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王阳明:你这么骄傲,终有一天会毁了自己


   日期:2018/6/21 23: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这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解决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1.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感悟: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3.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4.克己修身,来不得半点妥协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5.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6.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7.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而不是清静。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8.对朋友少指责、多鼓励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雪上加霜。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9.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

  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0.要善恶分明,更要爱恨分明

  人但得好善如好(hào)好(hǎo)色,恶(wù)恶(è)如恶(wù)恶(è)臭(xiù),便是圣人。

  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11.别在打扮自己上花费太多时间

  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感悟:如今是个看脸的世界,颜值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注重。是人都会老,颜值也会有保鲜期。而内在气质却不会,它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时间越久,反而越发“光鲜亮丽、耀眼夺目”。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12.好学+坚持=涵养

  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那就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13.心正就是少发怒

  凡人忿懥(zhì),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14.要想快乐,须哭出来

  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如果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也是一种放松身心的好方式。

  15.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6.遇到恶人,最好的办法是置之不理

  凡文过掩慝(tè),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感悟:对于那些不地道的人,讲理是没有用的。要说服他们等同于改造他们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还会不断愤怒失态;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所以如果碰着这样的人,趁早置之不理。

  17.好好吃饭,就是修行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8.人最怕一个傲字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礼的,自然都是善的。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9.诋毁他人,耽误的是自己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20.你只是不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而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要牢记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21.事不虚应居中守正

  所谓居中守正,就是为人处世端正庄重,公平正直,恪守正道,光明磊落。这样的人安顺守正,真实无妄,不偏不倚,有着稳重成熟的处事方式,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不会为了一时的虚荣而随便轻易许诺。

  古人曰:“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如果动不动就拍着胸膛承诺,却每每一番慷慨激昂之后便没了下文,更不要说有什么行动与结果了。这样的人,谁会相信他呢?一诺值千金,许下承诺就要守信去做,这是为人之本,诺而无信,是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的。

  一万句承诺抵不上一个实在的行动。古人曰:“千人之谔谔,不如一士之诺诺。”不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去帮其实现,否则就不要轻易承诺。凡是把握不了的事情,还是不要承诺好,那样既累己又误人,也终招怨。

  22.愿莫轻许,讷言敏行

  每个人都有愿望,希望事业有成、希望家庭美满、希望身体健康,于是把这些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希望可以保佑自己。但其实这些愿望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与方外交佛印禅师同游杭州寺院。东坡见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手持数珠,东坡觉得奇怪,便问道:“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审何谓?”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做成的事情,就不要去许愿。努力做事,讷言敏行,一步一步走过,你的愿望就会实现。

  《论语·里仁》中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话是不能随便说的,话说多了肯定会有失言的时候,因此要做到当说话时就说,不该说时永远也不说。这对我们平常的言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说话谨慎,恰到好处,少说废话,套话,才能不至于把话说绝,给自己不留一点余地。但也不能谨慎到不说话。行动敏捷是说要及时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不要把想法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付诸行动灵活做事,多干实事,才能让自己的愿望早日实现。

  23.江西剿匪记

  王阳明——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东西,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和王阳明较劲的对手们不管多强大,最后都败给他,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所向无敌的军事家。

  王阳明的哲学,称阳明心学,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其“心学”并不是纸上学问,而是实践中的智慧。他的一生,就是心学的最佳代言。他是思想的巨人,也是行动的巨人。

  江西剿匪记

  王阳明的军功实在可以写成一部小说,从正德十一年(1516年)开始,王阳明平定内乱,战功赫赫。他巡抚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地,剿平了四省边境多年扰民的顽寇,平定了江西的宁王叛乱,还征服广西土酋,开拓南疆,绥靖边陲。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到达江西,开始履行巡抚的职责。他的辖区当时盛产一种特产—土匪。

  这帮土匪绝不是那么简单。他们不但人多势众,而且作战勇猛,消息灵通,每次官兵出击,不是扑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够展开作战。

  土匪怎么可能知道官兵的行动?答案只有一个——卧底,在官府中有土匪的卧底。

  王守仁决定解决这些人,不久之后,他突然发布命令,表示最近要集中兵力剿灭土匪。然而大家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很久,却没有得到开战的命令。与此同时,身边的一些同事突然失踪,之后又被放了回来,而且个个神色慌张,怎么问也不开口。

  这是王守仁的诡计,他先放出消息,然后派人盯住衙门里的各级官吏,发现去通风报信的就记下,回来后全部秘密逮捕。但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这些人他一个也不杀,而是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问清楚他们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聊几句诸如“希望你的母亲、子女保重身体,我们会经常去探望”之类的威胁性话语。软硬兼施之下,这些人乖乖答应当官府的卧底,成为双面间谍。这下子土匪们就抓瞎了,很多头目因此被一网打尽。

  王巡抚却意犹未尽,他决心把这场“江西剿匪记”演到底,他拿出了绝招——十家牌法。所谓“十家牌法”,通俗点就是保甲连坐,十家为一个单位,每天轮流巡逻,如果出了什么事,大家就一起完蛋。这一招实在太狠了,搞得本地土匪过年都不敢回家,只能躲在深山里一边啃树皮一边痛骂王守仁。

