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怡西法师:《佛说盂兰盆经》(二)-3


   日期:2018/7/16 11: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道众生都摆脱不了忧苦的感受,不论有忧苦还是有喜乐,凡是两边相对待的,都是不正常的享受。不正常太久了,自己不知道自己不正常,还以为正常。把相对待的两边摆脱了叫「三昧」,三昧叫「正受」,正常的享受。

  如何使众生离忧苦?「法门一唱,当使皆得远离。」佛把救济的法门一说出来,大众依教奉行便得利益,即能使所有的忧苦都远离,这是如来的深恩大德。

  这一小段「简示」,简单的说明如来所宣说的救济之法,实际上就是一小段前言。

  下面正式说明佛陀教导孝子献供的具体方法,以求修集极大的福德,叫做正示。

  说到「福德」,到底什么叫做「福德」?「福德」是一种缘起的法,由时间、发心、供养境、供养具等多方面的因素聚合而显现。

  佛陀告诉我们,修极大福德的方法,就是在因缘的各方面力求广大,如果能在殊胜的时间、发殊胜的心、依靠殊胜的僧众福田、供养殊胜的供物,以这样殊胜的缘起必然能获得殊胜的福德。

  接下来讲科判的丙二。

  丙二、正示二:

  正示的开示具体方法。又分两部分。

  丁一、教孝子献供之法

  丁二、教众僧受供之仪

  丁一、教孝子献供之法五:

  教孝子献供之法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五小节。

  戊一、定胜时

  戊二、发胜意

  戊三、设胜供

  戊四、赞胜田

  戊五、获胜益

  请看戊一。

  戊一、定胜时

  确实一个特别殊胜的时间。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僧自恣时,是指夏安居的圆满日。依佛制,每年从四月十六开始到七月十五,前安居圆满。这一天,僧行自恣法,就是僧众集于一堂,互相指出各自所犯的过失,在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安居过后,僧团每一位大德高僧都要出外游化,度化众生,第二年再于四月十六日结夏安居。

  由于这一天,僧众和合,互相勉励,尊崇道业,改过迁善,容易成就出世圣果,佛见了非常欢喜,所以称为佛欢喜日。《弟子规》也讲「兄弟睦,孝在中」,父母最喜欢的是看到儿女互相和睦,互相敬爱,佛最喜欢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弟子团结和睦,互相勉励,互相帮助,所以佛欢喜,这天叫「胜时」,殊胜的时间。佛选这一天是因为是僧团一年中最和睦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供养众僧功德就特别大。

  宗密大师在《佛说盂兰盆经疏》里面说,自恣有三天,不仅是七月十五这天,其实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都属于自恣日,这里只是举中间十五这天而已。

  「十方众僧」,当然就不仅包括我们现前地球上的僧团,也包括遍法界虚空界的僧团。

  戊二、发胜意

  是指殊胜的发心。

  请看经文: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发胜意」,指发了殊胜的心。什么殊胜的心呢?在这殊胜的吉日,应当发起借僧众威力报答父母恩德的大心。也就是要怀着为救度苦难中的七世父母和现世父母的孝心来做供养。

  本经提到的是「七世」,「七世」只是随凡夫狭劣的心量讲的,如果能够深信僧众是殊胜福田,发菩提心,广修供养,那么发心就不只是为了救度七世父母,而是为了救度恒沙劫来的父母、六亲,使他们同出苦轮。我们要发这样的心。

  这里蕅益大师回答了我们的疑问,是不是按照《盂兰盆经》去做,最多只能救度「七世」父母,那「八世」父母乃至更久远的父母怎么办呢?

  蕅益大师解释说:「所为之人,不止一生,厄难之苦,通于存没。发心等济,故名胜意。」

  所要救济的人,不是只有一生的,厄难的苦,既涵盖了现生,也涵盖了过世之后。对于这种种的厄难之苦,都发心平等救济,所以要做殊胜的发心,也就是「胜意」。这是大乘意念。所以大乘法,主要是心量要大,心量大,一个是范围包含的大,另一个是平等。

  救济别人当然也是救济自己,为别人做功德,自己得的功德更大。《地藏经》告诉我们,如果为亡者做超度,七分功德自己得六分,亡者只得一分,所以自己得的功德更大。

  「然七世之言,且就凡夫心量羸劣,略言之耳。」

  这里佛为什么只讲七世?因为这部经是在阿含时里讲的,是佛初期讲法的阶段,听经的人多半还是心量小的凡夫。凡夫心量「羸劣」,「羸」就是「弱」,「劣」就是差,心力很狭小,很微弱,不敢发出大心,讲七世对他们已经很足够了。实在讲,佛怎么会希望我们只是超度七世父母而已呢?佛念念都是帮助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一切父母的,一切众生都是无量劫来的父母,都是帮助的对象。

