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二)


   日期:2018/6/12 7: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二)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问:四十八愿皆弥陀悲心所发,何故特重第十八愿?

  答:净土一法,以弥陀誓愿为根本,以第十八愿为愿王,因四十八愿之心要,即在此愿。法藏发大誓愿建立极乐之因由,无非在令众生往生,此正是第十八愿之义,余四十七愿为令欣慕入此愿。若无此愿则余愿不成,无往生因故;若无往生因,则余愿徒设,故余愿摄于此愿。法然上人《无量寿经释》云:“其四十八愿中,或立无三恶趣愿,或说不更恶趣愿,或言悉皆金色愿,此皆为第十八愿也。其第十八愿者: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十八愿中,此愿特胜,何以故?若无众生往生彼国者,则悉皆金色愿、无有好丑愿,依何成就乎?亦唯有众生之往生,方有身之金色、无有好丑、具足五通、证悟宿命。因此,善导和尚于《观经疏·玄义分》释言: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十八愿,一一皆此意也。”此即善导大师将四十八愿,一一解释为第十八愿,一一指归于此愿,以显专念名号之义。大师云:“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名号得生。”故知,第十八愿如纲,四十八愿如目,纲举则目张也。法藏成佛十劫,果成佛意不忘因愿,必来摄取念佛众生,以本誓重愿不虚故,故特重之。

  问:十方众生为弥陀所被之机,未审是何机类为主?

  答:魏译言“十方众生”,汉译言“诸天、人民、蠕动之类”,吴译言“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唐译言“余佛剎中诸有情类”,宋译言“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悲华经》言“无量无边阿僧衹余佛世界所有众生”。从魏译难明十方众生所指为何?但汉、吴两译却明确指出“天、人、畜生”,这是指六凡众生。什么世界的六凡众生?唐译指出“除了西方佛剎外的余佛剎”,宋译及《悲华经》更详尽指出“除了极乐世界外的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的一切众生”。从以上诸译可得结论:“十方众生”所指的是除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外的所有十方无量世界的六凡众生。

  又《无量寿庄严经》第一愿为:“世尊,我发誓言:愿如世尊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居佛剎,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所有一切众生,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皆得身真金色。”由此可知:一、法藏发愿成佛,愿所居佛剎,具足无量功德庄严,目的是为了三途的众生能回归净土,安身立命。二、一切众生中,标出焰摩罗界及三途众生,表示欲摄尽所有众生,也显示越苦之机越先急救,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故。三、“三途众生,皆生我剎”乃彰不嫌任何众生之罪业,每一众生皆要救度,更明罪业不碍往生,无碍光摄受故。四、“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乃明非但不嫌三途众生之罪深业重,还要教化他们速疾成佛。如此慈悲,是为大慈大悲。故知,六凡以三途众生是弥陀所急救之对象。

  问:如来之三心,以名号契入众生,成为三信,则三信、十念有何关系?

  答:三信即是“信”,十念即是“行”,信与行即是信心与名号,本就不可分开,此愿中有三信、十念、往生三种愿事。此中,以三信之因与往生之果配对,即成为救度信者之本愿;以乃至十念之因与往生之果配对,就成为救度称念者之本愿。第十八愿,十方诸佛加以称扬赞叹,即是第十七愿,所以此二愿有不离关系。因此诸佛所赞叹之名号中,具有救信者与救称念者二意。又听闻第十七愿诸佛赞叹名号之理,在行者之机,领受之相,就是第十八愿之三信十念。即名号欲救信者之佛意,显现于行者,就是至心、信乐、欲生之三信;又名号对欲救称念者之佛意,显现于行者,就是乃至十念之称名,二者皆是佛力回向。行与信有着重重之关系,相虽有二,体则是一,故行不离信,信不离行。法然上人言:“以一念十念亦得往生故,而疏于念佛者,即是信妨碍行也;以念念不舍故,而思一念往生不定者,即是行妨碍信也。信者信一念亦生,行者勤一形称念。”又在《黑谷传》中言:“虽闻名号,若不信则如不闻,譬如虽信,若不念则如不信。”良忠法师言:“若无安心,非本愿,念佛何生报土?”故知,缺三心或十念,皆非本愿。

  问:三信一心,佛力回向,行者如何发心起行,相应佛愿?

  答:如来三心,机受一心,一心即信心,信从闻生,故闻本愿能发信心。本愿是因,名号为果,信因必信果,一体不离故,故称名即是信相,信行具足,相应佛愿也。此愿成就文曰:“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又流通文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无量寿如来会》则曰:“闻无量寿如来名号,能发一念净信。”此皆明闻名开发信心之义,以三心配之,则行者内感宿缘,外依知识,闻佛愿生起本末,忽发一念信心,至诚真实,不虚伪,故名至心;深信本愿,安心决定,无疑无虑,欢喜爱乐,故名信乐;《无量寿如来会》曰:“能生一念喜爱之心”,《无量寿庄严经》曰:“发一念信心,归依瞻礼”,即合掌归命,乘本愿力,即成往生心,故名欲生。言虽前后有三,起则同时得之于一心,应之于口,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称如来名,是谓信行具足人。

  问:愿文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试问往生是平生或临终?

  答:既言乃至,即不简平生临终,十方机类,善恶根器,千差万别,平生遇缘念佛,则平生往生;临终遇缘念佛,则临终往生。往生彼土乃机之意识,契佛愿心,法性相应,生佛一体,何待色身舍报?《执持钞》言:“名号谓之正定业者,若持佛之不思议力,往生之业即决定故也。若虽称念弥陀之名号愿力,往生犹不定者,则不可名正定业也。我等既已持念本愿之名号,则应欢喜往生之业已经成办。是故临终虽不再称名号,亦得往生,事乃当然。一切众生,过去业因,互不相同;且死缘无量:有患病而死,有刀伤而死,有没顶而死,有火烧而死,乃至睡死、醉死,此皆是宿世业因,无可逃避。至此境地,除兴起妄心之外,以凡夫习性,又何能起称念名号之正念?何能有往生净土之愿心乎?故若不随顺平生业成之誓愿,往生之望则落空。”此诚为鼓励平生业成之良言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净土宗)(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净土宗)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 

 贾题韬居士:密宗与净土宗——学佛的思悟 

 贾题韬居士: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明奘法师:禅宗、净土宗、律宗……宗派各不相同,我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