  土匪们再也无法忍受了,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与其被王大人整死,还不如起来拼一拼。

  可惜王大人实在是一个软硬不吃的人。

  土匪们不会知道,王守仁先生不仅会读书,还是军事天才。

  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王守仁就属于这一类型,他不但会打仗,还打出了花样。他的用兵方法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诡异。

  王守仁创奇特兵法

  王哲学家却大大不同,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从来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

  不按常理出牌也就罢了,有意思的是,这位仁兄还有个不合常理的习惯,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出战。士兵不够他就玩阴的,什么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饭。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绝对优势,把对手围得如铁桶一般,也从不轻易发动进攻。如果时间允许,总要饿他们个半死不活,诱使对方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基本上这几招一路下来,神仙也受不了了。

  公正地讲,在日常生活中,王巡抚确实是一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可到了战场上,他就会立马变得比最奸的奸商还奸,比最恶的恶霸还恶。

  土匪们很快结成了同盟,集合兵力准备和王大人拼命。王守仁的手下有些担心,劝他早作准备,王守仁却满不在乎,“一起来就一起收拾好了,也省得我去找他们,有啥可准备的?”

  土匪们也听到了这句话,他们虽感觉自己的人格尊严没得到承认比较生气,但这也同时明白王守仁轻视他们,暂时不会动手。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准备时机。

  其实土匪们应该记住一个真理,在战争时期,王守仁先生的话,是要反过来理解的,否则你被他卖了还要帮着数钱。

  就在他们躲在深山中休养生息的时候,王守仁突然调集军队主力大举进攻,土匪们措手不及,被堵在了赣南山区,全部被包了饺子。

  王守仁包围了他们之后,却突然不动弹了,一直置之不理,仿佛这事就不是他干的。土匪们急得不行,粮食也不够吃了,是打是抓,您表个态啊!

  没办法了,逼上绝路的土匪们准备突围了。可他们刚向包围圈发起冲锋,后路却突然出现大批人马,退路随即被切断,他们又一次掉进了王守仁设置已久的陷阱,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大部投降,小部逃窜。

  经过这一仗,王守仁真出了大名了,那些逃回去的人又大肆宣传,王巡抚长了八个脑袋,九条胳膊,厉害得没了边。于是剩下的土匪们一合计,这个阎王是惹不起了,不如先服个软,暂时招安,反正你老王总是要走的,到时候再闹也不迟。

  土匪头子们手牵手、肩并肩地到了巡抚衙门,表示愿意服从政府管理,改当良民。其实这一招倒也不坏,可到王大人那里,实在是过不了关。

  因为王大人有一个好习惯—查档案。在剿匪之前,这些人的老底他早摸得一清二楚,真心假意他心里有数。

  没过两天,王大人突然发难,杀掉了其中几个人。而这几个人都是曾经受过朝廷招安的,这种老痞子,王守仁是不感兴趣的。杀鸡给猴看,这一招用出来,就没什么人敢动了,于是假投降就变成真投降。

  就这样,烦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彻底扫平。王守仁先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连打带拉,连蒙带骗,终于解决问题。

  知行合一的真意

  江西剿匪记在明代历史上并不起眼,但对于王守仁而言,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要知道大凡历史上干哲学这行的,一般都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智商要过剩;第二,必须是有足够的空闲时间。

  别人我不敢说,至少王守仁先生是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他已经成为一个哲学家,而这帮赣南土匪正好为他提供了另一个机会——突破的机会。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王守仁终于发现光懂得哲学是不够的,整天谈论“心学”并没有什么效果,“心学”并不能打跑土匪。他隐约地感觉到,要想理论联系实际,成功立业处事,还需要另一样神秘的工具,那就是实践中的智慧。

  万物之理,古人称之为“道”,中国是一个讲“道”的国度,从春秋起,便为此争论不休,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庄子则说盗亦有道……

  人在道中,而不知其存在,就如同鱼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但我们也如同鱼离不开水一般,无法脱离道而存在。人身难得,至道难闻,平凡人一生能参悟到几分道的非“因缘,慧根、福报”三者具足不可。

  而王阳明却以“致良知”三字道破“我心即天理'之天地人之道,“圣人之心,人人本心具足”之圣人之道。

  王阳明----致圣之道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顿悟天地人心之道后,提出平凡人“致圣之道”的四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指出圣人之学的方法是:正诸先觉、考之古训。王阳明从百死千难的实践中、从12岁立志为圣贤的一生不懈探索追求中,悟出“致良知就是致圣之道”。

  一语道破圣学之天机“区区所论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于此见得真的,直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此者,方谓之知道;得此者,方谓之有德。

  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虽千魔万怪,眩瞀变幻于前,自当触之而碎,迎之而解,如太阳一出,而鬼魅魍魉自无所逃其形矣。尚何疑虑之有,而何异同之足惑乎!