  「若深信胜田,广修胜供,发于增上最胜之心,当知尘点劫前生身父母、六亲眷属,皆可同出苦轮,方名一切难皆离忧苦也。」

  蕅益大师嘱咐我们一定要扩大心量。如果能「深信胜田」,「胜田」是指最殊胜的福田。什么是最殊胜的福田呢?十方众僧,也就是十方三宝是最殊胜的福田。我们能够深信十方三宝,「广修胜供」,广泛地供养福田僧。

  「增上最胜之心」就是最广大、最殊胜、最圆满的发心,像地藏菩萨那样发起度尽一切众生的心,众生未尽誓不成佛,这是菩萨最胜之心。果然能「发于增上最胜之心」去修殊胜的供养,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尘点劫前的生身父母都能度尽。一个大劫相当于十二点七亿年,包括六亲眷属,都能共同脱离「苦轮」,是指脱离六道轮回。这才能称为「一切难皆离忧苦」。

  所以发大心最重要,心量发得大,功德就大;心量小,功德也小。不能光看事,同样是修事上的供养,心量大,得到的功德就非常悬殊。

  戊三、设胜供

  成办殊胜的供养。

  请看经文: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成办殊胜供养,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供养具尽世甘美;

  二、供养境广大,普供十方众僧。

  供养具包括滋养身体的食物、焚熏的妙香、涂手脚的油、休息的卧具等等。

  「具饭百味五果」,「具」是营办;「饭」指食品,「具饭」二个字是总标。备办了饭食、当然也包括器具,包括了底下讲的「香油锭烛、床敷卧具」。

  「百味」指种种美味,「百」字是虚指,意思是数目多,味道丰富,菜式丰盛。举出几例,有饭,有饼,有麨,就是炒粉,酥酪醍醐统指乳制品,这些都是可以用来设供的。当然不可以用肉食供养,也不可以用葱蒜等荤食供养。

  还可以用「五果」,指根、茎、叶、花、果,统指各种瓜果蔬菜。

  「汲灌盆器」,「汲」是汲取,「灌」是倒,「汲灌盆器」,统指洗手用的、洗脚用的、沐浴用的这些盆、桶等等。

  这些器具,「皆须清净」,「清净」二字,包含两重意思:

  第一这些器具本身要干净,应该拿没有用过的,新的器具来设供。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要用清净心来设供,具足两种清净,才是真正清净。

  以事来表心,因有至诚恭敬的心,自然能够在事上做得清净,心和事互为增上。

  另外,可以供养「香」和「油」 ,香是可以「焚熏」的,也就是可以点起来的。「油可涂足」,油可以涂在脚上,身体上,防止干裂。那时候,僧团的比丘们都是赤足的,需要一些可以涂脚涂身的油。

  「锭」就是灯的意思,古代的灯,一般都是点蜡烛用的灯,通常有脚的叫「锭」,就是有灯架的,没有灯架的叫「灯」。

  所以锭和灯,古时候是一个意思,所以燃灯古佛也翻译称为定光古佛。

  「尽世甘美」,把世间的好东西都拿来供养十方世界无量的大德僧众。

  有人疑惑:我条件差,做不到「尽世甘美」。蕅益大师说:「富则罗天下之珍奇,贫乃竭一人之力量,惟诚惟恳,无惜无悭。」可见「尽世甘美」是指尽到自己的心,尽自己的能力做。但是有条件多供,只供少少一点,或者能供好的却供差的,就是心有悭贪。

  又问:我只能供养现前几个僧人,如何供养十方众僧呢?

  佛教给我们,供养时运心观想就行了:这些供养物,我普供十方众僧。自己供养的心量拓展开了,就能给父母种大福德。

  这一段教我们设供养。这种供养叫「胜供」,殊胜的供养,因为供的是十方福田僧,而且我们要发增上最胜之心来修这个供养。

  藕益大师说:「尽世甘美,以着盆中者。重申奉盆设供之意。」

  用世间所有的甘美饮食放到盆里,这个盆就叫「盂兰盆」。这是再次申明,用这些器皿来设供,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供僧,重要的是心态,所谓「尽世甘美」,要看每个人的家境,如果是家里富足,可以拿出珍奇宝物来供养,如果家里贫穷,就尽力能供多少供多少。

  东西的少与多,贵与贱不是关键,关键要有诚恳之心,不要有任何悭惜。这么做是为救度父母出离苦难的,父母为了孩子,任何事都舍得,要他的命都舍得,现在为了救父母,也是连命都可以舍得的,何况财物。

  这种供养,不仅可以救父母,给自己也积累了大福报,大福报都是从孝来的。平时大家也都知道感恩,积福,但是盂兰盆会提供了平时想得都得不到的修大福报的机会,应该尽力的去做,圆满这种功德。

  戊四、赞胜田

  佛赞叹所供的是最胜福田。

  请看经文: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在僧自恣日这一天,一切圣众,有些在山间摄心入于禅定;有些证得一果到四果,超凡入圣;有些在树下经行;有些获得六种神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还有从初地到十地的大菩萨,权巧方便示现比丘身,隐在大众中。

  总之,十方圣凡僧共同一心,接受供养,具足清净戒律。十方僧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功德浩瀚,如同汪洋大海,难测边际。

  「当此之日」,就是指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在此之前,僧众各自安居,在此之后,僧众游行无有定所,唯有这一天,僧众海会云集,所以尤其殊胜。

  这些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在树下经行],山间树下,清幽寂静,显示环境的殊胜。 禅定经行,都是指用功修行的相,可见精进的功行。

  四道果是哪四个呢?

