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刘余莉:谁是“先生”?


   日期:2018/6/6 19: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谁是“先生”?

  《贾子》上记载着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梁怀王对贾子说,现在人把能够得到天地之道的人,称为“先生”,这是为什么呢?贾子就说,“先生”这个号是个泛称,大可称国君,中可称卿大夫,下可称一般的平民百姓。

  如果为其正名的话,它不是“先生”而是“先醒”,即“先生”来自于“先醒”,即先觉醒。有的君主没有学治国之道,终日茫然不明得失,不知道治乱存亡的根本原因,每天匆匆忙忙,就像喝醉了酒一样。而贤明的君主好学不倦,勤于治国之道而不觉厌倦,因此,他很聪慧,较先明白治国之道。一旦治理国家,他就知道怎样把国家治理好;国家还没有混乱,他就知道国家混乱的原因;国家还没有安定,他也知道如何使国家安定;国家没有危亡,他也知道它危亡的根源何在。这样的人称为“先醒”,就是先觉悟、先觉醒。

  世间的君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下面就分别举三个例子。

  楚庄王与晋国交战,大获全胜。回来路过申侯的封地,申侯为他进奉饭食。但到了日中,楚庄王还没有吃饭。申侯就来请罪。楚庄王叹道:“这不是你的过失。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君主是贤明的君主,又有贤师来辅佐的人,可以称王;君主是中等的君主,又有良师来辅佐的人,可以称霸;君主是下等的君主,他的群臣又没有一个赶得上他的,这样的人一定会灭亡。’现在我是下等的君主,而我的群臣又没有人能比得上我。我也听说过,‘这个世间不会缺少贤德的人’,而天下有贤德的人,我却得不到,像我这样的人,生活在世上,还吃什么饭呢?”这就是说,楚庄王虽然战胜了晋国这样的大国,他的道义都能够使诸侯顺从,但是他还想着怎么样得到贤良的人来辅佐自己,到了日中都忘记吃饭。这样的人可称得上是明君了,这被誉为“先醒者”。

  宋昭公逃亡到了边境,喟然叹了一口气说:“唉,我知道我所以灭亡的原因了。因为自从我称王之后,我身边事奉的人有数百人,无一不说我是圣明的君主。在内听不到我的过失,在外也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才沦落到了今天的地步。我今天有这样的困境也是应该的。”此后,他洗心革面,白天学道,晚上讲道,这样勤学不厌。两年之后,他的美名远闻。宋人就把他迎回来,重新使他复国,终于成为一代贤君。死后,人们给他一个谥号,称为“昭公”。这个例子就是说,他亡国后又醒悟存亡的原因,所以被称为“后醒者”。

  还有一个“不醒者”。从前虢国的国君骄纵放逸,而且自吹自擂,谄媚巴结的人都受到了重用,亲属也受到了重用,犯颜直谏的臣子都被诛杀放逐,致使政治一片混乱,整个国家的人都不服从他了。

  后来,晋国就举兵讨伐他,虢君被迫出走。他逃到一个水泽地,说:“我渴了,想喝水。”他的车夫就给他敬献了一杯清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饿了,想吃饭。”他的车夫又给他敬献些肉干、干粮等等。虢君就很高兴地问:“从哪里来的这些东西啊?”车夫就说:“我已经储备很久了。”虢君就问:“你为何要储备这些东西呢?”车夫说:“是为了国君您逃亡的时候,防备路上饥渴而准备的。”虢君就问:“你早知道我会有逃亡的这一天吗?”车夫说:“我知道。”虢君说:“那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劝谏我呢?”车夫就说:“因为您喜欢听谄媚巴结的话,而厌恶正直的话。如果我过去劝谏的话,恐怕早就没命了。”虢君听了之后勃然大怒。于是,车夫就赶紧谢罪,他说:“对不起,我的话确实有点言过其实。”虢君问他:“那我为什么逃亡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车夫说:“国君您不知道,您之所以逃亡,是因为您太贤明了。”虢君就说:“贤明是可以使人生存的,我却落得逃亡的地步,是什么原因呢?”车夫就说:“因为天下的君主都不贤德,只有君主您贤德,所以才会逃亡。”虢君听了之后喜笑颜开,说:“唉,你看,是贤德使我落得了如此困苦的境地呀!”后来,他走到山中,又困又饿,很疲倦,枕着车夫的腿就睡着了。这个车夫趁他睡着时,把自己的腿撤走,用一个石块代替,自己就离去了。而这个虢君就饿死在山中,最后被禽兽所吞食。这就是一个已经灭亡了还不醒悟存亡原因的人,这就是“不醒者”。

  这几个故事对比非常鲜明,告诉我们什么叫“先醒”、“后醒”、“不醒”。这个车夫对虢君这样的忠心,虢君逃亡时还跟着他一起逃亡,还为他准备了逃亡的清酒和干粮,确实是忠心可嘉。在逃亡途中,车夫想劝谏君主,告诉他为何如此落魄,君主却不愿接受劝谏,仍喜欢听逢迎巴结的假话。最后,这个车夫看他无可救药,才不得不离他而去。所以说,并不是身边没有贤明的臣子,而是君主不贤明。只有贤君能够任人唯贤,任用那些一心一意辅正他、可以犯颜直谏的人。

  (摘自刘余莉老师《群书治要十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刘余莉       先生)(五明学佛网:刘余莉       先生)  

 耕云先生:禅与牧牛 

 耕云先生:观潮随笔 

 耕云先生:禅的基本内涵 

 其它:加强教团建设 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王雷泉教授: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 

 王雷泉教授:《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提要 

 王雷泉教授:字字如法,寻思何曾说一法——怀念严北溟先生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附:亲教师欧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一编《佛学 

 郭元兴教授:人间佛教与平常心是道——答汪燕鸣先生问 

 黄夏年教授:王恩洋先生与唯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