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大和尚:要怎么做,才能让金钱和权力不会丢失


   日期:2018/6/2 8: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什么有的人获得了金钱和权力又失去了呢?就是因为他不懂金钱和权力存在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不敬重金钱和权力,不懂得如何善用金钱和权力,所以即便拥有了也会很快失去。

  爱情、友谊、健康也是如此,天下万事万物都符合今天讲的这个道理,只有你理解了它,尊重它,珍惜它,你才配拥有它。所以不要因为自己没有得到金钱、权力、爱情、健康、友谊而怨天尤人,一切原因都在自己身上。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人,当他生起利益众生之心后,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够,于是默默地努力。经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最终拥有了所需要的能力,然后去实践自己的理想,达成了自己的初衷。

  而有另一种人,他只想拥有金钱和权力,并不想做利益众生的事,他也同样努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终于也拥有了金钱和权力,但他却不知如何运用。

  这两种人最初的动机和发心截然不同,第一种人是把金钱和权力当成一种工具去利益他人;第二种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虚荣心。

  在修行人中也有这两种,一种是看到众生痛苦,希望帮助众生解脱痛苦,于是苦苦修行几十年,终于拥有了智慧、神通、金钱和权力,然后用这些来帮助众生拔除痛苦,从而做到了自利利他。

  还有一种是厌倦了社会,所谓“看破放下”了,躲进佛门修行,最终也获得了金钱和地位。但他是为自己而修,利用钱财和地位来享受和满足自己的私欲,从而达到了自利。同样都是通过努力达到目标,前者在利他的同时自利了,后者最终并没有真正自利,因为社会把他抛弃了,众生把他抛弃了,他自己把自己抛弃了!

  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选择利己还是利他,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与境界。品德与境界决定了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人可以用金钱买到快乐、爱情、友谊和五欲六尘的种种享受,但这一切都是短暂而不真实的。佛门里虽然大家同住一个寺庙,但各自的目的并不相同。有的人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想借用这个好环境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实现自己的私愿,而不是利用这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菩萨愿,利益众生;有的人是为了修行,为了弘扬佛法,为了利益众生。

  我常讲三十岁之前是学习知识的阶段,三十岁到五十岁是做事培养能力的阶段。五十岁以后是提升境界的阶段。在三十岁之前就应该学习知识,什么知识都应该学。如果到了四十岁还在学知识,不做事,不培养能力,那就违背了道。四十岁以后各方面都成熟了,是发挥自己能力的时候。

  如果到了五十岁还在讲知识、能力,不讲境界,他就是个凡夫俗子。五十岁是一个人的黄金年龄,应该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成熟得像纯金一样熠熠生辉。我们那么敬仰佛菩萨,是因为他们不仅有知识,有能力,更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境界和智慧。

  而罗汉不被我们那么景仰和崇敬,是因为他们只有知识和能力,没有佛菩萨的智慧和崇高的境界。世间上那么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为什么他们的成功是短暂的,他们并没有人格魅力呢?

  也是因为他们只有知识和能力,没有境界。有的人虽然死了,但还活着,继续利益着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他的境界光耀千秋,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但更多的人虽然活着,实际上已经死了。

  只有知识和能力,没有境界,会让一个人变得庸俗,甚至堕落,因为它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

  境界是一个人灵魂的外延,是与生俱来的。那些“发心菩萨”之所以有悲心,是因为他们有菩萨的境界,但还欠缺知识和能力。

  只有通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他们的悲愿,达到真正菩萨的境界。知识、能力、境界这三者同步进行,不分先后。就像我们的言行举止所体现的,都是我们的知识、能力与境界。

  为什么世间上那么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别人在用他的同时还要提防他,限制他呢?就是因为他太有知识,太有能力,没有境界。而有一种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因为他在拥有知识、能力的同时,还拥有崇高的境界。

  有根器的人可以三步并作一步走,没有根器的人只能取其一或者取其二。真正的境界是一步到位。现代人的精神力量被物质力量所冲淡,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认识上容易出现偏差,认为金钱和手腕可以搞定一切,忽略了最重要的思想境界的培养,所以无法同步。

  一个人想要成功,首先要具备正确的人生理念。想成佛,没有佛的见地、承受力和心量,成得了吗?如果有了佛的承受力和心量,没有佛的智慧和才能,可以慢慢学习知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智慧。

  要想功成名就,心性(境界)是第一位。为什么罗汉永远都是罗汉?因为他就像栽在盆中的植物,生长受到了限制。要想成为菩萨,必须从花盆中跳出来,回到广阔的土地上,才不会被局限。  

要怎么做,才能让金钱和权力不会丢失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质的智者。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将一生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天下苍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万行大和尚       金钱)(五明学佛网:万行大和尚       金钱)  

 卢志丹居士:把金钱种在“大福田”中 

 陈沛然博士:金钱是否万恶? 

 事业是渡人的平台 金钱是利人的工具 

 你怎么对待金钱,你就什​么命 

 喜欢烧香拜佛的人都看看,不要再浪费金钱了! 

 呷绒多吉上师:功德不是用金钱财产来计算的 

 慧律法师:金钱,只能用一辈子;储存福报,能用生生世世。知 

 慧广法师:如何才能平衡金钱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呢? 

 嘎玛仁波切:懂得珍惜和付出的人,会长久地拥有财富,这个财 

 圣凯法师:对于财富的理解,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就是金钱 

 济群法师:佛教如何看待金钱?金钱是万恶之源吗? 

 人如何才能放下,不做金钱、感情的奴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