  「得四道果者,断分别烦恼,证须陀洹,名见道。」

  第一种是断了分别的烦恼,也就是断了见惑,见惑共有八十八品,证须陀洹,也称为见道。

  「断欲界俱生烦恼六品,证斯陀含。」

  俱生烦恼叫思惑,共有八十一品。能断了六品,就证得二果,叫斯陀含。

  「更断下三品尽,证阿那含,名修道。」

  再断三品,也就是九品断尽了,证得三果阿那含,也称为修道。

  「断色无色界七十二品俱生烦恼皆尽,证阿罗汉,名无学道,自利成就也」。

  再断七十二品思惑,也就是八十一品思惑全部断尽,出三界,证阿罗汉,叫无学道。

  「无学」是没有什么再学的了,自利成就,这是四道果的意思。

  这里讲到[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蕅益大师说:「统理大众,教其弟子修行四谛十二因缘观,以声闻缘觉乘而得出离,利他成就也。」

  证四道果是自利的成就,自利之后必须要利他,主要表现在教化一切众生。

  阿罗汉证得六通,「教化声闻、缘觉」,也就是在僧团里面做老师,带领大众来修学。对于声闻乘、缘觉乘的人,这都是属于小乘,进行教化。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四谛十二因缘观,这是声闻乘和缘觉乘主要修行的科目。

  声闻就是阿罗汉果,他是依四谛法而成就的;

  缘觉,通常我们也称为辟支佛,他们是依十二因缘观而成就。实际上四谛和十二因缘只是有详略之不同而已,在内容上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同属于小乘道。

  苦、集、灭、道称为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四种真理。

  「苦」和「集」是六道众生的因果。「集」是聚集,烦恼聚集,念念相续都是妄想分别执着,就会造业受报,因此「集」是因。「苦」是果,果报在六道轮回。

  「灭」、「道」是出世因果。

  「灭」是寂灭、涅盘,断尽了烦恼称为「灭」,什么灭了呢?烦恼灭了。对小乘道而言,这个「灭」指见思烦恼灭了,出了三界,所以「灭」是果报。

  「道」是修道,因为修道,所以灭了见思烦恼,成就阿罗汉道。因此「道」是出世之因。

  这里所说的苦集灭道,是藏教所说的苦、集、灭、道,也叫「小乘四谛」,也叫「藏教四谛」。

  当然天台宗分四教,藏、通、别、圆。四教里面各有四谛,时间关系这里不一一细讲,总之四谛法通大小乘,是一切佛法的纲领。

  「十二因缘」其实是四谛法的展开。

  在名相说,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

  简单讲:无明是根本的因,由于无明,就会产生不符合宇宙真相的行为,也就是动相产生了;动相产生之后就会有所牵连,产生第八识,识是投胎的主体,业识要去投胎;胎必须要有形体,形体渐渐开始生长,长出六根,六根长成之后,它就会接触;一接触外界,就产生苦乐的感受;有了苦乐的感受,自然生起爱憎;有了贪爱就要妄取,造作恶业,这是生死之因,有业因,必定将来就有业果;业果是在六道中受生;有了生,就有老死,生老病死就免不了,随之而来种种忧悲苦恼,如是不断的在六道中轮转,十二因缘就把我们这个因缘果报就说尽了。

  实际上十二因缘的内容跟四谛是一样的。

  无明、行、爱、取、有,这五支是属于集谛,是烦恼的因;

  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七支属于苦谛,是讲果报,所以十二因缘可以分为苦谛和集谛。

  那么灭谛和道谛呢?

  「道谛」就是观十二因缘之智。你有智慧能够观察,六道轮回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观察明白了,就「知苦断集」,知道苦,要断除苦因,从断除苦因上去断除苦果,所以「道谛」要修智慧观。

  「灭谛」是得到的果报,果报就是灭除十二因缘,灭除生死轮回。怎么灭的?从根上灭的,根是什么呢?根是无明,也就是迷惑颠倒是根。从哪里起的,就从哪里灭。

  所以倒过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灭。这是十二因缘法。

  声闻、缘觉依四谛、十二因缘法而得出离,阿罗汉在教化方面来讲,这是利他成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盂兰盆经       怡西法师)(五明学佛网:盂兰盆经       怡西法师)  

 其它法师:佛说盂兰盆经讲记(显明法师) 

 萦绕心头千年的孝思(盂兰盆经)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 佛说盂兰盆经 

 梦参长老:《佛说盂兰盆经》教你报答生生世世父母恩 

 《佛说盂兰盆经》原文及译文(附仪轨)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三)-2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三)-1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二)-3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二)-2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二)-1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一)-3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一)-2