  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处高,处低,居安,局危,孔子都能告诉你,怎样真正为人。

  老子——处世之道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

  寡欲是养心第一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在庄子的逍遥里,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荀子——学习之道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孙子——韬略之道

  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孙子兵法十三篇,感受“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用兵法则。

  管子——教练之道

  管子重视和提倡民众的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生活教育、军事教育。并把教育、育人作为国家存亡战略的“百年大计”,加以倡导和施行。教练不是单纯的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便是管子教练之道的最佳体现。

  韩非子——统驭之道

  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跟韩非子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掌握攻城略地、运筹帷幄的法门。道是变化的,天地是变化的,人是变化的,社会是变化的,治理社会的方式方法也是变化的。统驭之道,“法”、“术”、“势”缺一不可。

  鬼谷子——权谋之道

  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

  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一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

  人类史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不停奔走,向各种各样的人和物请教、传播自己的学说,比如柏拉图。另一种是不喜欢走远路,只是安静地坐着,从自己心坎上说起,比如中国理学的大师们,王阳明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都知道,想让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静下来其实很难。所以静坐有很多门道。

  首先要有个好环境,这个环境应该不受外界干扰,非常安静,如此才能比较容易静下来;其次,要将身体安放好,也就是静坐的姿势。坐姿可有很多种,盘坐、立坐皆可。佛家和道家喜欢用盘坐。立坐就是“正襟危坐”:双手平放膝上,背挺直,全身放松。王阳明心学用的是此法。最后,调整呼吸。不能张着嘴,应纯用鼻呼吸,一面呼吸,一面数呼吸的次数,最后让呼吸平稳。

  做好这三件事后,王阳明说: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枯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搜寻出来,……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

  王阳明要人静坐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让心空,佛家和道家会念口诀,儒家没有口诀,但“天人合一”“阴阳变易”“贵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诀,念口诀时须念念相随连绵不断。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万念的作用,时间一久,自然入静。

  如果仅停留在此,那就是枯禅。所以有第二步“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欲,良知会干脆地告诉你答案:好色、好货、好名都是私欲。然后是克治,以前有这些私欲不要紧,现在我就把它灭了,斩钉截铁,绝不姑息。当然,不能总盯着这些私欲不放,还要想天理。尧舜气象,仁、义、礼、智、良知,这都是天理。

  在脑海中不停地过这些画面,时间一久,心胸自是廓然大公,必有浩然之气贯注其中。个中妙不可言,只能是实践者才能知道。

  大部分讲心学“静坐”的人,都在此留步。他们认为静坐无非就是这两个步骤,王阳明则认为,这两个步骤中必须要有两件武器保驾护航,否则,静坐要么成为枯禅,要么不如不坐。这两件武器就是“诚意”和“谨独”。

  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王阳明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一样!

  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实在难。比如一念虽知好坏,然不知不觉就流走了。我们知道不义之财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取了。一旦取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王阳明才大力提倡“诚意”:

  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

  在静坐中,我们揪出一个私欲,马上就克掉它,这就是诚意;如果我们揪出一个私欲,却姑息它,甚至不想克掉它,这就不是诚意了。那我们的静坐也就失去了意义。

  谨独就是慎独,原意是,即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我们静坐时就是谨独时。在王阳明这里,谨独其实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包含了诸多要素,王阳明说,静坐时只要把这些要素一一排列,就是谨独了。

  第一是分析,我有什么私欲;第二是目标,我要通过什么手段克掉这些私欲;第三是信心,我要坚信自己能克掉这些私欲;第四是毅力,必须具备强大的意志力,一日不成就两日,两日不成就三日,不可半途而废;

  第五是心态,在克私欲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欲的目的,一旦有这种心态,就是新的私欲了;第六是学习,所谓学习只是通过各种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

  第七是检验,当你确定自己把私欲克掉后,要去实践中检验;第八是反思,我为何会有这种私欲,这一私欲产生的基础是什么。你只有反思到位,才不会再犯同一错误。

  如果在静坐过程中没有诚意和谨独,那不坐也罢。

  如果一个人不能通过静坐诚意和谨独,那他就无法光明良知,自然不能知行合一。这样的人就会失去自我,随波逐流,永不可能获取成功。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确信学习阳明心学的关系链:立志—谨独—意诚—知行合一—良知。

  意思是:我们先立个真切为善之志,专心致志于此,然后从谨独处下功夫,就是自我管理,久之自见意诚境界。只要你意诚了,自然会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体。悟到自己良知是怎么回事,天下事也就在我心中,在我股掌之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王阳明       骄傲)(五明学佛网:王阳明       骄傲)  

 冯学成居士:略说王阳明先生的“四句教” 

 曾其海教授:天台佛学 第三章 天台佛学与宋明理学关系研究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4 要努力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王阳明的神通与轮回故事 

 王阳明:人生最怕的就是一个“傲”字 

 呷绒多吉上师:无骄傲是佛子行 

 宣化上人:切记不要生自满的心,不要生一种骄傲的心 

 宣化上人:修道的人,切记不要生自满的心,不要生骄傲的心 

 宣化上人:修道的人,切记不要生自满的心,不要生骄傲的心 

 呷绒多吉上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40)财富、名气 

 王阳明:人到绝境,必有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