了警觉不少。”

  可见,“信愿坚固”的评判不是由凡夫所谓“我信愿坚固就好了”来作标准的。《佛说四十二章经》一句经文“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以凡夫带着感情色彩的生灭心来判断“信愿坚固”与否,显然靠不住。当一个人意气纷发时的豪言壮语,是否经得起长时间的坚持,老病死的考验,临终四大分解的苦痛?既然凡夫的自我认定不可靠,以什么来判定呢?

   “订定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由一个人日常的身口意造作中,善,恶,净业所占的比重,通过日积月累形成定业,来看生命的大致趋向。佛在世时,一位马车夫每天精进修持,却担心自己如果在驾车时死亡,因没有忆念三宝的功德,而堕入恶道。佛安慰他说:“如果一棵大树天天向西方生长,突然有一天遭遇被砍,它会倒向哪里?”马车夫说:“一定向西而倒!”佛说:“你每天的精进修持,亦复如是!”。

  总结以上两方面分析,可见“每天订定念佛功课”决定了我们生命的趋势,我们凡夫的生命只有两种趋势,不是向轮回中倾斜,便是向极乐世界舒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